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文地理第一书

2013-09-26 03:51徐泳杨镰
全国新书目 2013年7期
关键词:大中华人文地理民国

徐泳 杨镰

林传甲总纂的《大中华京兆地理志》,是“辛亥革命”结束清朝统治之后,对北京区域的人文地理做出的第一次归纳总结。

“京兆”是汉代的京城行政区划,含义为“大众所在”。以后便以“京兆”作为首都的代称。《大中华京兆地理志》,以“京兆”借指北京。今天的北京市,清朝定鼎后,名为“直隶”(“京师”)。“辛亥革命”,以南京为首都,北京又称“北平”。封建社会的元明清时期,绝大部分时间是以北京为政治文化中心。民国初,首都南移,但北京(北平)对中国,仍然是协调南北、牵系东西的地理标志。

作为《大中华地理志》的第一篇,《大中华京兆地理志》创意在民国五六年间,中华民国八年(1919)八月成书。《大中华京兆地理志》,名曰“地理志”,实为20世纪初北京地区的百科全书,北京的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的丰富内容:建制、沿革、天象、疆界、山脉、水道、水利、地质、地势、城市设置、气候、物产、政治、军事、经济、自治、宗教、教育、实业……以及当时京师所附属二十个县治、重镇、模范村的方方面面,尽在其中,“手此一篇,不出庭户,便可洞悉一切”(冯文光序)。

可以说,《大中华京兆地理志》是20世纪前20年间北京地区的“国情调研”记录。作为当政者全方位治理京兆地区、制定工作计划与长远规划的资料来源与依据,又是当时学术界研究地理学的资料索引,也是教育界教授地理知识的新一版教科书。清末推行“新政”,改革教育体制,兴办学校,是重要内容。光绪三十一年(1905)规定,以“乡土志”为学校主要课程之一,并且颁行了编辑小学堂《乡土志》课本的“例目”,要求各地的《乡土志》,包括家乡的历史、地理、博物等内容,“惟乡土之事,耳所习闻、目所常见,虽街谈巷论,一山一水,一木一石……一经指点,皆成学问。”以设置《乡土志》课程为起点,提倡爱祖国、爱家乡,成为改良教育的重要任务,成为清末民初的舆论导向。以上,是林传甲编纂《大中华京兆地理志》的社会背景。

即将进入现代时期的地理学科的一件大事,是清宣统元年(1909)中国地学会正式成立。编纂《大中华地理志》是学会的立足之本。

进入民国后,林传甲倡议编纂《大中华地理志》。“民国五年夏,林君来地学会,发议编纂《大中华地理志》,各省各县,广招同志,分担编辑,由中华书局购稿刊行。嗣以国内多故……事复中辍……林君愤然不为馁,时主讲易水,成《易县志》。发奋遍游寰宇,以作成全国省区志为己任,遂去易之鲁、之苏、之浙、之赣、之皖、之鄂,车尘邸两中,不释卷,不辍笔,乘官署欢迎而咨其政,携卷走乡闾以查其俗,每莅一省,凡三四阅月而成一志。”为此呕心沥血,“苦心孤诣,矢成巨举”。(苏莘《大中华京兆地理志》序)

民国政府教育部次长傅治芗成为《大中华地理志》主要支持者。当时林传甲为教育部记名佥事,深感此项工程浩繁(一千八百四十四部县地理志),人员庞大,需费繁多,但未受政府补助。仅靠中国地学会,“张蔚西长者及同志八百员,于传甲近三年总纂《地理志》,实行监督,扶助进行,日日无闲。”各地官员协同,“每县得一同志,则三月成,事在人耳”。(民国八年林传甲报告书)

仅编撰《京师街巷记》二十册,动用了北京二十区半日制学校学生与教师五千余人,进行实地调查。“吴总监命传甲领五十五校,教五千余人,课学生作记事文,就本区本街,实地调查。教员身任‘巡官长警,覆阅尤多修正,每区汇成一册,陆续出版。”

《大中华京兆地理志自序》谈到如何鼓励学生调查,“传甲系顺天中学十七年前老教习,当年学生,今已任职教员。暑假前以拙著遍奖京兆公立第一中学校诸生,勖以调查。”仅此就动用如此之多的人力与时间,可见要完成全国若干省市之《地理志》分册,耗费人力与精力,不可想象。任务之艰巨,工作之繁浩,没有立志进行《大中华地理志》之决心与理想,绝不可能完成。

从学校开设“乡土志”课程,到动员在校师生关心、记录乡土历史文化,参与“乡土志”的编写,是进入现代时期的中华民国国体建设的标志性“社会文化工程”。

《大中华地理志》成为社会的凝聚力之一,以编地理志唤起民众的责任感,为国家的进步、发展,开拓了知识领域。

通过《大中华京兆地理志序》的编纂出版,则为北京人留下了“责任书”:国家富强、民生富裕,是中华民国的文明标志。

在《大中华地理志》之中,《大中华京兆地理志》成为经典。

比如,人民篇的种族、言语、衣服、饮食、居处、器用、婚丧、卫生,都在相应各章结合当地的特点,一一加以举例说明。《饮食》章,谈到京师之人不论贫民还是小康,均食杂粮玉米,细到每人每月之食量及花销钱数。还例举了具体食物的名称,如绿豆粥、炸酱面、荞麦面贯(灌)肠、小米粥、饽饽、麻豆腐等,就连发面用碱与其他地方的优劣比较,也列为一条。《婚丧》章从婚礼之订婚分赠喜饼开始,到办事、赔奁、撞婚、亲迎、点茶、回门,一一列举,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传统的礼节与人情。“丧礼”节,则从告丧、招魂、殃榜、停柩、送葬、圆坟等逐条细说。这些民间习俗,大部分不复存在。《卫生》章谈到京师著名药品十七种,为各县举出著名良药两种,以及对京师医疗设施作了介绍。

民俗、小吃、节令等章节,是今天读者感到兴趣的内容,因为它们来历久远,因为它们容易失传。第六章《节令》,举出旧历一至十二月节令,及各县风俗。这些风俗,多数已经流失在时代发展过程。

与传统方志侧重不同,注重实业、水利、物产、资源、运输等内容,是写作背景的体现。京兆地区的《水道》特列一篇,对十一道河流分章叙述,连沟渠、湖泊、堤闸也一一列出,并列举了各河水患及治理的建议。水系由小溪汇流为江河,是其重点。涉及湿地,无不从当地利益出发,认真确认其所在。《公司》章,对门头沟、斋堂等地的煤矿公司作了介绍,侧重在资源的调查与开发,以及产销渠道。《京绥铁路》章,例举了民国八年(1919)北京地区的火车站,比如广安门车站,“上下客车不多”,附近有菜园,所产远销塞北,蔬菜售价比北京高。“北京白菜,遂为张北、大同、丰镇招牌”。这不经意的一笔,北京大白菜、南菜园,相对“冷落”的广安门火车站与北京物产有了结合部位。

在19世纪与20世纪过渡时期,通过北京的人文地理特征,展示出历史的演进与时代的变迁,《大中华京兆地理志》因此留在了读者心目之中。

林传甲著作等身,撰写出版了数十种地理书籍,主要是属于《大中华地理志》的各地“地理志”。这是他一生主要成就,也是民国前期人文地理方面的代表作。《大中华京兆地理志》则是其中广为人知的一种。

猜你喜欢
大中华人文地理民国
大中华
巍巍大中华
大数据时代的人文地理研究分析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高中人文地理应该怎么学
我的绍兴人文地理
《中国国家人文地理》(全100卷首批7卷)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大中华系统 百善孝为先 家和万事兴
玫琳凯 扎根大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