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秋斌
(集美大学体育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长期以来,高校管理的目标与过程均侧重于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等传统方向,学生的健康管理与健康教育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做法也导致大学生的健康问题层出不穷。如2001年上半年结题的《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报告》显示:从北京市23所高校中抽取5220个样本,按照学校层次的类别、男女比例、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调查得出:有23.2%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卫生问题,女生的问题比例(17.34%)高于男生(16.07%),低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差于高年级,其中二年级学生心理症状最为突出,为17.56%,农村学生高于城市学生,为19%[1]。2002年,盛红宇对合肥市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发现,合肥市高校学生存在中等以上心理障碍者为23.7%[2]。2004年,福州博智市场研究有限公司对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等6所院校的1200名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显示,部分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大约有23%的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上存在问题、17%的学生存在焦虑症状、14%的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2%的学生存在敌对情绪、35%的学生存在情感困惑、30%的学生感觉就业压力很大[3]。而根据我们对闽南地区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结果也发现(表1):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国内常模比较,呈现出显著的差异,说明相对普通人群,大学生已经成为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群体[4]。可见,大学生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高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的颁布实施,大学生的健康逐渐受到高校的重视,“健康第一、创新发展”已经成为高校办学与发展的价值导向。因此,探索高校学生健康管理与健康促进的路径,提出大学生健康管理的策略,显得迫切而重要。
表1 闽南地区高校学生SCL-90测试结果与国内常模比较[4]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访谈法等,查阅了与大学生健康教育相关的中外文献,调查、访问了国内部分专家、医生、高校教师及健康教育从业人员。
大学生的健康管理与组织建设一直是目前高校管理的弱项,多数高校把健康教育与健康管理简单理解为体育或卫生等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并没有上升到学校管理的高度加以重视。随着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深入开展及高校学生健康水平的下降,高校应该对健康教育进行重新定位,高校领导及各级管理部门应该本着“以生为本、健康第一”的新办学理念,把维护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作为核心工作。各高校应该成立由主管校领导、教学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学校体育教学部、学校医疗卫生部门、心理咨询中心、各院系等组成的“大学生健康促进委员会”,负责本校学生健康管理的领导和实施,制定大学生健康教育与管理的相关政策或规则。有大学生健康管理与健康教育的专门经费,有促进大学生健康的具体实施办法,真正把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提上重要的工作日程。
长期以来,高校学生的健康教育经费不足是不争的事实,很多高校没有稳定的健康教育经费来源,使得高校健康教育的设备、场地、人员等条件受到诸多限制。随着健康的价值与重要性越来越受到社会公众的肯定,大学生的健康管理与健康促进应该有专门的经费予以保障,高校应该像重视教学一样重视大学生的健康教育。因此,也应该如教学一样有专门的经费来源及拨款机制,按照目前我国的实际国情,应该保证每名大学生的年人均健康教育经费达到60~90元,健康教育经费用于保障大学生的健康体检、健康知识讲座、心理咨询及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大学生课外、校外活动及课外文体活动的开展等,使大学生的健康管理与健康促进有切实的经费保障。
高校应该通过开设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来加强大学生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可以通过开设《大学生健康教育教程》、《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性健康与性文明》、《生命的起源》、《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甚至《医学》、《内科学》、《中医学》等必修或选修课程,对大学生进行健康知识、保健知识及技能传授;注重营养、运动、心理健康、生活方式等健康知识技能的普及提高,特别要注重培养大学生对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的认识;以及艾滋病、肝病、肺结核等传染性疾病,吸烟、吸毒上瘾、抑郁症、焦虑症、恐惧等心理疾病的认识,能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具备基本的健康保健知识技能,能够做到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及防未病,防治结合,为健康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鉴于社会的变革、网络时代的发展和“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大学生所产生的心理等健康问题也在悄然发生着新的变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内容、工作机制、教育方式和评价方式等诸多方面也应该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和转换。只有这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才能促进自身的不断完善和发展[5]。
体育课程是保障与促进大学生健康的有效途径,建议高校增加体育必修课的课时,把体育课程从大一、大二延长到所有年级与学生(包括研究生阶段)。同时,增加体育类选修课程,以充分满足大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需求;高校在改革传统体育教育与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应侧重从体育与健康的角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与体育锻炼,通过“俱乐部制”、“选修制”、“三自主”等模式吸引大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学习;改革传统的体育评价方式,以学生的体能增强情况及健康发展状况作为体育课程的评价内容之一;增加体育课程中有关人体科学及健康生活方式、日常保健等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及需要,增加形式多样的选修课程,满足大学生个性化的体育需求;注重学生运动技能的培养及日常体育锻炼的结合;增加及改善体育场地器材的供给,满足大学生丰富多彩的体育需求,创造百花齐放的校园体育文化。
随着学业、就业、情感、人际交往等压力的加大,大学生对健康与娱乐的需求不断提升,校园文化生活及课余体育运动成为能够同时满足大学生以上需求的有效方式。因此,加强校园文化、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加强大学生社团的建设与投入,开发、开放学校已有的文体设施,已成为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满足大学生健康需求的重要途径。高校应该组建相关的学生社团,如琴、棋、书、画、音乐、舞蹈、太极拳、健美操、乒乓球、游泳、篮球、桥牌、棋类社等各种组织以满足大学生的兴趣及爱好,定期组织大学生进行各种体育比赛及训练,最大程度满足大学生对体育健身的需求,真正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快乐工作五十年、健康生活一辈子”的全民健身目标,把阳光体育放到学校体育的核心工作中,以实现“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目标。
健康体检可以及时发现疾病及其存在的健康隐患,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也可以通过健康体检,得到医生预防、治疗相结合的合理建议,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健康体检,可以发现相关健康指标的变化,为医生诊疗、自我保健提供参考依据,也可以为个人健康档案提供真实有效的科学数据。因此,除了传统的入学体检、毕业体检以外,学校应该组织大学生进行至少每年一次的健康体检,提高学校及大学生对健康体检的重视,以确保全体学生的身体健康权力得到保障。
健康档案是大学生在过去或现在生活、学习、成长过程中通过测量、检查、观察、记录形成的有关个体健康的数据、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相关材料,是保证和促进大学生健康的有效手段之一。各高校可以通过建设学生健康档案,为每一个大学生建立可供医学检查、诊断、日常保健及健康教育的平台和相关数据,为有效提高大学生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保障。大学生的健康档案建设可以依托社保中心、医疗机构、学生管理、心理咨询中心、学校医疗中心等网络及信息资源,内容包括大学生常规体检、日常医疗、家族遗传、家庭结构、家庭背景、健康测量、心理测试、心理普查等资料及相关数据。该平台资源可以为医疗机构、学校、个人提供健康背景资料,为大学生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高校可以通过网络、广播及其他媒体广泛开设健康教育专栏、健康教育宣传、健康教育讲座、健康教育网络平台、医疗义诊、心理咨询、发放资料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与健康宣传;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可以通过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健康网络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学校医疗中心可以通过健康体检及预防医学的手段加强大学生健康的监控;社会医疗机构可以联合学校进行医学知识的普及及健康生活方式的宣传;体育教学部门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提升大学生的健康水平。通过大家的一致努力,使高校形成人人重视健康,人人讲究健康,人人追求健康的良好氛围。
1)大学生的健康是关乎人才健康,关乎民族素质的大事,应该引起政府、社会、公众及高校的关注与重视。
2)大学生的健康管理与健康促进应该有组织、有制度、有经费、有措施、有人员等的保障。
3)开设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是维持与促进大学生健康的有效途径之一,高校应该开设更多的健康教育相关课程以满足大学生对健康知识及技能的需求。
4)大学体育是大学生健康的有效保障,高校应该重视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在课程类型、课程模式、教学方法、场地器材等方面满足大学生的要求。
5)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及生活质量。
6)组织大学生健康体检可以及时发现疾病及其存在的健康隐患,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也可以通过健康体检,得到医生预防、治疗相结合的合理建议,建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7)建设大学生健康档案是促进大学生健康的有效途径之一,网络时代的到来为健康档案的建设提供了可能。
8)最大限度整合高校健康资源是促进大学生健康的有效保障,高校应该动员与保证各部门、各单位重视大学生健康的管理与教育,构建大学生健康教育的组织与实施平台。
[1]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47-348.
[2]盛红宇.合肥市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J].疾病控制杂志,2002(3):31.
[3]唐柏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46.
[4]蔡灿龙,陈秋斌.闽南地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1):90.
[5]连灵.论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