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饮片之痛

2013-10-19 08:22策划高军纪玉英侯玉岭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3年17期
关键词:中药饮片饮片炮制

□ 策划 : 高军 纪玉英 侯玉岭

采写: 席春慧 赵一帆 丁玲 刘颇 陈晨

中药饮片之痛

▲全国许多中药材专业市场,都存在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和违法销售中药饮片的行为

编者按:

传统中药饮片是祖国医学——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治疗疾病最重要的武器。近些年来,由于野生中药材资源日益减少,人工培植困难重重,再加上饮片市场持续混乱,假劣饮片充斥市场,严重影响了临床治疗效果,也极大阻碍了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本刊本期对中药饮片的古今传承、存在的问题、引发的矛盾、发展的对策等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以期得到广大读者、中医药同道、药品监管人员的重视,共同为拯救传统中药材、中药饮片这一中华瑰宝而共同努力。

中药饮片背后的历史

在我国幅员辽阔的大地和海域中分布着种类繁多的天然药材资源,据不完全统计,共有药材种类12800余种,这是我国传统医药学——中医药发展的物质基础。我们的祖先在适应自然寻求生存的过程中渐渐熟悉了种种能够治疗疾病的药材,并对药物作用有了系统了解,通过不断的实践对药材也逐步有了更高的要求,最终促使了中药饮片的出现并传承至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定义,饮片是指经过加工炮制的中药材,可直接用于调配或制剂。中药饮片既是祖国传统医药发展的产物,也是文化历史的传承。本文特别将目光集中在中药饮片上,对其产生发展进行梳理,意在探寻传统中药饮片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何去何从。

从药材到饮片

中药指的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也是人们对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古代社会,人类主要用植物充饥,因此比较早地发现了一些植物对一些疾病有治疗作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动物驯养、渔猎渐渐出现,动物药、矿物药也渐渐被人们发现并掌握。直到秦汉时期,我国药学已经初具规模。《淮南子·修务训》记载“神农……尝百草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之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史记·补三皇本纪》曰:“神农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不仅言简意赅地总结了药物的四气五味、配伍法度,而且将剂型选择等基本原则都做了阐述,初步奠定了中医药学理论的基础。

秦汉之际,西域的红花、胡桃,越南的薏苡仁,边远地区的麝香、羚羊角等药物不断传入内地。东汉炼丹术有了一定发展,被逐渐尝试应用在制药领域。中药种类的增多和广泛传播促进了中药饮片的出现和制作技术的发展。中药饮片的加工炮制遵循中医一系列理论。所谓“加工”就是将生药、鲜药荡净、切片、去除水分,早期出现的中药饮片仅仅是为了贮藏和使用方便考虑。现存最早有关中药饮片制作的文字记载始于战国时代。《黄帝内经》中治疗“目不暝”的秫米半夏汤中有“治半夏”的记载,表明在当时治疗疾病已经开始使用中药饮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鹤年堂中药养生文化”代表性传承人王国宝告诉记者:很多老药店存放药材的斗的边缘都刻有“咀”字,意思就是咬断。王国宝介绍:在历史某些特殊时期,政府为维护统治而禁止民间使用铁器,生药切断就用牙齿咬,于是就在药材加工中流传下“咀”这个字。

到了汉代,饮片的制作方法有了很大发展,有蒸、炒、炙、炼,也有酒洗、汤洗、火熬等方法。陶弘景编辑撰写的《本草经集注》中记载了大量药材采收、鉴别、炮制、制剂以及合药取量方面的理论和操作原则。对中药饮片加工炮制方法记载比较全面的专著要属南朝刘宋时期雷敩所著的《雷公炮炙论》,该书对后世中药炮制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是我国第一部饮片炮制专著。书中收录了300种药物的炮制方法,并且突出了在炮制药品前注意区别混淆品,叙述了药物通过适宜的炮制达到提高药效,减轻毒性或烈性的目的。清代张叡所著的《修事指南》也是药材炮制类专著。新中国建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法典的形式确定了中药饮片的制作规范。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全国60多个单位500余名专家参加,历时10年完成的划时代本草巨著《中华本草》,将各类中药的名称、来源、采收加工、化学成分、药理功用、炮制方法等等进行了详尽的描述,是一部全面总结中华民族两千多年传统药学成就的综合性本草著作。内容丰富的本草典籍和文献资料,记录着我国医药学的智慧和卓越贡献,一部部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的重要内容。

中药饮片的沉浮

首都医科大学人文系副主任张大萍认为:中医讲究“医药不分家”十分有道理,中药的认识和使用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应了我国历史、哲学、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特点。

▲清代的药铺,仍以加工、销售中药饮片为主

在传统中医药发展的漫长历史中,医术迅速和巫术分离开来,独立发挥重要作用。最早出现专职医生是在商代。甲骨卜辞中记载有管理疾病的“小疾臣”。而医生在治疗疾病的时候已经注意运用自然药品。在长期的经验积累中,医生开始运用某些方法改善甚至是改变自然药物的疗效。“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仍仗软坚,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润回枯助生阴血,蜜制甘难化增益元阴……”《本草蒙筌》中还强调了“凡药制造,责在其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专职的医官、医生发现适于生药的炮制方法并将生药加工制成适于使用的饮片,其制作方法逐渐完善。随着中医的兴盛和普及,中药饮片的用量逐渐增大,专门从事饮片加工炮制的药工渐渐分离出来,成为一个行业。北宋时期由国家出面设立药局,被视为我国乃至世界药学史上的重大事件。1076年宋政府在京城开封开设由国家经营的熟药所,其后又发展为修和药所,主要负责药品检验和成药生产。它的出现大大带动了饮片炮制和制剂技术的提高。

▲传统的中药炮制踩六神曲脚的功夫是工人必须掌握的技巧

近代以来,时局动荡,中药饮片也随着中医命运几经波折。民国时期,由于政府注重西医,对传统中医持轻视态度,导致中医一度陷入困境。当时许多中医为生存甚至改变行业,放弃传统医学。那时的中医传承是师徒制,许多优秀医学理论和中药制作工艺都是小规模继承,一旦传承人放弃这一行业,其相应的医药理论就会面临失传。新中国建立后,政府将中西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甚至兴起了“西医学中”的热潮,全国名老中医周耀庭、张作舟等都是从中获益颇多的医生,而中药饮片的应用方法也一并得到普及。老一辈中医大夫在临床治疗时使用的药剂大多是自己制作。尤其是张作舟这样的外科医生,对药物的了解、制作更是精通。

北京植物学会常务理事、北京中医药学会中药资源鉴定委员会秘书长李京生为我们介绍了这一时期中药饮片的发展脉络:1956年国家实行公私合营制度之前,各大中药店自行加工原药,自制自售。炮制技术十分繁复严谨,生药切片厚度、炙炒温度都凭借老师傅的经验来严格要求。传授饮片炮制技术和医术一样,都是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从药材鉴别到加工一套完备的流程都要全面掌握,被内行人称为“全活儿”。到了二十世纪60年代,药店仍然有代客加工的服务,根据药方将药物加工成丸散膏丹,而此时大批量药材的应用则是由药材公司提供,包括中药饮片也是由专门药材公司制作。1982年中药市场开放,1985年国家开始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结束了药店自行制作药剂饮片的历史,并且对药厂药材加工的人员、机械、设备进行了明确规范。然而在1966年前后,为了减少抓药时间出现了抓药机,配合抓药机的操作生药全部被打碎成颗粒。李京生说:“这可谓是对中药饮片的破坏。”同时还为了减少制药工序,一系列的饮片炮制过程被省略,有效的药材没有提效,有毒的药材没有减毒,颗粒大小不均,煎出的中药药效受到严重影响,饮片加工工艺也被忽视。

现代的饮片文化

中药饮片的炮制方法是历代逐渐发展和充实起来的,现代的炮制方法在古代炮制经验基础上有了很大发展和改进,根据目前实际应用情况可分为五大类,十八种详细的操作。一位中医业内资深人士认为,中医药是一种传统的文化,具有深刻内涵。中药饮片的制作方法有众多依据,医疗、配方、制剂的不同要求,结合药材自身特点进行加工处理,使天然药材最大程度上符合临床用药的目的,落实中医辨证施治的思想。张大萍告诉记者,所有的药物实际都是来源于自然,无论中药还是西方生药,十八世纪之前并没有差别。是化学的发展和提纯技术的出现,让中西医药走向了不同发展道路。由于其中以植物类药材居多,因此自古以来也将中药称为“本草”。近代时期当西方医药学进入我国开始传播,本土传承下来的本草学渐渐改称“中药学”。西方生药经过提纯,临床用量小,洁净便捷。而中药则讲究君臣佐使,对症施治,相较西药的靶向作用更讲究整体系统观念。张大萍为记者举例,中药中汞的应用是无法用西医理论来解释的,但是在中医治疗银屑病的过程中,汞的收敛作用将肝、肾等内部系统进行调节,而且用法、用量十分严谨,避免重金属中毒,又在根源上解决皮肤症状,彻底规避了西药激素应用过后的副作用问题。中医药学的智慧和卓越贡献一直流传至今,仍然在临床治疗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小儿腹泻脱水,西医治疗只有输液一种方法,但是中医却可以利用山药调度内排泄、补气通脉的作用益肾气、健脾胃达到治疗效果。

▲野生中药材资源日趋匮乏,许多品种的中药材不得不靠人工种植养殖,但人工种植中药材既存在与粮食作物争地,又会造成种植后的土地荒芜问题。左图为某地在森林中为种植人参“开垦”的山地,右图为采挖种植人参后寸草不生的裸露山地

我国中药饮片的发展瓶颈

近年来,传统中药饮片的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野生中药材的逐渐减少,人工培植药材品种有限,土壤污染严重,规模化种植不可避免的植物疾病,低廉价格与逐渐走高的人工成本的冲突,药材种植与粮食作物争地的矛盾,中药饮片鉴别、炮制人才匮乏等问题,成为中药饮片发展过程中的瓶颈。

野生中药材资源日渐匮乏

过去,由于战争及灾害,人口相对较少。加之广大劳动人民比较贫穷,真正吃得起饮片的人并不多,大多数人生病了也就是找个巫婆、吃把香灰然后就是听天由命了。这也是中药材及中药饮片能够绵延几千年传承至今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成药、中药饮片、各种以中药材为原料的保健品早已走进了千家万户,加上国际市场的巨大需求,野生中药材资源已日渐匮乏,濒临绝迹。北京植物学会常务理事、北京中医药学会中药资源鉴定委员会秘书长李京生,多年来一直从事中药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他告诉记者,我国中药材植物共有11460余种,药用动物1581种,药用矿物80种,而目前我国的野生中药材甘草、羌活、单叶蔓荆、黄树皮、肉苁蓉、银柴胡、紫草等100多种植物药材资源普遍下降;八角莲、见血封喉、野生人参、黑结草、重楼等30多种药材已处于濒危灭绝边缘,近30年来野生三七竟然一株难求。动物中药材资源的状况更不容乐观,形势尤其严峻。如犀牛角和虎骨,这两味取自国际重点保护濒危野生动物的药材,早在1993年就被国务院下令禁止使用。实际上,即使不被禁止使用,也早已不能满足如今的用药需求了,羚羊角、穿山甲等一些动物药更是完全依赖进口。

可以人工培植品种有限

野生资源的匮乏只能以人工培植来满足需求,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人工种植或养殖。但是,据北京中医药大学副研究员李卫东介绍,至今仍有很多中药材的培育技术难以攻克,如冬虫夏草等。据《首都医药》杂志2007年公布的数据,我国每年消耗中药材40万吨以上,其中已经引种栽培和驯化成功的只有400种,仅占常用商品中药材的1/3左右。在被开发利用的药用植物资源中,约80%为野生药材,只有不到20%的药材可以人工栽培。采访中李京生向记者介绍说,近年来人参、黄连、西洋参也开始模仿野生状态下的栽培,虽保障了基本的供给,但疗效与自然野生的药材比还是相差甚远。

大规模种植易相互传染植物疾病

除了土壤污染制约中药材种植外,中药材在规模化种植中还易患病,如根腐病、猝倒病、根结线虫病、立枯病、菌核病,白斑病等。采访中,李卫东向记者介绍,三七,人参,西洋参,半夏,枸杞等都是极易患病的中药品种,还有我们熟知的金银花,病虫害也比较多,白粉病,根腐病,褐斑病是其最常见的疾病。据有关中药种植专家介绍,还有些药材种植中的疾病易相互传染,如太子参易患猝倒病,此病害主要由种苗和土壤带毒引起,可以通过雨水传播,尤其在规模种植下极易相互传染。所以绝大多数中药材种植都必须施以农药,这必然导致中药材农药残留从而使加工后的中药饮片难以达到质量要求。

▲中药材大规模种植容易引发病虫害,图为受到虫害的当归

中药产品低廉的价格与高人工成本间矛盾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中药材种植成本不断增加,加之生产周期长、收购价格低,使中药材种植难以平稳发展。采访中李京生给记者举了个事例,如金银花的采摘,现在雇佣一个工人一天100元去采摘都很难聘到人,如果一天付工人200元,而工人一天最多摘十几斤,现在市场金银花每公斤几十元的价格让药农很难获利。三七的种植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因其是典型的阴生植物,种植中要搭遮荫棚,旱时要浇水,雨季时注意排涝,平时还要除草追肥,防治病虫害,疏花,采收加工,药农投入的资金、劳动远远大于其他药材,再付给工人更高的人工费必定要赔钱了。

根茎类中药材中的多年生品种也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如用半夏种子繁殖需种植3~4年才能收获,用块茎繁殖在栽种后的当年或第二年采挖;白芍需栽种3~4年才能采挖,加工时还要去皮水煮;白术需种植两年;牡丹移栽后3~5年才能收获,加工时还需要去木心刮去外皮;树皮类中药材,如肉桂需树龄10年以上才能剥取树皮药用;杜仲环剥后再生树皮需要生长3年后才能再剥取药用。生产周期长,人力投资规模大,不断上涨的劳动力成本,极大影响着药农的种植积极性。

粮食种植与药材种植争地冲突

药材种植需要大量的土地,且对土地的破坏性极大。据某中药种植专家介绍,绝大部分根及根茎类药材都存在重茬问题。如地黄,一般种植一年后必须换地,如不倒茬,第二年地黄的产量约是第一茬的30%~50%,如再种第三茬,几乎没有产量。河北安国周边的土地比较适宜种植黄芪,90年代初,栽培面积高达数万亩,由于连续种植,地力下降,根皮上均长有斑病,严重影响产量。而更为严重的是,良田一旦种植过中药材,再改种粮食作物几乎不可能,而我国是人口大国不能不考虑粮食安全。

此外,一些适合种植中药材的山地,如果种植药材,必定破坏植被,要么保护生态环境,要么破坏生态环境发展中药材,使中药材种植陷入两难境地。

▲中药种植占据了大面积农田

中药饮片专业人才匮乏

现代的大学教育模式使得中医药教育丧失了在传统教育中的实践优势。目前我国的中药炮制人才严重匮乏,人才断档危机已经凸显。传统中药饮片的炮制,不论是浸、泡、蒸,还是炙、炒、烘,都要恰到好处,炮制过了(譬如炒制时间长了、炒制温度高了),就会使饮片药效降低甚至完全失去药效;炮制不到家(譬如对大黄酒炙时间或盐炙时间不足),则达不到规定的药效,毒性饮片炮制不到家,还会使毒性加大。现在很多饮片达不到理想的疗效与中药炮制人才严重匮乏有着密切关系。

此外,传统中药饮片鉴别人才也极为匮乏。北京医院中医药房主管药师中药专家肖耀军介绍,传统饮片的性状鉴别,实际上就是传统的经验鉴别,是通过人的感官来看、尝、嗅、听、手摸及水试等方法,传统中药饮片鉴别还需要具备深厚的中药材知识,而具备深厚的中药材知识需要几十年的积累。由于临床及检验部门中传统中药饮片鉴别人才匮乏,只能依赖现代的鉴别方法也就是进行药物化学有效成分的鉴别,中药大多又是复合成分,检测出的主要成分,不一定就是有效成分。一些不法分子在劣质饮片甚至在假品中添加相应的化学成分,以蒙混过关,这也是假劣饮片充斥市场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已经沿袭多年的活熊取胆汁做法广受诟病

现代文明与传统中药饮片的冲突

中药饮片有上千年的历史,传承至今,在现代文明快速发展下出现了很多问题,中药能不能向西药一样检测成分?中药饮片能不能放弃使用动物饮片?中药里含朱砂、汞能不能服用?中药颗粒剂能不能取代传统中药饮片?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现代西药理念与传统中药理念的冲突

北京植物学会常务理事、北京中医药学会中药资源鉴定委员会秘书长李京生强调,中医中药和西医西药是两个理论体系。他认为,现在尽管提倡中西结合,可是现在很多中医中药的理论不能用西医药的理论去解释,造成人们的误解,认为中药不太科学,出现了很多负面的消息。李京生表示:“这种情况和现在的科学技术发展有关,现在的科学技术不能解释清有几千年发展历史的中药。如果现在不能解释就不要硬性解释,等科学发展到能够解释了再解释。”

李京生说,现在的检验标准要求对饮片进行药物成分含量测定,但是需检测的成分中有些是主要有效成分,有些只是标志性成分,并不具有药效。比如苦杏仁、桃仁,这两种中药都测苦杏仁苷,只是含量不同,苦杏仁测苦杏仁苷有道理可依,而桃仁是没有意义的,桃仁是活血化瘀的,苦杏仁苷并没有这个作用,但在实际检测中却只测苦杏仁苷含量,不具有实际意义。

李京生建议,中药饮片和中药材的检测方法应该更实用一些。可以实行两个标准:一个是传统中药饮片检验标准,也是行业一直沿用的标准;一个是现代中药检验标准,并将现代中药标准作为辅助标准。李京生表示,现代中药标准可用于检验药品的作假,比如对饮片进行含量的检测用以确定其是否被提取过,或是否经过违规处理的。

李京生举了一个例子,前几年,某厂厂长提出关于天麻中含天麻素的含量问题,按药典规定含天麻素(C13H18O7)不得少于0.20%,他对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天麻素含量为0.18%。按照规定这批天麻是不能用的,但它确实是道地的天麻,也没有被提取过。天麻中天麻素含量低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现在所用的天麻大部分都是人工栽培的,质量不及野生天麻(野生天麻已基本绝迹)。对于某些药来讲,它某个含量指标略低于规定,可以考虑加大剂量,而不是废弃。

此外,天麻里不光是天麻素一种有效成分起作用,如果仅是天麻素一种起作用,只要把天麻素提出来或进行人工合成就可以了,但临床实践表明,把天麻素单独提纯出来,并不能体现出天麻的全部作用。所以,如果把某种中药的成分提取出来,它只能体现出自己成分的作用,并不能用这种成分去替代这味中药。

对于把传统饮片西药化,北京医院中药师肖耀军也表示这是不合理的。他告诉记者:“像黄连,它里面有黄连素,是止痢的,但是黄连不光是黄连素可以治病,黄连除了止痢还能泻火解毒、清热燥湿、清心火,这些都是用黄连素解释不了的。”

现代动物保护理念与传统用药观念的冲突

中药里很多贵重药、疗效比较好的看家药,相当一部分都在动物药里,像牛黄、麝香、羚羊角、虎骨,等等。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穷人是吃不起中药的,中药饮片,尤其是动物饮片的消耗量很少。而且当时公众的动物保护意识和科学水平还很差,对动物饮片的采制方法不科学,也比较残忍,当社会发展至今,中国人口数多、用药大众化,动物饮片的需求量日渐增长,而人们保护动物的意识越来越强,对于是否将动物入药的争议也越来越大。

1975年7月《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生效,中国政府于1981年4月8日正式加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加入公约后,公约中一些涉及传统中药材的动物脏器,如犀角、虎骨、熊胆等均不能买卖、使用。此后,一些特效中药特别是一些急救用中药随之消失(有些中药虽然保留下来,但由于加入了替代品,疗效已大为逊色)。

2012年归真堂活熊取胆一事引起动物保护组织和爱好动物人士的强烈抗议。对于这件事,肖耀军表示,熊胆粉作为疗效确切的传统中药材,目前还没有可以替代的东西,最大限度地减少熊的痛苦、并保证熊的寿命获取熊胆汁,以现在的医学技术是完全可能的。他说,归真堂给熊做一个小手术,造一个漏,通过引流提取胆汁,熊该玩玩、该吃吃、该喝喝,应不会特别痛苦,但提取的熊胆汁制成的熊胆粉可以治疗很多疾病,解除患者的痛苦。

现代健康理念与传统饮片炮制理念的冲突

近期,同仁堂部分药里含朱砂的新闻,让大众对服用中药的安全性产生了怀疑。中药里含朱砂还能不能吃?吃了对人危害有多大?中医大夫开的方子里有毒性饮片,病人是吃还是不吃?对此,有关专家表示,朱砂作为中药,有重镇安神的功效,临床使用已有悠久的历史。以前的中医大夫用药很严谨,也知道其有一定的毒性,所以一般用药时间很短。李京生也强调,人们服用中药时忽略了中药都是复方药。复方药讲究君臣佐使,已经考虑到某些药的毒性,并想办法制约它的毒性。同时,和西药一样,很多情况下,很难做到又治病又无一点副作用,在副作用可控的前提下,首先考虑救命、治病。

对于中药饮片中存在的重金属会对人健康造成影响的问题,北京医院中药房主管药师肖耀军认为,只要不长期服用,是不会对人体造成太大影响的。比如木通,虽然现在不用了,但这味药材从古代到现在用了很多年,为什么现在才会有人中毒呢?就是因为用的太频繁了,有的患者一用就是半年,自然会造成积蓄性中毒。此外,中药里有很多药材都含铅,比如说黄丹,它本身就是铅,可是它有拔毒生肌的效果,外用就很好。

中药颗粒剂能不能取代传统中药饮片

中药配方颗粒虽然有简单、方便、易服用的的特点,但自面市即受到中医药学家及传统中药饮片界的广泛非议。中医用药是依靠饮片一起熬制时产生的相互作用来达到治病的目的。然而,把药材制成配方颗粒剂,少了饮片一起熬制的步骤,药效是否仍在人们也不得而知,因此,中药颗粒剂绝不能取代传统中药饮片。很多专家还认为,中药配方颗粒难以追踪其药材及炮制的质量,而药材及炮制的质量是药效的决定因素,也有专家提出,矿物质中药材根本无法提取,比如石膏,如果做成颗粒剂是否让患者直接吃石膏?

▲在许多地方,中药饮片被作为农产品随意销售,使中药饮片市场更加混乱

中药饮片市场仍然混乱

违法、违规炮制

中药饮片炮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饮片使用时的药性药效,或难以达到降低、消除药材毒性,或难以起到改变或增强药材的药性、增强疗效的作用。

李京生告诉记者,中药饮片的炮制具有严格的炮制工艺流程,从净制、切制到炮制都有着明确的制作标准。常用的炮制方法中,仅中药醋制的一般制作方法就有醋炒制、醋煮制、醋淬制、醋炖制、醋提净、醋煅制这6种炮制方式。同一种药物,用不同的炮制方法会产生不同的药效,若是在炮制过程中炮制方法不正确、偷工减料,将对饮片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如淫羊藿的炮制方法中,羊脂炙法就在1985年版《中国药典》中有明确的炮制规定:取羊脂油加热熔化,加入淫羊藿丝,用文火炒至均匀有光泽,取出,放凉。每淫羊霍100kg,用炼羊脂油20kg。使用羊脂油炮制淫羊藿是因为羊脂油甘热,能温散寒邪、益肾补养,淫羊藿经羊脂油炮制后能增强温肾助阳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炮制过程中,为了获取更大利益,部分中药饮片生产企业使用其它动植物油脂对淫羊藿进行炮制,从而使药效减弱,影响中药疗效。

此外,还有常用于“健脾和胃,消食调中”的中药六神曲也常被不法者违规炮制,掺假造假。按照北京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的要求,六神曲的炮制方法应为:将筛选纯净的赤小豆、蓼子(包括青蒿、苍耳秧)以及取出硬壳的生苦杏仁粉碎,与白面一起喷洒清水、搅拌均匀后,取出盖严,发酵2~3天,晒干或烘干;或将苦杏仁和赤小豆粉粉碎,将赤小豆煮烂,加入切碎的鲜青蒿、鲜苍耳、鲜辣蓼,与面粉一同搅拌均匀,加水搓揉成粗颗粒,以手握能成团,掷之即散为准,放于木制模型中压制成扁平方块,再用麻布或鲜茼麻叶包严,放入木箱或席篓内,每块留有空隙,在室内恒定温度30~37℃下发酵2~3天,待表面略出现白霉衣时取出,除去麻布或鲜茼麻叶后,切成小方块,待干燥即可。不法商家假造六神曲往往只是用麦麸或加入滑石粉、粘胶剂制成,六神曲中应有的赤小豆、苦杏仁、鲜青蒿、鲜辣蓼、鲜苍耳秧和面粉这6种六神曲的组成药物则是一点也没有,制成后的假六神曲表面粗糙、切制的方块颗粒不均,颜色偏黄,气味难闻、有种霉臭味,也完全没有六神曲应有的药用作用,轻者延误病情,重者还会引起其他疾病的发生。

滥用硫磺熏制

药厂为了药材的加工、保存和养护,自古以来就有用硫磺熏制加工饮片的方法。李京生告诉记者,用硫磺熏制过的药材色彩鲜艳、外表美观,还能有效除虫防霉,可在保持药材水分的同时有效保存药材,而且操作方法简单,极易上手,熏制材料也价廉易购,因此许多中药饮片生产加工企业对此方法特别青睐。但是,在饮片的实际生产加工中,滥用硫磺熏制方法、硫磺熏制过量导致饮片二氧化硫、砷、汞等有害成分严重超标的现象非常严重。

为了解市场现状,记者在北京一药房购买了其散装的贡菊饮片,在用沸水冲泡后原来又大又白的菊花自根茎处向花瓣蔓延出翠绿色,汤液颜色也非常绿,显现出了硫磺熏制过量的明显特点。当记者再次向店员询问此菊花的进货产地和生产加工厂时,店员只含糊地说是从安徽进的货。

掺杂使假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了获取高额利润,降低生产成本,不法商家在中药饮片市场掺杂使假的现象屡禁不止。部分价格昂贵、市场供不应求的药材掺假率高达60%,甚至有些所谓的饮片一点真材实料都没有。不法商家利用药物相似的外形将低廉的药物冒充价格昂贵的珍惜药材出售,更有甚者直接通过染色、仿造的方式,将石灰、面粉、纸张等物品装扮成饮片出售。如用普通黄羊角充当羚羊角;用玉米须染成红色,冒充藏红花牟取暴利;用淀粉和色素加工而成的不规则圆形物体冒充紫河车;用面粉或石灰、黄蜡和白蜡混合压制而成的条状物品冒充冬虫夏草;用白芍的根头部充当何首乌;用化学胶质加工造成的人工鹿茸片冒充精品鹿茸;用其它动物胆冒充熊胆等等。这些用化学、物理方式制造出的假饮片以及长相相似的伪劣中药饮片,一旦用于临床,必将直接影响疗效,不但起不到治疗患者的作用,甚至会因为药性相冲增加患者的用药危害。

据了解,种子果实类中药饮片的造假方法大多利用其它形似的种子进行替代。如用无痛科植物喇粒萍婆的成熟种子圆粒萍婆代替胖大海;用芜菁的干燥成熟种子替代菟丝子种子;用九里香果代替枸杞子等。

花类药材则多用其它类似花朵、同属花朵或面粉捏制等方法进行饮片造假。如将其它类似番红花的花冠狭条染色后代替番红花出售;用刺槐花代替槐花;将白萝卜细丝放入玉米粉中揉搓后掺入金银花中出售等等。

全草类药材则多用外形相似的植物作为替代。如用报春花科植物点线过路黄及报春花科植物聚花过路黄代替报春花科植物过路黄(即金钱草);用同科耳叶番泻叶代替番泻叶;用水线草及多棱薯米草代替白花蛇舌草等。

根茎类药材则多数都通过改变同科属其他低价劣质药材的颜色、形状来达到造假的目的。如将水半夏打磨成细小颗粒掺入半夏当中,让人难以分辨;将普通木材染成黄红色冒充苏木;用红萝卜或其他肉质类植物根茎的蒸干品冒充红参或掺入其中等。

矿物、树脂、动物分泌物类中药材料多通过掺水泥、淀粉、松香、胶质物等物质加热、混合的方式制造成假劣饮片。如用松香、黄泥、红铁粉混合制成血竭的替代品;将松香以加工鱼子硫磺的方法加工成乳香的替代品;使用猪皮胶或杂皮胶代替阿胶等。

动物类药材的造假手段往往是通过向劣质药材中违法添加物品、化学物质进行掺假,或使用类似动物略加工后完成,如将全蝎浸入浓明矾水中浸泡,使其外观干燥好看,形同优质全蝎,但因为加矾不符合炮制要求,故而此蝎完全无药用价值;用反复熬制过的鳖甲余留残渣粘合后冒充鳖甲正品,仿品因经过长期熬煮已无药效,但仍可能存在胶质残留;用鸭内金代替鸡内金等等。

以次充好

一位老中医为记者讲述了一个因低劣中药饮片影响治疗效果的例子。曾经有一位患者去医院找老中医开处方治病,医生针对病人的病情仔细揣摩制定了药方,患者在服用五剂中药后,病情有了明显好转,但因医院药价偏高,后来患者选择拿着方子到药店抓药用以巩固疗效,没想到在连服数副药后却仍不见成效,反而病情有所加重。后经了解发现,患者在药店购买的药物中,几味主要药材的品质都十分低劣,药效大打折扣,故而导致患者病情的反复。

此外,中药饮片市场比较典型的以次充好的例子还有:用榭寄生代替桑寄生;把东贝母等低劣贝母代替川贝母;将人工养殖的人参当成野山参;将菊科植物苣荬菜、苦荬菜当成败酱草;将野豌豆当成透骨草;等等。

人为增重

不法药贩往往会为了利益,在出售的饮片正品中人为添加非药用部分,甚至直接加入沙土。如在车前子中加入铁末;将通草、穿山甲炮制品浸泡于硫酸镁水溶液后再晒干,使药材变硬变重;在沙苑子中掺入紫云英、华黄芪的种子和沙子;在龟甲中掺入陆龟或海龟的腹甲;在金银花中加注盐水或石膏水再进行干燥使其凝固于花蕾上……加重的手法数不胜数。

在中药饮片中掺入其它廉价药材或物品,易影响药方的疗效、造成药效的改变,影响服药者的身体健康。如在金银花中掺入沙子、盐水、山银花以及掺加芜花等现象,芜花有毒性,其有毒成分为芜花毒、芹叶素、苯甲酸和刺激性油状物等,药性猛烈,与金银花的功效完全不同,患者若大量服用掺有芜花的金银花,不但无法保证疗效,摄入过两者甚至会产生头昏头痛、恶心呕吐、腹泻脱水、休克等现象,严重者会引起痉挛、抽搐、甚至呼吸衰竭,使得这类含添加物的中药饮片从治病变为致病。

▲真假菟丝子对比(左真,右假)

▲用桑枝掺杂在黄芪中

▲未按规范炮制的炙黄芪

▲国家有关部门再次全面整顿中药材市场,图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集体约谈全国17个中药材市场负责人

中药饮片的救亡

针对传统中药饮片的种种困难与危机,许多有识之士疾呼,再不拯救传统中药材、中药饮片,传统中医药就真成了“文化遗产”了。如何拯救、扶持中药材、中药饮片及其发展,很多中医药专家、业内资深人士、饮片生产企业管理者给出了很好的答案。

扶持中药材从源头入手

针对野生中药材资源减少的问题,很多专家都提出了“计划性采挖”的设想。专家们普遍认为,首先要对目前野生中药材资源开展全面普查,对分布区域、存量、药材特点等方面进行摸底,再由政府出面,会同专业人士制定采挖规划,效仿渔业管理中“禁渔期”的做法,建立野生中药材“禁采期”及“限采期”管理机制,通过周期性封山、限制采挖品种、严禁采挖幼苗等一系列政令措施,杜绝无计划、无节制的资源索取,保证中药材自然繁育,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在种植中药材方面,专家们也各抒己见,李京生就提出了目前药种药苗的市场混乱的问题。“有些药农采购回来的药种质量较差,普遍存在着陈年种、死种的问题,不出苗、出苗率低,或者就算出苗,药苗的品质也不好。这就增加了投入成本,影响了产量和质量,制约着药农种植药材的主动性。对于农业而言,有专门的育种人员甚至机构,定期会推出优良品种。反观中药材种植,在这方面就很缺乏,如何找到可靠的药种药苗来源,是最令药农头疼的事。即便是药材育种,也多是从农业角度出发,以‘产量高、收益大’为原则,根本不考虑药效,与临床应用脱节。”李京生建议有关部门加大扶持道地药材产区力度,向农民提供优质种源的同时,增加育种方面的技术支持,从药材种植的源头入手,确保药材内在品质。

为中药材撑起价格保护伞

对于药农而言,具体种什么药材会有较高的利润回报,哪种药材是市场上的“紧俏货”,类似这样的信息掌握得十分有限,而且往往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去年能卖高价的药材,等采收上市的时候才发现今年该品种的产量非常高,根本卖不出好价钱。李京生认为,这个问题虽然与药农的盲目跟风种植有关,但在客观上也会挫伤药农种植药材的积极性,使中药材价格随行就市、忽高忽低,出现“去年烂在地里,今年千金难求”的局面,从而使假冒伪劣药材趁虚而入,影响临床用药,更不利于中药材产业的健康长远发展。“如果政府能通过出台价格保护政策,规定药材的最低收购价,使药农打消顾虑,才能使他们安心药材种植。”李京生说道。

中药饮片应有等级体系

中药材既是农副产品,又是药品,在零售环节上,是由药材加工成饮片供配方调剂使用的。虽然在原药材阶段有比较明确的等级划分,但由于中医的处方不分等级,导致饮片也不分等级。如今,医生在为患者开具处方时只考虑饮片的药性,在等级规格方面却没有明确要求,这就使药效变得不可控,往往难以满足患者的实际用药需求。一位药师说道:“中药材收购时分等级论价,可炮制成饮片后就成了统货价,在质量与价格的矛盾上,逐利的饮片生产企业会怎么做,恐怕就不言而喻了。”这位药师建议,政府应该考虑对中药饮片进行分等级管理,甚至建立制定相对独立的饮片等级体系,参照《中国药典》上列出的质量标准,对中药材商品等级规格进行修订,作为国家正式标准在全国施行。

“新中国成立前,一些大中城市的名老药店大都选用上等规格的药材加工饮片,而普通的药店往往采用中低档药材加工饮片,饮片价格当然是一分钱一分货,由患者自行择店选购。看过朝鲜电影《卖花姑娘》的人可能还记得那句台词:‘给她们姐俩抓点好药’……其实,饮片的等级划分自古就很明确,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没有过去那么‘讲究’了。”这位药师说道。

▲现代中药饮片生产企业的包装车间一角

尝试产地加工确保质量

还有就是‘产地加工’的问题。顾名思义,就是在药材收获之后,在当地进行的粗加工。”李京生说道。“一些药材种植者只是看到种植药材的利润高于种粮食,就盲目引种,再效仿别人的加工方式对采收上来的药材进行加工。而就是这样‘照猫画虎’的加工,往往都是错误的,是不符合饮片加工要求的。”李京生举例道:“比如用硫磺熏,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也不能全面否定,因为历史上都是这么做的,但是我们目前要控制好‘含硫量’的问题,不能超标是原则,也是底线。”

规范进货渠道去伪存真

在与众多药师专家的交流中,鼓励饮片生产企业从道地药材产地直接购进中药材进行饮片加工的设想,也成为大家的共识。2011年至今,《首都医药》杂志社已陆续联合北京市双桥燕京、太洋树康、卫仁、人卫、三和药业、华邈等6家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在中药泰斗金世元、著名中药专家翟胜利、李京生等专家的亲自指导下,成立了传统中药饮片生产示范基地,作为北京第一家以传统、道地为特色的中药饮片生产示范联合体,6家企业承诺,统一采购道地药材产地的原药材进行饮片加工生产,特别是针对常用的、重点的、特殊的、容易出现问题的品种,更要严把质量关,从自身做起,杜绝假劣饮片流入市场。

以国家层面挽救中药资源

现在,很多人都把服用中药作为防病保健的手段,其中包括很多原本健康的人,“食药同源”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殊不知,这样毫无节制地使用中药,早已使本就匮乏的中药材资源雪上加霜。某资深中药专家就提出了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限制或禁止以防病保健为目的而使用中药的建议。“拒绝浪费、节约为本,拯救中药材资源匮乏的问题,必须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才会有明显的效果。”他说道。

坚持传统保护民族文化

近年来,也有很多打着“科学”幌子的伪中医伪中药大行其道,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免煎颗粒”了。2009年4月1日,北京地区把免煎颗粒纳入到《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报销范围内,引起社会一片赞扬之声,认为可以报销的中药更好地满足了大众的用药需求。然而,一些支持传统中医药的专业人士却对其大为抵触,并坚决反对免煎颗粒的广泛使用。在此次受访的专家及药师中,绝大多数人也都对这种颗粒剂提出了质疑:“省去的煎煮过程有悖于传统中药理论,单味中药成分提取后的简单混合肯定不能等同于传统的中药汤剂。”、“配方颗粒背离了传统,不按中医理论用药,也不做临床试验,其所言的‘疗效’显然不能令人信服。”、“中药颗粒剂根本就不是中药,政府应该下决心予以废止。”众多专家药师如是说。

▲中药材种植户在田间劳作

猜你喜欢
中药饮片饮片炮制
基于电子舌的白及及其近似饮片的快速辨识研究
不同等级白芷饮片HPLC指纹图谱
炮制专家王琦论现代中药炮制研究的“2个时期3个阶段”
3种姜汁炮制后厚朴对大鼠胃黏膜损伤的抑制作用
清半夏炮制工艺的优化
中药饮片市场监管乏力
探讨常用藏药材的炮制方法
中药饮片小包装探讨
中药饮片鉴别真伪的意义及相关方法
易混淆中药饮片安全用药举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