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夙愿 情归故里

2013-10-12 01:35陈斐蓉
收藏 2013年7期
关键词:周老天一阁宁波

陈斐蓉

2013年1月24日,文史大家周退密先生向

天一阁捐赠76种书籍和文物,

其中包括周老父亲生前手迹与所藏书画。周老说:“父亲的东西,我一直珍藏着,

从不送人。现在把它交给天一阁,

就是这些物品最好的归宿,我多年的心愿也了了。”2013年正值周老百岁华诞,

在有生之年作此捐赠,

不仅是周老百年圆梦之喜事,

也是天一阁收藏之幸事,更是家乡宁波

文脉延绵之盛事。

天一阁作为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其收藏历史连绵不绝400余载。现在的天一阁已不单纯是中国保存最久的私人藏书楼,它成为宁波“书藏古今”精神的象征,是宁波读书人心中的圣地。它接受了大量的热爱家乡文化事业的收藏家、学者们的捐赠。如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先后有朱赞卿“别宥斋”、张季言“樵斋”、孙定观“蜗寄庐”、杨容林“清防阁”的收藏化私为公,如涓涓溪流汇入大海。正是由于这些无私的捐赠才成就了今天内涵更为丰富的天一阁。近几年,热爱家乡的老一辈学者、收藏家掀起了第二次捐赠热潮,如古典文献研究专家傅璇琮先生、历史学家陈登原先生、历史学家童书业先生及后人都向天一阁捐赠了大量的珍贵手稿和著作。又如祖籍奉化,在台湾被尊为“书法界导师”的董开章先生,在他百年之际,家人依嘱将他的45件书画作品捐入天一阁……

周退密斋名四明石室、退密楼、安亭草阁等。周氏族人在明末由福建迁来宁波,家居月湖西畔。月湖历来是宁波文脉渊薮,1914年9月2日周老出生于此。他的童年在宁波度过,据周老回忆,他6岁就上了学,读完初小4年升入高小,直到13岁在宁波四中附小毕业。由于局势不稳定,进私塾清芬馆念了两年书,诵读四书及古诗词,打下古文基础。后考入上海中医专科学校,又弃医从文,30年代入震旦大学预科,得到沈迈士指导,艺有所进。后毕业于震旦法学院,成为专业律师。新中国成立初加入教育工会,成为教师。1956年应聘于哈尔滨外国语学院。1964年从黑龙江大学西语系奉调至上海外国语学院工作。“文革”后参与编写《法汉词典》长达9年,以后又做了几年教学和研究工作,1981年退休。退休后,周老深居简出,读书、写字、吟诵、鉴赏,自得其乐。

受家庭与生活环境影响,周老从小就喜欢书法、诗词。周老的父亲周絜非系秀才出身,酷爱书法,周老自垂髫就侍父身边,端砚研墨,耳濡目染。

周老书法师法广博,遍临历代名家碑帖,尤喜欢秦篆汉隶。其篆籀以临摹石鼓文始,隶书以学习汉礼器碑始,晚年开始学习章草与草书。其友人田遨评他的书法:

篆隶行俱工,下笔龙蛇走。

神闲气势大,能吞云梦九。

不学南宫刷,不饮颠张酒。

威猛如张飞,桥头时一吼。

称赞其书法遒劲浑穆,笔势灵动,书风大气,能出古入新,自创一格。也有人评论其书法:“有法则,有意境,有韵味。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绝非常人所能至者。”出版有《周退密书法集》《石窗翰墨》《吟边墨痕》等。翻看这些书法作品,正所谓“其法则入而能出,其意境得圆融无碍之情趣,其韵味能融古会今,博取旁通”,一种浓浓的学养气息扑面而来。周老的书法受到人们的赞赏与喜爱,周老却谦虚地认为自己的书法不足赏,认为书法非名利事,而是怡情养性之事,终生赏玩之事,所以,痴心于书道90余载而不改。

周老的诗词也发蒙于家学,六七岁时在父亲的指授下熟读古诗。长大后更是“爱诗若饥渴,唐诗常在口”。曾入半江诗社,退休前后加入茂南小沙龙,得诗坛耆宿陈兼与先生熏陶,并广交时彦,如诗人陈九思、陈琴趣、徐润周、徐定戡等,诗友词侣唱和雅集,其乐融融。周老的诗词多写生活情趣,一花一鸟,信手拈来。诗词法古而能变化生新,语浅而义深,正如刘梦芙在《周退密诗文集序》中言其“诗境如白云卷舒,清泉清泻,语言雅淡而自然,挹兹万象,着手成春,此炉火纯青之功候也”。诗文集中五七言古风臻至妙境,诗中体现出深厚的学养与旷达的情怀。周老说“写诗可忘老”,曾以96岁高龄与92岁友人在一月内往返唱和十数首,集成《九九牧歌》,诗中不乏幽默庄谐,体现了周老对生活的热爱和人文关怀之情。

虽然周老“侨寓春申七十载”,但是“梦中时作故乡游”,对家乡宁波充满感情。由于家住天一阁附近,周老小时候经常到天一阁游玩,对其中的碑刻,尤其《兰亭序》十分喜爱。周老书籍文物的回归心愿包含着他的天一阁情结和对故乡的魂牵梦萦。

此次捐赠的书籍中,3册红格手抄本《先总宪公日记》(图1)显得尤为珍贵。“先总宪公”指童华,童华乃月湖银台第主人童槐(1773~1857年)之子,字研薇,道光十八年(1838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历官漳州府知府、左都御史,后迁礼部右侍郎,入南书房行走,为皇室的老师,著有《竹石居诗草》。童华之子童祥熊为光绪九年(1883年)进士。童氏“一门三进士”,荣极一时。日记记录了从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到光绪元年(1875年)童华的政务、行迹、交游、人情酬酢等活动。如:嘉庆“十一年辛卯应县考取六名”;“十二年壬辰应院试获经取第一名,取入鄞县学第十八名,覆试改列第十名”;光绪元年廿七日“上赏荷包二个,银锞二个,手巾二块,貂皮二张,黄羊一只,雉六只”;等等。由于日记曾经在常州被窃,后经缉获送还,霉烂十分严重,此3册从这些劫后余生的本子中摘抄而成,所以为不完全本。后来,此日记被周老的一位友人在拍卖中竞得,后周老又从朋友手中购得。如果不是周老眷念故乡,此日记也不知会流落何处。这3册日记对于童氏研究具有不可估量的文献价值。

除古籍外,捐赠藏品中有周老的手抄本,如《弇州山人四部稿》《学海画梦》等;诗词手稿本如《退密诗词未定稿》(图2);诗文集、书法作品集等。还有许多友人赠送的与诗词创作相关的书籍,如《和观堂长短句七卷》《艺林五咏五卷》《晚山人集三卷附传一卷》等。翻开这些书籍,常会在书眉处看到周老的批注。如庄一拂所著《双华词曲集一卷》,在“清平乐 海上莲宅居士乞题白茆庵图”条上,周老注:“白茆庵为先生斋名,此题文字疑有误,拟加‘寄字,惟古人常如此行之耳。”书中还有几十处字误之释,书尾周老题跋“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十八日退密初读一过,无别本可校为恨。年八十又一于安亭路寓斋。”明王世贞(1526~1590年)《弇州山人四部稿》2册是周老在1972年借老友藏万历世经堂刊本选择性地抄录。抄写了卷130至138卷的碑刻跋、墨刻跋、画跋等内容,并以红圈断句,页眉处也有周老校注,如“缺字须补,‘海下‘钓字不清晰,待校”。在“张即之书后”条下,周老题“现传石刻《古柏行》无书人姓氏,或谓是唐段文昌所书,此刻余已捐赠华东师大图书馆”。书中题如“不得其解”“此处语义重复恐有误”“刻本作‘拙未知是否”“刻本画跋下漏列纲目”等等注语,随处可见,字里行间体现了一代文史大家严谨的治学态度。

在捐赠的30余件书画中,有多件周老的楷书、篆书、隶书作品和周老友人赠送的作品。此外,还有周老父亲生前的遗墨《临赵孟册》和《临古遗墨册》,临写了王羲之《兰亭序》和《乐毅论》,王献之的书法以及《心经》等9篇,虽是临作,但书法全出己意,用笔蕴藉,书风稚拙而不失秀雅。捐赠作品中最珍贵的要数明末清初甬上名士史大成、范光阳、陈锡嘏的册页。

史大成(1621~1682年)字及超,号立庵,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汉榜状元,为清朝浙江第一位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礼部左侍郎。此册页为史大成写赠友人的寿诗,结体修长,行笔挺拔劲雅,书风秀润(图3)。范光阳(1630~1705年)字国雯,号笔山,为鄞县西门范氏后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会元,授翰林院庶吉士,历官户部主事,福建延平知府。从学于黄宗羲,有《双云堂文稿六卷诗稿六卷》行世。此册页为范氏写赠陈太夫人70寿诗,共2页,章法疏朗,书风秀隽逸致,体现出明末清初董其昌书风的影响。陈锡嘏(1634~1687年)字介眉,号怡庭,康熙十五年(1676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长于制义,以经学著名。从学于黄宗羲,有《兼山堂集》8卷存世。范光阳和陈锡嘏存世墨迹极其罕见,此两册页的入藏填补了天一阁收藏中的空白。这3页书法在光绪年间为童揆尊所得,童氏将3人合装一帧,并进行考证且作了题跋,此后在流传中合而又分,装裱为现在的3张散页。童氏题跋也被装裱成2页附于其后。

书法作品中,还有清乾隆时天一阁主人范钦的裔孙范永祺的两件隶书七言联对。范永祺(1727~1795年)字风颉,号莪亭,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举人。平生酷嗜藏书,尤重收藏名人尺牍,精篆隶及治印,篆书独具一格,笔势雄阔(图4)。袁枚赞他:

汉隶及籀书,八儒兼三墨,

一一尽掩通,等身多著述。

这几件清代书法作品是周老父亲的收藏,周老一直守护着,未敢有半点疏忽,心里一直惦记着要把藏品捐回天一阁。正像他在《蜗寄庐孙氏藏品目》册后所题跋的“兹物归天一阁,可蒙得所”。周老的天一阁情结萦绕他心中近百年(图5)。

天一阁的出现不是偶然,它是宁波读书人对文化矢志不渝的坚守与执着,是宁波文脉的传承和浓缩。这种收藏文化在新的时代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正有赖于一位位心存天下的四明人士。无论身处何地,情归故里,报效桑梓,总是游子心中最殷切的期盼,周老此举就是明证。

责编 潇然

猜你喜欢
周老天一阁宁波
冯登府与天一阁
天一阁知见录
一图读懂宁波
天一阁四事备忘录
拖起明天的希望
聚焦·宁波
不能多写一字
当老周变成老周
周老开心变老周
周有光:“吃小亏不占大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