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黑猪的遗传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

2013-10-17 09:13张晓可罗治华焦仁刚
黑龙江动物繁殖 2013年6期
关键词:黔北猪种黑猪

张晓可,罗治华*,刘 镜,焦仁刚

(1.贵州省畜牧兽医研究所,贵州 贵阳 550005;2.贵州省农业委员会,贵州 贵阳 550000)

黔北黑猪产于贵州省北部。1977年西南区猪种资源普查,认为遵义县的山盆猪、湄潭县的天河猪、道真县的旧城猪、德江的复兴猪、凤冈的龙贝猪、绥阳县的绥阳猪、务川县的桐木猪、桐梓县的芭蕉猪、息烽县的石洞猪等,属同种异名猪种,将九个类群统一命名为黔北黑猪[1,2]。

1 黔北黑猪的遗传资源特点

1.1 黔北黑猪的体型外貌

黔北黑猪的头型清秀,大小适中,分长头和短头两种。长头型额面较平直,嘴筒圆而直,皱纹浅,额头突出不明显;短头型额头突出,呈倒八字形或菱形,嘴筒短、圆、粗而微翘,有横纹,多呈菱形,切割较深。耳大下垂,耳根较硬,耳尖厚钝圆;颈长短适中。体格中等,背腰微凹,胸稍窄而较深,腹大下垂,但不触地。乳头数(13.98±1.26)个,乳头平行排列。四肢健壮,后肢多卧系。被毛多为黑色,鬃毛发达且粗、密、硬,当地群众称“青毛猪”,10%左右有“六白”特征。1978年贵州省地方猪种资源普查2 480头黔北黑猪中,黑毛的占89.78%,其余为花白毛或不完全 “六白”特征[1,2]。

1.2 黔北黑猪的品种来源、分布及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1.2.1 品种来源

产区居民以汉族为主,亦有仡佬族、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由于生产、生活需要,群众除养猪积肥外,还有杀年猪、炼油和腌制腊肉等习惯。历史上,德江县复兴场、绥阳县募坝、正安县土坪与流度、湄潭县河包场等地,是贵州北部农副产品及牲畜交换的集贸市场,从黔北黑猪群内选育的良种猪,通过这些集市交流活动,逐渐形成了血缘关系密切的猪群。群众对猪外形要求是“头大、嘴长、岔口深、脚高、体长、架子蹬、大耳下挂粗尾根、倒八卦头、日增斤”。产区群众选择种猪经验丰富,在当地生态条件下,经群众长期选育形成了黔北黑猪[1,2]。

1.2.2 中心产区及分布

黔北黑猪分布较广,主要分布在贵州省黔北和黔东20余个县。中心产区在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天城乡,道真县旧城镇的土城乡。主要分布于遵义、湄潭、绥阳、道真、桐梓、正安、务川、凤冈、德江、息烽、习水等县。

1.2.3 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黔北黑猪主产区位于北纬27°08'~29°12'、东经 105°36' ~ 108°13',东与湖南接壤,北与重庆毗邻,境内以大娄山脉为主体,是贵州高原向四川盆地倾斜、向西南湘丘陵过渡的地带,赤水河、芙蓉江、乌江流经其间。地貌以中山峡谷为主,低山丘陵次之。由于山峦起伏,形成高山、沟谷、丘陵和坝区相间的复杂地形,海拔在800~1 400 m,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17℃,无霜期260~300 d,年降水量900~1 400 mm,相对湿度80%左右。土壤肥沃,农作物一年两熟,以水稻、小麦、玉米、油菜为主,并盛产甘薯、马铃薯、豆类、花生等。野生饲料和农副产品丰富,为养猪生产提供了物质条件,是贵州省的“黔北粮仓和猪仓”。

1.3 黔北黑猪的体重和体尺指标

根据2006年贵州省品种改良站杨忠诚、焦仁刚、张芸在湄潭县调查,黔北黑猪体重和体尺(见表1),与《贵州省地方猪种资源调查报告》记载的1978年数据相比,有很大差异。

表1 黔北黑猪的体重和体尺

1.4 黔北黑猪的生产性能

1.4.1 繁殖性能

90日龄初次发情,134日龄初配,190~210日龄初产,妊娠期114 d。利用年限8年以上。农村不养大公猪,利用2月龄小公猪母子回交配种。2006年贵州省猪种资源普查,经产母猪(50窝)窝产仔数7.97头,平均33.84日龄断奶,断奶窝重34.20 kg,哺乳率92.77%。据刘培琼等(1996)报道,黔北黑猪经产母猪产仔12.5头。同年,在遵义县经五世代选育观察及三世代核心群母猪在遵义县阮村的生产成绩调查统计,母猪窝产仔数18窝113.27头,可见不同年代,不同地区间差异较大[4]。

1.4.2 育肥性能

在贵州农村采用“吊架子”育肥的情况下,2月断奶后即可上槽,8~10月龄“吊架子”,然后用甘薯、南瓜、玉米、米糠、麸皮等精料催肥1~3个月。刘培琼等1990年在贵州农学院用三世代黔北黑猪作追踪试验,在非限制饲喂条件下黔北黑猪的育肥性能,见表2。比较不同年代的数据,日增重提高[3]。

表2 黔北黑猪育肥性能

2006年10月,贵州省猪种资源考察组燕志宏等在湄潭县测定了黔北黑猪的屠宰性能,结果见表3。

表3 黔北黑猪屠宰性能

1.5 黔北黑猪的现状与消长趋势

历史上,黔北黑猪是贵州省北部地区的当家品种,1978年猪种资源调查统计,黔北黑猪存栏120万头,其中能繁母猪18万头。但由于没有采取有效的保种措施,20世纪80年代后,产区引进苏白猪、内江猪、长白猪等外来猪种进行杂交,致使黔北黑猪饲养量逐年减少,到1995年存栏量为38.9万头。2006年,贵州省猪种遗传资源普查,全省有黔北黑猪2.3万头[5]。

2 黔北黑猪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

2.1 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现状

尚未建立黔北黑猪保护区和保种场,处于农户自繁自养状态。黔北黑猪与杜洛克公猪或大约克夏公猪杂交具有较好的效果。据刘培琼等(1996)报道,杜×黔杂种一代猪,从15.77~93.10 kg的饲养阶段日增重可达661 g;9头约×黔杂种一代猪在18.04~92.87 kg的饲养阶段日增重可达624 g。

2.2 饲养管理方法不科学

在相对落后的农村和山区,生猪养殖是以分散经营方式饲养,饲养方式基本上延续传统的饲喂方法,对生猪的科学饲养与管理、品种改良、快速育肥、疫病防治等科学知识普遍缺乏了解,养殖技术滞后,导致生猪消化系统疾病的频发,仔猪生长发育缓慢,饲料利用率低及资源浪费。

3 黔北黑猪的开发与利用

3.1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生猪养殖综合水平

畜牧部门应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力度,通过技术培训,让农户掌握更多的技术。(1)掌握生猪的科学饲养管理、饲草料加工调制、选种选配、疫病防治和标准化生产等技术,不断提高生猪养殖技术水平,降低饲养成本,增加收入。(2)掌握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知识,增强产品质量意识,提高安全生产认识,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

3.2 提高组织化程度,促进产业化经营

针对黔北黑猪产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低的薄弱点,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进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龙头企业,引进品牌、资金、技术和人才,采取股份制、资本重组等多种形式,与知名生猪企业合作。推进标准化生产,建设一批无公害、绿色优质商品猪生产基地,形成与市场相适应的数量和质量优质的商品猪生产群。加快制定生产技术规范,确保生产出的生猪产品符合市场的需求。

3.3 落实支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

国家和省、市对加快畜牧业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要认真贯彻落实,把现有的政策用足、用好、落实到位;结合实际,补充和完善扶持政策,推动生猪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落实财政支持政策,加快生猪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加快良种繁育、疾病防治、畜产品安全、饲料资源开发等基础建设,对养殖小区建设、规模化发展、产品加工等给予资金奖励。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落实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1] 贵州省畜禽品种志编委会.贵州省畜禽品种志[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1993.

[2] 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3] 刘培琼,张启林.黔北黑猪的育肥性能 [J].中国畜牧杂志,1997,33(1)24-25.

[4] 高登慧,张君礼,胡环宇.黔北黑猪繁殖性能观测[J].畜牧与兽医,1995,27(2):64.

[5] 梁正文,胡春玲.黔北黑猪退化的原因及优化复壮措施 [J].农技服务,2010,27(6):771-772.

猜你喜欢
黔北猪种黑猪
可视化中国地方猪种地理分布图
河南精旺猪种改良有限公司
国外猪种大量引进导致本土猪种濒临灭绝的原因分析及应对建议(以玉山黑猪为例)
黑猪
黔北山乡水稻飘香
黔北乡间——寻觅时光的味道
黔北煤田官田坝向斜煤层气赋存及潜力分析
小黑猪
中国猪种对世界猪种的贡献
黔北六县茶产业发展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