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 亮 ,沈书生
(1.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2.南京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沟通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沟通无处不在,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作为一种特殊的沟通方式,为学科教师相互了解、相互交流、分享知识和经验提供了恰当的场所和有力的平台支持。然而培训中一些学科教师常常抱怨“不能正确地理解主讲教师的意图及其所表达的涵义,在与团队成员进行交流时,很难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造成了“学科教师有想法说不出,主讲教师想帮忙解决却无从下手”的尴尬局面。培训中诸如此类现象虽为少数,但不仅挫伤了学科教师的积极性,而且严重影响了培训的成效。为此,提高学科教师沟通能力,树立正确的沟通观念,采取恰当的沟通方式,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已成为当前提高培训成效的重要举措。
沟通是社会科学中极富内涵的概念,据不完全统计,对沟通的学科定义已有150多个。表1给出了多个视角下沟通的基本含义,可以清楚地了解各流派的沟通观。
现代沟通学认为,沟通是“为了满足人生发展的需要,人们大脑意识和思维活动中的信息交流,以及人们交往过程中,借助于共享的语言与非语言系统,在知识、观点、感情、愿望、态度、观念等方面进行传递、交换的社会行为过程。”
表1 多元视角下的沟通观
(1)明确的主题和内容:主客体双方在建立沟通时,应十分清楚双方为何要进行此次沟通,以及针对哪一主题,围绕哪些内容进行沟通。
(2)共同的符号:“有效的传播需要传者的经验与受者的经验有一部分重叠,否则受者难以理解或正确认识。”主客体双方使用共同的符号进行沟通,或对所使用的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有相同的理解,从而使沟通建立在共同的经验范围之内。
(3)沟通方式的多样化:在恰当的环境和场合中,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使沟通顺畅。灵活运用语言、手势、目光、面部表情及形体动作等多种沟通方式,提高沟通的效率和质量。
(4)时空维度的合理把握:对于沟通来说,时间和空间的控制是很难把握的。选择巧妙的时机与人沟通,使人心悦诚服。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的人沟通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使距离产生美。
(5)及时正确的反馈:反馈是表明沟通有效的信号灯。只有沟通双方相互理解并领会信息所表达的涵义,进而给予及时的正确的反馈时,有效的沟通才会发生。
从培训的目的来看,教育技术培训是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满足教师提升教学力的需要而开展的,这与沟通以提高自我认识为出发点,以实现人生价值为目的基本上是相符的。从培训过程来看,培训是主讲教师在培训殿堂之上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向学员传递信息的过程,同样包含着发信者、接受者、信息、渠道、反馈、噪音和环境七大沟通过程要素。从培训的结果来看,各学科教师在思想、情感、知识等多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分享了各自的观点和看法,培训使教师受益匪浅,发挥了沟通的作用,达到了沟通的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一种特殊的沟通方式,培训成效关键在于有效的沟通。主讲教师与学科教师以及各学科教师之间的有效沟通、交流,促成了培训成效的体现。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有效沟通的主要表现为:①主讲教师及时识别、发现学科教师的需求,并围绕这些需求开展培训,满足教师心理、情感、思想等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②主讲教师传授的知识符合教师的需要,所表达的理念和思想容易被教师接受。③学科教师正确地理解主讲教师所传达的信息,不误解、不曲解其意图。④绝大多数学科教师都能积极地参与到主讲教师组织的讨论、角色扮演、游戏等活动中去,而不仅仅是个别教师掌控话语权。⑤学科教师清晰地表达个人的见解和观点,分享经验,展示学习作品和成果。⑥主讲教师能够有效地调节学科教师的情绪,从而使培训在和谐的气氛中顺利进行。
在制定培训目标、编排和规划培训内容时,培训组织者往往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来理解培训,侧重于培训大纲、培训教材以及上级主管部门提出的各项要求,却往往忽视了教师的现实需要。培训与教师的需求相脱节,从而在培训伊始就挫伤了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使部分教师对培训产生了不满和厌烦情绪。
内在需要是一个人产生动机的根本原因,培训讲师只有切实抓住学科教师的内在需要,才能激发学科教师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推动培训向更为有效的方向发展。把满足他人需要作为沟通双方的主体意识,与他人进行交往,就会感到一股强大的吸引力在驱动着双方进行有效地沟通。学科教师之间相互交流、讨论问题、分析案例、共享经验,满足了学科教师成长发展的需要。主讲教师和各学科教师面对面沟通,既满足了学科教师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需要,也满足了主讲教师“传道授惑解疑”的需要。只有主讲教师、各学科教师的需要都得到了充分地满足,才能建立起沟通的桥梁,培训也才会有效。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宗旨是使每一位教师都具备教育技术能力,全心全意为教师服务,为教师谋“福利”,使教师凭借国家的 “福利项目”——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逐步走上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为我国教育改革、教育信息化建设注入勃勃生机。然而由于教师本身学科、工作环境、人格特征、学习动机、认知方式等的差异以及地区经济、文化背景的差异,教师对教育技术能力呈现出多层次的需求。因此,以双赢理念为原则的培训就需要兼顾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层次的教师的利益需求,使沟通持续、有效地开展下去。
在沟通主体意识中,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把“双赢”作为双方沟通的原则,把对方的利益融会在自己意识之中,这是沟通的一种境界。在培训过程中,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广泛交流,尽情言论,在思想火花激烈的碰撞中,每一位教师都深受启发。这不仅是一种知识、思想层面的交流,更是一种情感、心灵上的沟通。
培训方式的灵活性、多样性也使学科教师从不同角度体验培训,以不同方式参与培训、感悟培训,从而获得更深刻全面的认识。恰当的培训方式能够渲染气氛、营造氛围,使学科教师更容易、更快地融入到培训中。新颖独特的培训方式也容易吸引学科教师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兴趣。因此选择适当的培训方式是有效沟通的关键。
常见的培训方式有讲座式、观摩教学、案例教学、参与式模仿、角色扮演等,在选择培训方式时,不仅要关注讲授的内容,还要考虑学习者的学习风格、认知方式、性格等特征,从而使培训方式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效用。
培训讲师是培训课堂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培训活动的设计者和指导者,是沟通行为的引发者。有效沟通行为的发生不仅源自于恰当的时机和主题的选择,更取决于教师的人格魅力。所谓人格魅力,是一个人的信仰、气质、性情、相貌、品行、智能、才学和经验等诸多因素综合体现出来的一种人格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人格魅力是有效沟通的基础。缺乏优秀的品格和人格魅力,即便其能力再出色,人们对其印象也会大打折扣,在人们心中的威信和影响力也会受到负面影响。主讲教师将其人格魅力自觉融合于沟通过程中,以其亲和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影响学科教师,使其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只有具备以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平等待人为特征的人格魅力,主讲教师才能和各学科教师建立信任机制,进而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畅所欲言。
情绪活动经常出现在心理活动的前沿,注入情感体验的认知活动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决策。因此,开展培训活动之前,精心布置培训环境和场所,巧妙地创设学习情境,从而调动学科教师的情绪,使学科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积极地投入到培训过程中。情绪调节是有效沟通的条件,是适应外界环境和人际关系需要的动力过程。沟通主体只有有意识地控制和把握自己的情绪,真诚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才能调整自己的言行,做出适当的反应,为有效沟通的开展奠定基础。
学科教师的情绪是培训中极其不稳定的因素之一,根据学科教师参与培训活动的交互程度,其情绪变化一般呈现四个发展期。
(1)低迷期:处于低迷期的受训教师被动接受培训活动的组织安排,怀有一种受环境所迫的心理,对培训活动如活动分组、创建团队、选聘代言人和组长等未能做出积极地响应,并没有融入到活动氛围中。
(2)融合期:此时,受训教师逐渐被培训活动所吸引,能够与某些培训活动产生共鸣。主要表现在受训教师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积极踊跃地发言,小组之间能够针对某些问题激烈地展开讨论。
(3)高潮期:受训教师此时主动接受培训,并将培训内容与自己的教学实际相结合,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主动提出问题,寻求解决方案。在遇到感兴趣的话题时,成员之间、小组之间自发形成讨论,打破了课堂的时空界线,甚至出现争抢话筒、代替主讲教师点评的局面。
(4)积淀期:受训教师参与培训的激情慢慢减退,逐渐从培训活动中走出来。在冷静地思考之后,开始总结此次培训带给自己的收获,将学校需要的东西带回去,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培训讲师应时时注意学科教师的情绪变化,调节其情绪状态,为培训增添活力和动力。
在培训过程中,学科教师的思想观念、知识、经验、技能等不仅仅通过语言和情绪表达出来,还经常以作品和成果等书面报告的形式清晰地展现,使主讲教师透过这些反馈信息来获知培训的成效,进而重新修正培训计划和方案,使沟通双方在无干扰的环境中正确地理解并领会传达的信息。反馈是保证沟通有效的一项有力措施。通过电子档案袋、思维导图、量规、主题资源网站、学习记录、培训反思表等多种形式展示学习作品,从多渠道中获得反馈信息,建立反馈机制,实现有效沟通。
为了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使培训在富有情趣的情境中有效地开展,笔者在培训过程中,设计了“你说我画”这项游戏活动,以期与教育工作者共享,如表2“你说我画”。
表2 “你说我画”
培训中主讲教师与学科教师以及各学科教师之间的沟通是影响培训有效的一个重要方面。有效沟通提升了教师的学习能力,增强了教师凝聚力和团队合作力,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跨越新的台阶,迎接新时代的到来,注入了鲜活的动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1]李谦.现代沟通学(第二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魏彬.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经理人培训项目编写组.培训游戏全案——沟通[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李淑娴,焦弘.消除人际沟通障碍 实现组织有效沟通[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1).
[5]宋效红.有效沟通——成功激励的源泉[J].江苏商论,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