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凤林
顶岗实习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既是接受学校管理的实习者,又是接受企业管理的员工,既要完成实习教学任务,又要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完成工作任务。经过调研分析,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常常因社会、学校、学生个人等各种不确定的因素,给顶岗实习教学管理带来不少难题,影响顶岗实习教学质量。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为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将顶岗实习等同于职业技能实训。但是,从学生个体职业成长的要求出发,从企业发展的需要出发,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出发,分析顶岗实习的目标要求,就必须强调人的个性特征、专业成长和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实现三者的统一,教学环节的内容设计也应同时体现这三个方面。
“顶岗实习=职业技能实训”的理念导致对学生的培养偏重职业技能,而弱化了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弱化了顶岗实习教学环节对人的职业成长、专业成长和个性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顶岗实习=职业技能实训”理念支配下会出现两种常见的现象:一是过于强调企业需求,依据企业需求设计课程教学和顶岗实习,使“课程教学、顶岗实习、企业需求”三者“无缝连接”。这种以解决企业当前用人需求为主要目的的顶岗实习设计方案。优点是毕业生能较好地满足企业的即时需要。毕业生的就业率高、专业对口度好;缺点是学生的知识面窄,能力单一,对将来的专业成长和职业成长有一定的制约。二是仅仅强调行业需求,依据行业需求设置专业、设计课程教学和顶岗实习内容。这种设计方式虽能较好地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要,但也带来了一些弊端:一旦发生产业转型,许多毕业生将难以适应新的职业岗位,因此,虽然高职教育不能不考虑行业需求,但又不能仅仅考虑行业的即时需求。
这里所说的运行机制涉及“硬件”“软件”两个方面,硬件指顶岗实习基地的建设机制,“软件”指顶岗实习管理制度的建设机制。就“硬件”来说,一些地方高职院在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建设上缺乏战略眼光和长效机制,随意性比较强,或者是实习基地有其名而无其实,并没有与企业建立实质性的合作关系,真到用时派不上用场;或者是满足于搞“游击”战术,“打一枪换个地方”,没有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就“软件”来说,一些地方高职院在学生顶岗实习的教学和管理上缺乏系统的制度设计。总体来说,重管理轻教学和指导;就管理来说,重终结性考核轻过程管理,即没有将顶岗实习当做学校教育教学的延伸,进行全程跟踪,及时对学生生活、技能或思想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指导和排解,管理上又偏重对顶岗实习报告、鉴定评价的考 核,忽视学生顶岗实习过程的考核和管理。这样,学生到了企业心态难以稳定,极易导致自行“跳槽”或中途撤离的后果。
1.学生顶岗实习适应性差,自我管理能力弱。顶岗实习是一项综合性的校外教学实践活动。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的身份、工作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以及人际关系等相应发生较大变化,导致学生对顶岗实习难以适应。从学校进入顶岗实习,学生的角色和身份发生多维变化。身份由学生转变为企业准员工;学习生活环境由学校变为企业,由课堂变为岗位,由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转变为单调呆板的企业文化;学习任务和学习方式则由学校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转变为企业真实情景的职业活动;学习载体由教师授学生学习能力转变成师傅授徒弟生产技能;人际关系由相对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单纯的同学关系转变为略显陌生的师徒关系和复杂的同事关系。此外,学生对于顶岗实习的认识不到位,自我管理和约束性较差,吃苦耐劳精神缺乏。一些学生没有充分认识顶岗实习的重要性,缺乏对工作岗位的正确认识和合理定位,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一些学生自我意识强,期望值过高,过分高估自身能力,常对实习报酬和工作条件抱怨不满;一些学生缺乏吃苦精神,工作挑三拣四,拈轻怕重。
2.学校顶岗实习过程管理弱化。首先,一些高职院校对学生顶岗实习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到位,片面认为企业在顶岗实习中会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管理,学校没有必要再付出过多的人力和物力;其次,学校现有的顶岗实习过程管理制度流于形式,其实用性差,表现为学生管理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到位;顶岗实习管理模式单一化,操作性不强,导致“放羊式”实习的存在。再次,学校导师指导不到位,顶岗实习过程管理难度加大。大多数高职采取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进行,由于顶岗实习点多面广、实习内容多样,加之指导老师精力有限,教学科研管理压力较大,使得顶岗实习过程管理难度加大。
3.企业顶岗实习过程管理欠规范。目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中出现了“学校热,企业冷”的尴尬局面。顶岗实习中相当一部分企业采取消极和被动的态度,参与度不强、积极性不高。就企业而言,追求的目标是利益最大化,接收工作经验缺乏的高职学生进行顶岗实习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不仅需要占用企业有限的宝贵资源、保障学生的安全与权益,而且可能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与经营活动。另外,企业对学生顶岗实习的指导流于形式,管理不够规范。由于企业生产经营任务重、时间紧,很难抽出批量优秀的岗位导师,难以承担起企业导师应有的指导职责。企业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普遍缺失,导致顶岗实习不规范、任务不具体、随意性较大、实习效果差等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目前,高职关于顶岗实习的管理、质量监控研究较多,而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较少。仅有的报道中提到顶岗实习的教学质量评价中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评价对象单一。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仅限于评价学生,只对学生顶岗实习效果进行评价,而高职教学是一个包括“教、学、做”为一体的过程,因此,教学质量的评价既应包括学生,还应包括指导教师和企业人员。
2.评价内容不足。教学质量的评价仅是对学生出勤、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这些评价内容不能反映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技能的高低、责任感、组织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合作力以及企业对学生实习过程的意见。这种内容评价只能考察实习结果,不能检验学生的实习过程。
3.评价方式单一。多数院校仍通过学生的顶岗实习总结、实习报告和实习鉴定进行评价。学生的实习总结、报告有时不能真正地反映学生实习的技能、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结果评价、实地检查、视频汇报、技能考核等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既能考察学生实习结果,还可检验学生的实习过程。
4.评价主体较少。目前的评价主体基本是学校教师,而缺少企业工作人员的有效参与。有的院校要求企业人员参与培训,但评价方式单一,使得评价流于形式。
美国学者斯塔弗尔比姆(Stufflebeam,D.L.)1967年在对泰勒行为目标模式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CIPP模型。CIPP模型是将项目(此处项目指的是顶岗实习)本身作为一个对象进行分析。该评估模型是1965年美国通过初等及中等教育法案时(America's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ct,ESEA),联邦政府要求所有州接受该法案时所采用的评估方法,最早应用于教育的评估,后来逐步推广应用到其他项目的效果评估。
CIPP评估模型由四项评估活动的首个字母组 成 :1.背 景 评 估 (Context evaluation),2.输 入 评 估(Input evaluation),3.过程评估(Process evaluation)4.成果评估(Product evaluation)简称 CIPP评估模型。这四种评价为决策的不同方面提供信息,所以,CIPP模型亦称决策导向型评价模型。
质量管理是指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 质量管理,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
全面质量管理之父、日本质量管理大师石川馨认为,质量管理就是开发、设计、生产、提供最经济、最有用、买方满意地购买的优质产品。
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认为,质量管理就是为生产出具有使用价值与商品性的产品,并在生产的各个阶段应用统计学的原理与方法。
全面质量管理的创始人菲根堡姆认为,质量管理就是为了在最经济的水平上生产出充分满足顾客质量要求的产品,而综合协调企业各部门活动,构成保证与改善质量的有效体系。
而现代质量管理的领军人物朱兰博士将质量管理划分为三个普遍的过程,即质量策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称为朱兰质量管理三部曲。
经过调研发现,现在绝大多数的顶岗实习呈现出同一专业实习企业多,岗位不一,产品多样,区域跨度大以及专业教师下企业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在时间和内容上的安排困难等特点。调查中还发现,一些企业提供给学生的顶岗实习岗位,往往是低技能要求的体力劳动岗位。在实际实习过程中,实习岗位与专业培养目标所需要的岗位不一致,部分学生不能适应企业生产的要求等具体问题的存在,使学生不能完全按照实习任务认真执行。确定合适的实习目标,是做好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管理的关键,在确定实习目标时,我们应认真分析顶岗实习的条件、合理性、可操作性,分析实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等。确定实习目标,既要考虑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也要考虑学生及企业的需要,协调融合、统筹兼顾。制定合适的顶岗实习目标,学生顶岗实习的目标,应适应职业岗位群多样化的需要,适应学生的专业特长和兴趣,以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以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根据不同的企业,针对学生的特点,制定出相对合适的实习目标。
顶岗实习计划是在确立目标的基础上,对达到目标所需的条件、资源、时机等进行评价,选择或设想一些合适的顶岗实习模块运行设计,力求形成一个合适的、可操作的顶岗实习计划。其实质是对实训教学的可行性和效用性进行判断。实习计划的制定,首先,应在考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大前提下,认真选取顶岗实习内容,既要考虑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需要,又要分析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同时,还要结合提供顶岗实习企业的生产实际,选择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所需完成的实习内容和任务;其次,要提前与承担实习任务的企业进行沟通,认真规划顶岗实习任务的完成过程,分析实习是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什么情况的学生群体能够适应该企业的实习任务。实习内容的安排是否能够兼顾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确定顶岗实习组织是否有效。第三,要科学制定顶岗实习教学管理的方法与手段。制定顶岗实习教学管理方法是为了保障学生顺利完成顶岗实习任务。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具备企业员工和在校学生的双重身份,既要遵守企业生产管理制度,又要遵守校纪校规,而在管理上,既要考虑学生与企业正式员工的区别。他们在企业的首要任务是实习,又要考虑企业的生产成本、生产秩序,学生的安全生产等实际情况。因此,在制定顶岗实习计划时,应认真制定顶岗实习教学管理的方法,为顶岗实习的顺利完成起到保障作用。例如,江苏省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数控技术专业学生在顶岗实习前,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们挑选了部分生产企业,并及时与企业进行沟通,根据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分别制定具体的实习计划,如在某机械有限公司,把实习学生分成四组,分别安排到四个不同的生产岗位、车间、然后定期进行轮换。在考核管理方面,该企业专门制定了优秀实习生的评定办法。通过一年的实习,在该公司实习的学生不仅顺利完成实习任务,学生的职业能力、专业技能都得到明显提高。而且,有的学生被评为企业优秀实习生。
过程评价是对方案实施过程中作连续不断地监督、检查和反馈,其目的,一方面是为顶岗实习规划人员、执行人员提供反馈信息,以便了解顶岗实习的进度,是否依原计划实施并有效,另一方面是 为了发现顶岗实习计划执行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问题。为修正目标定位和设计提供指导,学生顶岗实习工作涉及面广,岗位多,时间长,要实现全程、全方位监控,必须依靠科学的管理方法,在实施过程中注意调动教师、企业人员和学生的积极性,借助必要的技术手段建立科学的监控体系。在具体操作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依靠学生自我监控与管理。学生在离校前,按照实习企业对学生进行分组管理,由组长每天对小组成员进行管理,掌握实习学生最新情况;二是依靠实习企业人员进行监控。在学生参加实习期间,由企业给每位学生指派师傅(进行一对一管理),同时由企业对实习学生进行生产考核管理,并随时与学校保持信息沟通;三是由学校教师对学生进行监控与管理。在此过程中,学校一方面指派专门教师不定期到企业检查,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另一面,学校给每位学生指定专门指导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四是通过各项制度实现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如学生的实习周记、月报制度、定期返校制度等,通过对学生实习过程的管理,为较好地完成实习计划起到有力的保障作用(如图1所示)。
图1 顶岗实习实施环节中的过程管理框图
实习效果分析是对实习目标达到的程度所做的评价,评价教育需要满足的程度等。结果评价本质上属于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应保证评价的真实、准确、全面、权威的特性,对学生顶岗实习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评价既要注重对理论观点、原理的运用能力进行考评,又要强调对动脑的能力进行评估。评估实习对培养“职业人”所达到的效果进行考查,对学生的顶岗实习效果分析,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还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认为,对顶岗实习效果的分析评价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一方面要求学生按照生产质量管理模式考核评价要求,对自己一年的顶岗实习情况进行总结;另一方面由各实习小组组长对本小组成员的实习情况进行测评。二是由生产企业对学生在一年的实习过程中的劳动意识、质量意识、团队意识以及专业技能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鉴定。三是由学校负责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并形成最终总的评价结果,并对实习效果进行分析。注意对顶岗实习意见的收集处理,并把这些信息向上反馈,以根据新情况调整优化实习计划。对学生顶岗实习效果的评价,应该是全方位的评价,其标准要着眼于培养“职业人”的目标。要改革传统教学中以知识点为主的考核方式,将生产标准、成本指标、安全标准等融入到教学质量标准中,培养学生的生产意识、成本意识、质量意识、团队意识和安全意识,以真正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顶岗实习教学实施过程环节多,参与育人的主体多,牵涉面广,对教学资源要求高,质量管理难度较大。 建立顶岗实习质量管理体系,可以明确实践教学质量目标,规范工作程序,理顺各环节的工作关系与职责,确立工作的标准与要求,并形成自我纠正与持续改进的工作机制,提高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管理水平,使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卓有成效。
[1][美]B.S.布鲁姆,等.教育评价[M].邱渊,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2]李绪武.教育评价的意义与发展[M].台湾:台湾南宏图书公司,1993.
[3]伊继东,张绍宗,铁发宪.高等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王百炼.中国高等院校评价与管理[M].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2001.
[5]张志英,张彦通.关于构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设想[J].中国管理科学(特辑),2003∶18.
[6]顾明远.世界教育大系·法国卷[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7]王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D].东营:中国石油大学,2009.
[8]郭纯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8.
[9]金庆浩.中等职业学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