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莉
(吉林省通榆县动物卫生检疫站,吉林通榆137200)
当前奶牛业正在健康稳定的发展,奶牛的一些重大疾病得到了科学的控制,但是奶牛胎衣不下严重干扰奶牛业的发展。奶牛胎衣不下一般是指奶牛在产后12~24小时内胎衣不能完全自由排出者,它是奶牛的常见病之一,是影响奶牛繁殖和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了解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病因素,科学的制定综合性防控措施,提高奶牛的经济效益。
初产牛难产会使胎衣不下的发病危险程度提高3~4倍,产双胎和胎儿过大的牛只发病率也会增加;胎衣不下与奶牛产量呈一定的正相关,即产奶量高的牛易发病。
1.2.1 早产、难产及其他一些不正常分娩情况(如子宫扭转、积水等)会增加胎衣不下。
1.2.2 子宫收缩乏力、弛缓的牛只会增加发病率。牛的胎盘属于上皮绒毛膜与结缔组织绒毛膜的混合型。收缩无力造成胎盘不易脱落。
1.2.3 子宫炎症而引起胎盘黏连,引起子宫内膜及胎盘发炎,继而引起结缔组织增生,导致胎儿胎盘和母体胎盘发生粘连,造成胎衣不下。
1.3.1 各种应激(特别是热应激)会增加发病率,即夏季发病率最高。
1.3.2 没有专门的产房,牛只分娩环境差和不适当的助产均会增加发病率。
1.3.3 坐槽饲养,牛只在产前产后运动少。
主要是奶牛产前的最后6~8周(即干奶期)的饲养日粮。某些阶段日粮的能量、蛋白质、钙、磷、硒、碘及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的缺乏、过量或不平衡,都与胎衣不下有关。
1.4.1 产前能量过剩
主指干奶前2~3月(泌乳末期),此期能量转化为体膘效率高达70%,如在此期供给过多的能量,膘情过好,极易造成产前奶牛肥胖综合症(脂肪肝、采食量下降)及胎儿过大,造成产后奶牛采食量下降、难产和胎衣不下。应在泌乳末期控制好膘情,高者应减喂精饲料,多喂干草。
1.4.2 产前能量不足
主指泌乳末期和干奶期,供给奶牛的能量不足,使奶牛膘情太差,奶牛身体虚弱,再加上分娩应激,无力排出胎衣,极易发生产后胎衣不下。故在此情况下应适当增加精饲料,提高日粮营养浓度。
1.4.3 蛋白质不足
主指奶牛产前低蛋白会提高胎衣不下率。干奶期饲喂含8%粗蛋白的日粮,胎衣不下率可高达50%,而把日粮粗蛋白提高到15%,则胎衣不下率降为20%。
1.4.4 维生素A
VA是动物正常的生长发育、精子生成、卵泡发育以及上皮组织的生长都需要的。若VA缺乏,对繁殖的影响主要为流产、胎衣不下发病率的升高。产前补喂VA会减少胎衣不下。
1.4.5 维生素E
VE是一系列叫做生育酚和生育三烯酚的脂溶性化合物总称,是细胞抗氧化剂。若VE缺乏则易造成胎衣不下及卵泡发育差。在日粮中添加抗氧化剂以满足奶牛需要非常关键。
1.4.6 维生素D
VD主要是通过对影响钙的吸收进而影响胎衣不下。
1.4.7 硒
硒是细胞抗氧化系统中一个重要组成成分,维护正常的繁殖机能。缺之则易造成胎衣不下、子宫炎症。
1.4.8 碘
碘主要是合成调节能量代谢的甲状腺素和三碘甲腺原氮酸所必须的物质,促进VA的合成。缺乏易造成胎儿发育受阻及死亡,胎衣不下升高。
2.1 胎衣不下患牛中,有的牛会继发感染子宫内膜炎,结果导致奶牛产后发情延迟和配种次数增加。
2.2 胎衣不下患牛中有的牛会继发感染乳房炎及产后代谢病,产奶量下降,淘汰率增加。
3.1.1 保证奶牛营养平衡
干奶期奶牛饲养日粮中应适当提高蛋白质水平,保证奶牛营养平衡,如钙的吸收能力、VE、硒等的补充,在冬季等可以直接添加鱼肝油胶丸。
3.1.2 治疗子宫内膜炎
随着奶牛胎次增加,产道损伤几率增多,导致感染机会加大,子宫内膜炎发病率提高,也使新生胎儿胎盘和母体胎盘易粘连,所以应在早期正确诊断并有效治愈。
3.1.3 加强护理
怀孕期间可适当增加活动量,怀孕初期,活动量相对要少些,但怀孕8~9个月时,活动量相对要大一些,每天舍外运动最好不少于4小时。
3.1.4 调配营养物质
对有过胎衣不下病史的牛及体质差、胎次高的牛只,产前1周可肌肉注射1次维生素D3;在离母牛预产期45天和15天时,各肌肉注射1次亚硒酸钠VE,每次5毫升;对经产母牛,产后立即采取补钙、补糖;对产后2~3小时后胎衣排出不多的奶牛注射促进子宫收缩的药物等。
3.2.1 抗生素治疗
应用金霉素1克或土霉素2克,用10%生理盐水500毫升溶解,温热后注入子宫,促使胎儿胎盘缩小,利于胎衣排出。
3.2.2 激素类药物
应用垂体后叶素50~100国际单位,肌肉或皮下注射,2小时后再注射1次,最好是在产后6~8小时使用,12小时以内使用效果佳;也可用催产素100国际单位,麦角新碱6~10毫克,皮下或肌肉注射。
3.2.3 辅助治疗
应用10%氯化钠500毫升或者含糖盐水1000~2000毫升,1次静脉注射。
3.2.4 手术治疗
手术一般在36~72小时进行,胎衣易剥离的牛,采用剥离手术,剥离后,应向子宫内灌入抗生素(青霉素、金霉素、土霉素)每天一次,连用2~3次,防止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