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古老的寨子,总有属于自己的传说。
就像石柱县金铃乡的银杏村。从山顶一直蜿蜒到山谷的山路,不知拐了多少个弯。夕阳下,青灰色的屋瓦若隐若现。
没有人准确地知道,这个古村落源自何时。听得最多的故事,就是这个南方的寨子,竟然跟北方的古人铁木真有牵连。
相传,当年铁木真的后代被追杀,一路南逃。漫漫的逃难路途,彼此失散。最后,两口子一路逃到了现在的银杏村,从此于深山里隐姓埋名。
这就是当年两口子发端的古寨子。
巴盐古道串起的古寨
石柱县石家乡黄龙村,一个典型的古村。7个分散的村落,洒落在黄龙村6.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村落建筑主要有全木结构,土木结构,砖木结构,典型院落主要有湾板凳、沙丘、池谷、潘家山、茅坪等地方,每个地方还保存着大量的传统木质建筑,其中沙丘、池谷、湾板凳共有全木结构房屋60多幢,建筑样式有三合院、四合院式、吊脚楼式和碉楼等种类。现存建筑,多为清末、民国时期修建,池谷冲有土石碉楼一幢,碉楼四角有耳房,耳房上有瞭望孔和射击孔。
这里是古时巴盐古道必经的一段,3000多年前的巴盐古道,从湾板凳院子穿行而过。
历经岁月洗礼,依旧能看出古村落房屋排列布局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协调。村落的大小分合,前后错落,建筑带有明显的乡土气息。以池谷冲和田家院子等为代表的院落,具有浓郁的土家民族色彩。在池谷冲,四合院、三合院、朝门、吊脚楼、千柱落地木楼、碉楼等集中在一个院落。
巴盐古道历经风雨三千年,许多与盐业贸易相关联的古道、建筑、器具、民歌、故事传承至今。泔井、涂井丰富的盐泉熬制成锅巴盐,陆路运输从西沱开始,经楠木垭、石家、黄水,在冷水出境入湖北,经利川、咸丰、来凤进入湖南,再经龙山、里耶、凤凰、铜仁等地,甚至南及潇湘。
古道是青一色的石板路,一般由长约3尺、宽约2尺的石块连续铺设、延伸千里,盐运背夫和挑夫在上面演奏了铿锵古韵,勾画了独特风景;运盐工具扁背、打杵、竹筐和扁担是适应肩挑背磨、省力省重、适时歇气而制作的,既The Ancient Villages Strung by Ba Salt Paths科学又民俗化;巴盐古道上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与之适应的老店子,是辛劳的盐运汉子的歇气坎,是为运盐者艰辛劳作后提供休憩的驿站;古道上的背夫号子和挑夫号子也豪放粗野、震撼人心、别具一格。
湾板凳,一处古老寨子的土地名。当年巴盐古道上庞大的背夫队伍,慢慢成就了黄龙村这个古村落。当地人说,几十个人组成的背盐队伍,沿着巴盐古道把盐送到目的地,得花上两三个月。因中途需要歇脚,古道沿途就慢慢有了人家,为背夫们提供条件简陋的驿站,也叫“幺店子”。
“幺店子”也非沿途到处都是。天黑了,还没遇到“幺店子”,背夫们只能打着火把,或到了有马灯的时代提着马灯,赶夜路到最近的“幺店子”。
地板、大通铺、垫上谷草,这就是巴盐古道上背夫们的驿站。
千年演绎,当年的“幺店子”慢慢演变成独特的吊脚楼。这是土家族的古老建筑形式,在石柱分布十分广泛,当地又称之为“干栏”、“千柱落地式”或“转角楼”。土家族吊脚楼的营造与土家民族理念相适应,在古代巢居和穴居基础上发展而来,土家族木匠用他们的智慧,将分散的木柱、木方和木板组合为牢固的吊脚楼。
千年巴盐古道上的石板还在,古朴的吊脚楼还在。古道上的背夫们,却早已走进历史深处,背影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淡出古老的寨子。
The Stream Village of Southern Song Dynasty
6月的某个下午,无意间闯入了一个“发迹”于南宋的古寨。
寨子叫新城村,属石柱县悦崃镇。从悦崃镇往东北方向约5公里,两条小溪汇合的一处山洼地带,就是新城村。
在自家吊脚楼前歇凉的男子说,其实这里应该叫“古祠村”才对。究其缘由,男子说旁边就是一座马氏宗祠。
新城村的过去,曾有道不尽的辉煌。村南端有建于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的石柱安抚司署遗址(节制川、鄂、黔边区的九溪十八峒),至明洪武十四年废县划归丰都,石柱宣抚司署南迁至现今的石柱县城。此地为川鄂黔边区的军事政治中心达252年,现今该遗址尚存建于清乾隆53年的马氏宗祠,祠内有两块马氏源流碑,以及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土司案厅。
一个发端于南宋的古寨,怎么到处都是马氏家族的影子?村民说不出其中原因,倒是一些史志记载尚能解释。
原来,南宋时期,一个叫马定虎的人,自陕西扶风到西南平乱,并在现在的新城村所在地,建立安抚司。从此,马氏家族在此成为显赫的大家族。
穿行新城村,尚能见明代以前的土司城,古代巴人岩棺、碉楼、马家祠堂、明代古石桥,以及一条小小的老街。民房多依山而建,吊脚楼居多,因地广人稀,建筑较为分散,吊脚楼和平板房呈阶梯状竖向坐落在山坡上,周围植被茂盛,民居掩映在绿色之中,山下两条山溪合流一处,依山傍水。
早些年即听闻石柱的“啰儿调”声名颇盛,是国务院2006年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据说,这是石柱民歌中具有独特风格及艺术韵味的歌种之一,它的孕育、传唱、发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关于“啰儿调”,有这样一些文字描述:旋律简单,每曲音域都在八度以内,腔中少有装饰,行腔起伏得当,易于掌握,便于传唱;调式多为徵、羽调式;既有传统曲目,又有现场发挥的即兴曲目;歌词句式大多为七字句,可即兴填词,现场发挥;歌词直白,都是反映当地土家人的生活、劳动、民风、民俗、情感、宗教等方面内容,比较全面地记录了礼俗活动、生存状况及演变过程,其乡音乡韵的民族风格,淳朴而浓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