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翻译过程中的修辞意识

2013-09-25 07:48甘阳
疯狂英语·教师版 2013年3期
关键词:翻译受众影响

甘阳

摘 要:翻译不是将语言进行简单的转换,而是包括历史背景、文化传统、作者心理等在内的宽泛的文本转换。本文提出当今翻译学应借鉴西方当代新修辞学的意义理论指导翻译理论、翻译方法,加强修辞意识的培养,提高译者对译文受众、对译语修辞传统和译文话语修辞力量的理解与重视,强调以受众为中心,充分展现译文的修辞力量,以及受众对译文形式的认同感,并采取顺应源语文化的翻译方式影响受众,使其领略不同文化与语言的风采,最终将修辞的力量有效地传达出来。

关键词:翻译;修辞意识;修辞力量;受众;影响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08-0188-4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3.047

1 . 引言

中国作家莫言2012年10月11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当代中国文学在经历多年的努力后,进入西方主流视野的标志性事件。西方文学向中国打开了大门,中国文学准备好拥抱世界了吗?在国内评论界看来,莫言或许并非中国唯一有实力获得此奖的重要作家,他的得奖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翻译”这座文化沟通交流的重要桥梁。国外出版的莫言小说翻译作品部分颠覆了莫言原作品的结构,作品中大部分地道的中国当地语言用归化法翻译,以西方受众的接受度为基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社长庄智象认为:“向世界推广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翻译。”随着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向世界宣传中国、向世界推广中国的工作显得益发重要,翻译担负着此种重任,在参照“信、达、雅”的标准外,还应参考语言的民族化问题。翻译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培养优秀翻译人才的目标就是培养与现实世界联系紧密的人才,有效地影响译文受众是翻译行为的主要目的(陈小慰,2012)。但是,这方面的努力在当前的翻译人才培养中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是为了应付各种专业考试,如工程英语、银行英语、GRE、TOFEL等,进而为了找一份好工作,潜下心来立志将翻译作为终身职业的人才少之又少。而从事翻译的人才因为并未重视译文受众心理上的接受度,翻译值得商榷。比如:

我的同学就添油加醋地叙了我一番,我有些不耐烦,说:“我家死人,你倒有了故事了。”(阿城《棋王》,转引自陈宏薇,1998)

这句话中,如果将“我的同学就添油加醋地叙了我一番”简单地译为My classmate then added inflammatory details to him about my story就不能向母语为英语的译文受众传神地表达出这句话的原来意蕴,汉语中有“添油加醋”一词,比喻叙述事情或转述别人的话,为了夸大,添上原来没有的内容。恰巧英语里有“add spice to”和“spice up”两个词组,非常恰当地、并贴近原文文本意义地表达出“添油加醋”这个词的准确意义;所以把这句话翻译成“My fellow student then told him a well-spiced version of my story”。

这类译文翻译的不准确性原因在于译者对原文的修辞话语力量认识不足,不能有效地利用修辞话语影响译文受众。为此,本文提出,应加强修辞意识的培养,提高译者对译文受众、对译语修辞传统和译文话语修辞力量的理解与重视,在翻译过程有意识地认识到修辞的力量并将这种力量有效地传达出来。

2 . 修辞的定义

“修辞”两个字连用,早在先秦就开始了。《周易》上就有“修辞立其诚”的话。这里的修辞是修饰文辞的意思。古代希腊人很重视修辞的研究,古代希腊的修辞学(或叫修辞术),指的是演说的艺术,包括立论的艺术和修饰语句的艺术。修辞,狭义上就指文字修辞;广义上包括文章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全过程,同时也包含文字修辞。今天,从广义的角度来说,修辞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不仅研究语言材料的修辞特色,还要研究语言材料和各种语言之外的因素(如语言环境、交际对象等)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修辞不仅同语音、词汇、语法、逻辑密切相关,还同语言环境、交际对象、文化背景、心理因素等密切相关。

修辞除了具有说服艺术及加深别人的印象和抒情效果等传统意义之外,最重要的,也是最普遍接受的意义就是运用语言去有效地影响读者,对读者施加潜在影响力,接受语言所传达的思想,并让读者采取相应行动(邱文生,2012)。也就是说,修辞是一种语言艺术,是一种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语言表达行为,作用在于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提升语言的审美价值。修辞是一种认知活动,而且在认知活动中伴随着审美的追求。而译者在修辞语言的刺激下,进入修辞认知活动,重构概念之间的审美关系,并将审美认知结果尽可能地映射到译语文本中,从而让译文受众也能在译入语语言的刺激下产生审美共悟(邱文生,2012)。

3 . 在翻译中引入当代西方修辞学的视角

译者在工作中,应将翻译与修辞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译者应在翻译过程中具备修辞意识,了解修辞与翻译之间的内在关系。翻译是指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是对原文的再创作,是一种语言活动。既是语言活动,就存在修辞问题,因为修辞就是研究语言表达效果的艺术,修辞就是运用语言去影响读者,是语言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古典修辞学基础上继承并发展起来的当代西方修辞学,是强调用言辞影响受众,注重与受众的互动,将话语的象征力量置于研究的中心位置,如何有效地利用象征资源影响受众的认知行为是其关注的焦点,这也是一种社会实践的观点。西方新修辞学从社会符号学的视角将话语理解为社会行为,是发话人、话语以及受众在社会情境中的互动(柴改英,2008)。修辞学家肯尼斯·博克(Kenneth Burke)在谈到话语行为的象征特性时表示,现实的搭建是人类通过象征完成的,因此话语是以“话语动机”(motives of discourse)这一社会符号性质的特征参与社交,从而推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人类群体之间的和谐。

而在翻译的研究领域中,我们已经从语言、文化、功能、规范等角度入手,取得了很多成绩。但却缺乏对译文受众的研究力度,对译文语言的修辞力量缺乏认真的研究。翻译是交际,翻译学对研究人类交际问题的学问,也是研究语言使用问题的学问;当代西方修辞学将言语视为作者与受众之间建立的广泛、密不可分的社会联系,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文本对象,言语脱离社会环境是不可能想象的。因此,翻译涉及的不仅是单纯的言语转换,而是包括历史背景、文化传统、作者心理等在内的宽泛的文本转换,翻译学需要借鉴西方当代新修辞学的意义理论指导翻译理论、翻译方法,在宽泛的文本转换基础上着眼于对译语受众的研究力度,研究如何进行正确的翻译来影响译语受众。

4 . 翻译过程中的修辞意识和方法

西方修辞学家肯尼斯·博克创立的“认同说”(identification)里认为只有当这个人的言语被我们认同时,我们才有说服他的力量(Burke, 1969)。人类生活在社会环境中,是由人本身、职业、社会关系、社会活动、信仰、价值观、世界观等多样的特性构造而成,当我们与他们享有某些共同物质时,如有相同的宗教信仰、参与同一个社会组织时,即取得了与他人的同一(柴改英,2008)。当今叙利亚内乱中,美国与西方各国团结起来谴责共同的敌人——叙利亚,就是典型的同一。肯尼斯·博克的观点对翻译研究有着重要的补充作用,也就是说,只有受众在译文文本中感受到译文语言的认同感,也就是说,在价值观、态度、情感特点、知识结构、认知心理等方面认同时,译文文本才有可能对受众产生影响。修辞在与个人经验和背景的互动中形成了修辞构想,而这些构想只有被受众接受并吸收,才能呈现译文言语本来的意义。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有必要对修辞意识进行深度的关注、研究,以受众为中心,体现语言的象征力量,让译文言语在受众心中产生与译者同样的修辞的构想,才能影响受众,达到译文行为的目的。下面介绍几种方法。

4 . 1 以受众为中心,充分展现译文的修辞力量

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翻译方法多种多样,异化法与归化法是常常谈到的两个重要方法,受众中心化是归化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受众中心化以读者为中心,译者首先将译文读者的需要置于首位,符合译文读者的阅读习惯。由于各国的政治制度、经济模式、历史、风俗、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模式存在很大的不同,并形成各自独特文化特性和语言表达方式,在研究、翻译文本时语言或文化上的差异导致不可译性。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考虑到文化因素和受众的心理特征,对源语信息进行重组,使译文受众产生与原文受众同样的反应。这体现了翻译以受众为中心,采取归化的翻译手法以排除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使信息顺利传达(李春光,2012)。从修辞的角度分析,这也是一种致力于对译文受众产生影响的象征活动的实质(陈小慰,2012)。例如:

我银行里为你挂个名,你白天去走走,晚上教教我儿子,一面找机会,好不好?(钱钟书:《围城》,转引自陈宏薇,1998)

这句话本来的意思是周经理得知方鸿渐回国后职业无着落,表达安慰、显示好意的话。“走走”在语境中不是单纯的take one step,也不是walk,而是“到银行去露个脸,露个脸也等于让大家知道你是银行的职员”的意思。译文应为:

Ill put you on the payroll at the bank. You can drop in during the day and in the evening tutor my son while looking for a job. Hows that?(珍妮·凯特、茅国权译,转引自陈宏薇,1998)

drop in意思是pay a causal visit,象征性地“上上班”的意思。

在文学翻译中,受众意识的重要表现得很明显,但在应用性翻译中,则更应重视受众的接受度,在翻译中,去有效地影响受众,让受众接受译文话语,相信译文话语传递的信息,实现翻译的目的。

例如,“有目共赏”是一电视机广告,在汉语语境中,“有目共赏”明显地套用了成语“有目共睹”的形式以产生新鲜的效果,但其字面译文You can enjoy it if you have eyes在英语语境中失去了广告中最重要的美感功能和祈使功能,意义怪异,不具备让受众信服的理性基础,更谈不上产生广告效应。该广告如套用英语习语,改译为Seeing is believing,一方面向客户显示出了产品的优质质量,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简洁明快的语言美,贴近了受众的诉求策略,较好地对译语受众产生了预期的影响。

鉴于以上例证,翻译应考虑译文受众的接受度,不是简单的文本转换,译者自身应学会从受众心理出发,认识到译文话语的修辞力量,严格重视用译文对受众施加影响,达到翻译的目的。

4 . 2 应考虑到受众对译文形式的认同感

肯尼斯·博克认为,所有的文字形式都是一种行为(Burke, 1969),一个民族习惯的话语表达传统,对于另一个民族来说,是不合规范、难以理解的,熟悉的行文方式能有效地影响受众,达到预期的效果(陈小慰,2012)。译者应充分熟悉两种语言的结构、表达等特点,在翻译中,使用译文受众熟悉且具有认同感的相应表达方式,在结构及形式上贴近译文受众,让译文地道自然,贴近受众的心理,对其产生预期的影响。

例如,“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句中国谚语是对偶句,形式对称均衡、整齐美观;节奏鲜明、铿锵有力;内容凝练缜密、互相映补:“无心”对“有意”;“插柳”对“栽花”;“柳成荫”对“花不开”。但翻译成英语时,应考虑译文受众的接受度,从有效影响受众的角度考虑,按译文受众习惯的“对偶工整”手法来安排,翻译成:

Follow love, and it will flee; flee love, and it will follow you.(李定坤,1994)

再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是对苏州和杭州的赞美,是一对对偶句,前后两句对称,翻译成:

In heaven is paradise; on earth are Suzhou and Hangzhou.(朱佩芬:1995)

原文中“堂”和“杭”压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然而英译文未将原文的尾韵译出,这是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导致的,在翻译中无法避免,但译者尽量将损失减到了最小,采用了译文受众接受的形式,提高对译文受众的影响程度。

4 . 3 采取顺应源语文化的翻译方式影响受众,使其领略不同文化与语言的风采

在译者翻译的过程中,并不总是以受众为中心,顺应受众来完成对受众施加影响的任务。奈达(1993)曾说过“事实上大部分人都坚信自己国家的语言是最美的”,保留源语的语言文化特征,才能体现源语民族文化的真正特色。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简单转换,翻译也要巧妙地说服、诱导受众,使受众在倾听的基础上,接受译者的影响,实现译文的修辞任务。通过翻译采用译语受众接受的方式将其他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用受众接受的方式介绍过来,满足译语受众的好奇心,使其领略异域文化以及语言的风采,让其情感上与源语文化受众同一化,这实际上也是一个译者与受众“双赢”的互动过程。例如:

这对年轻夫妇并不相配,一个是西施,一个是张飞。

This young couple is not well matched, one is a Xi Shi—a famous Chinese beauty, while the other is a Zhang Fei—a well-known ill-tempered brute.(转引自陈宏薇,1998)

这句话里的西施和张飞在我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却为译文受众不知。因此,在翻译时必须作一下加工,在人名或其他专用名词的前后加几个词,以作简短的说明,使其了解这两个人物的基本特点。

5 . 结语

修辞与认知相关,是人类思考的表达方式。译者在翻译中,需要在修辞认知活动中,重建译文体系,以受众为中心,用受众接受的方式向受众传达信息,译者与受众的情感同一程度越高,译文就能更有效地影响译文受众。只有这样,译者才能在两国人民之间建构和谐的跨文化交互影响关系。

参考文献

Burke, K. A Rhetoric of Motives[M].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50.

Burke, K. A Grammar of Motives[M].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9.

Nida, Eugen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 1993.

柴改英.从肯尼斯·博克的话语修辞观看公示语的和谐功能及其翻译[J].外语电化教学,2008(3):36-41.

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陈小慰.翻译教学中修辞意识的培养[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3):86-90.

李春光.论外宣翻译中受众中心化与译者主体性的和谐统一[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7):54-57.

李定坤.汉英辞格对比与翻译[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刘亚猛.西方修辞学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邱文生.修辞认知与翻译[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5):26-31.

朱佩芬.实用英汉口译技巧[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翻译受众影响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
注意力 约会力 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