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毕节特色新农村——访毕节市委书记张吉勇

2013-10-13 02:51:34
当代贵州 2013年33期
关键词:农家小康硬化

文∣本刊记者 张 波

(责任编辑/蒋叶俊)

抓好“两个硬化”

张吉勇:党的十八大明确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省委、省政府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个不含水分的、群众得实惠的、老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社会。赵克志书记、陈敏尔省长在全省开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会议上多次明确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全面小康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按照中央和省的目标要求,毕节市把同步小康创建活动的重点和着力点放在农村,从老百姓最迫切最急需的要求入手,把解决群众关心的生活环境差、出行难的问题作为突破口,深化和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

近年来,毕节市不断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面貌有所改变。但农村居民出行难、居住环境较差的问题仍十分突出。农民的生产生活习惯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苍蝇到处飞、家禽到处跑”,污水乱排、垃圾乱堆、柴草乱垛的现象也大量存在。正因生活环境的脏乱和不卫生的生活习惯,为各种病菌的滋生营造了温床,影响了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而且容易消磨发展的意志,提振不了精气神,激发不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

为彻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夯实农村发展基础、增强农村发展后劲,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自愿”的原则,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从广大农村群众目前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需求出发,从看似小事的连户路和院坝硬化抓起。

张吉勇:从今年3月开始,我们计划用8个多月的时间,使全市农村的连户路和院坝硬化基本实现全覆盖。目前,“两个硬化”进展顺利,全市需要进行院坝硬化的89万余户,已完成硬化近723841户;需要硬化的连户路28956公里,已完成硬化27514公里。今年年底,“两个硬化”工程将全部完成,农村居民出行难、居住环境差的问题也将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同时,也因为这项工程的实施,我市的党群干群关系得到进一步密切,干部作风得到进一步转变,群众工作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即将在市县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打下了坚实基础。

发挥群众主体作用

张吉勇:一是建设决策与群众要求相结合。每一个村寨的连户路,乡村干部都组织群众进行精心规划设计,一家到一家、一户到一户,既方便实用,又美观大方,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真心拥护。

二是建设力量与群众主体相结合。在工程启动前,制定了“两个硬化”建设流程图、建设技术指导手册、建材供应办法、物资管理细则、竣工验收办法等文件,对建设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不搞强迫命令,不准大包大揽,不搞工程发包,完全由群众自觉自愿地实施,增强了群众的主体意识,激发了群众的参与热情,克服了“政府干、群众看”的“等、靠、要”思想。

三是建设方法与群众路线相结合。“两个硬化”建设启动后,市委、市政府召开了13000多人参加的市、县、乡、村四级干部电视电话会议,对“两个硬化”建设工作进行动员发动和安排部署。各乡(镇)包村领导、驻村干部和村干部以村、组为单位,组织召开群众大会,深入农户家中,进行广泛发动。同时,建立了“按月推进、倒排工期、逐月考评”的工程推进督促考核机制和民生项目监督特派组制度,成立了10个督查和考核组进行督导,实行每月交叉滚动考核,纳入绩效管理;抽调759名纪检监察干部组成民生项目监督特派组,常驻乡镇进行全程监督。

张吉勇:总体来讲,毕节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美环境、美发展、美生活、美心灵的“四美”成效,并主动纳入村规民约进行规范管理。通过“两个硬化”工程的实施,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改变了山区农民的卫生习惯,带动了农村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文明素质的提升和精气神的提振,使美化村容村貌、爱护环境卫生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

工程实施过程中,在政府引导下,群众自发组成各种互帮互助团体,扶弱帮困,增进了邻里感情,促进了关系和谐,形成了团结、诚信、互助、友爱的文明新风。同时,各级党委、政府结合“两个硬化”工程的实施,积极整合部门资源,配套实施生态小公园、文体活动小广场等基础设施,帮助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农业向市场化、组织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转变,群众在生活环境得到改善、精神生活不断丰富的同时,经济收入也不断得到增加。

着眼长远发展

张吉勇:我们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和“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商则商”的原则,在城(镇)区,培育一批具有实力的农产品供销商,拉动城(镇)区经济快速发展。在城郊结合部,积极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引导当地群众发展生产周期短、市场销路好的农副产品,供应城区需求。在工业园区周边,发展一批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和工业生产企业,吸纳周边群众就业。在边远山区,结合区域优势,培育一批种养殖大户,为园区企业农产品深加工提供原料。通过对四个区域产业布局的规划,使产、供、销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产业体系,延伸了产业链,提高了附加值。:在“两个硬化”基本完成之后,毕节市将如何进一步规划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

张吉勇:根据省委、省政府“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安排,结合我市实际,今年实现“两个硬化”全覆盖,基本解决农村居民出行难和环境差的问题;到2015年,实现农村“黔西北民居”全覆盖,基本解决农村居民生活生产条件和卫生习惯落后的问题;到2018年,实现“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全覆盖,村村寨寨都建成具有毕节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张吉勇:我们将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加快推进。

一是完善建设规划编制。按照“先易后难、整体推进”的要求,抓紧编制和完善全市“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总体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用规划引领发展,用规划确定项目,用规划整合资金,用规划指导建设。

二是强化示范创建带动。重点抓好已经开通和即将开通的高速公路、铁路沿线,县区内主要交通干道,旅游景区景点周围,示范小城镇、工业园区和产业园区周边村寨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结合以县为单位开展的同步小康创建活动,整合文体、卫生、扶贫、教育等部门建设项目,集中力量抓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示范点创建,以示范创建带动面上创建。

三是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好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六项行动计划”,在经济基础和自然条件相对落后、位置较为偏远的村寨,全面推进以通路、通电、通水、通电话、通广播电视和改厕、改厨、改环境及建阅览室、建文体场所、建宣传思想专栏的“五通三改三建”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村发展基础,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转变农民生产生活观念,改变陈规陋习,形成文明习惯。在经济基础和地理位置较好,已完成“五通三改三建”的村寨,配套实施“绿化净化亮化美化”工程,进一步丰富“富学乐美”内涵,加快产业发展,加快文明素质提升,真正达到“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水平。

四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培育市场前景好、农民收益高的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畜牧业、经果林、中药材、马铃薯、茶叶、烟叶等特色农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和省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安排部署,大力推动农村土地流转,扩大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经营,积极探索农村产权流转、抵押和小额贴息等融资途径,加快培育农业市场主体,拓宽农村发展渠道,延伸农业产业链,不断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为农业农村发展增添活力。

猜你喜欢
农家小康硬化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3:28
我家的小康
黄河之声(2022年6期)2022-08-26 06:46:12
农家笑
看咱农家这丰收节
心声歌刊(2021年6期)2021-02-16 01:12:36
我家的小康
心声歌刊(2021年6期)2021-02-16 01:12:34
农家笑
心声歌刊(2020年5期)2020-11-27 01:56:06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金桥(2020年9期)2020-10-27 02:00:02
春回农家
小康之路
金桥(2019年10期)2019-08-13 07:15:26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