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张 涛
如果说这世上真有缘分,那么李俊清与大山的缘分则未免太深厚了些。幼小的时候长在山村,每天在山野之间,与山中树木、鸟兽为伴,而成年之后,又做起了林业研究这一行,更是往返奔波于一座大山与另一座大山之间,并且乐此不疲。
李俊清是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生态学科学术带头人,1986年还被评为林业部跨世纪青年学术带头人。当然,他更愿意炫耀他的另一个身份——一个普通的劳动者。
“一生只干一件事,跟随毛主席干革命”,这曾经是在“文革”中颇为走红的一句名言。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时代的变迁,后半句话早已作古,但一生只干一件事,却依然有着其独特的意义,对于李俊清而言,尤其如此。
“我本科是学林业的,硕士博士的专业也与林业有关,毕业后从事林业教学与科研工作,从起初研究的森林更新演替,到后来的植被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虽然名称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基本上都是一个内容,一个目标,一件事情。”李俊清略带微笑地说。
不同于其他学科,林业研究的实验室并不在研究所里,而在于自然之中。林业研究只有真正贴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才能真正形成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因此,对于李俊清这样的林业工作者而言,风餐露宿,跋山涉水也就成了他们天然的宿命。
“我们这个行业的一位前辈曾经说过,‘要把文章写在大地上’。想要了解大自然的规律,就一定要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我们想要解决任何问题的前提就是要先发现问题,而问题就藏在大自然中。”李俊清这样说。
然而发现问题本就是一件十分艰难复杂的事情。李俊清一年之中很多时间都要奔波于山野之间,去近的地方能有农家解决食宿,去远的地方就只能在山野间搭个帐篷,自行解决。据李俊清回忆,刚毕业时在东北野外考察,每日都是白天着没膝的大雪,晚上烤着已经湿透的棉裤,第二天再穿上尚未干透的棉裤再去没膝的大雪。
“过去考察相对比较辛苦,但是现在条件好了。另外我本是农村出身,这点苦与我童年时候相比也算不得什么了。不过话说回来,这行虽然艰苦点,但是倒也没什么危险,我这么多年也没遇到过老虎、黑熊什么的。”李俊清打趣说道。
在改革开放之后的三十年里,中国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相对应的,林业研究也有了许多巨大的转变,这些变化尤其令李俊清感慨不已。
“林业这一行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我们思路不断转变的过程。过去的林业一直被简单地理解成为国家建设提供木材,而到今天这一问题则变为了不仅要提供木材,还要为国家生态安全提供保障。林业过去一直强调如何植树造林,到今天则强调不仅要植树,还要恢复整个生态系统。过去我们只要管好树就可以了,现在则还需要管好这棵树周围的环境,管好与这棵树一起伴生的灌木草本,甚至还包括生活在这片树林里的动物。可以说,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们的林业研究变得更科学,更系统,更全面了。从为国家提供木材,到为人民提供清洁的水源,清新的空气,更好的生态环境,这些变化都是我们始料未及的,也正因为这些变化,使我们时刻感觉到责任重大。”
然而,在林业研究变得更加科学,更加系统深入的同时,许多更加复杂,更加令人头疼的环境问题也进入了他的视野,而这些问题尤其让他忧心忡忡。
李俊清手指窗外对我说:“我是1992年来的北京,当时北京每到春天就会沙尘暴肆虐,经过这么多年的植树造林,防风治沙,森林禁伐,草原禁牧,牧民圈养牲畜等努力之后,应该说现在的春天沙尘暴明显好转了。但是在我们努力抗击沙尘暴的同时,雾霾问题又出现了。甚至雾霾已经替代了沙尘暴成了北京新的城市标志,这让我非常痛心。我试想我们植树造林能为改善雾霾做些什么,但实验证明林木对于雾霾并没有吸收作用。我觉得这是一个全新的问题,也需要全社会的人共同关注,才能解决。”
当中共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的时候,曾经让李俊清颇为兴奋。在北京市政协第十二届一次会议的记者会上,他便针对首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他指出,需要加强生态教育,使人们对生态和自然保护有认同感,能自律、自尊、自爱;加强道德教育,使大家负起应有的责任,让环境保护成为公民的主动行为;加强文化建设,让每个人都能理解生态文明,只有所有人能把生态文明思想落到实处,北京的生态文明建设才能落到实处。
李俊清自认为是个比较简单的人,简单到甚至可以用木讷来形容。从毕业到工作许多年中,他一直就在林业研究这一条线中摸爬滚打,不管外边的世界有多少人下海经商赚了大钱,还是有多少人宦海沉浮已经身居高位,这些丝毫都没能影响他,用他的话讲,“干我的工作,拿我的工资,哪里想得了那么多名堂。”
“我跟别人的不关心还不太一样,许多人都是想过之后才决定要不要去,我是压根就没琢磨过,也不知道那都是个啥。说好听点吧,叫做事情比较专注,有恒心,但要说知识面比较窄,涉猎不广也能说得通。”李俊清这样解释说。
李俊清认为,许多外界对于他的溢美之词大多言不符实,他没做那么多事,当不起那么多的好评,人们对他的褒赏,只是大家对他友善的表示而已。一个普通的劳动者,这就是李俊清认为对自己最为贴切的评价。
对于自己的学生,李俊清更多地将师生关系理解为亦师亦友的关系。他从来没有疾声厉色地指责过学生,也没有将过错推脱给学生的习惯。对于学生的学术研究,他主动帮忙,为他们排忧解难,对于自己的课题研究,学生们也愿意积极参与,为他分担。当遇到事情的时候,他就和学生们商量着办,即使学生有错,他也是指出错误,分析做错的原因,保证学生改正了也就是了。
“我觉得学生也不是孩子了,他们都有自己的思维和分析能力,既然他们选择了做学问,总体来说都是不错的。我更多地要做的是去鼓励他们,支持他们。而不是去指责他们,泼他们的冷水。”李俊清解释说。
多年来,李俊清跟随政协参加过无数次调研活动,为首都经济发展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建议,并且从这些调研活动中获益良多。
据李俊清回忆,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调研当数2002年SARS病毒蔓延时候,去中关村考察的一家病毒实验室。尽管时间已经过去很久,当时实验室的名字他已经不能记清,但当时的所见所闻确实震撼了他。
“记得当时的那个实验室的几个年轻人刚刚学成归国,恰逢非典蔓延之际,他们以前学的就是类似病毒预防这样的相关专业,于是就冒着巨大的风险,主动承担起了研制疫苗的工作,应该说失败的风险是相当大的。这几个年轻人深深地感染了我,我回来之后就告诉我的学生们一定要向他们学习,学习那种敢于担当的精神,虽然面对新问题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但是专业所在就是天职所在,一定要敢于担当,不怕危险困苦,敢于挑起重担,我觉得这个精神对于全社会都是非常有必要的。”李俊清有些严肃地说。
李俊清对于幸福是这样定义的:一个人坐在家里客厅的沙发上,打开电视机,腿上放着一本喜爱的杂志,再沏上一壶茶,然后就这样静静地坐着,享受着那种发自内心的平静。
的确,人的幸福就是这么简单。当心灵有了依托,名利也就变得有些饶舌了。许多人一生在拼命地追赶幸福,然而幸福真的可以被追赶得到吗。他们在追赶的不过是自己的野心而已,而野心则永远比时间跑得更快。他们悲愁的来源并不是因为幸福未曾来到,而在于幸福临近的时候没能察觉。当然,这样的幸福也只能被李俊清这样心绪平静的人所望见,这样的幸福也只属于他这样的人。
李俊清是一个实干的人,说起林业研究来滔滔不绝,提及自己时则口才全无,他不喜欢说大话,不喜欢迎来送往,只喜欢漫步于山林之间,静静地探寻着自己的事业。他不愿意为我们描绘美丽的远方,因为他知道——路只在他的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