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英语专业基础上体育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13-10-10 03:09刘振忠李晓玲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体育院校英语专业技能

刘振忠,李晓玲,贾 京

(河北体育学院 外语系,石家庄 050041)

体育院校开办英语专业是对体育国际化发展趋势及其对体育英语人才需求的积极回应,其目标是培养从事涉外体育领域相关工作的高素质英语人才。然而,经过十年的办学实践,体育院校的英语专业依然延续着传统本科英语专业的建设思路,课程设置照搬综合性大学英语专业模式,侧重培养学生单纯的英语语言技能,虽然开设了一些体育类课程,但始终没有真正形成体育英语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点。体育院校的学科特性、教学特点和办学条件决定了体育院校的英语专业不可能完全照搬传统本科英语专业办学模式,必须在建设思路、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1]。本文结合体育院校英语专业办学实际,分析了体育英语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从目标定位、培养规格与特色、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以及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思路与方法,以期为体育院校办好英语专业提供帮助。

1 体育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整体现状分析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教学总体方案,是编制教学大纲、安排教学任务、实施组织教学、评估教学质量、保证教学秩序的基本依据,是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2]。目前,体育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大多是套用外国语大学或综合性大学的本科英语专业教学计划,培养的毕业生具有一定的英语语言功底,但对体育知之甚少,更不具备体育英语知识与技能。相关研究表明,体育院校英语专业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狭窄、课程设置缺乏特色和学习内容单一等问题[1]。针对存在的问题,教育工作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进一步明确了体育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开设了一些体育类课程,让学生了解一点体育知识,掌握一点体育技能;同时开设了足球英语、篮球英语、奥运项目英语等体育英语类课程,但因缺乏配套教材以及受英语教师知识结构单一的限制,体育英语类课程成了播放国际体育比赛录像课、外文版裁判规则阅读课和体育专业术语翻译课。有学者认为,所谓“复合”并不是英语和另一学科专业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知识体系、思维模式与认知方法的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专业课程体系中增设一两门课程就可以奏效的,而是一个长期、系统的教育过程[3]。由此可见,当前体育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没有实现英语与体育的真正融合,不仅影响了英语专门人才培养,更谈不上复合型体育英语人才的培养。

为此,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观念认识,遵循“英语是手段,体育是目的”的指导思想,将“体育特色”与“思辨能力”整合,使培养目标定位更加全面、准确,同时通过专业内涵与外延建设,真正打造出体育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便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可持续发展。

2 体育院校英语专业培养方案设计

2.1 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发展,只懂语言而缺乏专业知识的工具型外语人才很难找到适合的工作岗位。这就要求外语专业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接轨,培养适合市场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指导委员会早在1998年的《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就指出,外语专业必须从培养单一的语言技能转变为培养语言技能加专业知识的外语人才。2000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提出了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目标,即具有扎实的英语知识与语言技能,同时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并能将英语技能在该领域熟练运用[4]。多年来,一些综合性大学和理工类、专业类院校的英语专业站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制高点,开展了“英语+贸易”“英语+新闻”“英语+法律”等英语加相关专业知识的英语人才培养尝试,获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启示我们,体育院校英语专业要想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以英为本、体英结合、协调发展”的专业建设思路,妥善处理好英语与体育的关系,找准二者的结合点和切入点,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标准,实现为体育领域培养输送高素质体育英语人才的目的。

体育院校英语专业主要培养涉外体育(包括体育外事、体育健身教练与辅导、涉外体育营销、公关与咨询、涉外体育报道与信息工作)英语人才[1]。体育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为:以英语人才培养为专业教育核心,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熟练的语言交际能力和良好的思辩能力,并掌握一定的体育学相关知识,能在外事、教育、新闻和体育领域从事翻译、研究、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根据培养目标,依据现实中的学生需求,可将人才培养规格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培养具有丰富英语语言学知识、较强的英语基本技能和良好思辨能力的通识型英语人才;一类是培养具有深厚英语功底、良好思辨能力与较强体育英语技能的专业学术型英语人才。

2.2 人才培养模式与特色

遵循“重视英语基础、突出体育特色”的专业建设思路,以涉外体育英语人才的社会需求为依据,以职业岗位英语作业为导向,以体育英语技能培养为主线,建立“打通基础、专业分流、分段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前两年主要学习英语语言学基础课程,打下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同时掌握一定的体育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了解与掌握一些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在后两学年实施专业分流,学生可根据兴趣爱好与事业发展需要,系统学习与掌握某一个选修方向的知识与技能,为实现知识的交差渗透,在重点学习某一方向课程的基础上可选择其他选修模块的课程,以实现知识与技能的互补。

体育英语涉及的体育运动项目较多,如果不分主次地全面学习,只能让学生掌握一些通识性的知识,不可能达到一个专业的水准,也不能彰显体育英语人才培养特色。因此,必须以体育院校的优势体育项目或体育产业中的朝阳运动项目为立足点,重点打造体育项目英语人才品牌特色。实践证明,将某一体育项目英语作为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去发展,可以集中优势教学资源重点攻关,培养专而精的高素质体育英语人才,从而提升专业的社会声誉和竞争力。

3 体育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规划设想

人才特色取决于其知识结构,而知识结构与课程设置密切相关。某种意义上讲,人才特色是课程特色的最终体现。也就是说,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建构一套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这是实现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基本保证。体育英语属于英语语言学和体育学的结合体,如果从学科角度来看,姑且可形成一个新型学科——体育英语语言学,其理论知识体系呈复合性——集英语知识和体育知识于一体,其人才培养规格也呈复合型——集英语技能和体育英语技能于一体。鉴于这一学科特性,要想真正实现复合型体育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就不能完全照搬传统英语语言学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在传统英语专业建设理念的基础上,将体育特色和思辨能力纳入专业教育理念,建立适应体育领域工作需求的体育英语专业课程体系。

3.1 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将学制四年的本科教育教学过程分为基础教育与高级教育两个阶段,根据教育任务又分为四大教育模块:学科基础教育模块、专业必修教育模块、专业选修教育模块和实践性教育模块,形成“分段模块式”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见图1。

基础教育阶段主要任务是学习英语语言学基础知识与技能,夯实英语语言功底,同时,拓宽知识结构,了解与掌握一些体育项目基本理论知识与运动技能,为进入高级教育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开设课程以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为主,在课外活动中辅以一些体育教学训练观摩和体育竞赛实训课。学科基础课程以英语语言基础类课程为主,专业必修课包括英语专业必修类课程和体育英语基本技能类课程,如体育英语阅读、体育英语视听说等,掌握一些通识性的体育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突显体育英语人才培养特色。同时在公共必修课中开设一些体育运动项目理论与实践类课程,使学生了解体育项目基本知识,感受体育运动过程,掌握一些体育项目基本技能。

高级教育阶段主要任务是扩大英语语言知识面,强化提高英语技能,掌握实用体育英语知识和特色体育项目英语技能,具备从事相关工作的职业能力。开设课程以专业选修方向模块课程为主,辅以一些技能拓展训练课。专业选修分为英语语言文学方向、实用体育英语方向和特色体育项目英语方向,根据培养要求设置选修方向模块课程群,让学生接受系统的教育与熏陶,全面提高语言综合能力和职业技能。实践教学课以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为主,辅以一些实训观摩类课程,侧重培养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这种专业课程结构体系贯穿了教育教学全过程,融合了英语和体育两大学科的知识学习,突出了体育英语基本技能与特色体育项目英语学习,强化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专业选修设置体现了个性化培养与职业发展方向,选修方向课程群侧重了知识的扩展、技能的提高以及体育英语的深化学习。另外,学校统筹安排的公共必修课安排在第一、二学年,与专业基础教育课程并行开设,对提高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学校统筹安排的公共选修课安排在第2学期到第7学期,补充了学生专业之外的知识,并对专业类课程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进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办学目的,培养出具有英语语言功底、知晓体育知识、掌握实践技能和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体育英语人才。

图1 体育院校英语专业“分段模块式”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3.2 专业课程设置

坚持课程设置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反映人才培养规格和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想[5],设计“英语+体育”的融合型专业课程体系,既要有英语语言基础课程,还要涵盖体育基础课程以及体育英语实践课程,使专业课程体系兼具知识基础性、技能兼容性和语言应用性特点。课程构成主体包括英语技能课、体育实践课和语言应用课。

3.2.1 学科基础教育模块课程

学科基础课可划分为英语语言基础课和体育基本知识与运动项目基本技能基础课,设立的课程在内容、学时安排上要体现“加强基础”的教育特性,实现英语与体育的厚基础。课程群包含综合英语类、听说类、读写类和体育英语基本知识与技能类等。

英语语言基础课可选择基础英语、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阅读、英语语音、英语写作、英语语法等,学习英语语言基本知识,掌握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夯实英语语言功底。

体育基本知识与运动项目基本技能基础课设置为公共必修课程,可开设体育学原理、奥林匹克运动、体育赛事流程、体育产业概况、体育竞赛规则与裁判、体育健身理论与方法、体育旅游等体育知识类课程,以及足球、篮球、排球、田径、武术、基本体操、羽毛球、乒乓球和特色体育运动项目实践类课程,学习体育学基本知识,熟悉体育运动规律,感悟体育运动过程,掌握体育运动项目技能,为以后进一步的体育英语学习奠定基础。

3.2.2 专业必修教育模块课程

专业必修课程是培养计划中的主干课程,对实现培养目标和打造人才特色起着重要作用。专业必修课可划分为英语必修课和体育英语必修课。课程群包含英语语言、英美文学、英美文化和高级英语课程,尽量少安排或不安排传统的英美小说选读、英美诗歌欣赏、英语语法等,以便有足够的课时开设体育英语类必修课程。

英语必修课可选择高级英语、语言学概论、英美文学、英美国家概况、英语口译、英语笔译等,拓宽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面,提高专业英语水平。

体育英语必修课可选择体育英语技能类课程,可开设体育英语阅读、体育英语口语、体育英语听力、体育英语写作、体育英语翻译和体育英语视听说等基本技能类课程,这类课程要与公共体育类课程同步,建立教学内容与学时数相同的体育英语和运动项目实践同步化教学模式。

3.2.3 专业选修教育模块

专业选修课是在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体现人才培养方向的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个人发展方向进行修读,达到一专多能,并系统接受特色体育项目英语的专门学习与训练。体育院校英语专业可设立英语语言文学模块、实用体育英语模块和特色体育项目英语模块。根据教育需求配置课程群,英语语言文学选修课程群可围绕外事服务、英语研究、英语教学和考研的知识需求等进行设置;实用体育英语课程群可围绕涉外体育设置赛事服务、随队翻译、体育新闻、体育商务、体育情报翻译、体育健身服务以及运动项目类英语等相关课程;特色体育项目英语课程群可围绕项目产业发展状况、国际赛事人才需求以及管理、服务的岗位技能要求设置相关课程。

英语语言文学模块课程可开设英美诗歌欣赏、英美小说选读、外国报刊选读、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高级英语阅读、中西文化比较导论、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理论与方法、学术论文写作等。

实用体育英语模块课程可开设运动项目裁判英语、国际赛事英语、体育商务英语、体育新闻英语、体育情报翻译以及篮球、排球、足球、网球、体育舞蹈、武术等运动项目英语。

特色体育项目英语模块课程可从提高学生项目基本知识与实践能力以及学习提高项目裁判英语、赛事英语、市场营销英语等角度开设相关课程,譬如高尔夫球英语课开设高尔夫球理论与实践、高尔夫球赛事英语、高尔夫球规则与判例英语、球童英语、草坪英语和市场营销英语等。

3.2.4 实践性教育模块

实践课程主要包括毕业论文、专业实习和课外实训等教育形式,是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体育院校英语专业的毕业论文最好确定体育英语研究方向,培养提高体育英语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体育英语研究能力。专业实习应注重提高学生在体育领域实际运用英语进行工作的能力,实习机构选取涉外的体育行政机构、体育人才培训与中介机构、外资体育企业与跨国公司、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育情报与新闻机构、旅游公司等企事业单位,构建“学习、实践、服务”三位一体的专业实习体系,实施钻专业、重磨练、求创新的社会实训实践活动。在承担外籍教练翻译、国际赛事服务、体育信息情报翻译等活动中,促进学生英语专业技能的实践转化,磨练英语技能和岗位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课外实训开展语言和体育融合的第二课堂活动,以“体育观摩、赛事服务、模拟演练”为载体,观摩体育教学、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学习体育知识,了解体育运动,熟悉比赛流程,承担国际赛事有关岗位的接待与服务工作,根据实践岗位要求进行校内的角色模拟演练,这种基于第二课堂活动的英语实训模式,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大有裨益。成都体育学院外语系构建的基于体育赛事服务的课余活动体系,强调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突显体育英语的优势,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值得借鉴与学习。

4 实施对策与建议

4.1 加强教改,建立英语专业课程渗透体育元素的教学模式

无论英语与其他学科如何叠加,其教育教学内容也离不开英语知识技能的传授。要强化英语与体育的渗透融合[6],突破口就是做好教学全过程的整体设计,构建英语教学内容渗透体育元素的教学模式。如在英美文学、英美国家概况、翻译等专业课教学内容中增加体育学知识,讲解时选用体育评论、赛事报道、比赛解说等体育实例,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将英语技能运用于体育领域的主动性,这种立足英语、内化渗透体育知识的教学模式,不仅包含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目标,也显现了体育英语人才的培养目的,有利于促进英语专业技能转化为涉外体育英语工作的职业能力。

4.2 加强实践,建立体育英语课程的实践型教学模式

体育英语课程必须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在体育氛围下的英语知识学习,突出实践性,可以全方位利用体育院校的资源优势,采取实地、实物、亲身实践与课堂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对体育英语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对于特色体育项目英语课要实现与专项实践课同步化教学,实现“即学即会”,即理论课堂学习、掌握体育英语知识与技能,专项实践课中强化英语的实践运用。河北体育学院英语专业构建的排球运动项目英语与专项实践同步化教学模式,经过多轮次的实践检验,得到了学生的好评。

4.3 加强培养,建立“双师型”体育英语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保证,没有合格的师资队伍就无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目前,单一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没有运动经历,更不具备体育专业技能,造成体育英语教学计划缺乏系统性,讲解内容粗浅而缺乏深度,严重制约着体育院校英语专业的发展。可采取培训与外聘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7],同时组建体育英语教学团队,以体育英语课程建设为导向,学习和理解体育运动项目,研习体育英语理论,加强体育英语类系列教材的编写。可以说,教师教学技能与体育英语教材建设关系着培养计划的实施效果,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4.4 扩大规模,拓宽英语专业生源渠道

目前,体育院校英语专业主要招收达到二本分数线的普通高中毕业生,每届招生数量基本在50—60人。为提高英语专业社会影响力,可以适当扩大英语专业学生规模。其一,在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下开设体育英语教育方向,设定专业代码、修业年限、招生科类,制订招生计划,纳入学校招生目录,根据招生人数单独设立教学班。其二,从其他专业中选择一部分英语基础好且想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的学生转入英语专业学习,根据转入学生数量,单设独立教学班或插班学习,这部分学生英语底子相对比较薄,会出现学习吃力、考试不及格等现象,有必要有针对性地制定考核标准,确保其保持良好的学习积极性。

5 结语

体育产业国际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趋势呼唤着体育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只有顺应时代发展,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才能使体育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和适应岗位要求。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系统的教育工程,在这一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须牢牢坚持实用英语的教育观念,加强“英语+体育”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努力把体育英语人才培养建立在科学的教育理论和稳固的发展规划之上。

[1]吴贻刚.体育院校英语专业办学定位与课程设置探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5):90-93.

[2]河北体育学院教务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Z].河北体育学院,2010.

[3]包金平.商贸英语翻译专业办学思考[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30-31.

[4]郑玉琢.英语专业设置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8):33-36.

[5]李予军.应用型英语本科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考[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7(5):43:46.

[6]邓华.融合型体育英语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80-81.

[7]李雷,刘振忠.体育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2(1):49-51.

猜你喜欢
体育院校英语专业技能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冬奥会视域下体育院校加强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画唇技能轻松
体育院校(系)在我国体育强国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分析
英语专业泛读课教学探究
试论高等体育院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的特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