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焱可
摘 要: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还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前者属于认知范畴,后者属于情感范畴。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这一载体所获得的智能发展,是认知和情感两个心理过程协调发展的结果。外语教学中的情感涉及教师和学生的情感,教师的情感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学习者的情感状态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与学习效果。本文从情商入手,着重探讨了教师的情感情绪对英语教学效果的影响。
关键词:情感;情商;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08-0081-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3.022
1 . 情商、情绪、情感
情商,又称情绪商数、情绪智力。美国丹尼尔·戈尔曼(Goleman, 1995)在《情感智商》一书中把情商归纳为五种能力:“认识自身情绪、妥善管理情绪、自我激励、认识他人情绪、人际关系的管理能力。”
情绪,是人及动物所具有的一种心理活动,通过个体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一些生理方面的特征表现出来(陈苏丹,1999)。
情感,广义上与情绪一样,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在语言教学中,情感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情、感觉、情绪、态度等(Arnold, 1999)。
作为一种能够准确评价和表达情绪,认识情绪,有效调节、妥善管理情绪、控制情绪的能力,情商与情绪情感密切相关。一个人情商高低的差别在于其对情感和情绪的监控能力的不同。
2 . 英语教学中情感和认知的关系
英语教学是师生的双边共同活动:包括以语言为主的认知交流以及师生间的情感即非语言交流。二语习得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情感是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情感作动力的认知是苍白的,没有认知作基础的情感是盲目的。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这一载体所获得的智能发展,是认知和情感两个心理过程协调发展的结果。因此,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使知情两方面的因素在“教”与“学”的总体矛盾中和谐统一是必要的。
美国克拉申(Krashen, 1982)在情感过滤学说指出语言输入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有可能使学生习得,学习者的情感是个过滤器,可以使可理解性输入顺利通过,也可以阻隔习得所必需的输入。影响语言学习的情感因素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学习者的个别因素,包括焦虑、抑制、自尊心、学习动机等;第二类是学习者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情感因素,包括移情、课堂交流等。教学中,学生的情感受到压抑甚至抹杀时,人的自我创造潜能就得不到发展和实现,而只有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项茂英,2003)。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自身以及学生的情绪情感,通过自身积极的情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3 . 教师情商与英语课堂教学
3 . 1 情感教育教学整合活动的需要
情感教育整合是课堂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是把情感融进课程,构成情感互动,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人的认知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当情感因素受到压抑甚至抹杀时,人的自我创造潜能就得不到发展和实现(Rogers, 1969)。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是外语教学中重要的因素,情感伴随着语言知识在教师、学生、教材、环境之间流动。教师良好的情绪智力尤为重要,在围绕教材向学生传递知识时,教师的亲和力和感情投资会取得移情、期待和感染效应。总之,情感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愉快地学习知识,而且可以在师生间产生知识—情感的交流,进而达到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与创新。
3 . 2 素质教育的推动力
素质是人的体质、品格和素养,强调做人。素质教育重视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高情商是成功个人素质所必须具备的要素。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主体地位的作用,在情商教育中起表率作用,以自身的高情商培养学生的高情商。教育者要教会学生对自我情绪的认知和调控,提高学生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全面健康的发展创造条件,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位。
3 . 3 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师德师风建设的成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就需要教师不仅有广博的知识,还应该有高尚的人格和正确的道德思想,所以,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树立高尚的师德形象。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表现、处理自己的情感,才能更好地促进师德师风建设。
3 . 4 教师自身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1987: 29)原理表明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有多种动机和需要,包括生理、安全、归属和爱、自尊和自我实现五种需求, 这五种需要是按次序逐级上升的,当下一级需要获得满足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成为行动的动力了。自我实现需要是最高等级的创造性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施展才能,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达到高峰体验,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实现人的价值,达到完美人格。自我实现的需要对于教师来说就是实现其教育理想,对教育理想的执着追求是提高教师情商的前提。教师在追求教育理想实现自我的过程中,才能感悟人生境界的魅力,使其人格完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
4 . 提高教师情商优化课堂教学
4 . 1 情感教育的投入
情感过滤学说指出学习动机、态度、自信心等情感因素对于语言输入有过滤作用。如何调动学生上课热情,教师的课堂情绪不容忽视,毕竟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是课堂的设计者和操控者。
远古起,人们尝试着在教学中运用情感因素。罗马时期,昆体良提出“乐学”的观点。后来,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的核心观点就是“愉快教学”。近代英国的斯宾塞明确提出教学的“快乐原则”。现代史上,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布鲁纳在发现法教学理论中提出“动机原理”。如果课堂上知情合一,学生将积极参与并表达个人思想,形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气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丰富的情感为主导,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通过个人情绪感染力带动学生进入教学情境,以良好的情绪去推进课堂教学。
4 . 2 融洽的师生关系
克拉申在谈论年龄差异时指出青春期是情感过滤的增长期。Elkind描绘了青春期的心理变化:以自我为中心,期待别人的反应,相信任何时候自己都是注意的焦点。这种自我意识的增强恰恰助长了情感过滤的力度。刚入学的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和成年期的过渡期,独立和反叛倾向增强,心目中逐渐形成了“成人式的自我”,渴望被赏识,被认可,这个时候需要老师从情感上进行关注和疏导。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亲师”指良好的师生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帮助教师解读学生的情绪,在追求融洽的师生关系的过程中,教师逐步具有识别、监控学生情绪,帮助学生调节负面情绪的能力。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安全感,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增强英语学习的信心,发挥学习潜能。而且,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使师生之间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进入教育教学的最佳境界。
4 . 3 注意课堂上的教学艺术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不仅仅是传授专业知识的“讲师”,更要学做“导师”。Adrian指出“导师”除了具备“讲师”和“教师”的素质外,最关键的是具备一定的教学艺术(Adrian,1998)。
4.3.1 非言语符号
非语言交流,以非言语行为为载体,通过人的眼神、表情、动作和空间距离、身体移动、姿势、饰品服饰来进行信息交流,它能表达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情感、情绪。非语言信号对语音信号有着诠释的作用,人与人交流时, 面部表情、姿态、语音、语调、眼神等都起着加强或减弱语言信息的作用;它可以突破语言沟通的局限性,以有形的方式体现了情绪的主观体验。教学中时,非语言符号能够使施教者的语言表达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沟通的过程会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共鸣和互动,从而营造轻松的氛围。因此,教师课堂上要有良好的主导情绪状态,要发挥体态语等非言语符号的作用,课堂中眼神接触、微笑传递、走下讲台与学生近距离接触、绘声绘色的讲解都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
4.3.2 创设课堂情境
情境教学,依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创造“轻松乐学”的氛围。创造“心理自由、安全”的课堂情境是外语教学重要的方面。创设课堂情境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提升其表现力和自尊心促进自我形象的形成,使学生自己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体。为了鼓励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可以采用roleplay、话剧、配对练习、创设问题情境、头脑风暴、连锁问答和即兴表演等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运用语言知识表达个人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
4 . 4 适时移情
何自然将移情界定为“言语交际双方情感相通,能设想和理解对方用意”。布朗(Brown, 2002)认为,移情是指“设身处地想他人之想”或“跨越自身知他人之所知”,它是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大学生随着生理、心理、社会性成熟水平的提高,其独立意识和反叛倾向增强,在他们心目中逐渐形成了“成人式的自我”,教师必须适时的站在学生角度,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把教学过程演变为师生相互交流的过程和疏通情感、信息交流的渠道,密切注视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移情换位,思其所思,忧其所忧,乐其所乐,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其更有效地吸收新知识、新信息。教师要学会从学生的视角立场来看问题,这可以融洽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氛围。
英语教学,教师不仅要从学生的视角来处理师生关系,还应以包容欣赏的态度接受目的语——西方国家的语言和文化。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把教材中所蕴涵的情感内容传递给学生,这样,学生接触的不是枯燥乏味的知识,而是在面对一个有感情内涵的对象,潜移默化中提升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5 . 结论
学生的学习行为受知识等智力因素以及非智力因素特别是情感因素的制约。英语作为一门外语,语言的习得与课堂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情绪具有感染性,以及教师的“言传身教”,课堂上教师的情绪情感影响着学生的情感过滤以及英语学习,进而影响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所以英语教师除了丰富知识这个硬件储备外,还应该学会提高情商这个情感方面的软件设施。重视情感教育的课堂教学会使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产生的焦虑等消极情绪降到最低,从而对英语学习起过滤作用的消极情感因素得以减少,课堂氛围轻松活跃,师生关系民主和谐,学生上课热情高涨,兴趣提高,学习动机得以纯正,最终优化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A drian Underhill. Sound Foundations: Learning and Teaching Pronunciation[M]. Macroillan ELT.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 9 9 8 .
Arnold J. 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Brown, H. D.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 0 0 2:1 3 4 - 1 4 3 .
Goleman, D. Emotional Intelligence[M]. New York: Bantam Books, 1995.
Krashen, S. 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1982: 9-32.
Rogers, C. Freedom to Learn: A View of What Education Might Become[M]. Charles E. Merrill, Columbus, Ohio, 1969.
陈苏丹.谈情商与大学英语学习[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4).
马斯洛.人格与动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29.
项茂英.情感因素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理论与实证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3):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