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刘振启 刘杰
人参是我国东北名贵特产药材之一,收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具有大补元气,养血生津,宁神益智之功效,临床常用于气血虚弱、津液不足、神倦、食少无力、气短喘促、多汗、惊悸、健忘等症。主要用于治疗急性气脱症和慢性虚弱。
相传明神宗时,皇太后患了很严重的眼疾,太医们束手无策。这时有大臣推荐了民间一位擅长治疗眼疾的“彭医妇”,神宗立刻召其入宫。看完皇太后的病,彭医妇先用人参补托,又行针灸,不久皇太后就痊愈如初。神宗当即御赐金匾曰:“女神医”,人参明目的功效也被世人所了解。
▲人参
人参可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改善大脑的兴奋与抑制过程;能提高脑力与体力劳动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并有抗疲劳的作用;人参皂苷和人参多糖均有明显的降糖作用。人参皂苷和人参多糖是人参调节免疫功能的活性成分,不但对正常人,而且对免疫功能低下者均有提高免疫功能作用。人参多糖是一种免疫增强剂,经动物实验和人体临床实验观察证实,人参多糖有明显的升白血胞的作用,与放化疗同时应用,能够减轻放化疗的毒副作用。此外,人参的其他成分能够起到抗肿瘤、抗氧化等作用。
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野生者为“山参”,栽培者为“园参”。少数野生,多为栽培。
山参:主产于东北三省长白山区、大小兴安岭。山参以果实成熟或落下时采收较好,采收时应注意仔细拨开泥土,避免支根或须根受损伤,挖出后将山参用青苔和树皮裹好后带回,新鲜山参称“野山参水子”。山参只加工成生晒参或白参。
园参:园参也产在东北,以吉林省奉为道地药材,称为“吉人参”。近些年来西北、华北、四川、山东等地也有栽培。栽种一般在5~6年后于秋季采挖,除去地上部分及泥土,叫“园参水子”。鲜参不除去支根晒干的称“全须生晒参”。主要产品还有:白干参、皮尾参、白参须。
红参:将鲜参刷洗干净,除去不定根,蒸3小时左右,取出晒干或烘干。
白参(糖参):将鲜参刷洗干净,置沸水中浸渍3~7分钟,用特制的针沿参体平行与垂直方向刺小孔,再浸入浓糖中2~7次,每次10~12小时,取出晒干。
山参:主根短粗,与根茎等长或略短,多具2个主要支根,形似人体,上端有细而深的螺旋纹,根茎细长,上部扭曲,芦碗密生,下部无芦碗而光滑。须根稀疏,长约为主根的1~2倍,柔韧不易折断,有明显的疣状突起(珍珠疙瘩)。全体淡黄白色,皮细,光润。
山参的形态比较特殊,由芦头、艼、体、纹、皮、腿、须所组成,而各部位形成较特殊的形态,山参的经验鉴别歌诀为:体要横灵,八字分开;皮结色润,纹细而深;芦如雁脖,艼不超主;须长而疏,多珍珠瘤。这四句概括了山参的性状和鉴别。又如说:马芽雁脖芦,下伸枣核艼;身短体横灵,环纹深而密;肩膀圆下垂,皮紧细光润;短腿二三条,裆分八字形,须疏珠瘤密,均为特殊形。
这些特征也可用“芦长碗密枣核艼,紧皮细纹珍珠须”这句话来概括。以横灵体、雁脖芦、腿八字分开、五形全美、皮紧细、纹深,艼帽不超过主根重量25%,具香浓厚,味甜微苦,口嚼之有清香感为佳。
园参:主根身长,上部有断续的粗横纹。根茎芦碗少,上生1至数条不定根。支根末端多分支。须根形似扫帚。
红参:全长6~17cm,主根3~10cm。表面半透明,红棕色,偶有不透明的暗褐色斑块,俗称“黄马褂”。具纵沟、横纹及细根痕,上部可见环纹,下部有2~3条扭曲交叉的侧根。根茎上有茎痕及1~2条完整或折断的不定根。质硬而脆,断面平坦,角质样,有光泽,显菊花纹。气无,味甜,微苦。
白参:主根长3~15cm,直径0.7~3cm。表面淡黄白色。下部有2~3个支根或不等,断面白色,有菊花纹。气微香,味较甜、微苦,嚼之无渣感,以条粗、完整、淡黄白色、体充实、不返糖、无浮糖及破疤者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