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的经济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2013-10-17 10:15胡黎明赵瑞霞
对外经贸 2013年1期
关键词:资本效应机制

胡黎明 汪 立 赵瑞霞

(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产业转移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最典型的国际经济现象之一,它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生产要素在不同区域间进行优化组合。近十多年来,伴随着国内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产业转移作为解题的路径并成为国内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运用新古典增长理论,试图分析产业转移经济效应及其作用机制问题。

一、相关文献综述

关于产业转移经济效应问题的研究是从20世纪60年代Mac Dougall(1960)首次把溢出效应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现象进行分析开始的,之后,中外学者从理论与实证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Caves(1974)的研究则具有里程碑意义,他认为,外资企业对本地企业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分配效率、技术效率的提高和技术转让的加快。Krugman(1991)提出了一个两地区、两部门的一般均衡区位模型,指出在较低的运输成本下,制造业的区域转移会带来集聚经济效益。之后,Krugman(1994)进一步指出,这种集聚经济效益主要通过劳动力市场共享、中间产品的供求关系和技术外溢及资本外在性表现出来。在传统经济学中,“技术”和“资本”这两种外在性长期存在分界,相对于“技术外部性”而言,Krugman更关注“资本外部性”。目前学术界基本的看法是,产业转移经济效应的存在性已经在理论分析上获得了一致认可,但关于实证研究的结果却不一致。主流观点对产业转移经济效应存在正负两个方面的争论(Kokko,1996),对正效应的分析认为,产业转移通过资本挤入(Dorothee,2011)、竞争效应、培训效应(陈刚等,2001)、示范 -模仿效应(魏后凯,2003)、链接效应、工资效应等加速了承接地的资本形成、技术提升及劳动就业(龚雪等,2008)。对负效应的分析则认为作为产业转移主体的跨国公司要么凭借高技术水平“挤占”了国内市场(Miguel,2009),对内资部门造成冲击,阻碍了其技术水平的提升(蒋殿春等,2005),要么依据产业梯度,转移技术含量低的边际产业或劳动力密集的生产环节,无助于承接地区的技术提高(许经勇,2009)。

在研究方法上,对产业转移效应的实证研究主要采用的是计量模型法。Feder(1982)认为,产业转移效应受到多个变量的影响,表现在模型中的解释变量就有多个,可以用单方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分析。而Kokko(1996)认为,使用单方程模型的实证研究,对竞争产生的溢出效应及学习与模仿产生的溢出效应没有明确地区分,前者是转移企业和承接地原有企业之间共同作用、相互竞争的结果,而后者却可能是由于转移资本的数量之间存在某种形式的比例关系。因此,他从承接地原有企业与转移企业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构造了用于检验产业转移效应的联立方程模型。除了计量模型研究法外,学者们也尝试寻找其他更合适的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法和案例研究法等(陈涛涛,2005)。

从研究内容来讲,学者们关于产业转移经济效应的研究大多侧重于资本效应、溢出效应等某一方面的存在性和作用机理,很少有学者把这些效应综合起来进行考察,这与产业转移作为一种一揽子资源的实际情况不相符;从研究方法上来讲,目前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对宏观层面的面板数据或截面数据的回归分析来进行计量检验。然而,在回归模型的设置、要素的独立性、自变量的选择、误差项的随机性等方面大多存在相应的技术问题。这样,产业转移对承接地的总体经济效用究竟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现有的实证研究还不能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同时,这些总量统计指标缺乏微观基础,从而对于指导我国区域经济建设的实践作用有限。鉴于此,本文从理论推演入手,来综合探讨产业转移的经济效应及其作用机制。

二、产业转移经济效应的理论模型

产业转移被认为是直接资本输入和间接知识溢出的重要源泉,因此随着对产业转移的承接,往往会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这也是我国各地区竞相招商引资的重要动因。索洛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推导出一个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这一模型的特殊之处在于,对于经济增长不仅从既定生产函数的角度来思考,而且认识到更优良的技术会提升生产函数的水平。他认为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资本、劳动和技术三项要素,并通过索洛余值的计算方法测定它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其模型可简单变换为:

上述公式表明,收入增长率(ΔY/Y)主要取决于三类因素:一是技术进步率(ΔA/A);二是劳动投入增长率(ΔL/L);三是资本投入增长率(ΔK/K)。之后,运用这一基本思想来分析经济增长最为著名的是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他把经济增长因素归为两大类:一是生产要素投入量,主要为劳动和资本;二是生产要素生产率,主要体现在广义的技术进步。事实上,国内外许多关于产业转移效应的计量模型都是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出发的,但由于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学者们通过对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行变换,往往关注的是产业转移效应的某一方面。索罗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为分析产业转移对承接地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如图1)。可以看出,产业转移经济效应主要表现为:技术效应、就业效应、资本效应以及以这三类效应综合而形成的区域经济增长效应。

三、产业转移经济效应的作用机制

图1 产业转移驱动承接地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1.生产率提升机制。相对于承接地企业而言,进行产业转移的企业拥有先进的技术、成熟的管理经验、完善的营销手段和技巧等优势。一方面,这些优势会伴随着产业转移直接复制到承接地,这也就是技术引入对承接地生产率的提升机制。另一方面,其在承接地的投资、经营活动会通过多种渠道对承接地的经济产生溢出效应,从而提高承接地的全要素生产率。具体而言,学者们普遍认为溢出渠道有三种:一是行业竞争。产业转移改变了承接地的市场结构,加剧了承接地企业竞争,从而迫使承接地企业改进技术和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二是关联传染。转移企业通过与承接地企业形成产业上下游联系,进而改进供应商或采购商的技术与管理。另外,在某些情况下,承接地企业仅仅通过观察、模仿就可以学习到转移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三是人员培训。转移企业的员工通过专业培训或“干中学”方式积累一定的技术和知识后,流动到承接地企业,从而提高了本地企业的生产率。通过这些途径,承接地的生产率得到了提升,表现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一种综合技术效应。

2.就业创造机制。依据新古典增长理论,在充分就业实现之前,在技术水平和资本-劳动比不变的前提下,劳动投入的增加直接促进了经济增长。产业转移对承接地的就业创造机制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一方面,由于劳动力流动存在区域限制,转移的企业除了高层管理人员可能来自转出地,其他岗位的劳动者则主要来自承接地。而且,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正是为了获取承接地的劳动力比较优势而转移的。这样,就造成了承接地就业岗位的直接增加。另一方面,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改变了承接地劳动力市场原有的均衡结构,使劳动力的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从而提升了承接地的整体工资水平。而工资水平的提升,又会促使劳动力供应的增加,这样,承接地就必须进一步细化分工,来衍生出更多的就业岗位,以便吸纳因工资水平提高而集聚的劳动力。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产业转移之所以能够促进承接地产生就业效应,是因为转移的产业一般来说,都需要相对高技术能力的劳动力,这促使承接地更加重视教育,大力培养高技能的劳动力。随着高技能劳动力供给量的增加,高技能劳动力密集型工序开始显现出成本优势,进一步促进了相关产业不断向承接地转移,这就意味着承接地就业空间得到拓展。

3.资本累积机制。资本对于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一直是主流经济学家的一个核心观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产业转移是资本跨区域、跨国界流动的结果。总体而言,产业转移表现为承接地的资本存量的增加。产业转移对承接地资本存量扩张的影响机制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实现:一是直接的资本引进,即产业转移的流量资本促使承接地存量资本的增加。产业转移直接增加了承接地可用于投资的资金,弥补承接地的资金缺口,为承接地的经济增长提供了一段时期内持续稳定的资本要素供给,有利于承接地经济增长的短期稳定性。二是资本优化,即产业转移带动了承接地的投资,使承接地总投资的增量超过产业转移本身的增量,或者说产业转移与承接地投资存在互补关系。资本挤入能够通过扩大承接地资本供给规模和结构性调整促进其产业结构优化和未来增长的持续性。

以上分析通过引入新古典增长的基本理论模型,从技术、就业及资本三个方面出发来全面考察产业转移促使承接地经济增长的机制,从而避免了当前研究大多只关注其中某一方面的偏颇。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研究方法有其现实根源。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以对外直接投资(FDI)为主要形式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主要是为了弥补国内资金缺口,利用外资进行经济建设,强调的是资本效应。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在利用FDI的政策上提出“以市场换技术”策略,旨在通过开放部分国内市场,承接产业转移来引进技术,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主要强调的是产业转移的技术效应。这些对产业转移效应的理解具有历史局限性,并不全面。本文认为要全面认识产业转移效应,就必须分析产业转移如何促进承接地经济增长,也就是明确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事实上,在当前我国一些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实践中,产业转移对承接地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资本效应、技术效应及就业效应来综合发挥作用的。

四、结语

产业转移作为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体系的有效途径,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研究产业转移的经济效应对中西部地区制定承接产业转移规划,设计产业转移引导政策非常重要。为此,本文在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探讨了产业转移的经济效应问题。产业转移对承接地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通过生产率提升机制、就业创造机制及资本累积机制产生技术效应、就业效应和资本效应,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此外,可从以下两方面继续深入对产业转移经济效应的研究:一是通过区域社会核算矩阵来建立一般均衡模型,定量地探讨承接产业转移对区域主要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二是搜集一些典型案例,对承接产业转移经济效应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

[1] 陈建军.中国现阶段的产业区域转移及其动力机制[J] .中国工业经济,2002(8):37-44.

[2] 刘友金,胡黎明,赵瑞霞.基于产品内分工的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研究动态[J] .经济学动态,2011(3):101-105.

[3] Mac Dougall.The Benefits and Costs of Private Investment from Abroad:A Theoretical Approach[J] .Economic Record,1960(36):13 -35.

[4] Caves.Multinational Firms,Competition and Productivity in Host Country Market [J] .Economica,1974(41):176-193.

[5] Krugman.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 .Journal of Political Geography,1991,99:183 -199.

[6] Krugman.Complex landscape in economic geography[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4,84(2):412 -415.

[7] Kokko.Productivity Spillovers from Competition between Local Firms and Foreign Affiliate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1996,8:517 -530.

[8] Dorothee J.Feils and Manzur Rahman.The Impact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on Insider and Outsider FDI[J]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2011,51(1):41-63.

[9] 陈刚,张解放.区际产业转移的效应分析及相应政策建议[J] .华东经济管理,2001(2):24-26.

[10] 魏后凯.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竞争力的影响[J] .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4):11-15.

[11] 龚雪,高长春.国际产业转移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以中国为例[J] .管理现代化,2008(3):7 -9.

[12] Miguel C.Manjón - Antolín,Josep - Maria Arauzo- Carod.Locations and relocations:determinants,modeling and interrelations [J] .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2009(12):1-16.

[13] 蒋殿春,夏良科.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作用的经验分析[J] .世界经济,2005(8):3-10.

[14] 许经勇.国际资本流动与产业转移的正负效应[J]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01 -106.

[15] Feder G.On Export and Economic Growth[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82(12):59 -73.

[16] 陈涛涛.移动电话制造业:外国直接投资溢出效应案例研究[J] .国际经济合作,2005(1):38-42.

猜你喜欢
资本效应机制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懒马效应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资本策局变
第一资本观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VR 资本之路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零资本”下的资本维持原则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