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章起 杨国强
(平章起: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国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讲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政治体制内的各种关系不可避免也会随之发生改变,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由一个革命型政党向一个执政党角色的转变,就使革命党基础上的一些合法性因素发生了转移。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权威建设,就成为政党执政过程中的一个新课题。
经济体制改革对政治体制中政党执政的影响。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不仅取决于自身,而且取决于党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形态以及相互之间关系,而这一切都要以经济基础作为前提。改革前的中国政治,政党权威存在的经济基础是计划经济。政治权力对经济的控制必然导致相应的权力体具有权威。市场经济的理想模式是:以现代工业化为目标,体现法制规则与自组织统一的市场经济体制;体现公共权力与法治程序自由相统一的政治经济体制;体现崇尚理性与尊重个体价值选择相统一的观念体系以及市场经济社会双重立体结构的功能耦合,充分显示社会的总体性和有机性。市场经济代替计划经济所带来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以及国家与社会各自运行和发展状态的变化,决定了党必须重新调整领导国家和领导社会的体制与方式,这也必然对执政党的权威产生影响。
思想文化的多元对意识形态一致性的挑战。意识形态是政党权威和政治合法性的一个重要资源,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权威的确立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意识形态的正确把握与高度重视,执政党的基本指导思想与各个阶层所信仰遵从的主流意识形态高度一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向纵深发展,中国和世界各国的联系更趋密切频繁,世界各国各种意识形态进入中国,西方强势的影响,使各种思想有了滋生的土壤,从而造成一些人理想、信念的缺失和信仰的动摇。这种变化无疑将会对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政党执政的权威性。
新兴阶层的出现和利益团体的分化。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新旧体制的转轨和替代过程不断加快,原有利益结构已被打破,新的社会利益结构正在形成。尽管中国主体阶级构成没有根本性变化,但在各大阶级中已经分化组合出现了多个利益群体,这些利益群体在收入状况、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有明显差别,在生活分工中的角色和作用以及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不同,从而造成他们占有社会资源、获得和满足自身利益和需要的方式也不同,同质同构社会出现多元化趋势。这种趋势体现在:利益主体的需求和获得利益的途径呈现多样化、复杂化趋势;低度社会分化向高度社会分化转变;心理畸形变化将趋向社会心理的稳定;社会利益群体的社会影响和作用由小变大,群体意识和利益观念强化。
不同阶层间经济利益与社会政治地位的变化所带来的摩擦与激荡,势必表现出对共产党合法性权威的冲击。各阶层群体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具有政治参与的强烈愿望和要求,这就要求政治体系必须有能力把这些因现代化而达到新的社会觉悟的社会力量成功地吸收到这一体系中。为此,作为政治系统核心的政党制度必须随着参与水平的提高、输入压力的加大而不断提高政治制度的适应性、自主性和内聚力,政治稳定就有赖于执政党能够对希望参与政治的利益群体提供参与的制度化通道。但执政党整合利益群体要求输入的制度化进程有其发展的长期性、渐进性。同时,从宏观角度看,由于政治资源的稀缺性,各群体的要求不可能完全得到满足,各政治参与主体之间必然会产生相应的竞争、摩擦、冲突,有可能对政党权威产生消极影响。
政党权威的变化与人们期望值的提高。西方现代化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示范作用,使人们对政治民主和经济生活的富足期望值急剧膨胀,要求中国共产党承担的社会责任大幅度提升。中国经济基础的薄弱与政治发展的长期性形成了矛盾,中国共产党在解决这一矛盾的过程中,有着更大的机遇,也有更多的挑战。比如,作为中国唯一的执政党,在政治实践中党政不分的现象还严重存在,所以人民对政府的期望就等同于对党的期望,一旦政府行为失职,执政党就不可避免地要承担责任。
在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中,不断有新情况出现,正如前述的许多问题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权威性。笔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一些看法,以加强执政党的权威性。
政治社会化就是一定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变化的过程。中国政党制度的一大特色就是不断强化意识形态功能。中国共产党组织体系中的意识形态机构和党对大众传媒的领导以及其他领域内的意识形态工作,使在中国起整合作用的意识形态不仅有对国家的认同,更主要的是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成为中国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
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实现整合的最有效也是最根本的方式和途径,就是使意识形态实现某种程度的社会化。目前在中国社会中起作用的整合意识有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的意识,政治崇拜的意识,等等,这些意识是传统文化的符号。另外,还有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主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目前多元文化的存在已是事实,在此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应随实践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增强其内涵的底蕴。这首先是因为中国现代化遵循着一条社会主义的路径,还因为中国社会现代化变迁的复杂性、渐进性和有序性,要求社会整合与社会变迁必须建立一种良性互动关系。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在中国现代政治体系的政治社会化还不成熟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功能不应减弱,而应强化。
特别应该提到的是,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进一步探索新时期社会发展规律和党的建设的规律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科学的方法论指导。这是党的主导意识形态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阶段。坚持以人为本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前提和归宿,体现了权威中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条件,也是党的有效性的重要内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内在要求,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党的权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一般来说,合法性资源存在于三个层次:意识形态、制度规范、政绩。对任何政治体系来说,合法性都是影响和控制社会最为有效、最节约成本的政治资源。因此,开发合法性政治资源是日益现代化的中国社会长治久安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富强、民主、文明国家的需要。意识形态是合法性资源结构中最为基础的部分,它为政治体系的合法性提供道义上的诠释,它通过培育社会成员对于政治体系的合理性认同和情感来起作用,有助于政治权威的形成。制度和规范是意识形态中价值理念的体现,它通过对社会关系的调节和社会资源的分配,用经验事实来说明政治体系的合法性。像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合法性资源最为缺乏的是在这个领域,一方面适应现代化进程的某些制度和规范尚未建立起来;另一方面,已经建立起来的制度和规范由于多种原因实施中偏离价值准则,更为严重的是,腐败的存在消解了已提供的合法性资源,使制度和规范的实际运作更加困难。政绩是合法性的又一来源,它通过实际的政治产品向人们证明政治体系的合法性,目前它是我国政治体系合法性的重要来源,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和现代化业绩向世人传递着合法性信息,但政绩的合法性是短暂的,因为它不久就会被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所消解。
政治社会的积极效果主要体现在政治权威的散布性支持,对于需要巩固的政治权威来说,不断获得特定支持也是必要的。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性质决定了我国权利和财富的解析与分配具有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利益分配体系完全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但是,社会主义社会也是一个有着既定利益结构和利益分配规范的社会,任何个人的利益要求都不可能是单独的利益现象,它都会体现出一部分人在整个社会关系中的共性,从而形成某种社会利益的倾向。
由于政治与经济的密不可分性,政治权威的树立与经济基础上占据权威地位也有相关。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不是单一公有制,而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各种非公有制经济成分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与之相对应各种利益共同体在一定程度上分化了工农联盟,并且这部分人掌控大量经济资源,有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对于这种新的合法性资源,执政党应注意加以吸收、引导。
权威来源于最广大人民的认同,保护最基本的政党基础,控制游离于党的阶级基础之外的力量,从而建立起一种保护与控制的平衡机制。通过这种平衡机制的作用,普通劳动者阶层在经济上的边缘化得到某种程度上的政治中心化的补偿,可以起到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而且可以通过党的组织作用和调控作用,使普通劳动者阶层的利益中立化、行动文明化。而要实现争取与控制的平衡,反映在党与民主党派、党与掌控经济资源的党外阶层之间的关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适应中国政治发展的,也体现了执政党的权威。但是,任何制度价值的实现都有赖于制度的完善和良性运行,由于制度化是组织和程序获得价值与稳定性的过程,所以制度化水平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争取与控制能否实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