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天涯
从普通观众的角度来看,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可谓应有尽有,是一部合格且精彩的娱乐大片。但是从书迷的角度来看,《了不起的盖茨比》显然是冷峻文人菲茨杰拉德的孩子,被狂热导演巴兹鲁赫曼养大,你希望他温文尔雅,他却前卫另类,最终有些不伦不类。
了解盖茨比是件重要的事情。相信绝大多数读者同笔者一样,是从当年村上春树的作品中了解到菲茨杰拉德这个人和这部书的。这部在美国可谓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一部神秘富豪盖茨比的个人奋斗史,更是伴随着评论家们频频提到的其所处的“爵士时代”和所代表的“美国梦”扩大着故事之外的社会意义。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菲茨杰拉德的确提到过其所处的上世纪20年代前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经济危机之前的阶段为“爵士时代”,并非牵强附会,不似“美国梦”之说好像初中语文的阅读理解般生硬。这个时期的人们纵情奢靡,寻欢作乐。如果文学作品的时代性为厚土,特质性似枝叶,短短的十余年,菲茨杰拉德笔下出现了一株靠着超强劲肥料生长的恶之花—盖茨比的故事美得惊人,又可悲得让文青们流泪心碎。
从电影的角度来看,《了不起的盖茨比》很好看。
澳大利亚导演巴兹鲁赫曼的作品列表里有两部个人风格强烈的前作,值得拿来作为这部又一次翻拍的名著整体风格的参考。一是将古典名著变得现代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二是热闹非凡的《红磨坊》。所以首先你要知道,这部《了不起的盖茨比》虽是文学名著改编,电影却既现代又热闹,丝毫不闷。这样一来,电影的3D效果就显得物有所值。很多歌舞场面的视觉化,虽然与读者脑海中构建那座浮华宫殿有些区别,但是普通观众只有两个字:很爽。
这位长得极具星相的导演真的很爱玩,来华宣传期间,其开通的个人微博里,除去和各路明星进餐合影,你还会发现他猫在被窝里吃小笼包子的组照。爱玩的导演有个共同特点,他们喜欢给作品打上有些我行我素的鲜明烙印。于是,《了不起的盖茨比》太现代,也太具有娱乐效果和话题性了。导演用了更具话题性的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扮演盖茨比,而非哪个文艺细胞更丰富的英国男演员;至于那些爵士配乐,显然就是为了配合那些摇臂从顶角镜头俯瞰下来拍摄的这些疯狂人儿的,它们和频频冲出银幕的礼花彩带一起,让影院high到爆;甚至待到后半段所有的狂欢冷却,还有“西卵镇—灰谷—纽约公路追逐赛”相伴,那引擎的轰鸣和超车场面,让人深深感觉到《速度与激情》系列电影对好莱坞“荼毒”之严重……
故事确实很好看,但是作为名著的电影版,其还原又在哪里?改编又在哪里呢?先说还原,灰谷的一切,包括埃克尔伯格医生那至少在特写画面中出现了五次的巨大“眼睛”都很赞。再说改编,除去开篇托比·马奎尔扮演的尼克·卡拉威用自述的手法带领观众切入故事,最关键的是一些细节的影像化处理,和中段的剧情改动。先说影像化手法,很明显的一个段落是尼克和汤姆初次来到纽约包房与摄影师一家的狂欢场面。结合窗外黑人的号角,和室内的声色犬马,故事被视听刺激强制带向第一个小高潮,爵士时代的范儿初就。但接下来尼克在窗外观看对面大楼每一个房间内的场景,极像另一部对美国社会影响深远的文学作品《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片段。世间百态,当时便尽收眼底。这不得不说是导演的功力所在。
至于剧情的改动,影片放大了盖茨比与黛西五年后重逢场面的戏剧性,这场戏一波三折,比起原著更具吸引力。不过之后导演却给了二人重温旧梦后的无限激情,这样的改动颇多,毁誉参半。好处是,故事的发展顺应了这个时代观众的心理,比如床戏的加入和所谓媒体的捕风捉影(后者还是很合理的);坏处是,很明显这是为了最后那场高潮—室内辩论戏,也即为全片的精华添砖加瓦,以至于由于之前的爱太浓烈,最终助长了演员表演上的“用力过度”,让那场戏和后期二人感情的发展显得过于急功近利。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盖茨比问黛西是否只爱他一个人的问题,原著中并未有盖茨比三番五次给黛西施压,只是最后面对汤姆的质问才会出现。这种用台词“明示”的方法,很像是言情剧为了制造高潮所用的手段,不算高明。由此看来,如果说缺乏故事发展阶段的铺垫会让高潮显得平淡,是某些影视作品的症结,那么给故事发展阶段铺垫太多,最后让高潮太剧烈直白,至少在这部影片中亦非妙招。
但纵使如此,全片实打实的3D效果,精彩的歌舞场面,不拖沓的故事推进,依旧牢牢地将一众无趣的改编和徒有其表的伪大片甩在身后,占据着好看亦可看的电影佳片行列。
导演巴兹鲁赫曼带来了一个太过现代、足够好看的故事。这应该只是他眼中的盖茨比和黛西,以及那个他喜欢的爵士时代。但这样一来,大部分书迷依旧会感到有些东西不见了。那应该是叫做灵魂的东西,用歌唱出来,叫做味道。所以说,电影只是讲述了一个叫做盖茨比的人,而缺乏了那种披荆斩棘的为爱不顾一切的了不起的劲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