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英哲
“砰!砰!砰!”在利比里亚的雨林中,传出阵阵声响。来自德国马克思·普朗克演化人类学研究所的学生莱娜等人,动作瞬间凝结。莱娜悄悄地对向导示意,往前查探。向导就着声响,发现一只成年大猩猩,正拿着一块大石头在敲核桃。向导试着走近一点,大猩猩就消失在树林中了。
在很长一段时间中,莱娜都泡在利比里亚的萨波国家公园里,透过隐藏式摄影机捕捉到不少黑猩猩的身影。野生黑猩猩难以研究是出了名的,因为它们见人就闪。但是这也难怪,人类打野味、散播呼吸道疾病,又砍树又开矿的,几乎害得黑猩猩灭绝。现在几乎没人知道黑猩猩还剩下多少,因为各国几乎都没有详细调查过。
即将启动的“泛非洲类人猿”计划,是第一次针对全非洲进行的类人猿普查。除了调查黑猩猩的数量外,科学家还打算在15个国家内的40个研究地点,架设自动化录制影音的器材。莱娜的指导老师库尔,还想通过这个计划研究黑猩猩的各种行为在非洲各地有何不同,最终希望能够借此知道人类所谓“文化”的起源与范畴。
科学家一直认为,文化的定义是“经由社会传承的行为”,只有人类拥有文化。然而近来却逐渐发现,许多动物其实也有某种文化。与人类基因有98%相同的黑猩猩,是行为最多样的一种动物。过去认为文化是人类与黑猩猩演化分支之后不久,人类发展出来的特有现象。但倘若证明黑猩猩也有文化,那么黑猩猩与人类的共同祖先,就应该也有文化。有些研究者认为,这么一来人与动物之间的界限,便不再泾渭分明。
有些黑猩猩在刚开始下雨的时候,跳舞跳得比较慢,有些却比较快;有些用长棍去挖军蚁,有些用的是短棍;西非的某些黑猩猩会用石头或木头去敲开核桃,但是在科特迪瓦的恩佐撒珊卓河以东,只看到某一群黑猩猩这么做过。这些现象都是在经过细心调教,已经习惯人类的黑猩猩族群身上观察到的,全非洲有12个这样的黑猩猩族群。
英国圣安德鲁大学演化心理学家怀顿等人,在1999年观察了其中7个黑猩猩族群,发现黑猩猩居住地不同,就会有各自的独特传统。他们列出一张有65种行为的清单,发现各族群之间至少有39种行为不同,却找不出什么明显的原因。
人类彼此间传承文化,在实验室里的黑猩猩也有这种能力,但是在野生环境中,黑猩猩是否也有这种社会学习能力就比较难说了。因为研究者必须确定,这不是基因或环境等其他因素所造成的。降雨量、树种或当地猎捕者的类型,都会对此造成影响。比方说几内亚的猩猩,有时用短棍挖军蚁,有时用长棍。科学家起初找不到原因,后来才发现有些军蚁侵略性强,腿长喙大,爬得快又咬得痛,要对付它们就得用长棍。
要排除遗传影响也同样困难。德国马克思·普朗克演化人类学研究所的分子生态学家朗格葛拉伯等人,比对9个族群黑猩猩的遗传与行为资料,发现线粒体DNA交叠较多的族群行为也比较接近,所以很难排除遗传对行为的影响。
怀顿还说,非洲可能有几十万只黑猩猩,但我们只研究过差不多近千只早就习惯人类的,这样就判定基因与环境是否会影响黑猩猩的行为,太过武断。怀顿等人目前在做进一步的全盘比对。但是得花上50年才能收集到他们所需的资料。
这就是莱娜等人使用隐藏式摄影机的原因。这样可以捕捉到野生黑猩猩一些先前从未被观察到的行为,像是挖地找蜂巢之类。“泛非洲类人猿”计划在未来5年内在非洲各地架设录像录音观测站,几年内就可获得40个不同族群的黑猩猩数据,比现有数据多4倍。
库尔建议,届时可用这些数据设计计算机模型,用来测试各种黑猩猩的行为理论。有人认为,母猩猩具有生育能力,往新族群移动时,就会把它学习到的行为也一并带过去;也有人认为各族群自己会发明一些行为,有些就会留存下来,成为一种传统。这些推论都可以借由新数据所产生的模型,获得验证的机会。不过尽管如此,摄影机还是无法捕捉大范围的动作,所以黑猩猩族群的某些行为传统,到底还是个谜。
不过莱娜可不管这些,她最近发现一只黑猩猩,有时会把它用来敲开核桃的石头一并带走,这种事其他黑猩猩可不会做。如果摄影机接下来拍到其他黑猩猩也开始有样学样,那么莱娜可能就亲眼目睹了一场文化变异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