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整理 彭 华 顾红华 祝文琪 王 晶
2013年5月16~18 日,由中国畜牧业协会主办的第三届全球猪业论坛暨第十一届 (2013)中国猪业发展大会在武汉隆重举行。全国畜牧总站站长李希荣、农业部畜牧业司副司长王宗礼、农业部兽医局副局长李长友、湖北省畜牧兽医局副局长陈红颂等领导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国畜牧业协会副秘书长宫桂芬主持。猪业及其相关行业企业的生产、技术、管理人员,畜牧行业管理和技术推广人员,教学与科研人员,大专院校在校学生,相关媒体,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全体会员及关注猪业发展的全球各界人士共500余人参加了此次大会。来自全球的27位行业专家、学者、企业家分别就 “新经济形势下全球养猪业的发展和挑战”、 “养猪创新技术”和 “企业经营理念的创新”等主题作了精彩报告。现将部分内容编发如下,供广大读者参考。
形势分析
2012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的猪价持续低迷,主要原因是我国生猪市场产需不平衡,受目前供需情况影响,年内猪价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我国的猪肉生产量和消费量均居全球第一,受土地资源等方面的限制,用于生猪生产的主要饲料原料玉米和大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进口,多个机构的预测结果显示,我国的玉米市场处于供需紧平衡状态,但由于世界玉米市场的变化,我国在国际上采购玉米时将会有更多选择。随着我国大豆消费量的逐年上涨,大豆消费外贸依存度逐年增高,2012年甚至超过80%,对全球贸易量增长的贡献率几乎达到100%。2008年以后,我国猪肉及猪杂碎进口量显著增加,2012年进口约135.9万吨,虽然不足我国猪肉产量的3%,但猪价的小幅波动也会对全球的猪肉价格产生影响。
李希荣 (全国畜牧总站站长)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养猪业已经成为畜牧业的支柱产业之一。2012年,中国猪肉产量5335万吨,同比增长5.6%,占世界猪肉生产量的49%;生猪出栏6.96亿头,同比增长5.2%,占世界总出栏量的55%;生猪存栏4.75亿头,同比增长了1.6%,占世界存栏量的59%。
近年来,中国养猪业广泛借鉴了猪业发达国家的经验,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探索适合本土的养猪业发展模式,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正在进一步加快。对此,李希荣认为这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扶持政策、调控预案和法律法规等,充分调动了养殖者的生产积极性,保障了猪肉供给和市场价格的稳定,维护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权益,为促进中国养猪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大型龙头企业在推动行业的发展中发挥了中坚力量,他们在探索企业壮大之路时,推广先进的养猪技术和管理理念,积极落实国家相关政策,不断加大科技、人才的投入,为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三是与世界养猪发达国家的交流和合作日益广泛,目前已经建立了一批致力于遗传改良、资源共享的双赢跨国合资企业,使中国养猪业逐步融入到全球猪业的同步发展中。
但是,目前国际经济在全球经济危机的重挫下尚未完全恢复,国内宏观经济发展仍面临着诸多问题。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必然对消费造成直接影响,导致生猪的需求增长十分乏力。2012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生猪产业步入了一个新的周期,但受宏观经济的影响,生猪、猪肉、猪肉制品的价格都相对较低,李希荣分析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消费疲软,中国猪肉消费结构主要由城乡居民家庭消费、机关和学校的食堂消费、一般餐饮消费、工地民工消费和公款消费组成。2012年起,因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几千万农民工回流,民工消费大量减少;此外,受中央限制“三公消费”政策的影响,公款消费量也出现减少。二是生猪产能过剩,生猪产能主要体现在能繁母猪存栏量上,目前能繁母猪存栏仍有5000万头。由此可见,我国生猪市场产需不平衡是生猪市场低迷的主要原因。李希荣指出,养猪人最需研究的就是产需如何实现平衡,单一企业无序发展的现状不能再持续下去,大型企业应建立产业联盟,并提出我国畜牧业未来“稳猪禽、增牛羊”的战略思路。
同时,他也提出,我国生猪产业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是消费需求不断变化的挑战;二是猪产品质量安全的挑战;三是规模化猪场土地供应越来越紧张的挑战;四是饲料原料供求紧张的挑战;五是环境治理的挑战;六是市场波动的挑战;七是疫病防控的挑战。李希荣指出,这些挑战是非常严峻的,养猪人应积极应对。他进一步强调要着力稳定生猪生产,缓解价格周期性波动,在保证总量增长的同时,关注结构平衡,并防范周期性波动,防范疫病风险,确保质量安全,以提高生猪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水平。
王宗礼 (农业部畜牧业司副司长)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生猪产业的社会关注度非常高。猪肉产品是城乡居民肉类消费的主要来源,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猪肉在整个肉类消费中占到63%。
在猪肉产品价格方面,当前猪价总体处于周期性波动的下行通道。进入2013年后,猪肉、活猪和仔猪的价格一路下跌,2013年春节后,全国活猪价格连续下降14周,累计下跌27.4%,价格下降之快、跌幅之大为近年来少有。在生猪出栏方面,据对4000个生猪养殖村的定点监测,生猪基础产能相对偏高,4月份生猪存栏与2009年以来平均水平基本持平,但能繁母猪存栏量高出1%。现在产能已经开始回调,生猪存栏在缓慢下降,其中能繁母猪存栏连续3个月环比下降。在全国的玉米、豆粕价格方面,主要饲料原料价格持续攀升。2012年9月玉米价格最高,目前有所回落。在生猪养殖效益方面,猪粮比价连续9周跌破6︰1的盈亏平衡点,连续7周低于5.5︰1。据调查,目前出栏一头肥猪,养殖户亏损约200元。
从2004年9月至今,我国生猪价格共经历了两个较大的周期性波动(图1),目前正处于第三个波动周期。第一个周期自2004年9月至2008年4月,历时44个月,其中下跌21个月,上涨23个月;猪价最大累计跌幅为38%。第二个周期从2008年5月至2011年9月,历时41个月,其中下跌24个月,上涨17个月;猪价最大累计跌幅为41%。周期波动呈现下跌周期加长态势。本周期从2011年10月至今已历时20个月,目前仍处于下行通道,已累计下跌32%。王宗礼认为下一步价格继续走低的可能性较大,下跌周期可能比前两个周期更长。其主要原因一是规模养殖水平的提升,二是国家调控措施的“托底”效应。接下来他对我国的生猪价格后期趋势进行了判断。他认为,年内猪肉价格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其原因一是因为猪价总体处于周期性波动的下行通道;二是能繁母猪存栏水平相对偏高,仔猪补栏积极,没有出现大量宰杀母猪的现象,2013年疫情比较稳定,年内生猪供应充足;三是G D P下行,历史上每次猪价大幅上涨,多是处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如 2006~2008年、2009~2011年我国G D P平均增速分别为12.2%和9.6%,而2012年G D P增速为7.8%,2013年一季度G D P增速仅为7.7%。宏观经济增长减速,猪肉消费需求有所下降,消费需求的变化将是影响2013年生猪价格走势的主导因素。从2013年第一季度来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消费下降4.8%;预计中秋、国庆等节日消费高峰将带动生猪价格有所回升,但对比目前的供需情况,年内猪价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
另外,他还介绍了当前国家扶持生猪生产的主要政策,有以下四方面:规模养殖场建设、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能繁母猪补贴和良种补贴。目前我国扶持生猪生产的政策保障体系已初步形成,且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已从2007年的53亿元增至2012年的95亿元(图2)。其中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主要用于年出栏500~3000头的养猪场(小区),按年出栏量分四个档次(20万元、40万元、60万元和80万元) 进行补助;2007~2012年,每年安排25亿元资金。生猪调出大县奖励主要按照人口、出栏情况给予奖励,2007年有253个县,2012年有536个县,奖励资金专项用于规模化生猪养殖场(户)猪舍改造、良种引进、粪污处理的支出,购买种公猪、母猪、仔猪和饲料等的贷款贴息和保险保费补助的支出,生猪流通和加工方面的贷款贴息支出以及生猪防疫服务费用支出等。能繁母猪补贴政策主要是为了稳定生猪生产,从2007年每头能繁母猪补贴50元,到2008年以后补贴标准增加到100元,共补贴资金20.02亿元;2009~2010年未实施该补贴项目;2011年补贴标准仍为100元/头,发放补贴资金26.23亿元;2012年补贴标准仍为100元/头,发放补贴资金28.92亿元。生猪良种补贴方面,至2012年,补贴资金已增加至6.56亿元,补贴范围覆盖全国28个省(区、市)、黑龙江省农垦和广东省农垦,共补贴能繁母猪1640万头。
图1 2006年以来活猪价格周期性波动情况
图2 2007年以来中央生猪扶持政策资金投入
最后,他还提出了未来我国养猪业发展应思考的三个问题,即:在哪养、谁来养和怎么养。关于在哪里养的问题,他指出,因我国沿海地区面临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我国生猪养殖应实现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东北、西北地区转移;主要目标是产品供需平衡,资源利用适度;基本思路是坚持自给自足、自我发展为根本;优化区域布局,增强主产区供给能力,非主产区则应稳定一定的生产能力,保障一定的自给力。关于谁来养的问题。而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城市,谁来养猪成了问题。目前我国有5600多万养猪场(户),户均出栏不到13头,年出栏500头以下的散户数量约占99%,生产的大起大落和价格的大涨大跌在所难免。因此,我们的主要目标是稳定增加效益,稳步提高质量。基本思路是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户、标准化规范养殖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农户”模式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关于怎么养的问题。我国目前养猪业的主要问题有母猪繁殖性能下降,配种期推迟,产仔数下降;仔猪成活率低;畜禽废弃物得不到有效处理。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的主要目标是调整优化结构、加强科技支撑保障、促进生态环境友好。基本思路转变生猪生产方式,实现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和粪污无害化。
Joel Haggard (美国肉类出口协会副总裁)
2012/2013年度,全球各国猪肉生产呈现不同的状态。Haggard对各国的情况进行了简单分析(表1):中国的猪肉产量不断提高,欧盟猪肉产量呈下降趋势,这对全球市场都有重要影响;由于俄罗斯要实现猪肉的自给自足,所以国内产量有所提高,另受到入世后特定国家关税配额的取消和配额内关税问题的影响,俄罗斯的进口量可能会增加;韩国受到2011年口蹄疫的影响,虽然扑杀了部分猪只,但是目前猪肉产量的增长率达到了30%,反弹速度令人惊叹;加拿大的生猪存栏量则是稳中有小幅增长;墨西哥由于进口成本降低,猪肉消费量得到增长;日元在过去的2~3个月内出现了贬值现象,再加上日本对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表现出积极态度,如果顺利加入,关税将降至0,那么将对生猪的贸易造成一定影响。由于2011年很多国家的猪肉生产量不足,导致了猪肉价格波动,虽然2012年各国的猪价仍有波动,但随着全球猪肉供应量的恢复,波动幅度低于2011年。
表1 2012/2013年度全球猪肉产量预测
美国生猪产业的整个驱动力来自于出口量,美国的出口量在全球是领先的,其次是欧盟、加拿大、巴西、智利和墨西哥。据Haggard介绍,美国国内肉类需求量整体在下降,出口量将会与其他国家拉开越来越大的差距,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猪肉出口国。作为全球最主要的出口国来说,美国的猪肉进口量并不多,全国的供应形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和欧盟。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猪肉进口国,同时也是美国的最大出口国,但是中国从美国进口的产品多为内脏和副产品,由于美国出口到日本的多是新鲜猪肉,所以,日本是美国价值最高的出口市场。
美国生猪生产主要靠自己生产的玉米供给,基本不进口玉米。在2012/2013年度美国玉米产量比2011/2012年度减少13%,是2006/2007年度以来产量最低的一年,也是1995/1996年度以来库存最少的年度。目前,美国生猪价格一直在成本价格上下浮动,但是期货市场的存在使得美国有一个代偿机制,以适应市场的波动,生猪价格还具有一定的上涨空间。2012年美国分切肉平均价格比2011年下降9.7%,强劲的出口未能抵消增长的产量和美国国内的需求疲软,2013年的价格趋势预计类似2011年。
Haggard分析说,在过去的几年中,美国约有4%的生猪产量出口到了中国,虽不多,但是根据几年的发展情况看,如果中国国内的产量增加,进口需求量降低,将对美国生猪产业造成很大影响。他还表示,目前全球的贸易量是1亿吨,中国的产量接近6千万吨,加之中国的生猪价格上升较快,远远高于其他国家,所以中国的产量将决定全球的价格走势。
美国同中国相似,在每年的第四季度猪肉的消费量会增长,2012年增长为1.4%~2%;同时美国也面临着饲料价格、动物福利、抗生素/β类兴奋剂、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性以及国际市场准入等方面的问题。作为最大的出口国,美国一直希望市场信息透明,并要求贸易国要有建立在风险评估基础上的食品安全政策和动物疫病政策。Haggard认为,猪肉生产国、出口国和进口国只有保持良好的政府间的合作与信任、产业内的对话与交流,才能够保证贸易的顺利进行。
Bryan Lohmar (美国谷物协会中国业务主管)
对2012/2013和2013/2014年度中国玉米供需情况,诸多机构进行了预测,非官方机构如中国汇易咨询(J C I)主要针对近期市场进行预测,官方机构如美国农业部(U S D A)主要针对远期市场进行预测。L o h ma r通过分析中国玉米的供需情况,发现无论是玉米供应量还是需求量或是储备量,非官方的预测值低于官方的预测值(表2),但均显示中国的玉米市场处于供需紧平衡状态。
20世纪90年代初,蛋白粉在饲料中的比例不足10%,2012年增加至25.8%,猪日粮中蛋白粉的比例不超过20%,禽类日粮中不超过30%,未来蛋白粉在畜禽日粮中的比例将会保持在26%左右。未来十年,非玉米能量饲料的需求将放缓,麸皮类能量饲料的需求维持稳定,而小麦的饲料量需求将降低。这些变化趋势将导致玉米饲料用量在未来10年的增长快于总的饲料需求(表3),而在过去十年中,玉米需求增长速度(3.8%) 低于饲料的整体增长速度(4.5%)。
2013/2014年度,由于玉米种植面积的增加,中国玉米产量将会增加三百万~四百万吨,玉米需求量增加八百万~一千七百万吨,其中饲料用量增加六百万~一千二百万吨,F S I(食用、种子及工业用消费量)增加二百万~五百万吨。中国国内玉米生产增长的速度跟不上需求的增长速度,为了满足需求,据估计(表2),2013/2014年度中国将进口六百万~七百万吨玉米,并将储备量下调四百万~五百万吨。
表2 2012/2013和2013/2014年度中国玉米供需情况预测
表3 中国畜禽饲料各类成分需求量变化 (%)
但L o h ma r认为,中国在国际上采购玉米时将会有更多的选择。从2009年开始,中国从玉米净出口国变为玉米净进口国,2012年中国的玉米进口量占全球玉米贸易的5%。与10年前相比,世界玉米市场出现了很多变化。据美国农业部预测,美国2012年10月~2013年9月期间,美国玉米出口量为2400万吨,虽然美国依旧是主要玉米出口国,但与上年度相比,出口量减少了38%,跌至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的最低水平。同期巴西由于玉米产量创新高且国内需求减少,出口量将达到2450万吨。因此,巴西将首次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玉米出口国。巴西和阿根廷、乌克兰的玉米出口量之和将占全球玉米出口量的41%。
最后,L o h ma r指出,G MO(转基因)技术有助于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在过去的20年间,玉米的播种面积变化不大,但产量提升却很大,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使用了G MO技术。在全球都面临土地的制约问题,需要增产的时候,G MO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中国将粮食安全定义为自给自足,自给率达到95%以上即为粮食安全。如果按照这样的定义,我们都面临“粮食不安全”问题,因为我们吃的粮食都不是自己种的。联合国粮农组织将粮食安全定义为能获取到或支付得起足够的食品和营养。调查显示,在中国的中西部地区,有30%的学校学龄前儿童出现贫血症状,这种“粮食不安全”状况,可以通过消费更多肉类以及其他蛋白质类食品来改善。G MO技术在解决世界粮食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不使用G MO,食品价格将会比现在高很多。
张晓平(美国大豆出口协会中国首席代表)
大豆生产可以满足当代农业生产的三大目标,即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首先,大豆丰富了我们的食品种类,对人类健康大有益处。它是最经济的植物蛋白来源和健康使用油品,含有均衡的必需氨基酸,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营养需求;其次,大豆具有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增强骨密度等保健食品的功能,是健康、安全食品的代表,且大豆及豆制品的生产全过程都符合安全标准和要求;再者,种植大豆可以减少水土流失、保护水资源,减少田间作业次数,从而减少污染物排放,为全球农业可持续生产做贡献。
2000年以来,全球大豆生产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按此趋势,十年后,以2012年为基础,全球大豆产量将增加7000万吨(图3)。此外,为了更好的解决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农业生产可持续的问题,全球的大豆种植偏向了生物技术品种。据张晓平介绍,目前全球大豆主产国生物技术品种的种植比例,美国和巴西分别达到了94%和89%,而阿根廷已经达到了100%,中国的种植面积则位居世界第六位。
张晓平分别对全球四大大豆生产国即美国、巴西、阿根廷和中国的大豆生产和贸易情况进行了介绍。
美国有31个大豆主产州,生产量在前八位的主产州大豆产量占全美年生产量的75%~80%。美国生产的大豆有90%以上为转基因大豆,其中约有50%用来满足美国公民的需求,其余用于出口,而中国则是美国大豆的主要进口国,向中国的出口量占美国大豆总生产量的25%。2012/2013年度美国的库存使用比为4.1%,创下13年来的最低值,可看出美国大豆的市场供应并不轻松,目前的大豆价格应该不会继续降低。
2012/2013 种植年度,巴西的大豆生产量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了第一大生产国,但是未来的形势怎样还是未知数,因为美国和巴西都存在各自的问题。巴西大豆和豆粕的出口量和压榨量基本持平,而豆油的出口量呈逐年下降趋势,预计在2013/2014年度,巴西的大豆出口量会超过美国。但由于巴西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如三大港口罢工,都给我们造成了很多困惑,包括风险管理困惑和加工生产困惑,不应将大豆的进口过多的依赖于巴西,应密切关注其动态。
阿根廷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货出口国,也是最大的豆油出口国,其国内的大豆生产量大部分用于了压榨消费,中国进口的大部分豆油均是来自于阿根廷。阿根廷最近几年的豆油出口量和消费量均呈上升趋势。但是,阿根廷是出口导向型收税,采取出口差别税的政策,对大豆出口加高的出口税,对豆粕出口加低的出口税,此做法值得其他各国警惕和注意。
图3 全球大豆生产趋势
图4 中国在世界大豆市场中的地位
中国的大豆生产量位居全球第四,近两年的生产量有所下降,究其原因是由于玉米的价格上升,导致部分农民转向种植玉米。由于中国大豆的压榨量相当大,食用消费也在逐渐增长,所以中国在全球大豆贸易中的比重,也已经由1996年的6.2%上升到了现在的63.9%(图4)。中国大豆进口量的增长,支持了全球大豆贸易的增长,对全球大豆贸易增长的贡献率极大,几乎达到100%。中国大豆的进口,大部分来自于巴西、阿根廷和南美。全球主要的大豆、豆油的进口市场为中国,主要的豆粕进口市场为欧盟。而从未来大豆种植面积的增加潜力来看,南美国家将超越美国成为大豆种植大国。此外,中国的人均豆粕和豆油消费量目前远低于美国、欧盟、巴西、加拿大等国家,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大豆消费增长的潜力较大。
疫病防控
随着畜牧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养殖密度不断增加,畜禽受病原感染机会增多,病原变异机率加大,发生新疫病的风险增加。动物疫病给畜牧业生产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同时,也严重危害了公共卫生安全。为了实现我国动物疫病防治从有效控制逐步向净化消灭过渡,2012年5月20日,国务院正式印发的《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综合了国内外疫情形势,并对我国整体的疫病防控作出了安排和部署。
李长友(农业部兽医局副局长)
为了帮助广大生猪养殖从业人员深入了解《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 (以下简称《规划》),李长友在会上对《规划》三个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
一是对目前形势的判断及下一步整个防控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防治目标。我国动物疫病防治正在从有效控制向逐步净化消灭过渡,这里的疫病指重要传染病和大型寄生虫病;全球兽医工作也正在向以动物、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的现代兽医阶段过渡。在这个形势下,《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围绕“一个主题”、突出“一条主线”、保障“三个安全”、提升“二个水平”,即以促进动物疫病科学防治为主题,以转变兽医事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保障养殖业生产安全、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全面提升兽医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水平。基本原则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立足国情,适度超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统筹推进。防治目标为:到2020年,形成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有效保障“三个安全”的动物疫病综合防治能力,猪、禽、牛、羊发病率分别下降到5%、6%、4%、3%以下,发病率、死亡率和公共卫生风险显著降低。口蹄疫等16种国内已经发生、影响较大、需要优先防治的国内动物疫病达标;有效降低非洲猪瘟等13种国内没有、需要重点防范的外来疫病的传入和扩散风险,外来疫病防范和处置能力明显提高。
二是2020年之前兽医工作的策略、任务。围绕优先防治疫病,《规划》明确提出“三大策略”:一是重大动物疫病和重点人畜共患病防治策略;二是畜禽健康促进策略;三是外来动物疫病风险防范策略。“五大任务”主要是控制重大动物疫病;控制主要人畜共患病;消灭马鼻疽和马传染性贫血;净化种畜禽重点疫病;加强防范外来动物疫病的传入。
三是围绕兽医工作的任务,需要采取的能力建设和保障措施。能力建设主要包括动物疫情监测预警能力、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能力、动物疫病防治信息化能力、动物疫病防治社会化服务能力、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能力和突发疫情应急管理六大能力的建设。“四补一建”的保障措施中,“四补”包括强制免疫补助、强制扑杀补贴、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补助和无害化处理补助,“一建”指大型养猪企业要自己建设无害化处理设施,中小型养猪企业要到集中的收猪点集中处理病死猪,防止其污染环境。
李长友指出,通过《规划》,我们要把动物疫病防治作为重要民生工程来抓。从技术路线上看,要采取“免疫、监测、流通监管、扑杀”等措施进行综合性防控。猪病防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仅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更需要养猪业者的共同努力。
环境治理
畜禽养殖生产产生的大量排泄物严重污染着环境,即将出台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将目标明确锁定在环境治理上,从观念上明确畜禽养殖业生产需要采取的新生产工艺,实现养殖生产污物的减量化,进而实现资源化、无公害化,促进畜禽养殖业可持续协调发展。荷兰土地拥挤,可耕作面积有限,基本依靠进口饲料发展畜牧业,其养猪业实际上是一种“来料加工”产业,但荷兰十分注重环境保护,其在粪污治理方面的很多经验值得我国借鉴。粪污经固液分离后能更有效地利用,意大利C R I-MA N公司开发的粪污固液处理系统也值得我们关注。
孔源 (环境保护部生态司农村处副调研员)
为了防治畜禽养殖污染,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环境保护部、农业部在认真总结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实践经验和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起草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 (送审稿),报请国务院审批。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在充分听取有关部门、地方人民政府和有关研究单位意见的基础上,经反复研究、修改,形成了征求意见稿。在条例即将实施之际,孔源对条例重点规定的预防、综合利用与治理、激励措施三方面内容进行了解读。
他首先对条例规定的畜禽养殖污染的预防措施即畜牧业发展规划、污染防治规划、禁养区、项目环评、环保设施配套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介绍。条例规定制定畜牧业发展规划要考虑地域的环境容量,不能在一个区域内无限度地增加载畜量、超出其承载能力,要在科学计算总量的基础上确定布局,包括养殖的品种、规模、总量以及准入门槛等。2012年11月14日,环境保护部和农业部联合印发了《全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要求地方政府把制定污染防治规划作为任务来完成。污染防治规划要与畜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由地方环保部门会同农牧部门共同制定,报政府批准实施,明确污染治理任务和措施。关于禁养区,条例规定,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区域禁止建设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划定本地区的畜禽养殖品种、规模、总量等限制养殖区域。在项目环评方面,虽然条例中未作详细规定,但孔源透露,达到设定规模以上的新改扩建大型场和小区均要进行项目环评。环评报告书要明确场和小区的选址、废弃物处理方式、污染防治措施等内容。在环保设施配套方面,条例规定畜禽养殖场要拥有与养殖规模相适应的粪便、污水贮存设施,并防止外泄;综合利用的设施(堆肥、沼气等)可自建;不自建可以委托他人处理处置。而对于配套的综合利用设施,孔源强调其应具有造血机制,产出和运行费用能基本持平,设施能真正发挥作用。对确实不能持平的,由政府采取补贴或鼓励措施保证其运转。对小规模养殖的业主,鼓励采取社会化专业服务方式,委托给专门企业来做。
条例规定的综合利用方式主要包括粪肥还田、生产沼气、制造有机肥等。畜禽养殖污染的治理措施则主要包括防漏、防恶臭、达标排放等。孔源指出,由于养殖业废弃物的特殊性,其废弃物本身就是植物养分的来源,所以解决畜禽养殖业的污染问题,应将综合利用作为治理的根本手段,并以此推动产业的更好发展。国家提倡种养结合,支持就近就地利用,即降低处理成本,与畜牧业发展规划相配套,在合理的运输半径内确定养殖数量,在考虑土地消纳能力和植物养分需求,进行消毒及无害化处理的基础上实行还田利用。在养殖和处理废弃物过程中,要采取措施防止污物外泄,排污要达标,未经处理不得排放。畜禽养殖企业要将其产排污情况向环保部门报告,进行排污登记。环保部门和农业部门需要摸清当地废弃物的产生量及其形式,以及其涉及的用途,进行排污备案,为中央和地方政府推进工作、安排建设相应的污染防治配套设施等工作提供参考。一些集中连片的专业户和散户等因管理水平较低,造成区域性污染和脏乱差的情况,这些污染严重的养殖密集区域应由县级政府组织采取治理措施,包括配套设施建设、布局调整和搬迁、养殖户转产等。养殖户因规划调整、禁养区划定等整治等,受到损失可依法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予以补偿,环保部应给予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条例规定的激励措施包括设施建设的扶持,地方政府对畜禽养殖场支出的环评收费给予补贴,达标排放后自愿减排的畜禽养殖场给予奖励等。激励措施是保证预防和综合利用与治理环节能够更好支撑的关键手段,孔源介绍了国家给予的相关环保资金的主要使用范围,一是要支持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设施建设,其手段有税收、价格等;二是要支持利用畜禽粪便制造有机肥,对使用和销售有机肥,生产沼气、发电,沼渣、沼液的民用配套设施建设予以补贴和支持;给予有机肥的生产、销售与使用不低于化肥的优惠政策,引导和推动畜禽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三是支持发电上网或自用,要求电网企业给养殖企业以无歧视的接网政策;四是自愿进一步减排的可按与政府签订的协议申请奖励,优先获取相关政策支持。
目前,整个欧盟的猪场存栏量约为1.5亿头,其中德国、西班牙占有较大比率,其次为法国、丹麦、荷兰、意大利等,如此养猪规模所引起的污染物排放问题是严峻的。1991年,欧盟出台了硝酸盐指令(01/676/EEC),对农业硝酸盐污染水域给出了保护性的限制,其标准为每公顷水域氮的排放量不超过170kg,同时也是对猪场的污染物排放的限制。
猪场排放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于猪群的粪便。在这种形式下,粪污处理系统就非常必要,进行粪污处理,主要是将固液分离,市场上常见的分离机主要分为挤压分离机、转鼓分离机、离心式分离机等,不同的分离机在各方面的性能见表4。
Corbo介绍了使用粪污固液分离处理系统的好处:一方面,粪污分离后的固体部分运输方便,且运输价格低廉,可用作温室蔬菜、水果等农作物的肥料;固体部分中的氮元素以有机氮的形式存在,降低了土壤的吸收速度,因此可以在播种前用作有机肥;由于分离后的固体好氧性质稳定,所以产生甲烷和刺激性气味较少。另一方面,分离后的液体部分可用于冲洗粪沟,灌溉农田,减少污水存储塘的容积;由于液体含固率低,所以存储塘内不需设置搅拌机;在分离后的液体中,氮元素以氨态氮的形式存在,土壤对其吸收快,因此分离后的液体可用于播种后植物生长期的肥料;由于土壤对分离后的液体吸收速率较快,所以同时减少了氨气的排放。
表4 不同分离机在各方面的表现
Jan Cortenbach (中荷猪业联盟主席)
20世纪60、70年代,荷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畜禽生产的政策,畜舍规模不断扩大,将自然通风改为机械通风,饲养人员知识水平和养殖业的自动化水平也不断提高,每个农场饲养的生猪规模不断扩大,从10~50头母猪迅速增长到几百头,成为大型的专业化家庭农场。荷兰的猪主要饲养在比较贫瘠的沙地中,由于猪粪中除了含有大量有机质和氮、磷、钾及其他植物必需的养分物质外,还含有各种生物酶(来自畜禽消化道、植物性饲料和肠道微生物)和微生物,在饲养量相对较少的时候,这些粪肥对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非常有帮助,因此受到当地农民的欢迎。但随着猪场饲养规模的扩大,粪肥的处理能力超过了猪场附近农田的消纳能力,不得不将其运走。但粪肥运输的成本较高,同时又面临着在运输粪肥时传播细菌和病毒的风险。
Cortenbach介绍到,在荷兰,为了减少粪污的产生及其带来的不利影响,农场采取了的诸多措施。一是改变种植的作物类型。玉米是各类作物中的吸肥力较强,需要养分较多的作物。与黑麦、小麦和土豆相比,玉米可以消耗更多粪肥。因此,现在荷兰猪场周围以前种植黑麦的农田都改种了玉米。二是推行低污染粪便贮存和利用方式。养猪场要求修建有至少8个月存储容量的蓄粪池。荷兰一般在4~9月对粪肥进行还田,但为了方便机械操作,更多的时候是在作物播种前进行施肥,这样粪肥还田的时间只有两个月,因此,很多猪场修建的蓄粪池能达到1年的存储容量。蓄粪池有全封闭和敞开式两种(图5、图6),为了减少储粪池散发的臭味,敞开式通常在上面覆盖一层塑料薄膜。而在施肥时,将粪肥制成液体,利用粪肥注入器(图7)注入农田,以减少臭气的排放。三是采用营养调控技术减少氮磷的排放。C V B饲料营养成分评价系统可以根据畜禽不同的生长阶段,设计出满足其营养需要的饲料配方,做到精准饲喂,提高营养物质的消化利用率,进而减少粪便中氮磷的排出。另外,荷兰是第一个将植酸酶进行商业化使用的国家。植物性饲料中1/3的磷是以易消化的无机磷的形式存在,2/3的磷是以植酸磷的形式存在,这种形式的磷必须经过降解才能被利用。使用植酸酶可以减少饲料中无机磷的添加,降低粪便中磷的排放。四是种植户使用畜禽场的粪肥可获得政府补贴。在荷兰养猪场8%的收入用于粪污处理。而农场接收粪肥则可成为一个收入来源,每接收一吨畜禽粪便则可获得5~10欧元的政府补贴。
图5 全封闭式储粪池
图6 敞开式储粪池
图7 粪肥注入器
企业经营
天兆猪业自2004年成立以来,经过几年努力,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产品遍及十个省市、拥有17家分公司的技术创新和管理驱动型种猪公司,其与加拿大Hylife互利共赢的合作是其成功的秘诀之一。受高铁发展模式的启发,唐人神集团则形成了技术集成+产业链服务支撑体系的种猪发展模式。两大种猪企业的经营模式可供广大同行借鉴。此外,美国礼来公司的品牌战略同样也可以给国内企业很多有益的启发。
余平 (天兆猪业集团董事长)
2008年天兆猪业集团一次性从加拿大Hylife全资子公司FAST基因公司引进866头优质种猪资源,开启了中加互利友好的合作之路。截至目前,天兆猪业集团已在全国建立18个猪场,存栏母猪22800头。2012年2月11日,加拿大总理斯蒂芬·哈珀在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考察时,称赞天兆猪业集团是加中企业合作的典范。天兆与加拿大Hylife公司合作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互利共赢的阶段性成果得到了政府和企业的认可。我国想要从养猪大国发展成为养猪强国,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是重要的环节。成功的合作得益于诚信的合作伙伴、优良的种猪资源、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团结的工作团队。如何在合作过程中双方利益共享,共同发展,余平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中国养猪企业需要一个更加开阔的视野。在养猪行业里,养猪技术没有国界,养猪管理也没有国界。所以,我们不能闭门造车,不与国外优秀企业合作。在天兆猪业的探索与发展中,Hylife公司的全产业链模式,符合天兆猪业集团未来的发展方向;其次,Hylife公司在向中国推销种猪的同时,也将提供技术服务支持。FAST基因公司是专业从事种猪育种的全球化种猪企业,具备完备的种猪繁育体系,拥有3900头曾祖代母猪,4万头纯种猪,生产的母猪是世界上最高产的。所以,在考察了多个国际种猪公司之后,天兆猪业集团选择了与FAST基因公司合作。其后,天兆猪业集团在实际饲养过程中,经过不断探索总结,创建了以“十六字经”即“生物安全、以猪为本、行为规范、数据准确”为核心的高效管理模式。天兆猪业在中国现有的饲养环境下,减少了仔猪的死亡率,提高了母猪的年产胎次,实现了每头能繁母猪年出栏商品猪25头的优异成绩。
陶一山(唐人神集团董事长)
1996年,唐人神开始探索种猪发展模式,邀请国内院士和专家做顾问,收购国内原种场,走彻底的民族发展之路,一直坚持到2008年,但种猪育种效果不理想。实践表明,一是中国种猪产业基础薄弱,养猪多以散户为主,“养猪为过年,养鸡为吃盐,养猪不赚钱,回头看看田”的现状在广大农村还时有存在,许多农民把养猪当作能提供作物肥料的副业而已;二是科研与生产相脱节,许多科研单位和学术团体为科研而科研,一旦通过项目验收,各项工作束之高阁,成果利用率不足6%。三是缺乏数据沉淀,过去的原种场多是国有企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经营不善的原种场纷纷倒闭,大量原始数据也随之丢损。
在此背景下,唐人神的种猪发展一度陷入了迷惘。直至陶一山与南车集团负责高铁建设的工程师相遇,为美神种猪的发展点亮了启明灯。中国高铁走了一条技术集成的路线,其电机和西门子公司合资,电气控制设备和美国微软公司合资,钢铁铸造和印度宇泰尔公司及上海宝钢合资,这样单个技术控制之后再进行系统集成,就可以短期内把高铁打造成世界一流水平。陶一山对此深受鼓舞,将高铁建造经验引到唐人神的种猪发展中,制订了美神种猪的“高铁发展战略”。后来,唐人神直接和世界一流的美国华特希尔尔(Whiteshire Hamroc)育种公司联合育种,获得了许多可贵的种猪育种经验。
美国养猪效益中的20%来自于饲料营养,20%来自于饲养管理,20%来自于防疫,40%来自于猪的遗传基因改善。由此可见,育种在动物生产效率的贡献因素中排在第一位。陶一山指出,我国的饲料工业高速发展了30年,各大厂商饲料产品的差距只有3%~5%,折算为养猪效益,仅占到1%,所以养猪效益要大幅提高,关键还要在育种和饲养管理上下功夫。
从这个理念出发,唐人神的育种路线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技术集成,解决知识产权问题,引进美国、丹麦、英国等国的优良品种基因,吸取其经验与方法,同时结合国内不同地区的实际需要来选择育种方向;二是发展产业链,不仅发展优良的种猪,还配套了优质的饲料、严格的防疫服务等来保障种猪的生长,确保优良品种遗传潜能的发挥,并为农民提供贷款担保,帮农民扩大规模。
实践证明,通过“高铁发展战略”的技术集成模式和产业链的服务支撑体系,美神育种的发展思路逐渐清晰,目前还申请了国家科技部的相关项目,并与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研究所合作,使企业的种猪育种研究水平、动物营养技术水平、饲养管理水平都得到全面提升。
在美神育种的未来发展上,陶一山说,唐人神集团的资金保证、种猪发展战略的技术路线、优秀的销售团队,美神育种的品牌将在国内乃至全球的种猪业上拥有一席之地,唐人神希望与广大同行共同实现养猪业的“中国梦”,为中国农民的福利和中国畜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罗鹏 (美国礼来公司动物保健部 (Elanco)中国区总监)
优秀的品牌会吸引更多的商机,从长远考虑,整个行业的品牌优势将有助于中国实现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总目标。罗鹏建议中国养猪企业应发展和建立属于自己的品牌,而建立品牌最关键和最基础的是要知道为什么要从事自己所从事的。
未来40年,全球人口预计将超过90亿;其中增速最快的人口将会来自亚洲,约7.5亿。人口增长将会导致肉、蛋、奶的需求显著增加。中国需要随时准备迎接挑战以解决对粮食的需求。联合国粮农组织预计21世纪第一个十年,25%的人口增长及对肉类需求的增长将来自中国。
罗鹏指出,美国礼来公司动物保健部(Elanco) 将致力于可提高食品产量和伴侣动物健康的新技术的推广和研发,而中国作为其重要市场,礼来将为中国居民不断增长的营养需求提供新的食品生产方案,方案的实施将集中于以下4个方面:建立中国研发中心,发掘中国的需求,用礼来的优势为中国量身打造适合本土的科技;为中国农业大学提供奖学金用以支持兽医培训;投资中国本土动保企业;参与国际小母牛非营利组织对农民进行畜牧专业知识培训,帮助农民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