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兴市畜牧兽医局,浙江嘉兴 314000)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加大了对工业污染、生活污染的治理力度,工业、生活污水、污物对外环境的排放数量明显减少,治理成效日趋明显。
2007年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反映,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三大环境污染之一,而畜牧生产污染已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重中之重,畜牧业污染主要以猪为主。
最近,笔者对嘉兴市畜禽养殖污染的成因和对策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嘉兴市地处浙北太湖流域,是著名的江南水乡地区,畜牧业较为发达,近3年来养猪生产发展平稳,年饲养量保持在730万头左右,主要集中在南湖、嘉善、海盐等县(区)。
1.1生猪生产基本稳定 据调查,近3年来嘉兴市生猪养殖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生猪生产平稳发展。2012年,全市生猪常年存栏270万头左右,出栏460万头左右,年饲养量保持在730万头左右(详见图1)。
图1 2009-2012年全市生猪生产情况变化图
1.2生猪产业布局相对集中 据调查,该市的畜禽养殖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畜牧产业集聚区域布局更加明显,2012年南湖、嘉善、海盐等3个县(区)生猪饲养量占全市总饲养量的58.4%(详见图2)。
图2 2012年嘉兴市各县(市、区)生猪饲养量示意图
据调查,常年存栏生猪8万头以上的有新丰、凤桥、大桥、新塍、姚庄、惠民、西塘、新埭、元通、沈荡等10个镇(街道)。2012年存栏、出栏生猪分别占全市总存栏、总出栏的45.62%和48.47%。10个养猪重点镇街道中常年存栏20万头以上的新丰镇存栏、出栏分别占重点镇的21.26%、19.49%,占全市存栏、出栏量的9.70%、9.45%。
1.3局部地区生猪养殖量超过环境承载量 据调查,2009到2012年全市亩(1亩=667 m2)均生猪承载量从0.98头下降到0.89头,其中新丰、凤桥、元通亩均生猪承载量分别为4.30头、2.30头和2.99头,已超过环境承载量(详见图3)。
图3 嘉兴市10个生猪养殖重点乡镇亩均载畜量示意图
1.4养殖规模水平不断提高 据调查,全市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的规模化率已从2009年的76.07%提高到2012年的77.72%;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的规模化率已从2009年的34.55%提高到2012年的44.35%(详见表1)。
表1 2009-2012年生猪规模化率情况调查表
畜牧业面源污染不同于工业污染,不是纯粹意义的污染,而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长期来,农耕文明建立了农牧结合、种养配套、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平衡模式,畜禽养殖排泄物—农家肥—植物生长用有机肥—植物或植物果实饲喂畜禽—畜禽把植物蛋白纤维转化优质蛋白—提供人类生产生活需要。养殖业作为农业资源循环的中轴产业,在促进环境生态平衡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一是农业生产专业分工越来越细,规模水平越来越高,畜禽排泄物生产,难于依靠单主体的能力来解决资源循环利用问题。据调查,2012年全市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户)517家,出栏生猪123.1万头,占养猪场户的0.41%,出栏生猪占总出栏量的28.56%。二是农业产业集聚,2012年新丰、凤桥、大桥、新塍、姚庄、惠民、西塘、新埭、元通、沈荡等10个镇(街道)存栏、出栏生猪分别占全市总存栏、总出栏的45.62%和48.47%,比2009年提高5个百分点左右,区域化发展造成局部地区养殖量超过了环境承载量,其中新丰、凤桥、元通亩均生猪承载量分别为4.30头、2.30头和2.99头,畜禽排泄物难于就地消纳。三是化肥工业发展,且使用方便见效快等优点明显,导致了有机肥利用率明显下降。四是农业生产劳动力短缺,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省工省力技术推广,又笨重又臭的有机肥没有了市场。这四大原因加速了种养分离,打破了农业生态平衡,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凸现,个别养殖密集地区一度出现河道堵塞、臭气熏天、严重危害周围群众生产、生活的状况,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压力,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近年来,嘉兴市有关部门十分重视畜禽养殖污染的治理问题,自2005年起连续将畜禽排泄物治理工作列入市政府实事工程之一,特别是2008年该市的畜禽养殖污染问题被列为省政府督办的重点环境问题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将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作为建设生态文明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创新治理思路,由市农经部门牵头狠抓工作落实,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生态化”的治理原则,坚持治旧控新、疏堵结合、建管监并举,综合运用经济、法律、科技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快推进畜禽排泄物治理,积极构建长效监管体系,着力发展生态高效循环畜牧业,打造生态品牌,取得了明显成效。
2010年8月,嘉兴市养殖污染整治工作顺利通过了省级验收,实现了“摘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7%。为深化治理工作,巩固防治成果,2010年根据省政府的要求,市环保局牵头在南湖新丰、凤桥、平湖曹桥和海盐元通启动了为期三年的农村连片整治工作,全市以2011年农业减排工作为抓手,继续深入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长效监管机制正在逐步形成。
3.1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措施 围绕“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生态化”的治理原则,探索出一条适合嘉兴实际的农牧结合、生态循环型畜牧业发展道路,实现畜禽排泄物资源化的综合利用。
一是从源头抓畜禽排泄物治理,通过生猪产业的转型升级,压缩养殖总量。
二是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削减污染总量,畜粪实行干清粪工艺,自动饮水器等方式,减少冲棚、冲凉用水,从而减少污水总量,达到减量化的目标。
三是通过生物发酵变废为宝,干粪堆积发酵处理变有机肥,污水、尿液经过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气和沼液,沼气供养殖小区和小区周边农户的生产、生活用气能源,或沼气发电用于加温和生产动力,节约了能源;有机肥、沼液,则用于粮食、蔬菜、果树苗木生产。
四是探索种养结合、生态养殖、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制定了发展农牧结合家庭农场发展意见。
五是制订了《嘉兴市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长效监管办法》,进一步明确了部门职责、长效监管措施等内容。
六是加大投入力度。2008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畜禽污染治理经费3.88亿元,其中省级以上补助7760多万元,地方配套1.41亿元。
3.2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成效 经过近年来的实践,创立了“两分离、三配套”、“户聚、村收、片处理”的“南湖模式”, 引进生物发酵养殖技术,开展了沼液经二级A/O生化处理系统处理达标排放和养殖污水进管网试点工作,形成了“畜禽—农家肥—作物、畜禽—沼气(沼液)—水产、畜禽—蚯蚓—作物”等多种生态循环利用模式,既修复长期施用化肥造成板结的土壤,又可少施或不施农药和化肥,促进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有利于经济、社会效益提高,达到变废为宝、资源循环利用的目的。
据调查,到目前止,已完成了5208家生猪存栏5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户)的治理,共建设沼气池19.39万m3,沼液池24.52万m3,干粪池5.33万m2,建设雨污分离设施30.31万m,建设发酵床5041 m3;完成了生猪存栏50头以下的16419家散养户的治理任务,建设沼气池15.38万m3,沼液池30.19万m3,干粪池5.56万m2;建成66个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2011年收集鲜猪粪54.96万t,生产初级有机肥14.12万t,专用有机肥5.78万t,本地销售6.89万t,外地销售6.74万t,既创造了效益,又实现减排。组建157支专业后续服务队伍,配置人员522人,其中专职干粪收集队伍78支,配备277人,专职沼气服务队伍31支,配备113人;配备集粪车129辆,槽罐车51辆。
3.3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畜禽养殖污染与工业污染防治工作方法、思路、标准、要求有很大的区别,又因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是一项新的工作,2011年才列入国家减排计划,尽管从2005年开始了治理工作,但只停留在治理设施的建设上和畜禽排泄物的资源化利用上,如何评估治理工作的成效、如何评估畜禽养殖污染物对环境的贡献率,尚无一套科学的评估办法。
二是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涉及领域广、学科多。有污染物的源头控制、过程减排、资源化利用和生态修复等工作,所以要综合考虑,团队合作,更需要强有力的的技术支撑。
三是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涉及主体多,目前全市有生猪养殖户约13万户,且以自然人为主,责任意识、法律意识不强,经济实力相对不足,所以工作量大、工作难度高。
四是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配套的政策法律不够完备。如养殖控量没有法律依据;违章猪舍多,有法难罚众;监督执法跟不上,农村环境监管队伍十分薄弱,对存栏500头以下的养殖户排污行为基本不处罚,威慑力不够;治污组织举步为艰,建设选址难、用电价高、扶持政策有限,设施简陋,腐蚀性强,治理设施破损严重,治理成效难保持。
4.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按照养殖量与土地承载能力相适应的要求,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学规划规模养殖场和畜牧小区。养殖密集区重点是减量提质;养殖稀疏区要根据农牧结合、生态循环的原则,做到畜禽养殖与种植业均衡发展。各级政府要科学规划禁养区、限养区,依法对禁养区内的养殖场采取限期搬迁或关闭措施,严格控制限养区的养殖总量。严格禁止违章搭建猪舍行为,对已建的违章猪舍,各级政府要组织力量予以拆除。
4.2适度规模,创新模式 “十二五”期间,该市生猪养殖将形成以家庭农场、畜牧小区(集约化养殖场)为主,农户自繁自养为辅的结构模式,县域范围内按照每个生猪单位配套不少于1亩耕地标准控制畜禽存栏总量,各地要以镇、街道为单位核定区域养殖总量,落实控量提质目标任务,同时制订生猪养殖退出机制,加快散养退出速度。
4.3农牧结合,生态养殖 继续加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长效监管力度。大力推广生物有机肥,不断提高畜禽排泄物综合利用率,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加大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深入开展清洁生态养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新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大力推广农牧结合型(猪—沼—田)、生物处理有机利用型(猪—蚯蚓(蝇蛆)—有机肥—田)等多种已经成熟的生态养殖模式,促进生态畜牧业的发展。
3.4创新思路,科技治理 创新管理模式,培育提升治理组织,加快建设农业循环产业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进市场化动作机制,引进先进的适用技术,加大对沼气、沼液、有机肥深度开发利用。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农村资源循环利用等建设项目整合和推进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