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生命桥梁”传播人间大爱——雅安地震中的微博、微信等新媒体

2013-09-26 01:39:06策划编辑宋迪
中国传媒科技 2013年7期
关键词:舟曲雅安灾区

策划、编辑|宋迪

从舟曲灾后三小时到雅安的53秒

2013年4月20日8点02分,四川省雅安芦山县发生里氏7级地震(以下简称“雅安地震”)。8点02分53秒,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发出了四川雅安芦山发生地震的第一条微博。在随后的数小时内,以最新灾情、安全提示、求助呼吁等为主要内容的地震微博在网络空间急剧增长,让更多的人短时间内迅速获知了雅安地震的实时灾情。

这不禁让人回想起三年前的舟曲,2010年8月8日03:23,一个名叫“Kayne”的网友,在新浪微博上发出了一条19字的讯息——“水灾、停电,几乎一幢楼的人们都围在这烛火旁。”除了这寥寥数语的内容之外,微博上还贴出了一张照片,照片中一盏微微闪烁的烛光驱散了四周的黑暗,光影里,几个人正围坐在一起。

这个微博显示的地址是舟曲。舟曲,这个位于甘肃南部的山区小城,就在这个微博发出的几个小时前,发生了特大泥石流灾害。但灾害带来的破坏到底有多大,外界没有人知道。而这19字的微博,就像这烛光一样,虽然微弱,却传递出了最关键的信息:舟曲县城已经停水、断电,但手机信号还在。

在这条微博发出去几分钟之后,就有10多个网友开始转载,一个网友评论道:为你们祈祷。几小时之后,这条微博转发数突破了5000。

舟曲泥石流发生的第一时间,当所有媒体甚至是救援人员都还因为交通原因还无法到达灾区的时候,一个叫王凯的男生,将最新的灾情用手机发布到了自己的微博上,包括新华社在内的主流媒体都在报道中大量引用了他的照片。王凯用他业余的手机拍摄,却通过微博这种时尚传递出了最深的感动。

而在雅安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许多通信正常灾区的用户率先在微博、微信等平台发布地震信息。随后,人民日报、头条新闻等拥有海量粉丝的认证微博相继发布了相关消息。随后,不少微博名人、认证机构开始通过微博平台,进行地震相关知识的普及和指导。震后数日内,新浪微博话题榜前五位全部被雅安地震占据。

同时,微信也成为地震信息快速传播的新渠道,不少公众账号都在第一时间发布了地震相关信息,而一些用户也通过微信向亲友发出信息。不过,也有人质疑微信是否会影响正常的电话通话。对此,有通信专家表示,在信令占用上微信比电话通话要少一些。微信官方也表示,有需求的用户尽量使用占用资源最少的通讯方式,使用后尽快退出。据悉,微信也启动了一对一的微信客服服务,帮助灾区的个人及公益机构。同时,为灾区救援团队开辟微信群等联系通道,为公益组织公众账号扩容至2000人。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阚凯力也指出,在地震等状况下,微信的确比传统的语音通信、短信的效率要高。主要原因是微信的工作原理是分组交换的业务模式。它经过压缩处理,占用的通道可宽可窄,并且是一种存储-转发交换方式,信息可以一站站推送,有传输空间时再送出。这意味着,遇到地震等紧急事件时,电话服务往往会出现拥挤甚至堵塞,这时候,短信的到达率比电话要高,而微信甚至微博则会更通畅。

作为一名普通的微博用户,记者也在灾后当天,收到了新浪微博认证用户“中国地震台网速报”发来的两条有关雅安地震余震和注意防范的私信。可以说,雅安地震发生后,微信、微博等再次成为灾区对外联络与消息互通的重要“生命线”。

合力搭建寻亲与救助平台

雅安地震后,不断增加的伤亡数字增添着人们心中的悲痛,交通、通讯不畅,家人、亲友此刻在哪?是否还活着?成为受灾家庭急切的牵挂。心焦如焚中,一些人开始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发布寻人信息,而后,包括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搜狐、百度、360、盘古搜索、谷歌等等都迅速推出了寻亲友和报平安的平台,把相关信息进行汇总与推送,在大灾面前为人们搭建起了宝贵而及时的沟通平台。

“相比于五年前汶川地震时传统媒体渠道‘一家独大’的局面,以微信、微博等自媒体为主的‘微救援’平台,在本次‘4.20’四川雅安地震救灾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钟新表示。

据记者粗略统计,截至24日晚间,新浪微博的微话题“雅安求助”全部讨论已超过322101次;腾讯寻人平台已收录约15500条寻人信息,其中已有405人被找到;搜狐地震灾区求助/报平安平台寻人信息近8000条,报平安信息也达到200余条。

地震发生后,为帮助网友寻找地震中失踪的亲人与朋友,新华微博也迅速推出网上寻亲平台。据了解,为扩大传播面,新华微博寻亲平台还与百度进行深度合作,网友发布的寻亲信息会自动推送百度搜索。

当然,还有很多组织和个人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自发的组织起了对于雅安地震灾区的募捐活动,场面甚是火爆。但是很快就有人发现了这其中存在的很多问题。比如微博微信上号召募捐的东西也许并不是灾区真正需要的,或者根本运不进去,反而阻塞了交通,妨碍了专业的救援措施;比如从微博上组织来的志愿者过多的集中到了某一个灾区点,造成了一个地方“人多活少”,另一个地方却缺乏物资和救援的现象,甚至有些志愿者本身也缺乏基本的救援常识,反而成了需要救助的对象。如何疏导微博、微信上这些自发的救援与捐助行为,让这些爱心真正的发挥到实处。这又为人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

微博传递:不一样的故事 同样的感动

“请目前人在雅安,有摩托、有骑车技术、有吃苦精神、有心的汉子与我们联系。联系人……”

“是的,东西在服务区堆成小山,今天从一条老坡进到田家坪里面却还有坐月子的妈妈抱着喝奶的孩子坐在一个破破烂烂的旧油布搭的篷子里愁没有完整的避雨帐篷。物资不够吗?有些空地上已经堆满了。这次的震区地理环境以山为主,很多需求得从偏僻小道深入进去,很多小坡山道摩托都进不去,就得靠走。”

“下午在朝阳村帮家里没劳力没搭框架的乡亲搭建完,组织集体发放彩条布时,队伍从几个人排到几十个人,雨越下越大。眼看油布快发完,后面还排很长的队,倩倩一直在旁边跟我说:大智怎么办,这么发不够呀,怎么办?最后终于发完了,看着没领到的乡亲失望离去,倩倩一下子就哭了。那眼泪,直打进我心里。”

记录这些微博的是一名雅安地震志愿者,她却并不平凡。2008年5月12日,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瞬间夺去了这位绵竹汉旺镇舞蹈老师廖智深爱的女儿和跳舞的双腿,面对这一切,她选择了坚强:她用残缺的肢体在鼓上演绎力与美,通过义演筹款为家乡灾民筹款捐衣。如今,装上假肢的她第一时间选择奔赴雅安灾区。微博上这些平实的文字令人震撼。她说:“如果我自己没有失去一些东西之前,我真的没有这么懂得珍惜。”“如今,我想在雅安‘安心做事’”。我们感动,不仅是因为她从被帮助者变成了帮助他人的人,更因为她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去面对人生!

当然,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灾难带来的悲痛需要坚强,而正是这种坚强给了我们无数的感动!

微博上,还有这样一个消息引起了网友们的广泛反响,央视记者21日在雅安菜市场采访时遭小男孩“抢镜”,要求记者拍他,原因是“我外婆很担心,她天天都给家里打电话”。他还对着镜头落落大方地唱了一首《歌唱祖国》,向远在上海的外婆报平安。

不一样的故事却总是能够给我们带来同样的感动!面对灾难,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传播的“正能量”同样令人震撼!而这也让无数关心灾区的人们第一时间看到了一幕幕鲜活的场景与生命的希望!■

2013年4月20日8点02分,四川省雅安巿芦山县发生里氏7级地震(以下简称“雅安地震”)。8点02分53秒,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发出了四川雅安芦山发生地震的第一条微博。在随后的数小时内,以最新灾情、安全提示、求助呼吁等为主要内容的地震微博在网络空间急剧增长,让更多的人短时间内迅速获知了雅安地震的实时灾情。

猜你喜欢
舟曲雅安灾区
50万升汽柴油保供河南灾区
安庆石化:驰援灾区显担当
《上河降魔记》所见《格萨尔》在舟曲境内的流传
隆力奇慈善雅安行
推进天保工程实施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舟曲林业局天保工程建设回眸
甘肃林业(2016年4期)2016-11-07 08:56:56
雅安地震房屋倒损情况遥感影像解译
航天器工程(2014年5期)2014-03-11 16:36:02
祝福雅安
延河(2013年5期)2013-11-07 05:18:00
雅安 文雅安祥
英雄舟曲的史诗
祖国(2011年16期)2011-10-24 06:31:18
不舍舟曲等4则
意林(2010年18期)2010-05-14 12:5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