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启
(武清区林业局,天津 301700)
天津大黄堡湿地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海河流域下游。位于天津市武清区东部,北起崔黄口镇曹家岗路,南至上马台镇王三庄,东到大黄堡乡与宝坻区接壤,西至津围公路与曹子里乡为界。介于东经 117°10′33″~117°19′58″和北纬 39°21′4″~39°30′27″之间,东西宽 13.6 km,南北长18.2km,总面积1.12万hm2。
大黄堡湿地大部分地貌类型为海积冲积平原。在5500年前,这里曾是渤海湾的一部分。受世界气候变冷、海平面下降、海洋动力潮汐、河流入海泥沙及海洋堆积等多种因素影响,挟带的物质与河流泥沙共同形成了这片海积冲积平原地貌。该区域冬季受蒙古冷高压控制,盛行西北风,干燥寒冷;夏季主要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多偏南风,湿润多雨。季节变化明显,介于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过渡带上,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一年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1.6℃,最热月是7月份,平均气温为26.1℃;最冷月是1月份,平均值是-5.0℃。
年降水量变化较大,年平均降水量为578.3 mm,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相对变化率高达25%。受季风交替的影响,年内各季节降水量分配很不均匀,夏季平均降水量为434.8 mm,占全年降水量的75%。年平均蒸发量为1164.4 mm,各月分布不均,以5月最大。大黄堡湿地的地表水系属于海河水系,流经大黄堡湿地的河流主要有龙凤河、柳河干渠、黄沙河排水干渠及东粮窝引河等。境内土壤类型主要为潮土和沼泽土。
根据大黄堡湿地的现状、《湿地公约》分类系统以及《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与监测技术规程》,确定了大黄堡湿地分类框架,共分为2大类6个型,即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其中沼泽湿地又分为芦苇沼泽、香蒲沼泽及其它草本沼泽湿地;人工湿地可进一步细分为水渠、鱼塘及库塘。
根据调查统计,大黄堡湿地现有湿地总面积为8533.4 hm2,其中沼泽湿地面积为3466.7 hm2,占大黄堡湿地总面积的40.6%;人工湿地的面积为5066.7 hm2,占大黄堡湿地总面积的59.4%。
生态环境决定植被的特点,大黄堡湿地生态环境以湿地环境为主,因此,该区的植被类型以水生植被为主。
2.2.1 植物组成
大黄堡湿地内现已查明有植物45科123属181种。其中;蕨类植物1科1属1种;被子植物44科122属180种。其中绝大多数为草本植物,木本的乔木和灌木极少。除柽柳外,其它乔木和灌木大多数为栽培的抗盐树种,如榆树、洋槐、紫穗槐、臭椿、毛白杨、旱柳及火炬树等,主要分布在本区的周边和路旁。
本区湿地植物区系组成比较丰富,生活型齐全,基本具备我国北部地区湿地植物的各种常见种类,特点是优势种多,覆盖度大,常成片生长,较大面积的分布,并组成以其本身为优势种或次优势种的植物群落。
本区主要植物以禾本科、菊科及豆科等为代表的草本植物占主要地位,如芦苇、獐毛、羊草、狗尾草、马唐、白茅、野大豆及曼佗罗等。
2.2.2 植物群落类型
通过对大黄堡湿地植被的全面调查研究分析,按《中国植被》的分类系统,自然植被采用植被型、群系和群丛三级分类标准,结合植被的种类组成、外貌特征、生态地理特点及演化动态趋势,将该地区自然植被分为4个植被型、10个群系和11个群丛(表1)。
大黄堡湿地是由沼泽、鱼塘、水库及水渠等构成的复合型湿地类型,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动物种类,尤其是鸟类种类多样。据调查,大黄堡湿地有陆生哺乳动物5目9科14属15种;有鸟类17目44科199种;两栖爬行类3目3科7属8种;鱼类5目11科31属32种;昆虫11目75科371种。其中在此栖息或作停留的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4种,全部为鸟类。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 Swinhoe、丹顶鹤Grus japonensis、大鸨 Otistarda dybowskii Taczanowaki、金雕Aquila chrysaetos daphanea Severtsov;国家Ⅱ级保护动物主要有角鸊鷉Podiceps auritus、海鸬鹚Phalacrocorax carbo、白琵鹭 Platalea leucorodia、黑脸琵鹭Platalea minor、白额雁Anseralbifrons、小白额雁Anser erythropus、大天鹅Cygnus cygnus、小天鹅 Cygnus columbianus、疣鼻天鹅Cygnus olor、鸳鸯 Aix galericulara、黑鸢 Milvus rorschun、苍鹰 Accipitergentilis、松雀鹰 Accipiter nisus、大鵟Buteo hemilasius、普通鵟Buteo buteo、乌鵰Aquila clanga、红角隼Falco vespertinus、灰背隼Falco columbarius、红隼Falco tinnunculus、灰鹤Grus grus、白枕鹤 Grus vipio、蓑羽鹤 Anthropoides vipio、小杓鹬 Numenius borealis、红角鸮 Otus scops、鹰鸮Ninox scutulata、纵纹腹小鸮Athene noctua、长耳鸮Asio otus及短耳鸮Asio flammeus。
大黄堡湿地面积大,水鸟资源丰富。共有水鸟93种,占保护区总种数的47.2%。其中有东方白鹳、丹顶鹤及大鸨等3种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灰鹤、白枕鹤、大天鹅及白琵鹭等14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
大黄堡湿地地处天津近郊区,位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良好的水热条件。大黄堡湿地常年存蓄大量雨水和洪水资源,因蓄水深度较浅,又很适宜水生植物的生长繁衍,形成了以芦苇等水生和沼生植被为主的天然湿地生态系统。近年来沼泽化特征愈发明显,芦苇等湿地植物大量生长,为南北方鸟类的交汇提供了良好的生境环境,为珍稀濒危动植物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避难场所,也为水鸟的栖息繁殖提供了更大空间,也使得大黄堡湿地成为一块真正意义上的典型天然湿地生态系统。大黄堡湿地资源具有如下特点。
表1 大黄堡湿地自然植被类型
2.4.1 大黄堡湿地内以沼泽湿地为主
大黄堡湿地的湿地资源从其分类角度分析,沼泽湿地占了绝大多数,面积达3466.7 hm2,占大黄堡湿地总面积的40.6%。大黄堡湿地是淀洼淤积演化而来,因大黄堡湿地蓄水深度较浅,很适宜水生植物的生长繁衍,形成了以芦苇和碱蓬等水生和沼生植被为主的天然湿地生态系统。因此,该湿地生态系统有重要的保护和科研价值,适合长期的科学研究与监测。
2.4.2 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
大黄堡湿地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集中表现为高度丰富的水生动植物和鸟类物种。由于大黄堡湿地土壤含盐量大(一般在1%~3%),植物种类较少,地理成份相对单纯。大黄堡湿地面积大,湿地中浮游生物种类繁多,生物量大,为水鸟形成了稳定而充足的食物链,因而,湿地水鸟资源丰富,占全国271种水鸟的34.32%。无论是水鸟物种的绝对数量还是单位面积的物种数量在天津市都是少见的。
2.4.3 东亚地区候鸟迁飞路线的重要停歇地和中转站
大黄堡湿地是候鸟南北迁徙的必经之地,也是候鸟东亚-澳大利亚迁徙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春季的2月下旬-4月上旬,以及秋季的10月上旬-12月中旬,大批的候鸟在此停歇,补充食物和能量,以完成长距离的迁徙。因此,该区域是鸟类顺利完成长距离迁徙不可缺少的中转站和重要停歇地。
2.4.4 独特的景观资源
华北地区历史上是一个有较多湿地的地区,但是由于人为破坏和气候干旱等多种原因,湿地逐步减少。现在,湿地景观在华北地区属于相对稀缺的景观类型,尤其是具有良好湿地植被的湿地生态系统更为稀缺。近年来华北地区降水持续偏少,大量河流、水库及坑塘逐步退化干涸,更显湿地景观的珍贵。大黄堡生长的大面积芦苇,在天津市,乃至华北地区都属罕见,是湿地的标志性特征。
2.4.5 生态类型复杂多样
大黄堡湿地有大面积的深水芦苇、浅滩水塘、岸边草丛及堤岸防护林带等,为许多种鸟类提供了适宜的繁殖地。夏季有大量鸟类在此栖息,常见的有普通秧鸡、黑水鸡等秧鸡科鸟类,还有鸻鹬类、鸥类及鸭类等与湿地生境密切相关的鸟类。另外,大黄堡周边的绿化林带和果树经济林木,为许多种鸟类提供了适宜的繁殖生境。湿地外围大面积麦田和湿地内大量的芦苇,为灰鹤、大鸨及雁类等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和必需的开阔栖居场地。
2.4.6 生态效益明显
大黄堡湿地位于京津水源区,是当地的重要水源地,对于发挥京津水源区湿地生态系统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蓄洪防旱及调节径流等生态功能,保证当地人民饮用水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历年来的监测结果表明,大黄堡湿地及周边地区的水质良好。
2.4.7 生态地位特殊
大黄堡湿地地处天津东南部,是华北地区自然湿地网络系统的重要节点。大黄堡湿地地理位置特殊,既是京津水源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飞路线上的重要停歇地、中转站和众多珍稀水鸟的栖息繁殖地。大黄堡湿地的保护和建设,对保证京津水源区人民饮用水质量和水资源战略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黄堡湿地地处华北平原,是人口密度比较大的地区,人类的生产生活区域与湿地之间缓冲余地不是很大,不可预料的人类活动时刻威胁着湿地生存;大黄堡湿地的空间尺度相对不是很大,环境容量较低,生态恢复能力相对较差,很容易被外界因素所干扰,较小的环境变化和外界侵扰就可能会对湿地生态系统造成较严重的破坏;围垦沼泽等不利于湿地保护的现象依然存在,存在导致湿地资源衰减和环境恶化的隐患;湿地保护管理体制不完善,经费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对湿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也制约了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开展。总体而言,大黄堡湿地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尽管目前湿地受人为干扰影响较小,但是潜在的威胁时刻存在,如不及时加以保护,将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实践证明,建立湿地保护区是保护湿地最积极、最直接且最有效的措施。2005年9月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大黄堡湿地市级自然保护区,为更好地保护湿地资源及其生物多样性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应尽快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规范各种行为,有效保护湿地,并在条件成熟时申报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要加强湿地保护,就必须加强湿地保护管理机构的建设,尤其是相关乡镇的基层保护管理体系建设,使湿地保护管理工作能够深入到基层。湿地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管理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和行业,因对湿地保护、利用和管理的目标和利益存在差异,很容易对湿地保护管理工作产生影响。因此,迫切需要建立有效的湿地保护管理协调机制,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形成合力。
在当前我国缺少专门的湿地保护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应积极推进湿地保护的地方立法工作,完善湿地保护的政策和法规体系,通过地方立法来规范湿地的保护与管理。
加大各级政府对湿地保护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使保护和管理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尽快建立起湿地科技支撑体系,加强基础性研究,为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湿地打下基础。
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增强社会和广大群众对湿地功能、价值和效益的进一步认识,形成保护湿地的良好氛围。并进一步开展社区共建活动,打击违法行为,实现湿地资源科学利用。
[1]武清县地方史志编修委员会编著.武清县志 [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84-85.
[2]国家林业局《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编译.湿地公约履约指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3]中国植被编辑委员会.中国植被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4]国家林业局,外交部,国家发改委,等.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Z].北京∶林业出版社,2000.
[5]雷昆,张明祥.中国的湿地资源及其保护建议[J].湿地科学,2005,32∶8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