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34例

2013-10-04 10:46王玉林
实用临床医学 2013年8期
关键词:肠粘连人民卫生出版社肠梗阻

王玉林

(湖口县江桥卫生院外科,江西 湖口 332512)

粘连性肠梗阻是肠粘连或腹腔内粘连所致的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的一种急腹症,其发生率占各类肠梗阻的20%~40%[1]。腹腔手术中由于机械刺激损伤脏器的浆膜和壁层腹膜,加之一些炎性渗出物,导致术后容易形成腹腔粘连。纤维素性粘连带形成是发生粘连性肠梗阻的病理基础,而术中对组织损伤的程度,又是发生粘连的重要因素。当粘连带压迫肠管,影响肠管的畅通,肠内容物不能通过时,就会形成粘连性肠梗阻[1],其中手术后粘连约占 80%[2]。 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一般采用保守治疗,其保守治疗的传统方法有禁食水、胃肠减压、液体疗法及中医中药治疗等,但单纯西药和手术治疗效果均不理想。2008年1月至2012年2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34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在湖口县江桥卫生院诊治的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66例,均符合粘连性肠梗阻的诊断标准[3],均有腹胀、恶心呕吐、肛门排气及排便停止。其中阑尾切除术后52例,胃肠穿孔修补术后8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4例,脾切除术后2例。肠鸣音亢进66例,腹部有压痛但无腹膜刺激征66例,腹胀17例,呕吐频繁13例。腹部X线片均有明显肠胀气及液平面。

将66例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治疗组 34 例,男 24 例,女 10 例,年龄 14~64(34.1±9.1)岁。对照组 32例,男23例,女9例,年龄 12~66(36.7±7.3)岁。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手术类型及症状、体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采用预防感染、补液和禁止饮食、饮水、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和保留灌肠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患者加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其方剂组成:当归10 g,白芍30 g,桃仁 10 g,红花 10 g,甘草 5 g,大黄(后下)10 g,乌药 10 g,银翘 10 g,枳壳 15 g,厚朴 15 g,丹参 15 g,炒莱菔子30 g;芒硝 10 g(分次冲服)。水煎服,100 mL·次-1经胃管注入,注药后夹管 2 h,2次·d-1。2 组连用2周。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2组患者有无中转手术、排便时间及临床疗效的情况。

按《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中肠梗阻的疗效标准判定。临床痊愈:腹胀、腹痛及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正常肛门排气、排便,肠鸣音恢复,腹部X线检查肠管充气、扩张消失,可以拔除胃肠减压管;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减轻,肠鸣音基本恢复,腹部X线检查肠管充气、扩张明显减轻,可以关闭胃肠减压管观察;有效:腹部胀痛有所减轻,排气、排便不畅,腹部听诊肠鸣音亢进,腹部X线检查肠管充气、扩张减轻,仍需留置胃肠减压管;无效:用药72 h后仍无排气、排便,临床症状、体征无缓解,但无进一步加重。总有效率=(临床痊愈+显效+有效)病例数/总病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组患者均无中转手术,均无死亡病例。治疗组排便时间较对照组短[(1.50±0.25)d 比 (2.50±0.50)d,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疗效的比较 例

3 讨论

粘连性肠梗阻是腹部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是腹部外科常见病。当腹膜及其基膜因细菌感染、缺血、异物存留(包括血块、缝线、可吸收的止血物等)、机械性和化学及物理性因素(如温热、干燥)等造成损害时,导致炎症反应,渗出液中凝血因子Ⅰ和纤维蛋白析出而产生蛋白性粘连。当腹膜和胃肠道浆膜层损伤严重,腹膜间皮细胞中存在的纤溶酶原激活减少,且减少的程度与腹膜的损伤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从而产生非生理性修复。纤维蛋白基质被纤维细胞增生所取代,产生胶原纤维,创面无间皮细胞再生和覆盖,而产生纤维性粘连,其中可存在纤细的血管。故手术中摩擦、牵拉等粗暴动作和浆膜剥离、撕裂或缝得过紧及长时间干燥暴露等,均可造成不同程度的间皮细胞损伤,促使肠粘连形成[5]。当肠粘连致肠腔内容物通过障碍时,则成为肠梗阻[6]。一般采用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但经非手术治疗1~2 d,患者梗阻的症状未缓解或在观察治疗过程中症状加重,或出现腹膜炎时,应及时手术治疗[7]。

肠梗阻属于祖国医学的“关格”“肠结”等范畴。明代《医贯》载:“关者,不得出也。格者,不得入也”。中医认为,六腑为传化之腑,泻而不藏,以通降下行为顺,滞塞上逆失常[8],都可以引起肠腑气机不通,血行瘀阻,进而传化失职,水饮内停,而出现痛、呕、胀及闭4大症状。大便闭结不通是主要矛盾,不通则痛,气滞则胀,气逆则呕。另有中医认为,肠以通为用,其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动而不静,降而不升,实而不满,通降下行为顺,滞涩上逆为病[9-10]。肠蠕动完全依赖于人体正气之力,手术失血伤气,瘀血留滞,血运不畅。遇寒邪凝滞,热邪郁闭,湿邪中阻,以致肠之气机疽结,燥屎内停梗阻形成。笔者对34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采用桃红四物汤加减配合西医常规治疗。桃红四物汤加减能通里攻下,行气养血、活血化瘀,通里泄下,缓急止痛。方中大黄、芒硝,通里泻下,荡涤积滞;银翘,清热凉血;当归、白芍,养血补阴;甘草,缓急止痛;厚朴、炒莱菔子及枳壳,下气除胀;桃仁、红花及丹参,活血化瘀。既助诸药泻下,又可防止梗阻导致肠道微循环障碍。使肠道内之毒素得以清除,使腹内炎症和全身中毒症状随利而减,并能减轻水电解质紊乱,有利于机体的康复。如患者虚弱,或脾胃虚弱,去芒硝,大黄先下,改用番泻叶冲服,以克服腹泻进一步加重水、电解质紊乱。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者均无中转手术,均无死亡病例。治疗组排便时间较对照组短[(1.5±0.25)d 比 (2.5±0.5)d,P<0.05]。 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总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标本皆治,并可提高其非手术治疗的疗效,无明显的不良反应,避免了再次手术。

[1]胡铭,李西安.肠梗阻 30例治疗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0,7(28):152-153.

[2]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074.

[3]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56-457.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61-62.

[5]董岩.浅谈肠粘连、粘连性肠梗阻的防治[J].中外健康文摘,2012,9(5):196.

[6]郭允希,刘志民.腹部外科基础与临床[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5067-5068.

[7]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069-1073.

[8]齐运通,刘娜,崔增活.通肠理气颗粒冲剂防治术后早期肠梗阻 57 例[J].河北中医,2007,29(10):888-889.

[9]李兆军,孙风华,杜平山.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肠粘连42例报告[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3,9(4):315-316.

[10]于光.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42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7,4(34):100-101.

猜你喜欢
肠粘连人民卫生出版社肠梗阻
粘连性肠梗阻,你了解多少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肠粘连的形成机制及预防措施调查
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肠粘连合并阑尾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肠粘连的形成机制及预防措施调查
中医辨证联合西药治疗腹部手术后肠粘连53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