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水利建设“三大会战”方兴未艾——访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黎平

2013-10-13 02:51:36张天明
当代贵州 2013年33期
关键词:骨干经济社会水源

文∣本刊记者 张天明

(责任编辑/彭美玉)

贵州水利建设取得实质进展

黎 平: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贵州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进入“十一五”以来,在中央的大力支持帮助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水利建设得到加快发展,贵州省主要江河防洪能力不断提升,农田水利设施不断完善,水利保障能力不断增强,贵州水利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

目前,全省已建骨干水源工程2308座,引提灌工程5万余处,地下水(机井)利用工程3万余眼,此外还建成一批雨水集蓄利用工程。

虽然我省水利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水利建设历史欠账多、基础薄弱,工程性缺水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目前全省仍有1165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未得到解决,农村人均旱涝保收农田面积不足0.4亩。工业建设项目、城镇化发展缺乏水源工程作保障,抵御水、旱灾害能力弱,水利依然是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黎 平:是的。从总量来看,贵州省年均降雨量1200毫米,平均年径流量1062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2793立方米,我们与其他省市区相比,水资源相对丰富,但贵州的地形地貌具有独特性,降水渗漏快,保水蓄水困难,加上时空分布不均,“山下清水哗哗流,山上滴水贵如油”正是一些地方的真实写照。到2012年,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9.3%,工程性缺水问题十分突出。由于缺乏水利工程作保障,抗旱能力弱,干旱很容易对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

黎 平:民生是最大的公务,水利是发展的命脉。我省水利工作紧紧围绕贵州省委、省政府对水利工作的决策部署,突出抓好骨干水源工程建设、民生水利建设和水利重点薄弱环节建设,在中央的大力支持帮助和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以实施《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为重点,开工建设了黔中水利枢纽工程等一大批骨干水利工程,全面推进农村饮水安全、灌溉工程、病险水库治理、中小河流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和农村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也为贵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水利保障,为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的水利支撑。

近三年来,中型骨干水源工程以每年开工建设20个以上的速度向前推进;千方百计解决了农村173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农田水利建设得到加强,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129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万平方公里,农村水电装机达317万千瓦;完成了41个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实施中小河流治理333条,治理病险水库1319座,完成了省级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和88个县(市)防汛抗旱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下步工作中,我们将紧紧围绕主基调主战略,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以黔中经济区、贵安新区等区域和“5个100工程”等产业项目为供水重点,以输水安全和高效节水为原则,积极推行长距离管道输水和节水措施,千方百计提高供水保障能力。

“三大会战”建成水利保障体系

黎 平:水利建设“三大会战”是指骨干水源工程、引提灌工程、地下水(机井)利用三种不同类型的水利工程在统筹规划下齐头并进,同步实施,以求获得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三大会战”规划建设工期从2013年到2020年,总投资1431亿元,其中骨干水源工程1261亿元,引提灌工程95亿元,地下水(机井)利用75亿元;实施工程建设项目10699个,设计供水量71亿立方米。这是贵州立足自己的水资源状况,摸清家底,将天上、地上、地下的水统一进行考虑,将水资源与经济社会生态进行统筹安排的战略举措。

到2020年全省水利工程总供水能力将达到169.8亿立方米,人均保障供水能力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全省耕地有效灌溉面积提高到2728万亩,农村人均旱涝保收基本口粮田达0.5亩以上,适宜发展灌溉的集中连片耕地基本得到灌溉,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得到全部解决,基本满足工业及城镇化发展的用水需求。防汛抗旱减灾能力得到明显增强。一般干旱年份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有保障,遇特大干旱年份也能够从容应对,基本建立起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水利保障体系。

黎 平:落实是万事之本。我们制定了时间表,今年是基准年,2020年为规划水平年,其中2015年为重点水平年,2017年为攻坚水平年。

过去的水利建设经验,已经凝练成有贵州特色的水利建设理念,尤其是在投融资方面,取得了创新和突破,通过争取中央补助和省内筹集相结合的办法,省级投入分别由省级财政预算资金、金融信贷资金和整合部门资金等多渠道筹集,另外,需要融资的部分通过贵州省水利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融资,最大限度挖潜资金。

为确保各项目标按期实现,我们还从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前期工作、强化建设管理、加强水利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有了这些系统性的保障措施,我们的目标一定会很好地实现。

合理布局打造绿色工程

黎 平:我们根据全省各市(州)的实际情况,采取实事求是和因地制宜的原则,以县域为基本单元,以提高水资源调配能力、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以骨干水源工程建设为重点,引提灌工程、地下水(机井)利用工程并举,开源节流并重,统筹开发与保护、建设与管理,综合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河流生态系统健康和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合理布局各类水源工程,将地下水(机井)利用工程作为重要的水源,充分发挥其在骨干水源工程不能覆盖区域的补充应急作用。加快工业区、城镇区供水水源工程建设,力争使每个县级城市有一座以上中型水库或几座重点小型水库供水工程,每个乡镇有稳定的供水水源工程。

黎 平:贵州是“两江”上游重要水源保护地和生态屏障。贵州水利建设是保护和改善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的需要,我们始终注意把治水、利水、亲水结合起来,将生态环境建设纳入整个水利建设中来思考,努力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绿色工程。

加快战略性的水利建设,保护好贵州省的生态环境,提高水源涵养能力,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减少泥沙下泄量,事关长江、珠江两大流域的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贵州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坚持以水为核心,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三位一体”,科学规划,统筹安排,把加强水利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显著提高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提高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确保有水存得住、没雨用得上。加快构筑符合贵州省实际的现代水利体系和生态功能完备的“两江”上游生态屏障,推动贵州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猜你喜欢
骨干经济社会水源
保护水源
品牌研究(2022年18期)2022-06-29 05:33:24
南水源头清如许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18
核心研发骨干均16年以上!创美克在产品研发上再发力
当代水产(2019年11期)2019-12-23 09:02:54
骨干风采展示
奋发有为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弯道超车
学习月刊(2016年4期)2016-07-11 02:54:10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中国市场(2016年12期)2016-05-17 05:10:01
寻找水源
关于组建“一线话题”骨干队伍的通知
2013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几点思考
推进实现“两个率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