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吴文仙)
王通讯,原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现任中国人才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投入人才研究,中国人才学理论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计算机、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出现,将对传统的育才模式产生颠覆性的挑战。这种变化,应该引起学校教育工作者、人才培训部门的高度重视。
前不久,美国加州一个介绍“可汗学院”的大会上,比尔·盖茨紧紧握住“可汗学院”创始人萨尔曼·可汗的手,激动地说:“太好了!太好了!这真的很神奇!”
比尔·盖茨为什么如此激动呢?原来,为了辅导3个孩子的数学和科学基本知识,他曾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可孩子们还是懵懵懂懂。没料到,2010年初,通过可汗网站12分钟的视频教学,孩子们很快就把该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了。这简直令比尔·盖茨难以置信!所以,这位天才式的人物才抱着一颗感激之心,前来真诚感谢可汗先生,称其借助“技术手段”引发了一场教学革命。
可见,同一个概念、定理,不同的教师讲解,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通常需要5分钟就能讲清楚的知识,不善讲解者可能要花20分钟,反之亦然。其中的道理,就在于不同的教师对知识的理解深浅不同,传授的方法各异。虽然人们常说学习没有“捷径”,但我始终相信一定存在一条“短程线”。比尔·盖茨的孩子们就是幸运地遇上了知道“短程线”的好老师。
过去,信息技术不发达,一个孩子碰到什么样的老师,就只能听他讲下去。但是,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孩子可以通过这些途径选择最好的老师。从而,谁是好老师,谁的课讲得最好,很快就被发掘了,这个老师也能达到“赢家通吃”的地步。这也是现代教学不可阻挡的潮流!
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把每门课程的最佳视频放到互联网上。学习进度也可由学习者自己掌握。所以将来,同在一个班里上课的同学,实际掌握的知识水准可能大相庭径。网络课程的好处就在于随时随地学习,自主选学,自我提升。
对网络教学有着深入研究的人,用“十大颠覆”的说法,预测今后网络化教学的前景:颠覆学校,学校概念虚体化而且无处不在;颠覆课堂,课堂主要是讨论与复习的地方;颠覆教师,老师更像一个辅导员或者教练;颠覆教学,变一次性讲解为多次或无数次讲解;颠覆学期,教学可以从任何一个知识单元讲起;颠覆教法,教师可以不出现;颠覆师资,上课老师可以是全世界、全国最好的;颠覆同学,同学可能遍布全世界而且年龄不一;颠覆上课,上课变得轻松愉快而且容易理解;颠覆监督,学生学习效果与老师软肋不问自明。
据报道,美国可汗学院已经使用视频方法讲授不同科目的内容,并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为了便于听课者理解和消化,每段视频的长度控制在10分钟之内。教学内容遵循由易到难、衔接递进的原则不断深入。这所学校目前已经拥有3500多部教学视频,课程包括数学、历史、金融、物理、化学、生物、天文等。他们的教学语言已经翻译成了法语、西班牙语、俄语、汉语等10种语言。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也已经大规模的开放网络课程,学生可免费获得大量高质量的课程内容。
网络学习对于教育者来说,必须利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对学生来说,则需要一部便于携带、连网快捷的平板电脑。美国的很多大学为老师和学生设计了平板电脑软件,借助这种设备发展更为丰富的教学功能。
在教学管理方面,学校采用用户面板,能够记录每个学生的学习进程信息,实现实时监控。随着“学习分析技术”的发展,有希望利用过程信息,发现学生什么地方没有学懂,从而有针对性地补课,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目的。
在可预见的未来,值得重视的信息技术还有“游戏化”、3D打印技术以及“可穿戴技术”。“游戏化”就是将游戏的基本元素与教学活动相结合。在游戏化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体验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同时积累成功点数或其他奖励,自由选择作业类型。老师可以利用“3D打印”技术创建3D模型,解释复杂概念,说明创新思想,讲解化学结构、有机分子,使教学过程生动形象,而“可穿戴技术”主要探索和创造能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进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设备的科学技术。通过“增强现实”“薄膜显示”,来增加影响力。比如谷歌公司推出的“增强现实”眼镜项目,可以利用声音指令操控眼镜,让佩戴者看到与周围环境相关的信息和数据。这些新兴技术的出现必将对传统的育才模式产生重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