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辉
(北京育才学校,中国北京100050)
随着中美交往的日渐增多,跟随父母赴美的孩子也越来越多。在美期间,这些孩子会进入当地的英文学校学习。大部分在美工作人员都有1—4年不等的任期,期满之后,一般高中阶段的孩子可能留在美国继续学习完成高中和大学的课程。尚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子女一般要随父母回国,继续学业。
如何使这些孩子回国后与国内的公立学校教育顺利接轨,避免出现因为跟不上国内的教学而不得不留级的情况,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为此我设计了《关于在美任职工作人员子女中文学习的调查》,希望能够了解这些孩子及父母对中文学习的期待、目标,以及家庭在孩子中文学习中可能产生的影响。由此,给中文教师及学生家长提供一些帮助孩子学习中文的建议。
Lenneberg在1967年提出了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Lenneberg把儿童习得语言的优势归因于生理因素,认为语言是大脑的产物,语言能力的发展受到人的生理基础的严格制约。他认为,儿童语言发展存在关键时期:从两岁开始至青春期(puberty)到来之前,即2岁至12岁之间,人的大脑具有可塑性,语言习得能够自然而轻松地进行。这时语言的理解和产生涉及到大脑的两个半球,整个大脑都参与语言学习。这个语言习得关键期的假说适用于母语习得者,同样也适用于第二外语习得者。
根据语言学习的这一规律,我将这些孩子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超过12岁已经开始青春期的孩子。他们已在国内完成了小学教育,按照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的标准,小学毕业要求掌握2500个汉字,这些汉字已经基本涵盖了常用汉字范围,他们可以通过阅读、写作训练及看影视作品等方式来继续自己的中文教育。同时,由于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已经结束,中文作为他们的母语已经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不可能再出现英语环境对中文学习的干扰问题,所以这些孩子的中文教育不在本文提及范围内。
另一部分儿童的年纪在12岁以下,没有上过国内小学,或者只读了几年小学。来到美国后,他们会进入当地的英文幼儿园或者英文学校学习。由于这些少儿正处于语言学习的生理积极期,英文和中文都有可能成为优势语言。甚至由于每天在英文学校学习时间长达6个小时左右,英文有可能取代中文成为他们的优势语言。因此我的调查针对这些孩子及家长进行。
本次调查时间为2012年10月至2013年2月。调查对象为因家长工作原因,随家长赴任在美国生活的孩子,他们年龄在4-12岁之间,在美国生活时间为2--4年。调查方式为不记名问卷。利用gmial邮箱的问卷设计功能,通过邮箱发送问卷40份,收回有效问卷32份。问卷内容包括:
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国内教育背景、在美时间等。
2.父母对孩子学习中文和英文的态度,包括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使用语言情况。
3.父母对中文学习内容的要求等。
下面是基于调查结果的分析。
中文作为这些孩子的母语具有天然的优势。他们的家人说中文、看中文、听中文,孩子在这个环境中耳濡目染会很自然地建立语音和语义之间的牢固联系。同时他们的父母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对孩子学习十分重视,能够辅导孩子学习。
调查结果显示80%左右的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家庭中使用普通话和孩子交流;90%的家长担心孩子的中文水平会退步。由此可见,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的中文学习。这些外在环境对这些孩子学习中文是十分有利的。
家长重视孩子的中文学习,很多孩子的父母在孩子年龄还比较小的时候,在家中已经开始了对孩子的中文教育。67%的家长在孩子三岁开始认字或者学拼音的教育;100%的家长最迟在五岁时开始对孩子进行认字或学拼音的教育。
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是目前世界上最强势的语言。英语的这一地位必然会影响到家长对孩子学习英文的态度。
调查中100%的家长认为学好英文对孩子今后的发展有利;同时,由于国内各级各类考试都要求英语成绩,为了将来孩子回国学英语能轻松些一些,也为了在美国生活方便,家长希望孩子能学好英文。父母担心孩子英文不好,无法同幼儿园或者学校的老师、同学沟通,所以想加强孩子的英文教育。67%的家长会在家中帮助孩子学英语,给学龄前的幼儿看一些英文动画片、用英语讲故事;主动教孩子一些英文单词;56%的家长在和孩子对话时,会主动掺杂英文单词或句子。在孩子的语言习得关键期,在孩子们还没有牢固的掌握中文的时候,这些对低龄幼儿的英语教育,会降低孩子对中文的认同感,使得孩子不愿意学习中文。
进入幼儿园或者学校后,孩子与小伙伴之间的沟通都是通过英语进行的。孩子在幼儿园或学校的时间长达6个小时或更长时间,学校里面或者班级里面没有人说中文,会动摇中文作为母语的优势地位。
按照Jakobson的退化假说(Regression Hypothesis),“语言磨蚀是习得的镜像”,也就是说,语言学习是语言磨蚀的逆过程(蔡寒松、周榕2004)。随着汉语学习时间的增加,其母语保持的水平不段提高。汉语学习是延缓语言磨蚀的重要因素。
为了使这些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在海外也不间断中文学习,为免除广大在美任职工作人员后顾之忧,国家派出一些中文教师来到美国,开展对海外工作人员子女的中文教学。由于教育环境和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对这些赴美国任教的中文教师提出了一些特殊的要求。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美国进行中文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及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教师要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国内的语文教师满课时的工作量是每学年一个年级中两个班级的语文课,但是在海外,学生的年龄差距比较大,从学龄前到12岁,一个教师可能要教5、6个年级的学生。在国内一般教师都是固定在小学阶段或者中学阶段,但是在海外就可能跨越从小学到中学,有的还要担任从幼儿园阶段到初中阶段的教学。这就要求老师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心理生理特点来开展教学,对于自己以前没有涉及到的教学内容、儿童心理,老师要主动学习主动调整,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对于低幼年龄的儿童,由于他们的手部精细肌肉能力还没有发育完全,就可以暂时不要求孩子写拼音或者写字。而是通过数字连线成图、或者简笔画填涂颜色等方法锻炼他们的手部精细肌肉。利用他们喜欢跑跑跳跳,在游戏中开展教学。例如教学拼音“u”的时候,老师告诉孩子火车进站的时候就会发出“u”的声音。让每个孩子假装自己是个小火车,老师站的位置是车站,每个孩子经过老师的时候,老师手里拿着“u”的卡片出示给孩子并喊“停”,孩子站好,说“u”然后再跑下一圈。这样孩子对“u”的字形和发音就会记得比较清楚。
(二)结合中国节日在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教育。
有100%的家长希望在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礼仪教育,78%的家长希望渗透中国古代传说故事中,67%的家长希望渗透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意义、风俗。传统礼仪和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缩影,是先人追求天人和谐的产物,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着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中国传统礼仪是民族精神的写照,蕴涵着中华传统美德。中国传统节日是民族情感的凝结,可以增强民族文化认同。远在美国的这些孩子无法亲身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不能不说是很大的遗憾。教师完全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来弥补这一缺憾,来加强孩子和中国的感性联系,使“中国”的概念不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而是进入孩子的内心,让孩子切实地感受中国文化。例如2012年中秋节来临之前,我在课上组织学生听嫦娥奔月的故事,并让他们根据故事自己绘制《嫦娥奔月》故事书,还让孩子根据传说的内容用纸盘子做一个月亮盘,上面画上玉兔、嫦娥和桂树。
中国的节日往往和节气密切相连,对年龄大一些的孩子,可以让他们通过做中国农历日历,来学习中国的节气和节日。通过教唱《节气歌》来教学中国古代历法的基本形式和内容,使学生了解中国农历的节气与节日。
(三)将孩子的兴趣发展与知识积累结合起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儿童很喜欢画画,利用他们的这一特点,展开语文教学事半功倍。例如在教学《蜜蜂》一课时,我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制作一本连环画,根据画面配上适合的文字。
首先老师要制备好已经打好孔的卡纸,每张卡纸大约10*12厘米;然后要求学生要反复阅读文章,仔细推敲细节,准确的画出相应的画面;最后再根据画面,写出相应的文字说明。
在写文字说明的时候,学生要阅读相关的语段,然后再概括提炼重要内容。这些大脑活动有助于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同时,写文字说明的同时,也是学生记忆生字字形的时候,这样的书写比单调的抄写生字效果要好些。
家庭给孩子营造的语言环境对孩子的语言学习至关重要。能否给孩子一个良好的中文环境是孩子能否学好中文的关键。
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在美国长大的华裔子女,即使父母在家中坚持让孩子说中文,但是如果没有更有效地办法培养孩子阅读和写作中文的能力,孩子长大后一般只能听和说一些简单的生活用语而不能读和写;与中文相比较,说英语让他们感觉更自在。有的家长在孩子小时候注重培养孩子的中文能力,但是在孩子长大后,由于孩子不愿意学习,就放弃了中文。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中文能力是非常低的。有的甚至已经不会说中文了。这表明生活在美国这样一个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英语具有天然的强势,对少年儿童来说,需要担心的不是孩子的英文能力,而更应该担心的是孩子的中文能力。
目前,在部分家长的思路中存在一些误区,他们害怕从中国来的孩子英语能力太差,想尽办法提高孩子的英语水平。
很多研究发现,美国长大的外国小孩,如果跟家长在家说英文的话,反而长大之后会有口音,这种口音并不太严重,但美国人听的出来这不是地道的美式英语。反而在家讲中文的小孩,英文几乎没有口音,因为这些孩子学英语的环境是在学校里面,和纯正的美式发音老师学习的英语。所以,在家里和孩子说英文其实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既影响了孩子的英文发音,又影响了孩子的中文纯正度。尤其是孩子在上学后,英文自然成为强势语言,孩子的中文学习如果没齐起头并进的话,他会觉得用英文表达更自然更省力。这样就会进一步恶化中文学习。
这样的中文环境,同样也不利于孩子学习中文。首先家长的态度会影响孩子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态度,是孩子缺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认同感。认同,尤其是文化认同,Zea et al.(2003)认为是个体对其目的语文化的依附感、归属感以及基于这种归属感所表现的行为倾向。这种依附感、归属感及其行为倾向更多的是内化在学习者的心理之中,从而在深层次上对语言习得产生恒久不变的影响。(《影响美国华裔母语保持的个体及社会心理因素》2012)如果孩子缺少这种认同感,他在心理上就不会重视中文,这样的孩子以后学习中文的心理动机会很弱,没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学习效果自然不会好。家长要喜爱自己的语言和文化,给孩子一些正面的启发和引导。不要过分强调文化的差异,这样只会让孩子觉得怪异和迷惑。其实文化之间是有很多共性的,比如尊重他人,比如诚实守信,都是一样的。要让孩子明白,所有的文化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都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任何一个人都不应该为他的文化背景而感到羞耻,而应该为自己的文化而骄傲。没有一个纯正的中文环境,会削弱作为一个母语习得者天然具备的中文发音与语义的联系,也会消弱构词、造句、复杂语法能力等母语使用者天然具备的优势。这样在孩子开始正式学习中文之后,会像一个外国人学中文一样困难。所以,我建议作为家长应该给孩子一个纯正的中文环境。和孩子对话坚持用中文,如果孩子使用英文应该及时纠正;给孩子读中文故事书;培养孩子中文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英文本来就是世界第一强势语言,这样孩子有生活在美国这样的英语国家中,根本不用担心孩子的英文水平,相反应该更重视孩子的中文学习。我这里有一个很好的例子,一个5岁来到美国的孩子,从没有在国内的小学读过书。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中文学习,从来不在家里教孩子学英文,孩子的英文都是在英文学校学的。现在这个孩子中英文都学得很好。在英文学校的成绩都是A或者A+,既喜欢读英文书也喜欢读中文书,中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与同龄中国孩子相比属于优秀水平。这说明坚持给孩子一个纯正的中文环境,既有利于孩子的中文学出现,也不会影响孩子的英文学习。
蔡寒松、周 榕:《语言耗损研究述评》,《心理科学》,2004第4期。
王建勤:《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
魏岩军、王建勤等著:《影响美国华裔母语保持的个体及社会心理因素》,《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