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岁平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8 -0007-01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制造业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但是我国制造业一直是以资源能源和廉价劳动力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在国际分工体系中从事低端组装和代工环节,在全球制造业利润的分配上自然也处于劣势。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环境承载能力限制,传统依赖低成本高能耗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合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客观上,要求制造业向技术密集型进行升级,使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因此,中国制造业升级己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而随着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可以优化本土的制造业结构,改变制造业企业的增长方式,使中国制造业逐步由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科技密集型产业转型,拥有自主核心和制造标准,提高自主创新和开发的潜质。由此可以看出,生产性服务业是促进制造业升级的关键因素。
一、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呈现了迅速发展的态势。总体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日益提高,对于缓解就业压力、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凸显。但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整体水平较低,相对来说还比较滞后,主要问题总结如下:第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但总体规模仍然偏低。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较,我国生产行服务业的总体规模相对英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此外,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和整个服务业中的份额仍然相对较低;第二,生产性服务业结构层次较低。生产性服务业内部交通运输仓储等传统生产服务部门的增加值占GDP比重高于金融保险业等现代生产性服务部门的增加值比重。第三,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化经营程度较低,专门人才短缺匮乏。
(二)制造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制造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与发展,这不仅表现在制造业总量不断增长和结构调整取得一定成效上,而且也表现在产业集中度和产业聚集性有所提高、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对外贸易持续增长等方面。从总量上看,中国现已成为仅次于美、日的世界第三制造业大国,中国制造业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当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但是,经过多年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制造业长期积累的一些问题也日益突显出来。虽然我国在一些领域已经成为世界制造基地,但我们现在还只是一个加工中心,而不是一个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的制造中心,我国的制造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环节。同时我国制造业也存在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发展水平仍然较低,我国制造业升级迫在眉睫,而生产性服务业主要集中于知识密集型行业,对于我国制造业从粗放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升级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对制造业的影响及原因
首先,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制约了我国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的提升。随着分工深化和服务外包化趋势,企业的业务流程、组织架构不断调整,从制造领域独立出来的技术研发、营销策划、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的支撑作用逐渐显现。但是由于我国科技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导致企业产品开发周期过长、科技含量不高、产品的竞争力不强、从而影响了制造业的发展。此外,良好的企业形象、著名品牌和战略性营销网络,对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和利润是至关重要的,而这些恰恰正是中国制造业的弱项。
其次,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制约了制造业成本的降低。在制造业企业的产业价值链中,物流成本通常被认为是仅次于制造过程中的材料费用和批发、零售产品费用的成本,但是由于我国物流业发展落后,存在一些效率低下等突出问题,严重限制了制造业成本的降低。此外,生产性服务业通过专业化分工,将会促进制造业成本的降低,而我国当前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相对滞后的,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也制约了我国制造业成本的降低。
最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导致制造业产业未形成有效集聚。由于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城市化水平低使得生产性服务业无法形成有效集聚,而我国制造业虽已呈现园区化、规模化和集群化发展趋势,但制造业链条上的技人员培训、会计服务、法律咨询、信息服务等关键环节得不到相关支撑服务体系的协作与配合,大量本应通过外包方式完成的服务活动不得不在制造业企业内部进行,从而导致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受到阻碍,形成的集聚并不是有效的集聚。
三、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在制造业升级中积极作用的政策建议
(一)努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增强对制造业的带动
首先,建立有效的市场运行机制、营造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大垄断性生产性服务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力度,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分离行政管理职能,进行规范的公司体制改造,加快实行企业化经营,逐步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健康有效的市场运行机制。
其次,优化产业布局,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式发展。通过引导制造业向城市周边集中布局,促使制造业实现区域性的集聚,从而扩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需求,促使生产性服务业自主形成特色鲜明的空间布局,从而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区域性集聚。其次,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积极引导更多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向工业产业园、产业聚集区形成聚集性发展,努力培育一批市场前景广阔,并具备一定带动力的龙头企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式发展。
最后,加快科技创新和人才开发及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一方面加强重大创新基础设施的前瞻布局与合理规划;另一方面要加强资源管理,采用市场机制调节,鼓励共建共享创新基础条件平台。同时,政府应该优化教育结构,加强职业教育,为制造业的升级储备足够的人才,在培养和储备高素质人才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低素质劳动人才工资和福利的改善。
(二)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良性互动
首先,提升制造业层次,延伸制造业产业链。中国制造业要改变这种落后现状,就必须设法提升自己在产业链上的位置。针对低层次的生产加工环节,制造业企业可以通过引进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集成制造应用工程等信息化技术加强对后勤采购、测试质量控制、包装与库存管理等中间环节的控制,提高生产效率。同时,要加强企业对产前研发、创意设计、生产及加工技术的提高和技术培训环节的控制,掌握核心技术以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形象。
其次,构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信息互动平台促进两者信息互动。通过构建信用平台加强加强企业间的合作信用,同时构建和完善信息平台解决信息沟通与交流渠道,构架信息互动平台,促进两者互动。
最后,推动制造企业服务外包。通过服务外包的形式,制造业企业可以将生产过程中所需的服务外包出去,使制造企业当中的服务业向专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外延,有效的推动了两者互动发展。为此,政府要制定合理的产业组织政策,建立起公平、有效的市场竞争环境,从而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使制造企业将财务核算、研发设计、物流运输和广告营销等各种服务性业务加以剥离,外包给不同的生产性服务业,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提高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