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陆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产业选择*

2013-10-11 10:09
中州学刊 2013年6期
关键词: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优势

陈 萍

近年来,内陆地区都把发展开放型经济作为追赶沿海地区,实现经济跨越的有效途径,但究竟以何原则来安排产业结构,却一直存在争议。目前有两种导向形态的比较优势理论,一种是静态比较优势理论,一种是动态比较优势理论,这两种导向形态的作用方式是通过对外开放改变产业结构,通过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进一步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我国东部地区最初就是以静态比较优势理论为依据,靠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取得资本的原始积累。静态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具有劳动力优势、资源优势,就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以此为依据,东部沿海地区大力发展玩具、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近年来,内陆地区也开始效仿东部地区,试图依据劳动要素充裕的特征,单纯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实现开放型经济发展,因此各地都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建设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区。但是必须看到,经过30年的发展,单纯依靠静态比较优势发展的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出现了产品附加值低、污染大、产业发展不可持续等问题,这需要我们对继续以传统比较优势战略为指导的产业结构安排进行反思,内陆地区开放型经济的产业选择是否应该继续以比较优势为指导,如果需要改变,又该依据什么原则来安排产业结构?下文通过理论与现实问题的探讨来寻找答案。

一、理论问题的探讨

1.静态比较优势的适用性

静态比较优势取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现已具备的生产要素条件,着眼于静态的眼前的物质财富增加。也就是说遵循静态比较优势导向原则,就是根据现有的资源禀赋状况大力发展比较劳动生产率处于优势的产业,并形成相应的产业结构,通过该产业的扩张和其产品出口贸易的扩大来带动经济的发展。[1]根据静态比较优势导向的原则,对于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就应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资本相对丰富的地区,就应该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各个国家或地区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加入国际分工,通过国际产品交换表现出各国的要素禀赋差异,从而形国际比较利益结构,最终形成该国的产业比较优势。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在经济处于发展水平较低的阶段,通常会以静态比较优势导向为产业发展的指导原则。

在静态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中有许多假设条件,比如生产要素和资源不能在国际间流动,各国的供给条件、生产条件不可改变等,这些假设条件实质上将贸易国的比较优势限定为垄断优势。同时,该理论以规模报酬不变、技术水平不变等静态假设为前提,忽略了空间上规模递增收益和时间上的规模递增收益。这与当今新技术革命浪潮推动下,经过投资和新技术的采用,自然资源可以被改良、再造,也可以被新材料所替代;经过人力投资,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的提高,又可以克服劳动力数量不足的矛盾。[2]从理论上说,在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这些假设条件已不复存在。从实践上看,在完成原始资本积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产业要升级,如果落后国依然按照传统的比较优势加入国际分工,在贸易中很难有大的收益,贸易条件将会恶化,与发达国家差距越来越大,陷入静态比较优势陷阱。以静态比较利益来指导开放型经济发展,实质上只涉及各国在既定的生产力水平基础上,通过国际分工来获利的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提升的重大问题。

2.由静态比较优势向动态比较优势的转变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是用来描述一个开放型经济在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下,发展竞争的主体立足于自身现有的条件和资源状况,着力培育其未来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发展优势的理论。从某种意义上说,动态比较优势是一种创造的优势,因为它着眼未来,常常会与现实的市场力量作用结果不一致,需要借助政府干预的力量,政府的干预主要表现在产业政策的制定、主导产业的选择上。政府可以采用多种政策培育和扶植一个产业的发展,但最重要的是政府要识别谁是有潜在影响的主导产业,然后鼓励资源流向最具增长前景的产业。

产业结构变动和动态比较优势转移的一般规律: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及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重心由轻工业到重工业,从原材料工业向组装加工工业的转移,再向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的发展。产业的资源结构和比较优势也会发生相应的转移,呈现出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到资本集约型为主,再到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为主的发展轨迹。[3]在比较优势动态化的过程中,核心的因素是资本积累,即生产要素(主要是资本)的积累和技术进步,最终推动经济的发展。

因此,对于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而言,必须坚持根据传统比较优势原则安排产业结构,根据自身禀赋安排生产才能实现资本的积累,从而实现经济的内生增长。从这个意义上说,从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内陆地区在产业选择上应继续发挥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新兴的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积累资金、技术,培养企业家才能,从而为技术创新、突破生产要素的投入瓶颈和促使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升级打下基础,为资源在宏观层次上的配置效率提高打下基础。[4]根据资源禀赋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实现资本的积累,为绝对比较优势向动态比较优势转移创造条件。与此同时,必须不断地发现比较优势的变化,主动寻求比较优势的动态转移,努力规避“比较优势陷阱”。

二、现实问题的探讨

我国广大内陆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从理论的角度,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应该以传统比较优势为指导,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但随着经济发展,产业要升级,产品要更新换代,需要动态地按照新的比较优势来安排产业结构。因此,如何衡量比较优势竞争力,以准确判断产业发展阶段,并确定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战略,从而在该阶段中正确选择主导产业,并适时培育资本密集型产业是内陆地区开放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作为内陆地区的典型代表,下文以河南为例,从实证的角度对这一现实问题进行探讨。

衡量比较优势竞争力的指标有很多,根据数据的可得性,首先按国际贸易分类标准对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本密集型产业作一划分,然后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衡量河南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本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状况与发展趋势,从而确定他们所处的发展阶段,以更好地回答上面提出的问题。

1.劳动密集产业与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划分(SITC分类

一般认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包括纺织服装工业、食品工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主要包括装备制造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等。[5]本文参照国际通用的商品贸易分类体系对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分类标准。国际贸易在测算中对出口产业给出了SITC标准分类,SITC采用经济分类标准,即按原材料、半制成品、制成品分类并反映商品的产业部门来源和加工程度。SITC0指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SITC1指饮料及烟类,SITC2指燃料以外的非食用粗原料,SITC3指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SITC4指动植物油脂,SITC5指未列名化学品及有关产品,SITC6指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SITC7指机械及运输设备,SITC8指杂项制品,SITC9指没有分类的其他商品。在国际贸易统计中,一般把SITC0到SITC4称为初级产品,把SITC5到SITC8称为制成品。①如果一个行业的人均工业增加值小于整个制造业的人均工业增加值,该行业就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如果一个行业的人均工业增加值大于整个制造业的人均工业增加值,该行业就是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以此为标准,SITC6(按材料分类的制成品)和SITC8(杂项制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制造这些产品的产业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SITC7(机械和运输设备或称机电产品)主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制造这些产品的产业就是资本密集型产业。

2.区域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区域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RCA是对Balassa提出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的进一步引申。RCA定义为一国某种产业出口额占该国总出口额的比重与世界出口贸易中该产业出口比重之比,表达式为:

RCAij为i国j类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Xij表示i国某年j类产品的出口额,Xi为i国同年各类产品总出口额;Xwj为j类产品世界贸易出口额,Xw为世界所有产品的总出口额。若RCA>1,则表明i国j类产品的出口比例要高于世界水平,这意味着i国在j类产品的出口上具有比较优势,且数值越大优势越显著;若RCA<1,则表明i国j类产品的出口比例要低于世界水平,这意味着i国在j类产品的出口上具有比较劣势,且数值越小劣势越显著。

区域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指某个经济区域的某种产品在该国的相对优势,它等于某产品在该区域出口总额占该区域所有产品的出口总额的份额与该种产品在该国的出口总额占其出口总额的份额的之比。它反映一个区域的某种产品在该国贸易中的竞争强度和专业化水平,用公式可表示为:

在公式中,RRCAij表示i国第j种商品的区域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RCAij>0;Xrj表示一个区域第j种商品的出口总值;Xrt表示一个区域的所有商品的出口总值;Xij表示i国第j种商品的出口值(Xij>0);Xit表示i国所有商品的出口值;如果RRCAij﹥1,则表示i国j种产品在区域经济中具有显示性比较优势,其数值越大,显示性比较优势越明显;如果0<RRCAij<1,则表示i国第j种产品在区域经济中具有比较劣势,其数值越是接近于0,比较劣势越明显。

与RRCA相比,RCA更具有普遍性,以某商品的世界出口总额为参照,但本文之所以选择RRCA,是因为RRCA更具针对性,他将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由世界范围内缩小到一个区域内,可以用来分析一个区域内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竞争力,反映该国在与某些特定国家或地区进行贸易时的优劣状况。如果计算出中国的RCA,可以反映在世界范围内中国在某商品上的比较优势,但无法比较中国内部内陆地区与东部地区的比较优势,所以选用RRCA,就更清楚地反映内陆地区在全国区域内的显示性比较优势。

按照上文分类标准,可以通过对STC6和STC8的RRCA计算粗略估计劳动密集型产品的RRCA时间序列,可以通过对机电产品STC7的RRCA的计算粗略估计中国资本密集型产品的RRCA时间序列。

3.对河南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测算

基于以上对国际贸易产品的分类,我们选取近10年河南劳动密集型产品,即SITC6和SITC8,包括塑料、橡胶及其制品,皮革制品,木及木制品,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鞋、帽、羽毛及其制品等,以及STC7包括机电产品,交通运输设备,钟表、光电、医疗器械等进行统计,计算出其RRCA,计算结果如下:

表1 河南2001~201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STC6+STC8)与资本密集型产业(STC7)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由表1可以看出,从2001到2010年,河南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全国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都在1.3之上,2004年达到1.65,2008年,2009年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有所下降,这与爆发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有关,国外市场需求不振导致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需求不畅,金融危机寒冬期过后,河南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又开始上升,2010年基本上恢复到危机前水平。整体来看,河南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整体上呈上升趋势,这说明河南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2001—2010年河南资本密集型产业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绝对数值整体位于0.5以下,这说明从全国来看,河南的资本密集型产业竞争力还较差,但从发展趋势来看,整体呈上升趋势,2004年,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仅为0.2,但至2010年已经上升至0.42,在全国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步上升。

4.河南产业结构选择与演进的理论基础

结合上文分析,沿着从劳动密集到熟练劳动—资本密集,再到熟练劳动—技术密集的演进路线,最后跨越资本密集,直接发展到技术和知识密集产业占主导地位的顺序演进,是一条有效的发展路径。[6]现阶段河南开放型经济发展中劳动密集型产业还具有发展空间,不但在全国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而且其发展趋势也是上升的,换句话说,从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河南的产业结构目前还处于较低的层次,无论从理论角度还是实践都证明,河南还要坚持传统的以比较成本和要素禀赋为核心的比较优势,即继续发挥劳动要素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但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的选择上来说,应该选择那些替代性小、高附加值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将劳动密集与先进技术有机结合,大力发展技术含量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同时加快高科技产业终端环节或外部配套的劳动密集型组装加工业的发展。这里必须提到的一点是,作为全国的农业大省,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对全省产业结构有极大的影响。但根据目前比较优势所处的阶段,急需要做的是将先进科技与农业特色产业相结合,培育高效特色农业产业结构。同时,根据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正在上升的机电产品等资本密集型产业的现实,应及早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结合新的优势,逐步培育电子信息产品、汽车制造、生物医药等符合河南实际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以上结论基于河南近十年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数据所得出,河南是内陆地区的典型代表,这些结论也适应于广大内陆地区。

三、内陆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产业选择的对策建议

1.继续发挥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走集约化经营之路

各国资源禀赋不同产生了产业的比较优势,任何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都会受到其国内资源禀赋和比较成本的制约。我国内陆地区的工业化还处于从初期向中期的过渡阶段,人口众多,技术相对落后,要素禀赋上的比较优势主要还在于大量的非技能劳动力,劳动力呈典型的“无限供给”的特征,劳动密集型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潜能尚未完全释放出来,在这种现实下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阶段还要持续较长的时期。劳动密集与先进技术有机结合,是内陆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最佳模式,利用新生的知识、技术、制度、信息诸要素改造传统要素,大力发展技术含量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坚持切入价值链中高增值环节与持续占据价值链低增值环节并举的方针,促进传统产业走向现代化。在这种实现路径中,要通过广泛地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对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进行深加工、细加工,提高其附加值,形成易被市场接受的产品差异特性。同时,要破除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一定是技术落后产业以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就不能利用我们低劳动力成本优势的旧观念,真正认识到在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中也有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环节。再次,还要在世界市场上实行品牌建设,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附加值,在品牌建设过程中,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支持、鼓励、引导、保障企业自主创新,使制造业企业超越生产价值链的最低端,赋予产品更多的质量和技术内涵,创造高价值品牌。[7]

2.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培育具有潜在竞争优势的产业

为培育内陆地区未来的竞争力,摆脱这种建立在低水平、低层次的比较优势上的产业结构,必须着眼长远,培育具有潜在竞争优势的产业。应根据一定时期内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及其过程,并按照产业结构的发展规律,制定相关产业政策,保证产业结构顺利发展,最重要的是规划目前及未来应重点扶持的主导产业,同时围绕主导产业的发展吸引外来资金,出台扶持政策。以河南为例,过去的经济体系使各个产业发展比较齐全,但经济是否具备发展动力,关键要看产业的竞争优势,而不是产业门类是否齐全。产业的竞争优势又取决于主导产业定位是否准确,只有选择好主导产业,才能充分发挥自身所长,支撑经济发展。目前河南的主导产业为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农业等,而且也正在向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变,即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应采取适当的产业政策促进这些主导产业的发展,包括促进设备投资,促进技术发展,促进产品出口等,借鉴发达国家经验,运用就业奖励、劳动成本补贴、减免税等政策工具,对创造就业多的企业提供鼓励,从而使其尽快成长为强大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

3.发展教育,培育适应符合新的比较优势的劳动力

在一个动态的世界中,不同国家以不同的速率进行着技术进步,而我们就要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创造新的比较优势,以适应技术含量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培育适应经济发展阶段的劳动力。要通过大众化教育和大规模培训,形成一支规模庞大的高科技人才队伍,将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技术创新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从而赢得未来发展的动态优势。发展职业教育成为一个重要的环节。发展职业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而且还具有很显著的生产率和工资效应。随着劳动力市场就业岗位的两极分化,低技能就业岗位减少加剧了低技能劳动力的失业率和失业期限,而高技能劳动力不仅拥有就业竞争优势,而且还拥有良好的工资和社会福利条件。需要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放在同等重要位置,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城乡劳动力的就业和创业能力,从而为不断升级的新产业提供足够的劳动力支撑。

4.发展产业集聚,提升开放型经济产业竞争力

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对于该国或该地区资源禀赋结构(比较优势)和市场环境的反映和调整能力。产业集群是创新因素的集群和竞争力的放大,产业集群的崛起是产业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竞争日趋激烈的需要。它是产业与区域的有机结合,通过本地特有的、不可移动的生产要素粘住在全国甚至全球流动的生产要素落户本地,从而形成资源的有效配置。[8]地方政府要科学制定产业集聚发展规划,要根据地区具有的生产要素的不同,制定适宜当地发展的产业集群政策,培育集群内龙头企业,实现层次性布局。再者,地方要重视区域创新网络的建立,它的有效运行会加速形成产业集群和空间集聚,产生集聚经济性。最后,产业集聚还可以形成规模经济,利用规模经济效应,及时延长企业的生产过程,采用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和科学管理手段,同其他厂商建立生产、技术联系等,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带来各种要素投入、公共设施、交通运输、产业服务等,从而促进优势产业的发展,使该地区在该产业的竞争中更具比较优势,最终提升开放型经济产业竞争力。

注释

①它是一种用于国际贸易商品的统计和对比的标准分类方法,于1950年7月12日由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正式通过。该分类法将商品分为10大类、63章、223组、786个分组和1924个项目。

[1]于润.坚持和创造动态比较优势──对贵州经济发展战略理论的新思考[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1996,(8).

[2]白英姿.跨越比较优势陷阱[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6).

[3]吴练达,黄飞鸣.发展中国家发展之路——反思“自由贸易理论”[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4]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后发地区工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以中原经济区为例[J].区域经济评论,2013,(1).

猜你喜欢
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优势
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丢
碎片化培训在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探索与实践
矮的优势
大国雁阵模型可分析我国产业转移吗?
画与话
中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适度性研究
劳动密集型企业职工薪酬现状的实证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Appearance of a neural bypass between injured cingulum and brainstem cholinergic nuclei of a patient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 on follow-up 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 images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
第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