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湘乡市农业科技创新的调查与思考

2013-10-12 01:24中共湘乡市委胡海军
湖南农业科学 2013年10期
关键词:新品种农民科技

■ 文 / 中共湘乡市委 胡海军

2012年2月1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的1号文件,强调“把农业科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如何强化政策优势、突出工作重点、破解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实现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确保农民收入不徘徊、确保农村发展势头不逆转的“三个确保”目标,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和重要任务。通过对文件的学习领会,结合湘乡市实际情况调查和自身实践经验,笔者对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湘乡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进行了思考。

一、湘乡市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做法

(一)突出政策支撑,创优科技软环境

把农业科技创新作为富民强市的关键举措来抓,并纳入全市各级各部门单位年终目标考核。着力强化政策引导,出台了《关于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产学研结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湘乡市“两型社会”建设科技支撑行动方案》、《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点创建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并采取政府加大投入、企业增加科研投入、民间资本投入、向上争取科技项目投入等多种方式,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提供了有力保障。2011年,湘乡市农业科技总投入达600余万元,并出台了产学研结合、科技示范点创建等专项奖励扶持措施,营造了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二)搞好试点示范,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坚持以科技创新与服务为核心,以农业示范基地、示范乡镇、示范村为载体,三年累计全市实施科技项目62个、推广新技术128项、引进新品种75个、培育省市农产品品牌12个。2011年,我市创办10个万亩和12个5000亩双季稻高产示范区;推广杂交早稻、超级稻等新品种,其种植面积达65万亩;推行示范区统一品种、统一管水、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统一机耕机收的“五统一”技术管理模式;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双季稻亩产达1050公斤,较3年前每亩增产70公斤。特色农业走上基地高效化、良种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道路,涌现出华龙粮油稻米精深加工基地、农之源生态农业科技园、蚕桑良种繁育中心等一批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力强、示范效应明显的特色项目。全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超过70%。

(三)加强产学研合作,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强化农—科—教技术协作,促成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南大学、四川大学、湖南师大、湖南农大、省农科院、省林科院、省蚕桑科学研究所等 10余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农业龙头企业、生产基地、种养大户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联合组建了湖南皮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粮油食品深加工研发中心,近两年共研发新产品2个,新技术4项,获专利24项,其中国家级专利1项。组织实施优质高产育种、农业生态、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农产品加工及质量安全等科技攻关项目10余项,有力提升了全市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示范带动能力。

(四)强化农技服务,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通过农村科技示范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科技服务平台和科普宣传窗口,为广大农民提供技术、信息、销售“一条龙”服务。全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61个,入社农民7.5万户,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与农民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结合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示范项目建设,实施“十百千”科技入户工程,即从全市选聘100名科技指导员,以一对十下乡入户开展科技培训指导、实地观摩交流,带动1000个科技示范户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全市创建科技专员种植基地130个,发挥了良好的“传、帮、带”作用。

二、湘乡市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难

随着农村劳力外出务工逐年增加,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降低,留在家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老弱妇孺,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弱,造成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困难。

(二)农业科技应用难

我市农业多为分散经营,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科技应用水平低,难以很好地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沿用传统模式耕种,对新的优良种苗、栽培技术和新型农药、化肥施用难以掌握,即使将新技术送到户,农民往往也不能很好地灵活运用。

(三)农业试验示范难

农业科技项目开发周期长、投入大,农业企业大多研发力量薄弱,组织开发创新的积极性不高,对农牧业新技术、新品种不愿很好地进行试种试养和适应性评估,缺乏与之相配套的常规技术及工艺技术,导致科技成果效益难以实现。

(四)农业科技普及难

从我市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和专业技术人员结构构成看,非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较高,农业科研、推广、集成和指导服务能力尚很薄弱;专业结构不够合理,高、中级技术职称占比小,高层次、领军型的农业创新人才匮乏,特别是乡镇农业技术人员的政策水平、业务技能、接轨市场等能力均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推进湘乡市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与建议

(一)建设科技创新体系,解决“技术推广难”问题

技术推广服务是农业科技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必须大力推进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着力强化基层农技推广服务工作,构建从专家示范片(点)、到技术指导员、再到科技示范户、最后辐射带动全体农户的科技成果推广模式,才能使科技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首先,要抓好突破性品种配套技术的示范推广。进一步加强与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与交流,主动引进、吸收、整合科技创新资源;通过聘请专家、技术承包、合作生产等多种方式,集成、优化、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突出抓好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四新”示范,积极推进良种、良法、良土、良管、良制、良机“六良”配套,鼓励企业及农民采用先进适用栽培方式,病虫害综合防治,农产品包装、保鲜、储藏、精深加工等技术,大力推广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生产模式,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其次,要适应市场和群众消费需求优质、多样和安全的要求。引导农民“把庄稼种在市场上、种在餐桌上”,重点围绕水稻、生猪、蔬菜、油茶等主导产业示范推广高产、优质、多抗、高效的新品种,积极引进一批符合农村实际、具有明显市场竞争优势的名特优新品种,提高农产品质量。

第三,要加快农业实用技术和新型农机具的推广步伐。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畜牧水产养殖等机械装备,积极推广精量种植、化肥深施、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健康养殖等一批技术成熟、实用、覆盖面广、转化力强和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兼备的科技成果,提高种养水平。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做到技术人员入户、科技成果下田、技术要领到人,将适应农业结构调整、有利环境保护、适合区域发展、明显增收增效和农民易于接受的农业先进实用技术传递到千家万户,提升农民科技致富能力。

(二)推进科技示范建设,解决“示范带动难”问题

抓好科技示范是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的有效手段。要大力开展农业生产关键技术示范,以创建科技示范乡镇、示范村为抓手,通过典型引导,以点带面,提升主导产业科技开发水平。一是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区域性农业科技特色园区。根据全市《现代农业产业规划(2010-2020年)》的要求,结合各地的资源特色和优势,每个示范乡镇科学确定1~2个主导产业,积极推广“企业+基地+农户”模式,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载体、产学研项目为依托,探索建立企业、专业大户与科研机构间合作共赢、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建设一批良种母本园、示范园、扩繁场,使之成为本地农业科技创新、试验、示范的技术源和辐射源;同时每个示范村要立足特色产业的挖掘、整合和改造,突出发展1个特色拳头产品,通过强化政策引导和科技扶持,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形成“一村一品”专业化生产格局。二是积极培育农村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和平台。解决好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是加快农业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关键。要围绕支撑战略产业、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以及“一带一区一基地”建设,整合各地农业科技资源,在全市规划建设若干个农作物新品种综合试验平台,充分发挥技术创新、试验示范、辐射带动的作用。要大力培育农业技术市场,发展技术传播推广市场性组织,为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民营科技企业的成果市场化转化搭建平台。三是大力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多层次、多形式培训农技人员、基层干部、农村经纪人、专业大户,扶助农村能人,探索农技人员抓示范户和示范基地,以及示范户和示范基地带动辐射户和辐射地的工作新机制,发挥示范引导作用,真正实现培养一批能人、兴盛一项产业、带富一方百姓。

(三)夯实农业科技力量,解决“应用普及难”问题

农民教育是农业科技应用普及的基础。一方面,要充分整合农业、科协、科技等部门的科技培训资源,大力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加大农业科技宣传、推广、普及力度,推进培训入户、信息入户、品种入户、技术入户,着力培养一批掌握并能应用现代科技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另一方面,要紧扣农村产业发展需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创优发展环境,着力引进和培养一批农业科技紧缺人才和高端人才;同时,注重发挥农村乡土科技人员作用,鼓励引导本地农业“土专家”开展农业技术创新服务,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使乡土人才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急先锋”。

(四)健全科技服务体系,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农民是农业经营主体,也是农业技术的需求主体、市场主体。要引导农民根据自身优势和市场需求特点自行选择新技术、新模式,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应及时把市场需求的正确信息、先进技术传递给农民,形成农民参与选择推广技术的新机制,解决“你给的我不要、我要的你没有”的技术供求矛盾。支持建设科技示范户、村级服务站、示范基地、技术合作社、田间学校等多种形式的农技推广组织,引导更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工作。同时,依托我市作为省农村信息化试点县的政策优势,整合农村信息资源,着力打造三级(市、乡、村)平台,建设三张(通讯、电视、报纸)网络,实现三电(电话、电视、电脑)合一,加快形成覆盖全市农村,集农民政策指导、产业发展、技术创新、科技培训、生产指导、素质教育、市场信息、成果推广、劳动力转移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网络服务体系,破解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让农作物新品种、农业新技术随农业现代化信息高速公路穿乡进村、向农户伸展,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全面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和经营化水平。

猜你喜欢
新品种农民科技
青菜新品种介绍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抗BmNPV家蚕新品种“川抗1号”的育成
饸饹面“贷”富农民
几个杏新品种介绍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