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行为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建设性争辩和创新氛围视角

2013-10-20 11:12:20
关键词:建设性维度量表

张 敏

(温州大学 商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一、引 言

由于全球竞争日趋激烈,创新速度日益加快以及新的管理理念的不断涌现,高等学校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重要任务之一,课程内实训和综合实训随即成为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ERP沙盘模拟是高校课程体系中常见的一门实训课程,在帮助学生建立创业教育所需知识体系的同时,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提升,对大学生企业家精神培育起到了积极作用[1]。借助ERP沙盘模拟实训,大学生的创意意识得到了培养,并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创新行为。当然,受训学生的创新行为不仅受到个体动机的影响,还会受到创新氛围和各种外界刺激的影响。但是,只有在实训时尽可能地呈现出创新行为,才能帮助其在实际的工作和创业活动中建立创新意识,努力尝试创新的想法并积极实施。如何借助校内实训平台,通过实训环境的优化,设计适当的控制机制,促使参与实训的大学生主动实施创新行为,对于提高实训课程绩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目前,很多国内外学者都已证实创新行为能够提高绩效,而创新气氛对于员工的创新行为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2-4]。但是对创新氛围与大学生创新行为的研究则较为少见。实训过程中创新氛围的建立可以通过有效的教学改革实施来完成。然而,实训过程包含很多来自内部和外部噪音的影响,这些因素对创新氛围与大学生创新行为的影响一直被忽视。在ERP沙盘模拟实训的授课过程中,争辩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行为现象。这种争辩是为了团队的共同利益而进行的,对不同立场和观点的公开讨论,是一种建设性争辩[5]。正确认识大学生创新行为中的建设性争辩,挖掘建设性争辩和建立创新氛围的关系,对于培养团队成员的默契及激发创意思维并实施创新行为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ERP沙盘模拟实训为实验场景,研究建设性争辩和创新氛围之间的作用机制以及对大学生创新行为的影响,通过情景实验对所提出的相关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这一研究思路,无疑为高等学校进一步开展创新教育,加强教学改革进行了新的有益尝试。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创新氛围与创新行为的关系

创新氛围是个体对组织环境的创新支持程度的感知[6]。在个体层面上,创新气氛是组织成员对组织环境是否具有创新特性的主观直觉的描述,它会影响个体的信念、态度、动机、价值观和创新行为,最终影响到整个组织的创新绩效[7]。创新气氛可以利用自陈量表进行度量。由于本文旨在对大学生个体通过实训体验获得的心理感知与实际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创新氛围可以解释为大学生个体对运营政策、运营流程、管理行为以及其他支持创新行为的主观感知。

创新行为的研究方兴未艾,West和Farr[8]将创新行为定义为个人产生、引进新的想法和流程,并将其应用在组织上的活动。也有学者将创新行为定义为一种包含想法的产生、推动和实践的多阶段的过程[9]。员工创新能够产生一些原创的、新颖的、有价值的构想、产品或程序[7],能够提高个体、团队和组织绩效[2]。由于在校大学生依然处于求学阶段,创新行为可以视为在一定的场景下,能够将自身的新想法付诸实施并积极推动团队绩效改进的动态过程[10]。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同创新氛围对创新行为的积极推动作用[11]。创新气氛一旦被建立,便会影响个体的创新动机,进而引导组织中的个体实施创新行为,并获得相应的创新结果[9],组织创新气氛是推动组织成员创新行为的重要因素[12]。大量研究探讨了组织创新氛围对员工创新行为的直接效应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影响机制和中介变量[6],但对在校大学生所处的组织创新氛围与个体创新行为的关系却鲜有涉及。

借鉴已有成果,本文做出以下假设。

H1:组织创新氛围对大学生创新行为会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二)建设性争辩与创新行为的关系

Tjosvold[13]指出团队成员通过建设性争辩,有助于团队成员接纳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实证研究发现,团队内基于合作性目标的建设性争辩,有助于成员公开表达观点,帮助提出更优的解决方案,促进新方案获得团队的认同与贯彻执行。根据计划行为理论,创新行为的频率和质量取决于创新意图和对创新行为的控制感知。建设性争辩能够帮助团队成员针对创意想法及时沟通,明确创新意图,加强对创新行为的控制感,帮助大学生高效地作出客观判断并及时付诸实施。基于此,我们做出以下假设。

H2:建设性争辩对大学生创新行为会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三)建设性争辩的调节效应

KEYS量表被认为是西方当前发展最为完善的测量创新气氛的工具,用以评估被试个体对于激发和抑制创造力的特定因素的感知,对这些因素在实际工作中所产生的创造力和生产力的感知评价也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7]。KEYS量表包括八个工作环境维度(两个创造力阻碍维度,六个创造力促进维度)和两个标准评估维度(创造力和生产力的维度)。创造力促进维度包括创新鼓励(组织鼓励、主管鼓励、团队鼓励),资源供应,挑战性,自由度等方面;创造力阻碍维度包括组织障碍和工作压力等方面。本研究选取三个创新促进维度(同学支持、主管支持和组织支持)和一个创新阻碍维度(时间压力)对创新氛围进行评价。建设性争辩可以帮助同学之间,团队内部和组织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但争辩可能会消耗一定的时间,占用一定的资源,给决策带来干扰,进而产生工作压力,其主要表现为时间压力。

借鉴已有成果,我们做出以下假设。

H3a:建设性争辩正向调节同学支持对创新行为的影响。

H3b:建设性争辩正向调节主管支持对创新行为的影响。

H3c:建设性争辩正向调节组织支持对创新行为的影响。

H3d:建设性争辩反向调节时间压力对创新行为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择了目前高校课程体系中常见的一门综合性实训课程——ERP沙盘模拟实训,作为实验的真实场景。通过定期轮岗和随机组队,不断激发竞争性的决策体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训结束后,完成相关变量测量。

(一)问卷设计与变量测量

实训创新氛围的测量主要借鉴KEYS量表,时间压力的测度量表借鉴Zapf[14]以及Basadur等人[15]的观点。在经过多次修改后,形成正式量表。见表1。

表1 创新氛围量表维度、条目及编码

对建设性争辩的测量借鉴 Tjosvold[16]于2002年开发的量表,在经过多次修改后,形成正式量表。见表2。

表2 建设性争辩量表维度、条目及编码

对创新行为的测量借鉴Scott和Bruce[9]于1994年开发的量表,在经过多次修改后,形成正式量表。见表3。

表3 学生创新行为量表维度、条目及编码

假设检验模型见图1。

图1 假设检验模型

(二)研究样本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选取温州和武汉的两所高校参与ERP沙盘模拟实训的在校大学生为实验对象,共发放问卷168份,回收有效问卷152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0.5%。其中,男性占56.2%,女性占43.8%。工商管理大类专业的学生占到69.2%,非工商管理大类专业的学生占到30.8%。在实训开始之前,向其解释实训的过程安排和问卷的目的。在模拟运营结束后,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填写上述评价问卷并进行统计分析。问卷采用Likert5点计分法,即从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以5分制评定计分。

(三)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本研究的信度检验结果,各个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值均大于0.7,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见表4。

表4 各变量的平均数、标准差与信度分析

利用因素分析检验量表的效度,KMO值为0.87,Bartlett球体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0.001,表示变量数据适合进行因素分析,因子负荷均大于0.4。见表5。

表5 因素分析结果

四、研究结果

(一)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

从相关分析中可以看出,同学支持、主管支持、组织支持与创新行为均显著相关,时间压力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同学、主管和组织支持力度,增加凝聚力,但对创新行为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只是这种影响并不显著。尽管如此,创新氛围整体上会促进大学生实施创新行为(r=0.412,p<0.01),假设H1得到验证。建设性争辩与同学支持、组织支持、创新氛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与时间压力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说明建设性争辩有利于形成同学支持和组织支持的良性互动,但是与形成主管支持并无直接关联,H3a、H3c得到部分验证,H3b没有得到验证。虽然时间压力与创新行为的关系并不显著,但随着建设性争辩的增加,工作的有效时间会缩短,从而导致时间压力增加,当时间压力增加时,建设性争辩会减少,H3d得到部分验证。但从整体来看,建设性争辩会对大学生创新行为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r=0.369,p<0.01),假设 H2得到验证。见表6。

表6 各变量的相关系数

(二)各变量之间的回归分析

为了检验建设性争辩的调节作用,本研究采用层次回归的方法,依次分析建设性争辩对同学支持、主管支持、组织支持、时间压力的调节作用。见表7。

表7 建设性争辩对创新氛围调节作用的回归分析

在表7中,M1、M2、M3、M4分别对应把同学支持、主管支持、组织支持、时间压力引入回归模型,可以看到建设性争辩与同学支持之间的交互对大学生创新行为会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β=0.152,p<0.01),建设性争辩与组织支持之间的交互对大学生创新行为会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β=0.143,p<0.01),说明建设性争辩越多,同学支持、组织支持对创新行为的强化效应会越明显。建设性争辩与时间压力之间的交互对大学生创新行为会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β=0.138,p<0.01),说明建设性争辩越多,时间压力对创新行为的负面效应会越多。建设性争辩与主管支持之间的交互对大学生创新行为的影响并不显著。从而假设H3a、H3c、H3d得到验证,H3b没有通过验证。

五、结论与讨论

已有对大学生创新的研究多是从宏观的角度对培养理念和方法进行阐述,强调通过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改革,利用第二课堂等途径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对具体的可行的实施路径的研究还较为缺乏。本研究直接从具体的实施过程着手,通过实证分析,探讨了影响大学生创新行为的两个重要因素——创新氛围和建设性争辩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创新行为的影响,初步得到如下结论:在大学生创新团队内,创新氛围越浓厚,建设性争辩的水平越高,大学生创新行为表现得越突出。建设性争辩对创新氛围中的同学支持、组织支持有正向的调节作用,对时间压力产生反向调节作用。之所以建设性争辩对组织支持没有起到正向调节作用,可能是因为团队主管(团队负责人)不具备参与式的领导风格,领导能力有待提高所致。本研究的结论对于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管理实践的意义。

首先,营造教学的创新氛围直接决定了大学生创新行为的执行力度。大学校园中创新氛围的建立不能仅仅停留在创新赛事的参与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更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第一课堂,加强课程设计和优化。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团队凝聚力的建设,增强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加强团队负责人的优化选拔,不仅考查其专业能力,还要考查其人际沟通技能和创新意识。教师更应该积极倡导创新的课堂氛围和学习文化,对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创新行动予以鼓励并善于引导,构建和谐的创新文化。

其次,建设性争辩对大学生创新行为的执行也起到了推动作用。通过引导建设性争辩来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创新实践活动,在公开、平等的创新氛围中使自己的创意想法得到团队成员的认可并得以进一步改进和实施,不仅能够增进了解,加强合作,还可以帮助团队建立共同的创新愿景,激发创新潜力。另外,研究发现,建设性争辩如果发生过于频繁,产生的时间压力会对创新行为带来负面影响。此时,教师应该给予团队更多的讨论时间,建立开放的创新环境,帮助学生维持和激发创新热情。在研究中我们还发现,目前大学生创新团队核心人物的选拔和培养还较为欠缺,对营造创新氛围的潜在影响力还有待发掘,这是大学生创新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的结论也对承担相关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仅要重视教学内容的讲授,关注团队领袖的选拔培养,还要加强时间进度的控制,结合学生个人特质有效引导建设性争辩,创造积极的创新氛围,才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其大胆进行创新尝试。

由于所有变量的测量均来自受测者自评,可能会带来一些同源误差,但通过Harman单因子检验,结果表明,有5个因素的特征值大于1,且第一个因素解释的变异量不到15%,共同方法变异并不严重,研究结果可以接受。虽然本文有一些探索性发现,但选取的是静态数据,且在时间压力与创新行为的关系上只是简单地作了线性处理,已有文献发现两者的关系呈倒U型分布[17],如何通过情景设计反映真实变量的关系是下一步需深入研究的方向。

[1]傅前瞻,陈拥军.大学生企业家精神培育——ERP沙盘模拟教学的视角[J].皖西学院学报,2010,26(1):36-38.

[2]Janssen O.How Fairness Perceptions Make Innovative Behavior More or Less Stressful[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04,25(2):201-216.

[3]West M A.Sparkling Fountains or Stagnant Ponds:An Integrative Model of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mplementation in Work Groups[J].Applied Psychology,2002,51:355-387.

[4]Amabile T M.Leader Behaviors and the Work Environment for Creativity:Perceived Leader Support[J].The Leadership Quarterly,2004,15:5-32.

[5]谢霍坚,陈国权,刘春红.团队组织模型—构建中国企业高效团队[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6]刘 云,石金涛.组织创新气氛与激励偏好对员工创新行为的交互效应研究[J].管理世界,2009,10:88-114.

[7]Amabile T M,Confi R,Coon H et al.Assessing the Work Environment for Creativity[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mal,1996,39:1154-1184.

[8]West M A,Farr J.Innovation at Work: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J].Social Behavior,1989,4:15-30.

[9]Scott S G,Bruce R A.Determinants of Innovative Behavior:a Path Model of Individual Innovation in the Workpla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4,37(3):580-607.

[10]陆静丹,陈培玲.基于SEM的大学生创新能力测量模型[J].统计与决策,2011(3):71-73.

[11]Isaksen S G.The climate for Transformation:lessons for leaders[J].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7,16(1):3-15.

[12]Mumford M D,Hunter S T.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s:A multi-level perspective on creativity[J].Research in Multi-Level Issues,2005(4):9-13.

[13]Tjosvold D.Implications of Controversy Research for Management[J].Journal of Management,1985,11 (1):21-27.

[14]Zapf D.Stress-oriented analysis of computerized office work[J].European Work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ist,1993,3:85-100.

[15]Basadur M,Taggar S,Pringle P.Improving the measurement of divergent thinking attitudes in organizations[J].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1999,33:75-111.

[16]Tjosvold D &Chen G.Cooperative Goals and Constructive Controversy for Promoting Innovation in Student Groups in China[J].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Business,2002(1):46-50.

[17]Zivnuska S,Kiewitz C,Hochwater W A,Perrewe P L,Zellars K L.What is too much or too little?The curvilinear effects of job tension on turnover intent,value attainment,and job satisfaction[J].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02,32:1344-1360.

猜你喜欢
建设性维度量表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中华诗词(2019年7期)2019-11-25 01:43:00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传媒评论(2019年12期)2019-08-24 07:55:14
建设性舆论监督:让公共治理的“大树”免遭“虫蛀”
传媒评论(2018年9期)2018-12-07 00:37:20
推进社会治理:建设性舆论监督新探索
传媒评论(2018年9期)2018-12-07 00:37:18
光的维度
灯与照明(2016年4期)2016-06-05 09:01:45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心理学探新(2015年4期)2015-12-10 12:54:02
中学生智能手机依赖量表的初步编制
PM2.5健康风险度评估量表的初步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