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建斌 JIANG Jianbin
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北京100835(China Engineering Cost Association,100835 BeiJing)
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变革的动力,极大地改变和丰富了人们生活的各个内容,并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决定着社会、经济、文化及其未来的发展。伴随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等出现的各种媒介和虚拟互动社区,造就了越来越便捷的数字化生存环境,大大地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及其情感。生活形态方面,铺天盖地的广告信息,层出不穷的消费方式,应接不暇的商品诱惑与紧张疲惫的现代人,构成了一幕幕繁杂的社会生活场景。喧嚣浮躁的享乐消费、流行时尚也催生了商品的哗众取宠以至过度包装、过度设计,以及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美的过分张扬反而降低了审美的能力,人们疲于表象的物质之美,忘记了精神、性情的陶冶与修养。
工作、娱乐、生活的变化或多或少地反映在书刊以及书刊的设计上。设计不应该一味地迎合世俗随大溜而丧失艺术原则,而需要拔高一步,超越商业化的功利目的,尽力引导和彰显人性的质朴美感。书刊设计作为艺术设计的组成部分,秉承艺术来源生活并集中反映生活的要求,通过艺术的加工提炼,升华出让人理解并能引发共鸣的形式语言符号,传递设计思想以及对时代进程的敏锐感觉。通过设计师的审美过滤,让受众感受书刊的内容及书刊设计带给人的心灵震撼——本论文讨论的书刊设计包括图书、期刊以及企业画册等纸质型形态。
艺术具有时代性,一种新的设计风格、新的视觉审美形态及新的消费体验等正在改变过去仅注重功能性的传统设计思想。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生活品味的艺术化诉求,使艺术形式美直接引发的深层次审美意蕴成为设计师主要思考的问题,在构思设计作品时同样需要重视这种艺术美感因素——国际上通常将设计的构思称之为“IDEA(意念)”。国际图形设计联合会前主席、英国设计家艾伦·弗莱彻认为在设计中,除了意念,“其他所要做的就只不过是敷设和涂抹罢了”,设计虽然是当代艺术中最为重要的创造形式,但由于设计不能完全等同于主观性的纯艺术创造,它往往是有一定功能要求和限制的,相对而言设计是一种“客观”的艺术,所以其构思过程就不可能是一种漫无边际的想象;它更倾向于是一种在有限中求无限的构想和制作,因此设计的意念构思有着特殊的难度与特别的意义[1]。
设计不完全是单纯的自我个性的张扬,而是以满足一定的功能需求为目的,是有目标、有计划的创作行为,是理性与感性结合的产物。这是意念构思必须注意的问题。按照艺术理论的划分标准,解决生产中物与物关系的是“工程学”,解决物与人关系的是“设计学”;无目的而合目的(单纯具有审美价值)的为纯艺术,功能和审美兼而有之的则是实用艺术[2]。
书刊设计中的意念构思同样离不开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美又是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之中,甚至毫不起眼,生活中的美是没有经过加工的,完全处在自然的状态下而被设计师发现和感受到的物象本身的形式美感,将其造型并提炼升华,再展现给读者;设计师要思考书刊设计呈现的艺术形态、文化意境、材料工艺等问题,设计呈现的思想性和审美特质,可以用“意蕴”二字给予概括。书刊的意念构思可以分成3个层次:形式感构思、书刊视觉流程构思和意境构思。在书刊设计中,形式感是最直观的,设想的是书刊的图形、色彩、文字及工艺材质等构成元素所呈现的外在形态;书刊视觉流程构思包括书刊整体结构、装帧样式、封面、正文、版式、插画、开本等,需要构与思营造巧妙的视觉流程,由表及里、引人入胜;意境构思是书刊最深层次的神韵传达,作为书刊内涵的创意呈现属于形而上的艺术境界,书刊在读者体味与阅读的过程中,也是审美思想在三维空间的流动与展示。笔者在北京西郊汽配城企业画册的整体策划、设计中,是从文化理念的提炼创新、图形创意、视觉色彩、审美心理的角度展开意念的构思和全程的策划的(见图1、图2)。
图1 北京西郊汽配城画册设计之一
图2 北京西郊汽配城画册设计之二
钢筋水泥、玻璃幕墙、高耸建筑、快速交通,阻碍了人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高效机械的工作方式、单调紧张的生活节奏,唤起了人们压抑着的关注现实的欲望。书刊设计顺应和引导了人们的这种精神需求,回归人性本质,思考着人的生命价值和自由精神。台湾省的国学大师叶曼先生论及艺术与人生之美时,曾经这样强调,夸张的趋新难免于俗,刻意的求雅也失之做作,我倒宁愿看俗得雅不可耐的人和物,也不愿周旋于雅得俗不可耐之间。归根结底一句话:所谓艺术,是顺了自然的本性,因势利导,所加的人工斧断,过犹不及都是切忌的[3]。将叶曼先生的论述放在设计之中,同样也是真理。设计离不开日常生活和人性的本能需求,将艺术构思回归普通人能够感受的生活主题,才能使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这种丰富的平民化艺术与审美的活动中,只有这样书刊设计才能获得真正的价值。这或许可以帮助设计师放下过分包装、表面设计的偏执,重新进入一个未知的领域,而丰富人们的视野。当然,人性化风格设计并不是简单的字体、色彩或图案的人性化,而是一种将信息传达、文化内涵、品牌推广、审美情趣等给予合理化安排的整体化设计。理性与感性交融,体现出一定的科学性、工艺性与艺术性,使人们既享受优越的生活方式,又能全身心地得到一种美的体验和感悟,尽显人与物、环境及社会相互和谐的绿色生态之美。这或许就是书刊设计艺术彰显人性色彩,在当今信息网络化社会中的审美意义之一。
面对日益细分的目标市场以及人们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书刊内容、形式、功能、范围和审美内涵都在不断地延伸、扩展,书刊设计在满足基本功能要求的前提下,个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出版社、杂志社及设计师自身要想赢得市场、获得读者认可,必须创造出能让读者满意的特色书刊,持续打造个性化的艺术品牌。读者的审美需求,也就是喜新厌旧,是人的本能,人本能地喜欢新鲜事物,讨厌陈腐落后的东西,设计师不能忽略读者的这种普遍心理。书刊作为文化的载体,必须与读者达成一种心灵的沟通,无论是书刊的内容还是形式,不仅要反映作者的主体思想,而且也是设计师审美思想的一种外化。书稿的作者苦心创作,当然希望图书的全部设计也是独特的,这样才能表里一致;同样道理,书刊内容也要与设计形式高度配合,否则设计做得再好,其内容平庸或者低劣,必然会是徒有其表。从设计师自身价值实现的角度来看,如果依附他人的设计模式,处处抄袭,只能是毫无专长的平庸“设计师”。现今,大量设计缺乏创新思路,不明白书籍语言应该表达的是什么;其设计者也很少参与书籍从组织、策划、编辑、校对、设计、印刷直至成书、销售此一整体过程,将装帧设计与这一整体过程分割开来,使其封面与内文互不连贯、形式与内容不相协调、外在与内在毫无关系,忘记了书籍整体设计的理念。即使有些设计使用了很好的材料、工艺,但却依然停留在对书籍表面的装帧打扮上,这样的装帧设计也就算不上有意义的装帧设计了[4]。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需求。设计师要自觉探索尝试,发现只属于自己的独创性的精神特质。不断更新、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艺术修养,形成多元化的思维和思维方式,给艺术带来新的灵感;设计师的个性化精神特质造就了书刊的意蕴之美,在此条件下,才能完成艺术语言的长期锤炼和自然融合,达成自身艺术风格的形成、发展及特点。
书刊设计语言具有综合性,可以从各个门类的艺术形式中吸收营养,如绘画的点线面色的构图应用、建筑的空间结构、诗歌的抒情意境、音乐舞蹈的节奏旋律、书法的线条造型、戏曲的剧情结构、影视动画以及雕塑形态,等等。装帧艺术家邱陵先生认为:“作为装帧艺术来说,一方面要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另一方面装帧要与书的内容、时代、民族等相吻合,与文风气质相吻合。”书刊设计最主要的不一定是表现书稿的内容,而是对书稿的一种主观感受,是要牢牢把握作者的精神实质,避免设计离题走调,落入习惯性的俗套之中。设计师都有这样的体验,有时候可以在瞬间找到一种感觉,凭直觉打开意念构思的大门,在灵感碰撞的过程中,将其转化为某种形式语言,以形式负载想象,以形式寄托情感,将形象语言从技术层面上升到艺术的审美境界。考察设计过程,应该是设想和制作、计划与工艺相互制约下的一种完善过程。它重视人在造物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从创造的角度切入,注重设计在整个造物过程中的地位。所以说,考察造物活动的历史,是研究人的本质、潜力和创造智慧的重要途径。如果不能认识、理解这一点,就无法深入阐释人类造物的各种文化环境与造物意义,设计艺术也就不能成为人文学科的一个组成部分[5]。书籍艺术家张慈中认为,书籍装帧艺术上的形式美,不论是朴素的和华丽的,都是形式美研究的对象,朴素的容易流于平庸,华丽的也可能流于庸俗。因此,需要主题的提炼、巧妙地构思、精致地设计、高尚的品味。设计师将知识储备和日常的审美思考及体验转化成对艺术语言的选择、运用和组织,找到那种内在的神秘精灵,运用潜在的各种形式符号,将其提升至艺术的审美境界,直至完成设计。
经过设计语言的创新,提高自己审美判断、提炼整理的能力;在选择视觉元素用以传达信息时,应该突破一般视觉所习惯的东西,力求以简约化、陌生化的视觉符号,使其出人意表又在情理之中。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就曾说过,艺术中的公式是1+1=1,即作品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应该组合成一个整体,比如创作《五牛图》时,就将单独的5头牛构成了一个整体的牛;吴先生称医学中分割连体婴儿是大手术,而艺术中将分开的婴儿结合起来并只给予一个心脏,却是必须掌握的基本功[6]。形式美是设计的灵魂,认真处理形式感中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学习艺术前辈们长期积淀下来的关于美、形式美的经验和规律,是设计师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夫。对生活中丰富的原始图形与符号去芜存菁,留下有价值的、美的东西。这些存留下来的美是一步步锻造设计师艺术素养的基石,是设计师思想丰富和成熟的不竭之源,也是设计师表达理念、见解的语言之根。
我们认为,书刊设计语言主要包括图形、色彩、文字3个方面,并且是视觉元素的有机组合。
(1)图形设计。图形设计是以内容为依据,所以就得了解书稿的主体精神、文化背景、写作风格、所处时代,并对有关资料进行分析,将各种感受联系起来,加以综合研究。通过感觉与冥想,构思图形的基调,以艺术的形式将书刊的主体内容形象化,这就需要注意图形的韵律感与节奏性的审美直觉。出彩的图形往往能吸引人的视线,准确传递信息,刺激读者购买的欲望。人们单凭视觉就可以从图形中直接或间接地感受到书刊内容及所造成的精神享受。图形能消除语言障碍,帮助人们理解主体、解释概念和传达思想,是设计师对图形的艺术性及社会性的综合认知,也是他对图形符号的思考、挑选、组合以及转换的结果,比如从传统器物、纹样、服饰中提取纹饰或者演化、设计出新的艺术语言,就能烘托作品的文化氛围。又如成人书刊图形可以重点表现书稿的精神意境,对形象的刻画细致入微,使读者既能从中获得艺术的享受,又能感受生活的情趣;少儿图书的图形则以具象化描述客观对象,其具象就能一目了然,因为善恶美丑都是通过图形简单明了地凸显出来的。
摄影图片也可以作为广义的图形。这种高品质的图片既符合主题,画面也精美,不仅可以给人带来视觉的享受,还有心灵的愉悦及其满足。图片是超越国家、民族的形象语言。诸如人文纪实、自然风光、城市影像、装饰静物等题材,内容都是十分丰富的。好的摄影图片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可以表达思想和情感,传递瞬间的美感,体现人与自然的协调、融合,这种艺术的观照却不是简单地图解。我们生活在读图时代或者注意力经济时代,因此特别要注意,图片是把双刃剑,稍不留神,就会走入平庸,难以避免地淹没在流行文化之中,而丧失创造力,使设计麻木。现在不少设计盲目模仿抄袭、粗制滥造,缺少自己的思考与创新,多数是被动地选择图片,却不是积极地进行创造,所以很少有人为设计而专门拍摄符合其创意的图片,结果不是图文牵强,就是发现书市上多个出版社若干本书使用着同一类图片。一个严肃而敬业的设计师,应该在吃透书稿的基础上,特意为之创作、拍摄一幅摄影作品,或与专业摄影师合作,围绕设计意念去拍摄图片。这样拍出来的图片就是量体裁衣,有个性甚至是唯一的。如图3就是笔者为体现杂志特色而在精心准备之后拍摄的图片。
图3 杂志封面设计之一
(2)色彩设计。色彩是造型艺术的灵魂和精髓,需要一定的色彩天分和感受。书刊设计最先传递视觉信息的就是色彩,色彩能触动人的情感世界,使人展开丰富的联想。当一本书的色彩基调确定时实际上也就是确定了这本书封面的主体风格,起到了了无言的情感暗示作用。运用好色彩语言,通过色彩构成营造整体色调,比如黑白灰的明暗大调关系、补色对比关系、冷暖关系、色彩纯度关系等,发挥色彩的独特艺术气质和美感,并通过具体形象赋予色彩丰富的表现内涵。如图4所示,笔者在设计中根据图片特色,整体营造了一种绿色健康的氛围,封面虽然着色不多,但还是较好地体现了和谐的色彩关系。毋庸置疑,设计师凭借丰富而大胆的想象,用色彩创造了奇特的艺术世界,以传递设计情感。色彩基调在具体的构成和图形造型中与设计师的人生感知和审美价值观融为一体,共同营造着书刊整体氛围的具象或抽象画面和诗意境界。
图4 杂志封面设计之二
色彩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会出现截然不同的多种解释,因其带有某种情感与记忆,人们总觉得它是最接近感官的美学元素。当人看到颜色的时候,大都是处在一种说不清道不白的状态之下,它不再属于理智的范围,包藏着许多复杂的感知因素,因此难以简单定义。色彩是情感的温度计,牵动着人的情绪,是人的思想的载体。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文中研究了人的审美感或审美的官能,认为美的满足或美的享受是与利益无关的,是没有利害关系的。审美既不是理智,也不是理性所管辖的范围。康德说:“所谓美,是作为无需概念的普遍性满足而表现出来的”[7]。设计师依此而将色彩与人的心理感知联系起来,帮助读者感受书刊所要传递的审美意境。
(3)文字和版式设计。书刊视觉元素中文字与读者接触的时间最长,文字的设计一方面能够满足顺畅阅读的要求,另一方面可以产生视觉上的层次美感,通过字体字号、粗细拙巧、字距行距,产生节奏韵律,在此氛围中,感受文字与艺术设计的交融,字里行间流露文字之美,气韵生动之美,即借助传统字体的美感,如宋体的端庄、黑体的浑厚、楷体的优雅、仿宋的秀丽等,还有现代印刷字体的简约规整和书法字体的洒脱,等等。此外,设计师还可以专门为书刊特别设计字体,这就更能体现个性之美了。图5是笔者设计的《全国工程造价管理机构通讯录》,封面采用了几何样式的构成,并将“通讯录”设计成一枚篆书印章,并自然地融入其背景之中,古朴、神秘却不张扬。我们认为,相对于西方文字,汉字本身就具有象形文字久远的文化内涵和造型魅力,用现代构成的设计规则进行文字设计,将文字创作图形化,在传统与现代、设计与文化、字体与图形之中找到契合点,以营造一种图文组合的线条造型美以及悠远的意境。
图5 图书封面设计之一
版式设计的首要任务就是对书稿内容认真构思,对各个层次的结构细致探讨,使篇章页和各级标题条目清晰,并在版式流程中注入书稿作者和设计师的主体思想情感,使图文信息的传达不但有序而且能够达到赏心悦目的审美标准。版式经营的结果就是通过位置大小、疏密留白、虚实动静、色调空间,在图与文的呼应之中取得丰富的形式感,给读者阅读营造高雅、舒适的感觉。图6是笔者在设计杂志封面时,根据摄影图片的构图形式,大胆使用跨页方式进行版式设计,因而取得了较好的视觉效果。置言之,设计师也可以通过计算机图形设计软件的各种技法以表达多种感觉形式,有时也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能激发新的设计灵感,实施新的设计手段。
图6 杂志封面设计之三
我们认为,设计师丰富自己的经验积累,就像作家丰富语言积累一样,需要个人修养和长期的锤炼。人们致力于寻找、体察作品与修养之间的隐秘联系,任何一位高水平的作者和鉴赏者都能自信地对一件作品所蕴涵的“修养”进行判断。作品的“气息”、“格调”是决定作品高低的重要指标。修养的核心是主体精神的陶冶。对修养的注重,无异于强调了一种高水平的内部生活[8]。书刊设计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同时,更是一种传承文化的载体,帮助人们对文化产生情感认知。好的设计会启迪读者在翻阅的过程中产生情感与思想的互动,给人无限遐想空间的同时以怡情养性。
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影响着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文化、民俗工艺的色彩与造型是民间生活的艺术结晶,它所特有的造型方法、创作手段和所反映的文化内涵,都是设计创作的宝贵素材。活用传统文化的元素,使之具有现代感,一点一点地改造旧有的东西,也是一个艺术的概括、提炼过程;通过思考和创造,对生活元素做艺术上的加减法,增加审美的情趣,消减不必要的细节。工艺美术大师张仃先生在评价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时讲过: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李可染是一位朴素的艺术劳动者,对生活、对艺术的严肃认真态度令人感佩,他像小学生一样,在自然面前,总是虔诚忠恳,没有一点自满、自负情绪;他用老牛精神、踏着坚实的步子,一步步占领新的艺术阵地……他像一个探矿员,餐风露宿,探索艺术宝藏,以此来“检验传统”[9]。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以体现现代设计特征,挖掘传统的美学形式、经典元素,更深层次地理解中国文化的久远历史,儒释道传统文化精神积淀潜藏在日常生活之中,将其运用于设计,可以大大增加读者对书刊的亲切感。比如,有时候抽象线条所营造的意境远胜于具象情景的形象发挥,可以辨识设计师从具象到抽象的轨迹,出发点依然在于形式美的追求。在设计表现上无论具象还是抽象都可以建立在民族艺术风格的创新和发展上。书刊设计实际上也是对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爱书的人珍视书在手中的感觉及阅读过程的惬意,这其中就有一种弥足珍贵的书卷气息。书卷气息也是民族化的一个体现。书卷气息具有美学意蕴的特征,书卷气息的意境之美,以情感为依归,是一种存在于内在精神的诉求与直觉的关系。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意蕴总是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的一种东西”。中国美学中“形神”观念之“神”、“象外之象”、“韵外之韵”也是指意蕴。书籍装帧的意蕴(书卷气)就是指作品中应该在有限之中体现无限,在偶然之中蕴藏必然,在个别之中包含普遍。它是一种哲理和诗情,常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它又强烈地体现出书籍作为文化产品所独具的人文理想和终极关怀[2]。笔者在为《老红军回忆录》设计封面时,其封面就运用了传统吉祥纹饰作连续而有变化的铺陈,同时模拟线装书的造型将封面、书脊、封底连成整体,试图体现作者朴实平淡的安详心态和回望人生的庄重情怀(见图7)。
图7 图书封面设计之二
书籍设计家曹辛之先生认为:要含蓄,有韵味,能耐看,书卷气是温文尔雅的书风。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最高境界便是书卷气,书卷气散发着一种淡雅、清新、俊秀之情;书卷气是设计师思想境界、知识学问和品德情操的综合积淀。时代在发展,因此审美是动态的,传统也在更新,书卷气不是一种或两种固定的形态,书卷气要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融入现代审美理念,从大文化的角度去理解,以赋予现代的审美内涵。具有书卷气息的设计会让书刊具有一种美的尊严,让人视而不敢亵渎。
相对于形而上的书卷气,形而下的工艺之美同样重要。书刊设计借助印制工艺、材料品性、技术操作以体现工艺之美,成就了适用而且美观的书刊。技术的发展促使新型印刷材质得到广泛应用,不但改变了书籍的艺术风格,也增加了人们新的审美体验。纸质美感借助手感和气味、吸墨性、肌理效果刺激人的感官,与读者进行无言的情感交流。另外还要考虑印制的油墨和质量以及装帧的工艺。印刷的色彩往往不如设计之初的感觉,在设计之前对承印物的特点、油墨使用及印刷方法要心中有数,就应该到车间去与印刷行家沟通,使书刊最终的色彩达到最为理想的效果。人们在阅读书刊时接触到的是一个实体,触觉起到了一定的感知作用。触觉虽然不是审美的主要官能,但它与视觉审美密不可分,例如许多书刊采用的特种纸张,有各式的肌理和纹路,当读者接触时会产生不同的手感以至心理上的感受。这些物质材料的柔软与坚挺、粗涩与光滑、厚重与轻薄都大大丰富了书刊的形式语言。材质的美感有助于人们在阅读之中获得材质工艺的审美情趣和愉悦享受。
书刊设计是设计理念、审美情趣、精神内涵、图文色彩、工艺材质的综合体。设计不可忽略书刊与人的关系,在设计之中融入书作者和设计者的情感,找到独特的审美体验,并且自然而然地融合民族的文化性格,锤炼设计艺术的语言。要有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一门精”功夫,不能蜻蜓点水、学艺不精。
我们生活在一个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社会中,丰富的物质文化冲击着人们的信仰与道德,也冲击着传统的文化传达方式。书刊作为文化媒介,承载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精神、社会意识形态、审美倾向、道德伦理、民俗风尚的更新与重塑。在物的力量愈益增长的时代,一个只顾眼前小利,日渐丧失了责任心的社会,必须要有一种对于人类过去的造物经验及审美体验的把握,以消除技术社会无限膨胀的物欲隐患,而达成心与物的融合与平衡。民族文化体系的重建也有赖于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需要有包容外来文化的胸怀和坚定的民族自信心,以此实现跨越时空的文化衔接[5]10。在商业与艺术交融的社会生活中对身边事物做积极地关注与思考,关注当代设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无论艺术界,还是设计界,取得突出成就的人,大多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与底蕴,因为优秀的设计作品源于设计师深厚的文化积淀、从容冷静的心态、富于判断力的自信和良好的审美素养。
当前书刊市场品类繁杂、选题重复、竞争激烈。数码时代改变了人们接受信息的传统习惯,所以接受视屏信息甚至成了一种生活状态,如何让书籍这一传统纸媒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我们当然需要改变一成不变的设计思路,更不能停留在为书刊做装潢打扮的工作层面。设计师与著作者、出版人、编辑一样要做一个有思想、有创意、有追求的书刊艺术的寻梦者和实干家,“天时、地气、材美、工巧”(《考工记》),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完美融合与追求[10]。一个优秀的书刊设计师,就是一个有文化底蕴,富有创新精神,具有审美素养的艺术工作者。他需要从时代需求和审美发展的角度把握设计理念,主动迎接社会环境急速变化的挑战,不断更新设计思想和视觉语言表现方式,并具有敏锐的市场观察力和文化承载力,准确把握读者的文化需求和审美需求,清晰定位书刊的设计主题,做到艺术性和功能性的统一,超越单一技巧层面的追求,逐渐上升至艺术和设计风格的锤炼与思考层面,才能创造属于设计师自己的书刊设计艺术的意蕴之美。
[1]陈放.立体的世界:日本设计大师五十岚威畅[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6:64.
[2]欧成君.小议书籍装帧的审美特征[J].中国出版,2006(2):56-57.
[3]叶曼.智慧人生[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25.
[4]罗炜.改革开放30年我国书籍装帧史回顾[J].编辑之友,2008(06):149.
[5]李立新.中国设计艺术史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17.
[6]吴冠中.吴冠中画作诞生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163.
[7]高宜扬.德国哲学通史:第一卷[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211-212.
[8]邱振中.书法:七个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16-317.
[9]贾德江.中国现代十大名画家李可染[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3:(前言).
[10]吕敬人.编辑设计——创造书籍的阅读之美[J].书籍设计,201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