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付庆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大学生政治参与作为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进程。目前,学术界对于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概念界定、现状以及对策等方面,并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给将来大学生参政的合法性和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参与;研究综述
一、“政治参与”与“大学生政治参与”
1.“政治参与”的概念界定
我国公民在合法、自愿的情况下以某种形式参与到与自身权利密切相关的政治中,行使自身权利和义务,叫做政治参与。政治参与不仅仅是实现我国公民政治权利的重要渠道,更是加速我国政治民主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方式。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都非常重视政治参与相关课题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然而对于“政治参与”的概念本身,还存在较大的争议。
国外学者对政治参与的概念研究起步较早,其主要代表性观点如下:
⑴亨廷顿和纳尔逊在《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一书中指出,“政治参与就是平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
⑵我国学者在此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多成果。王浦劬指出:“政治参与就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⑶杨光斌则强调:“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的决定或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
⑷陈振明将政治参与定义为:“公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非职业行为。”
上述学者大都从政治参与的主体、客体、内容等方面进行阐述,但同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亨廷顿和纳尔逊、王浦劬、杨光斌都将政治参与的主体限定为平民或普通公民,把政府官员以及其他相关的职业政治人士都排除在外,忽略了政治参与活动的另外一部分构成主体的公平性。还有,第二条观点中指出该类活动须在法律或制度的约束下进行,而不能超越这些制度。同时,上述学者都认为政治参与是一种行动或行为,而不包括政治态度和政治心理,也就是说政治参与仅是指客观的政治活动。
2.“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概念界定
目前学术界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但由于学者所处的角度不同,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概念还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大学生参政主要是参与者的意识和行为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协调和统一的社会行为。而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大学生参政,简而言之就是指大学生这一群体使用某些方式和通过一些渠道,自主或被动的对政治产生影响的行为。或有着明确的动机,或是潜意识被动驱使等。
通过上述界定可知,研究者分别着眼于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意识和行为、政治参与的利益出发点、政治参与的显性和隐性表现形式,阐释了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看法,为大学生更好的政治参与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现状
1.主动的政治参与意识不强,存在普遍的政治冷漠现象
对于与自身关系较为密切的事情,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往往比较高,而对于大学生不感兴趣的事情,则会产生冷漠的政治态度。比如学校内的学生会换届选举,许多大学生是被动地去参加投票,对于候选人根本没有详细的了解,凭直觉投出选票。至于选举的结果却不闻不问。就像我国学者褚松伦所描述,大学生群体中一部分人只是机械式的学习和参加政治活动,因潜意识的轻视,或不会对当前自身产生影响,而并没有深入了解政治参与的欲望,因此在表面就表现出了对该类活动的随意和漠视。
2.政治参与趋于功利性和目的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严峻的社会形势,大学生不得不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念,寻求自身的利益。刘金文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原则”逐渐在社会中得到普遍认同,功利性政治参与呈上升趋势。受个人利益驱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政治参与的过程中存在较强的务实性。在公务员等招聘考试中,有些职位要求党员身份,因而许多大学生积极递交入党申请书,参加党课培训,只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
3.政治参与意识与参与行为的不一致性
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参与行为并不具有一致性。大学生有着较高的政治素养,但由于受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其政治参与的行为往往跟不上意识的提升。从意识上讲,大学生已经具备了政治参与的基础,不过,对一些实际的事实事例的分析,还是会受到情绪、人为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出现或大或小的偏差。例如,反腐倡廉是大学生政治参与中一项比较明显的提议,但是在大学生身处奖学金或者就业机会竞争等事关切身利益的事件中,他们还是会使用托关系送红包等不正当的方式处理。
三、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对策研究
1.提高大学生自身政治素质,增强大学生政治参与能力
无论做任何事情,没有发挥参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就不会收到什么好的效果。在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活动中,也是一样。政治参与活动同样需要一定程度的意识认知和知识形态的基础,基础打得越牢固,在活动中所能发挥的能量也就越大。同时也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自身的政治参与能力。
2.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和谐的政治氛围
高校应重视公共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政治参与进行教育和引导。首先,让大学生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牢记我国的政治制度的相关常识;熟知我国的法律法规,增强政治法律意识。通过课堂的理论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主体意识。其次,重视高校社团组织的作用,提高学生对社团的主动参与意识。在社团活动中开展与政治参与教育相关的活动,如:参观革命纪念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增强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参与水平。最后,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营造和谐的校园政治文化氛围。
3.政府要加快政治体制改革,为大学生政治参与提供保障
相对于大学生、高校而言,政府就是一个整体,整体往往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大学生的政治参与需要政府的密切配合。苏淑君和郭勇认为,政府要健全和完善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制度和机制,为大学生政治参与提供更多的渠道,要正确的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学生在参与中要积极合作,要培育大学生政治参与文化精神。赵维平等认为,第一要对大学生参政行为要鼓励,提高其在人大代表中的比例,这是前提保证;第二点,在校园内要营造出人为的有利环境,促使广大的大学生更加积极入党,积极参与各类宣传活动;第三,除此以外,校内的领导和组织,也要积极正确地引导大学生的活动和意识,在各种观念中要树立正确的目标,和正确的达到目标的途径,这也是大学生参政的重中之重。
四、“大学生政治参与”课题研究的不足与拓展方向
通过前面的综述,可以看到国内外对政治参与的研究都取得了显著成果,我国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概念界定、现状以及对策等方面的研究与探索也取得了较多成果。但是笔者认为,大学生政治参与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和应该拓展的方向,其具体表现如下:一是有关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合法性途径研究的文献几乎没有。和谐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只有采取合法的政治参与途径,才能符合党和政府对大学生的期盼。二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研究的文献很少。目前的研究大都局限于公共理论课教学,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的应用价值。三是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监督和评价机制缺乏研究。因此,政府和高校应加大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监督力度,促使其进行理性合法的政治参与,同时通过及时的评价,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美]帕里克·J·孔奇.政治参与概念如何形成定义[J].国外政治学,1989(4).
[2] [美]塞缪尔·P·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3]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杨光斌.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5]陈振明.“政治参与”概念辨析[J].东南学术,2008(4).
[6]蒋霞,张健.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问题研究[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5(1).
[7]苏淑君,郭勇.大学生政治参与与政府的策略回应[J].中外企业家,2011(9).
[8]褚松仑.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问题的思考[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5).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