毛泽东筹划和推动三线建设的内在动因*

2013-10-20 07:49:29杜人淮
军事历史研究 2013年4期
关键词:经济建设

杜人淮

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亲自筹划和积极推动的三线建设,其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动员资源之多和影响之深远,可谓惊天动地和波澜壮阔。关于毛泽东筹划和推动三线建设的内在动因,国内外学界普遍认为是出于备战目的,据此认为三线建设目标和任务也主要是为了增强国防战备能力。笔者认为,这一看法是片面的。毛泽东筹划和推动三线建设有着多重因素的深入思考。本文依据历史资料,对此发表管见,以求教于专家学者。

一、立足早打、大打和打核战争统筹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

安全与发展是国家的两大基本战略目标,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是国家两大基本建设任务。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就确立了必须一手抓经济和一手抓国防的“两手抓”方针。1950年9月25日,毛泽东在给全国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代表大会的祝词中指出:“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必须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这是两件大事。”[1]95-96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更进一步系统阐述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认为:“我们一定要加强国防,因此,一定要首先加强经济建设”,“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2]27-28可见,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不仅把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看成是社会主义建设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而且阐明了经济建设的基础地位,强调国防建设必须服务和服从经济建设。

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考虑,最初也是把经济建设置于基础地位优先发展。1962年7月20日,毛泽东针对一些人忽视农业基础地位和作用指出:“我发了一道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提出四年了,就是不实行。既不请示,也不报告。如果你们不实行,我兼计委主任,你们作副的,到哪里都可以革命么。”[3]565最初在讨论制定国家“三五”计划时,毛泽东还用了“两个拳头、一个屁股”来形象比喻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1964年5月10、11日,毛泽东听取了国家计委领导小组汇报“三五”计划的设想。当谈到基础工业、交通运输同各方面还不相适应时指出:“没有坐稳,没有站稳,是要跌跤子的。两个拳头——农业,国防工业,一个屁股——基础工业,要摆好。要把基础工业适当搞上去,其他方面不能太多,要相适应。”[4]5601964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两个拳头,一个屁股。农业是一个拳头,国防工业是一个拳头。要使拳头有劲,屁股就要坐稳,屁股就是基础工业。”[5]“两个拳头、一个屁股”的比喻蕴含了如下深刻思想内涵: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物质基础,国防建设要为经济建设服务,两者必须协调发展。然而,这一思想并未得到一以贯之的坚持和落实。不久,毛泽东调整了统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思路,确立了国防优先的发展战略,并最终作出了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

促使毛泽东作出三线建设决策的最直接原因,是当时国际安全形势和我国安全环境出现的急剧变化。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因意识形态分歧骤然紧张,美国武装干预越南战争不断升级,我国面临的安全形势变得日益严峻。当时,毛泽东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1964年8月6日清晨6点,他在中国政府抗议美国侵犯越南声明稿上做出批语:“要打仗了,我的行动得重新考虑。”[6]120按照毛泽东的判断,战争打还是不打起来,我们都无法左右,但要有打的充分准备,而且要有立足早打、大打的准备,因而建立稳固和坚实的战略大后方就迫在眉睫。毛泽东强调:“只要帝国主义存在,就有战争的危险。我们不是帝国主义的参谋长,不晓得它什么时候要打仗。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一二线也要搞点军事工业。各省都要有军事工业,要自己造步枪、冲锋枪、轻重机枪、迫击炮、子弹、炸药。有了这些东西,就放心了。”这时,毛泽东已经十分关注三线建设问题,甚至有些焦虑。当谈到攀钢建设时,他指出:“三线建设的开展,首先要把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以及相联系的交通、煤、电建设起来。建设要快,但不要毛草。攀枝花搞不起来,睡不着觉。”并强调:“你们不搞攀枝花,我就骑着毛驴子去那里开会;没有钱,拿我的稿费去搞。”[7]1198-1200

当时在毛泽东看来,三线建设已变得刻不容缓。1965年8月,他在与李富春、薄一波谈话时就指出:现在提出搞不搞三线建设问题,就像大革命失败后愿不愿意下农村的问题,愿不愿意革命的问题一样。[8]634-641不仅要搞三线建设,而且搞三线建设要立足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不久,1964年10月22日,毛泽东强调:我们必须立足于早打、大打、打原子战争。不仅要在战略部署、后方建设、作战准备和国防工业建设等方面充分注意这个问题。同时,也要在国民经济建设等方面充分注意这个问题。[9]572-5731965年5月3日,外交部国际关系研究所编印的《帝国主义动向》第15期刊载了题为《从美国统治集团内部在越南问题上的争吵看美国扩大战争的动向》一文,该文预计,美国目前暂时还不会把轰炸扩大到河内、海防一线,但对目前轰炸区域空袭的强度将进一步增加。该文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关注。6月2日,他批示:“他们认为有可能马上打仗。我看也许如此,也许暂时还不会。一、二、三[年]之后才打,我们就有准备了。但我要放在马上打的基础上部署工作,中央已经作了决定了。”[10]根据这一指示精神要求,我国的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重点作了重大调整,以国防建设为重点的三线建设被摆在了突出位置。

根据毛泽东立足早打、大打和打核战争统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要求,中央即着手重新调整修改国家“三五”计划内容安排。1964年9月5日,中央书记处作出三线建设计划工作指示,该指示确定三线建设的中心是成昆线,要成立铁路指挥部、西南筹建处、后方支援小组,要什么给什么;西南建设以攀枝花为中心,重庆周围搞成一个小体系;后方搞的厂子,一定要采用新技术。1964年10月30日,中央工作会议下发了《1965年计划纲要(草案)》。该计划的指导思想是“争取时间,积极建设三线战略后方,防备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确立的三线建设总目标是“要争取多快好省的方法,在纵深地区建立起一个工农业结合的、为国防和农业服务的比较完整的战略后方基地”。[11]然而,毛泽东对计划中的三线建设力度感到十分不满。1964年底,毛泽东决定成立一个专门制定计划的新班子,并点名由余秋里亲自挂帅。新班子称为“计划参谋部”(又称“小计委”),共20人左右,既有经济建设战线上负责人,也有国防建设战线上负责人。从而,加快了以三线建设为重点的新的“三五”计划编制工作。

毛泽东非常重视新的“三五”计划调整修改工作。1965年1月7日,毛泽东在听取薄一波汇报“三五”计划调整情况时,指出了过去计划存在的问题:“糊里糊涂上去,糊里糊涂下来。搞三线,十五年来,三条铁路一事无成,找不到负责人,这大概是一股空气吹来的。”[3]619其中的“糊里糊涂下来”,是指60年代初经济调整中的一批在建项目被迫下马,这批项目正好是后来毛泽东推动三线建设时坚持要重新上马的重点项目。言下之意,调整和修改的“三五”计划需要加大三线重点项目建设力度。1965年6月16日,毛泽东向赶来杭州汇报起草新“三五”计划设想的周恩来、余秋里明确指出:“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打仗出发,把加强国防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改变工业布局,发展农业,大体解决吃、穿、用,加强基础工业和交通运输,把屁股坐稳,发挥一、二线生产潜力,有目标有重点地积极发展新技术”。[12]1803根据毛泽东指示,国家计委重新研究了“三五”计划建设规模和生产指标,并在7月21日拟定了900亿元和800亿元的两种基建投资方案。在同各部交换意见时,多数部门表示为保证国防,不争投资和项目,力争少花钱多办事,只有个别部门认为投资太少,安排不下去,要求增加。

按照毛泽东指示精神,小计委加快了“三五”计划调整修改工作。1965年7月22日至26日,余秋里和小计委负责人连续五个上午向周恩来汇报经调整修改的《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安排情况的汇报提纲(草案)》(简称《汇报提纲》)和1966年年度计划,周恩来听取汇报后提出了修改意见。1965年9月2日,根据毛泽东、周恩来意见修改后,国家计委拟定了《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安排情况的汇报提纲(草案)》。1965年9月14日,国家计委向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报送了新起草的《汇报提纲》,9月18日至10月12日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讨论并批准了《汇报提纲》。《汇报提纲》的“方针、任务”是:第三个五年计划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逐步改变工业布局;发展农业生产,相应地发展轻工业,逐步改善人民生活;加强基础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建设;充分发挥一二线的生产潜力;积极地、有目标地、有重点地发展新技术,努力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技术水平。[13]同1964年4月国家计委提出的《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的初步设想》相比,《汇报提纲》的突出变化是:指导思想由解决吃穿用转变为加强国防战备建设,安排顺序由农轻重转变为重农轻。

《汇报提纲》中关于三线地区基本建设的安排,是整个计划的核心内容,比较充分体现了立足早打、大打和打核战争统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要求。计划用在三线地区的投资占全国比例情况是:西南地区约为208.3亿,占24.5%;西北地区约为105.3亿,占12.4%。计划用在三线地区的投资占该部门投资情况是:国防工业74%,冶金工业58%,铁道工业45%,电力工业40%,煤炭工业35%,石油工业30%,化学工业48%。三线地区计划建设大中型项目共823个,其中,西南435个(四川247个),西北268个,湘鄂西120个。国防工业共320个项目,主要是氢弹、导弹等尖端武器及歼击机、潜艇、坦克和地面常规兵器生产试验基地。另外还有半自动步枪、机枪、手榴弹、炸药等小三线项目17个。1966年基本建设安排中涉及三线建设的情况是:大小三线建设和一、二线的国防工业、备战工程的投资,共78亿元,占国家预算基建总投资155.7亿元的一半;三线地区(不包括小三线项目)计划施工的大中型项目共408个,占全国846个项目的48.2%,加上小三线项目则超过一半以上。[14]80、138

毛泽东还指示要求统筹好三线建设各方面关系。1965年1月23、24日,毛泽东在中央的一次会议上指出:“三线只修铁路,只规划煤、钢?应该是机械、化工、军工什么都有才好。还有煤气,四川那个地方就没有石油?计划一下,可能成功,也可能不成功。我们把钢铁、国防、机械、化工、石油、铁路都搞起来了,那时打起仗来就不怕了。”当谈到西南三线搞不搞汽车厂问题时,毛泽东提出:“一定要搞个汽车厂。”[11]

为了立足早打、大打和打核战争统筹好国防经济与经济建设关系,毛泽东还提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方针。1965年6月16日,毛泽东在听取国家计委关于“三五”计划初步设想的汇报时,首次阐述了“备战、备荒、为人民”方针。他说:“总而言之,第一是老百姓,不能丧失民心;第二是打仗;第三是灾荒。计划要考虑这三个因素。脱离老百姓,毫无出路,搞那么多,就会脱离群众。”[12]18031965年8月23日,周恩来在主持召开的国务院第158次全体会议上,进一步把毛泽东这一思想概括为“备战、备荒、为人民”[15]751。“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方针,实际上也是三线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1965年9月经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批准的《1966年国民经济计划纲要》,就明确强调必须从备战、备荒、为人民出发,加快国防工业和大小三线的建设,抓紧农业和工业的生产。1966年3月12日,毛泽东在关于农业机械化问题给刘少奇的一封信中,就“备战、备荒、为人民”作了更具体的解释。他说:“第一是备战,人民和军队总得先有饭吃有衣穿,才能打仗,否则虽有枪炮,无所用之。第二是备荒,遇了荒年,地方无粮棉油等储蓄,仰赖外省接济,总不是长久之计。一遇战争,困难更大。而局部地区的荒年,无论哪一个省内常常是不可避免。几个省合起来来看,就更加不可避免。第三是国家积累不可太多,要为部分人民至今口粮还不够吃、衣被甚少着想;再则要为全体人民分散储备以为备战备荒之用着想;三则更加要为地方积累资金用之于扩大再生产着想。”[16]428“备战、备荒、为人民”方针对指导三线建设,统筹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发挥了较积极作用。

二、着力增强国家的战时经济生存能力和战备应急保障能力

增强国家的战时经济生存能力和战备应急保障能力,有效防范和抵御外敌可能发动的突然袭击,从而更好地保障国家安全利益,是毛泽东筹划和推动三线建设又一重要动因。长期以来,我国有限的工业设施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且缺乏稳固的后方战略基地,这不能不引起毛泽东的担忧。1956年,毛泽东就在《论十大关系》中对增强战时经济生存能力和战备应急保障能力提出了基本设想:一是趁新的侵华战争和新的世界大战短时期打不起来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沿海工业设备能力和技术力量对沿海工业进行扩建和改建,待战争打起来再搬家;二是为利于备战,应将新的工业的大部分建在内地;三是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老底子,是为了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进入20世纪60年代,我国周边各个方向先后出现紧张局势,中国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毛泽东关注的是在可能发生的反侵略战争中,中国经济究竟会遭到怎样破坏,有没有足够能力抵御敌人的突然袭击。在对战争爆发的危险性和我国经济应对战争能力进行评估后,毛泽东决定通过加快三线建设方式,增强国家战时经济生存能力和战备应急保障能力。

1964年4月25日,总参谋部作战部完成了一份根据杨成武副总参谋长就国家经济建设如何防备敌人突然袭击指示的调研报告。5月9日,该报告报给了罗瑞卿,罗瑞卿将报告分别报送给毛泽东等中央常委。报告中指出:从我们接触到的几个方面来看,问题是很多的,有些情况还相当严重。(一)工业过于集中。仅14个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就集中了约60%的主要民用机械工业,50%的化学工业和52%的国防工业。(二)大城市人口多。全国有14个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20个50~100万人口的城市。这些城市大部分都在沿海地区,易遭空袭。战时如何组织城市防空,疏散城市人口,保障生产,消除空袭、特别是核袭击后果等问题,尚无有效措施。(三)主要铁路枢纽、桥梁和港口码头,一般多在大、中城市及其附近,易在敌人轰炸城市时一起遭到破坏。同时,这些交通要点,都还缺乏应付敌人突然袭击的措施,战争初期,交通可能陷入瘫痪。(四)所有水库,紧急泄水能力都很小。我国现有容量达1亿到350亿立方米的大型水库232个,其中52个位于主要交通线附近,有17个位于15个重要城市附近。此外,尚有不少中、小型水库位于政治、经济、军事要地和交通干线的要害位置。上述问题,是关系到全军、全民和直接影响反侵略战争的一些重大问题。报告建议由国务院组织一个专案小组,根据国家经济的可能情况,研究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积极措施,以防备敌人的突然袭击。毛泽东对该报告内容非常重视,并在1964年8月12日作出重要批示:“此件很好,要精心研究,逐步实施。”他还关切地问道:“国务院组织专案小组,已经成立,开始工作没有?”[17]130-132

1964年8月2日夜,美国驱逐舰在北部湾与北越海军发生激战,美国开始大规模轰炸北越,中国军民也有所伤亡,中国面临外敌发动侵略战争的危险性进一步升级。8月17日、20日,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两次指出,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现在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各省都要建立自己的战略后方。会议决定,首先集中力量建设三线,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保证。从而,正式作出了三线建设的决策。其中“三线地区”主要指远离我国沿海和沿边,且不易受到战争破坏的腹地,而一二线各省份自己的内地或腹地俗称“小三线”。通过三线建设,一是把极容易受到敌人破坏的沿海地区工业设施内迁,以增强战时经济自我生存能力,二是在三线地区大规模进行国防工业及其与之配套的基础工业建设和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增强战备保障能力。根据毛泽东指示,1964年8月19日,李富春、薄一波、罗瑞卿联名向毛泽东和中央提出了《关于国家经济建设如何防备敌人突然袭击的报告》,[18]这是国家经济建设防备敌人突然袭击,增强战时经济生存能力的第一份报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为了有效防备敌人对国家经济设施发动突然袭击,大力增强战时经济生存能力,国家针对我国不同时期的安全威胁和重点战略方向的调整情况,对“三线”作了不同界定。1964年8月4、5日,周恩来听取国防工业和计划工作汇报时对“三线”作出的界定是:“除了攀枝花以外,我国周围各省都是第一线。东南沿海,舟山是最前边,东南几省是第一线。对东南亚来说,南边几省是第一线。对印度来说,西藏是第一线。对修正主义,西北、东北各省是第一线。但是各省相互来说又都是二线三线。比如,西藏有事,内地都是三线。真正的三线是青海、陕南、甘南、攀枝花。”[12]1769这一时期,虽然中苏关系已恶化,但还主要是“笔墨交锋”,三线建设主要是为了防范和对付美国,以及由其控制的台湾蒋介石集团、日本、南朝鲜等敌对势力袭击入侵,东部沿海、东南沿海和南方也就成了当时主要战略方向。这时期三线地区是指:甘肃乌鞘岭以东、京广铁路以西、山西雁门关以南、广东韶关以北的广大地区。

1969年3月,中苏两国在珍宝岛发生武装流血冲突。8月13日,苏军悍然攻击我驻新疆边防巡逻部队,制造严重武装流血事件。这期间,苏联领导人多次扬言对中国实施核打击,中苏两国紧张关系骤然升级。抵御苏联可能发动的突然袭击和核战争,成了国内中心任务。从1969年开始,防备苏联入侵就成为三线建设重点,并掀起了三线建设第二个高潮,由此国家对“三线”作了适当调整。1970年9月4日国务院正式通过的《第四个五年国民经济计划纲要》规定:全国大三线,一般来说,是在长城以南、京广线以西的广大地区。具体是指,西南的四川、贵州、云南,西北的陕西、青海和甘肃的大部分地区,中原的豫西、鄂西,华南的湘西、粤北、桂西北,华北的山西和冀西地区。据此,原来作为三线的华北、西北部分地区的建设项目,需要向更靠内地的地区迁移;甘肃乌峭岭以西和宁夏银川以北被视为“反修前沿地区”,不再作为大三线地区;处在这些地区的酒泉导弹基地、钢铁厂等项目不再继续扩大,将酒泉钢铁厂一些项目转移到其他地区,在四川西昌新建导弹基地。

毛泽东始终强调要把军事工业、基础工业和交通战备等作为三线建设重点,并要求注重建设效率。1964年5月10日,国家计委领导小组向毛泽东汇报《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的初步设想(汇报提纲)》时,毛泽东就谈到:“酒泉和攀枝花钢铁厂还是要搞,不搞我总是不放心,打起仗来怎么办?”[4]559谈到张家口——白城子铁路建设,他指出:“张家口——白城子铁路是不是只是军事上需要?经济上也有价值。”[11]1964年6月8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局第一书记会议上强调:“要搞第三线基地,大家都赞成,要搞快一些,但不要毛草。只有那么多钱么,那些地方摊子要少铺,中央的摊子也要少一些。(攀枝花铁路)最好从两头修起。还有以大区或省为单位搞点军事工业,准备游击战争有根据地,有了那个东西我就放心了。”[11]

为增强国家战时经济生存能力和战备应急保障能力,毛泽东作出了东部企业西迁指示,并提出具体要求。1964年7月15日,毛泽东指出:“一有战争征候,工厂就要搬家,疏散到山里去。上海这么多工厂还能留给敌人吗?不能。”[11]根据毛泽东的指示,1964年8月,国家建委专门召开企业搬迁工作会议,强调必须立足于帝国主义发动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对搬迁工作要实行大分散、小集中的方针。会议确定了1965年和“三五”期间的搬迁项目。1964年10月19日,毛泽东听取1965年计划安排汇报时还具体要求:“鞍钢的部分设备是否可以搬到宜都或常阴,那个地方有铁矿。”[3]6121964年12月1日,国家经委就上海、天津各地和各部对搬迁工作中提出的几个具体问题发出了《关于搬厂工作中几个具体问题的规定》,明确了搬迁原则。1965年1月4日,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又发出《关于下达1965年第二批迁厂项目的通知》。1965年12月17日,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将1965年工交企业和国防工业企业的搬迁项目下达给各地区和各部委。于是,全国搬迁工作在与战争爆发争时间、抢速度的紧张气氛中迅速、热烈和秘密地铺开。搬迁的项目,绝大部分是国防工业和民用关键项目,是国民经济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搬迁的地点,一是战备需要,主要在比较分散的腹地和山区;二是根据当地已有的生产条件,与相似企业合并;三是照顾到将来当地的经济发展,填补一些空白。

毛泽东还十分重视小三线的建设。“小三线”是专指一、二线各省市自治区自己的后方腹地。小三线建设起源于广东省委提交的一份有关广东腹地建设的报告。1964年10月22日,毛泽东看过报告后十分赞同地批示:广东省是动起来了,请总理约瑞卿谈一下,或者周、罗和邓、彭一起谈一下,是否可以将此报告转发第一线和第二线各省,叫他们也讨论一下自己的第三线问题,并向中央提出一个合乎他们具体情况的报告。现在不为,后悔无及。[6]1961964年10月29日,周恩来、罗瑞卿根据毛泽东指示联名起草了《关于一、二两线各省、市、区建设自己后方和备战工作的报告》,明确了小三线建设任务。1965年2月7日,罗瑞卿向中央提出了《关于安排一、二线省市后方建设的报告》,对小三线建设作了具体规划和部署。这样,大小三线建设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构成了我国三线建设的基本格局。1965年2月20日,罗瑞卿根据毛泽东有关国防工业三线建设指示,提出了《关于国防工业在二三线地区新建项目布局方案的报告》,报告了原子能、导弹、航空、兵器、造船、无线电工业的新建布局情况。3月21日,中央批准了该报告,由此确立了国防工业三线布局规划。三线建设的实施,对增强国家战时经济生存能力和提高战备应急保障能力具有极其重要地位。

三、努力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不合理和经济发展不平衡格局

新中国成立之初,近代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只占10%,而其中70%又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西北地区(包括内蒙古地区)工业产值仅占全国的30%,云、贵、川、藏地区的工业产值仅占全国的6%。如何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不合理和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一状况,是毛泽东极为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了我国生产力布局不合理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并就平衡生产力布局和地区经济发展问题指明了解决思路,强调“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备战,这是毫无疑义的”。同时认为“现在,新的侵华战争和新的世界大战,估计短时间内打不起来,可能有十年或更长一点的和平时期。这样,如果还不充分利用沿海工业的设备能力和技术力量,那就不对了。”[2]25-26可见,毛泽东早就有建设和发展内地的战略谋划。加快建设和发展内地,改变生产力布局和经济发展不合理格局,就成为毛泽东筹划和推动三线建设的另一重要动因。

进入20世纪60年代,随着我国周边安全形势趋于紧张,毛泽东对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不合理状况变得更加迫切。早在1964年5月第一次提出搞三线建设谈话中,毛泽东就表示:“三五”计划要考虑解决全国工业布局不平衡问题。[12]17681965年1月14日,毛泽东提出了建设两个阵地和处理两个阵地关系的发展思路,强调指出:三线是一个阵地,一、二线是一个阵地,以一、二线的生产来支援三线建设,也就是沿海工业支援内地工业,使内地工业逐步赶上沿海工业的发展水平。[11]毛泽东讲话的第二天,周恩来就指出:“主席提出这个战略思想,我们从中可以引申出许多认识来。中国过去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人口也不平衡,经济发展更不平衡,以后就是要逐步走向平衡”,“现在我们要建立三线观点,同时又必须懂得一、二线怎么布局”[19]。并强调通过三线建设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而这决不是权宜之计,是一项长远规划。他谈到小三线建设时指出:“搞小三线,要看到长远规划,十五年要全国搞成一个独立完整的经济体系”。在部署安排“三五”计划时,指出:“我们现在一方面备战,一方面还要搞长期规划,要备战和长期结合”[20]。

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不合理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三线建设项目的布局和选址尤为重要。当时三线建设项目布局和选址的指导思想是,除了有利于备战外,还需注重经济合理性,不仅不能破坏当地经济,而且要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还要想方设法支持地方经济发展。1965年4月,中央批转的国防工业办公室副主任赵尔陆关于国防工业三线建设的布局、厂址选择、工程设计和施工问题的三个报告中,就确定了三线建设布局和选址等方面基本原则。在布局方面:最根本的着眼点是适应现代化战争特点,在热核大战下打不烂、炸不垮,能坚持战时生产,也要注意经济合理性。平时、战时都能坚持生产和协作,以保证战时需要。在选厂方面:按十六字方针布局,即不占良田、少占耕地、不迁居民和支援农业。生产运输不能单靠铁路,充分利用公路、水运等条件。在工程设计、施工方面:厂房总体布局按地形特点,可以采用“瓜蔓式”,福利区采用“村落化”、“阶梯式”。[21]35按照三线建设布局和选址等方面基本原则要求,各地三线建设从实际出发探索和总结出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1966年5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批准了国家计委、经委《关于老基地、老企业支援新厂建设的几点建议》,明确提出要在三线建设中要采用老基地带新基地、老厂矿带新厂矿、老工人带新工人的“三老带三新”办法。

为了解决我国生产力布局和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三线建设中还贯彻了统筹兼顾和综合开发的原则。1965年7月22日至26日,周恩来听取余秋里等汇报“三五”计划《汇报提纲》和1966年年度计划时就强调,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战略思想,“必须争取时间,在大小三线把国防工业的基地、原料、材料、燃料、动力、机械工业的基地,以及交通运输系统建立起来,改变我国现有的工业布局,使三线成为坚实的战略大后方。”[22]745围绕三线建设布局问题,毛泽东非常重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1964年8月24日,正当攀枝花钢铁基地选址认证工作陷入停滞时,毛泽东就果断指出:乐山地址虽宽,但无铁无煤,如何搞钢铁?攀枝花有铁有煤,为什么不在那里建厂?钉子就钉在攀枝花。[7]12041964年10月19日,毛泽东在听取国家计委汇报1965年计划安排时还具体提出:“鞍钢的部分设备是否可以搬到宜都或常阴,那个地方有铁矿”[3]612。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合理布局三线建设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比如,六盘水煤炭钢铁工业基地选址,就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地群众世世代代守着自然宝库受穷问题,给当地经济带来意想不到的发展机遇。

为了扭转我国长期以来交通布局不合理状况,交通建设特别是铁路建设也被纳入三线建设重点。1964年9月14日,国家计委向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报送,并在9月18日至10月12日召开中共中央工作会议讨论和批准的《汇报提纲》中包括了45个铁路建设项目。1969年起,随着全国战备的升级,三线的铁路建设再次掀起了高潮。从1965年到1980年,三线地区铁路投资共达209亿元,相当于1949年至1964年这一地区累计投资的2.3倍,建成川黔、贵昆、成昆、湘黔、襄渝、阳安、太焦、焦枝、枝柳线和青藏(西宁至格尔木段)10条铁路干线,同时还修建了一些支线和专用线,新增8046公里,占同期全国新增铁路里程的55%,使三线地区的铁路比重,由1964年占全国的19.2%提高到34.7%,货物周转量增长4倍多,占全国的三分之一。[23]40与此同时,三线建设时期,公路建设得到较大发展,新增通车里程22.78万公里,比1964年增长1.38倍,占全国同期公路新增里程的55.7%。[23]40通过加快推动三线交通建设,一方面有力地支撑了其它三线项目建设的发展;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国交通布局东强西弱的不合理格局,缓解了长期制约内地经济发展的交通不便问题,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1]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顾龙生.毛泽东经济年谱[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8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5]叶剑英.加速发展我国的基础工业,更好地为农业和国防工业服务[J]//党的文献,2009(2).

[6]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7]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8]房维中、金冲及.李富春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9]军事科学院军史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七十年[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

[10]毛泽东.在打仗问题上要有两手准备[J]//党的文献,1995(3).

[11]孙东升.我国经济建设战略布局的大转变——三线建设决策形成述略[J]//党的文献,1995(3).

[12]金冲及.周恩来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13]杨茂荣.六十年代我国经济建设战略布局的一次重大调整[J]//党的文献,1996(3).

[14]国家统计局.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1950-199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16]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18]六十年代三线建设决策文献选载[J]//党的文献,1995(3).

[19]周恩来.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的若干问题[J]//党的文献,1996(3).

[20]周恩来.关于基本建设的几个问题[J]//党的文献,1995(3).

[21]中国圣火[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22]金冲及.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23]鲁礼华、郭冰.毛泽东加快三线建设战略决策评析[J]//国史研究参考资料,1993(3).

猜你喜欢
经济建设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4:56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0:29:03
分享经济是个啥
西部大开发(2017年7期)2017-06-26 03:14:00
拥抱新经济
大社会(2016年6期)2016-05-04 03:42:05
努力建设统一战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