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市场经济下的音乐文化现状

2013-09-25 02:29夏雅莉
学理论·中 2013年8期
关键词:音乐教育

夏雅莉

摘 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一方面我国音乐文化产业蓬勃发展,逐步实现多元化与大众化的产业模式,人民音乐文化生活得到极大地充实与提高;另一方面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遭到冲击,音乐文化产业面临追逐短期利益、产品质量优劣并存、音乐人才教育状况堪忧等问题。当今音乐文化产业中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加大公共音乐教育的投入,举办传统音乐文化艺术节、建立独立于市场的艺术中心等方式,维护音乐文化的艺术性和纯粹性。

关键词:音乐文化产业;传统民族音乐文化;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J6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208-03

自2004年中国湖南卫视主办的大众歌手选秀赛起,电视节目界便掀起了一股歌手选秀热潮,各大媒体争相借鉴效仿。而2012年《中国好声音》的高收视率无疑将歌手选秀这一新型电视娱乐类节目推向了高潮,不仅为中国乐坛发展提供了极具音乐天赋的人才,也为浙江卫视赚足了人气。《中国好声音》也引来众多寻求合作的广告商,以爱奇艺为例,该网站每期节目的播放量都能达到几千万次,并已收获千万元的广告收入。显而易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音乐文化产业正显现出它巨大的潜能与作用。

一、当代音乐文化产业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逐渐开始追求精神文化消费,音乐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现代科技的发展,逐渐使音乐成为一种大众化的随时随地的享受。到了今天,中国更是迎头赶上了网络信息革命的巨变,同时,文化领域也形成了一种基于现代工业文明的音乐文化大潮,使得音乐的市场价值急速膨胀,音乐文化产品进入一个社会化大生产时期。目前,我国音乐产业作为文化产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经济效益的主导和高新技术的参与,使音乐文化产业拥有自我扩张的内在动力,可以突破任何阻碍与约束而拥有一个广阔的前景。这一切都促使音乐文化产业的领域呈现出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

音乐文化产业是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产物。音乐艺术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音乐文化产业不仅促进着国民经济、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影响着国民的音乐素质。就这方面来看,我国音乐文化产业获得了蓬勃的发展,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音乐文化产业得以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飞速壮大,具体来说有以下条件。

(一)党和国家的政策性支持,为我国音乐文化产业指出了正确的发展道路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开幕式上所做的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为我国文化工作的繁荣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建设、传统音乐的保护和音乐教育的改革等方面工作都具有极为深刻的指导意义。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我们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构建了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

(二)现代科技的进步,为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性支持

现代化的传媒技术大大加快了音乐作品的传播速度。一个优秀的音乐作品在广播、电视等媒体上一经播出,很快传遍大江南北,现代科技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卡拉OK”热,极大地激发了群众演唱歌曲的热情,使得现代人又多了一种娱乐休闲方式,这一娱乐项目的兴起,为经济市场带来了新的商机。如今,走在大街上,各种KTV随处可见,甚至添加了餐饮、酒吧、保健、洗浴等服务项目,不断制造商机,有效实现了消费水平的大众化,消费人群的多元化,争取到了更多的盈利空间。

丰富的情感是用音乐来表达的,而音乐却是需要载体的。过去音乐产品的销售,最初来自于盒式录音带,之后,出现了CD、VCD、DVD多种音乐载体。进入21世纪后,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从笨重的随身听到轻便的MP3、MP4,再到如今苹果公司推出的ipod等。这一系列听音乐的电子产品,也反映出了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音乐。我们总会看到公交车上、地铁上,有许多的年轻人使用手机听歌,从起床的闹铃、手机彩铃,到商场营业、咖啡馆、茶馆、饭店、酒店、电影电视配乐……几乎任何有人活动的场所都有音乐的存在。尤其是网络时代的来临,使得音乐载体从有形逐渐转化为无形。MP3播放器的兴起说明人们对音乐的需求已经走向了数字多元化时代,而彩铃正好满足了人们这种对时尚个性化追求的心理需要。音乐网站也成为沟通商业化的音乐产品与音乐化商业产品之间共同的有效路径,为音乐网站自身,也为后二者提供了巨大的盈利空间。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大大促进了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

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种,本质上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在市场经济社会形态中艺术也有其市场属性。在今天文化市场经济成熟的条件下,音乐产品的艺术价值越高,市场价值也就越高[1]。

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生产和消费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两个相辅相成的重要因素。经济产业的发展和人们在物质消费方面的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必须和人们音乐文化消费的需求紧密结合。目前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的音乐文化消费日益增加,音乐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也在迅速增长。

二、我国音乐文化产业面临的问题

我国的音乐产业按市场化运作的时间比较短,相对于欧美市场来说,我国的音乐市场还是一个不太成熟的市场,属于刚刚起步的行业,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与完善。

(一)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尴尬处境

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中国传统音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体系性的规律和特点。中国传统音乐是数千年来本族音乐与其他民族音乐融合的精华所在。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比如昆曲、古琴、京剧、十二木卡姆、曾侯乙编钟等。在当代多元音乐文化市场中,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2]。

一方面大众娱乐性的“通俗”音乐占领了广大的音响音像等传媒市场,另一方面“全球一体化”使西方音乐文化对传统音乐产生了更猛烈的冲击,而且传统音乐文化本身也存在一个如何进行现代“阐释”的问题。

譬如昆曲和古琴音乐历来是被看作保存着中国古代音乐的两大宝库。昆曲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被誉为“百戏之祖”。古琴,又称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是汉文化的瑰宝。高山流水觅知音传为佳话,嵇康作古琴曲《广陵散》,是生命之绝唱。古琴无疑是古代文人墨客情感的寄托。然而从大众媒体的音乐导向来看,像昆曲、古琴这样不依赖民俗活动,也不靠票房收入方式传承的具有高雅艺术品格的传统音乐,并不被大多数国民看好。这些极具民族特色的“活化石”面临极其尴尬的处境。传统音乐文化人才的极度缺乏,使得这些高雅艺术在市场经济下举步维艰,相反,一些肆意宣泄情感的口水音乐却大量占据了音乐消费市场的份额[3]。

(二)我国音乐人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音乐创作方面的人才,我国的音乐教育制度却并不完善。以高校为例,我国高校音乐文化参与文化产业活动的主要资金来源目前还是依靠政府投入,虽然高校在参与文化产业活动时也吸纳了来自社会各界的资金支持,但非常有限且无连续性,无法维持高校音乐文化在文化产业中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高校音乐文化的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在我国,虽然越来越多的高校设置了音乐文化教育课程,但教育课程设置过于陈旧,师资队伍也参差不齐,接受过音乐文化教育或相关培训的教师不足,拥有社会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更是屈指可数。有实力的院校可以聘请专家、学者及业界资深音乐人士对高校学生进行音乐文化教育,但这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难以在较多的院校广泛推行。

而且,正在各大高校音乐专业深造的学生们自身也存在许多问题。随着近年来“艺考热”的不断升温,报名参加艺考的学生越来越多。其中多数学生是怀着艺术梦想而参加考试的,但也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将艺考作为上大学的捷径。大量考生在高考前投奔名师,不惜花重金进行音乐培训拔高,不顾自身音乐素质、家庭经济条件。音乐考生在准备考试时,就要拼命补习要考的音乐内容,用各种方法只为取得高分;而取得高分的同时忽视了文化课的学习。这样做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在音乐学习过程中,不是学习音乐本身,而是学习对付考试的方法、对音乐技巧单一、呆板的掌握,违背了音乐重在感受的原则。这样学音乐不是为了陶冶情操,而是极功利性的。这样一来,艺考这一选拨音乐人才的形式就完全变了味。现在的音乐考生在参加招生考试时,文化课录取分数线是低于普通考生的。近几年的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在综合素质考核时,“音乐大赛”往往变成了笑料不断的“小品大赛”,一些选手对音乐、文艺、历史等方面的常识都“想不起”、“不知道”,传播“先进文化”的人“没有文化”,真是极大的讽刺。在各大音乐高校中,大多数学生无法兼备较高的艺术修养与文化内涵。这些音乐艺术生艺术生音乐综合素质差,文化底子薄。殊不知,音乐也是一门综合性艺术,也需要交叉学科知识的渗透,需要一定的文化修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越来越需要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音乐人才,鉴于此,各大音乐院校相继开设了艺术管理、文化产业等课程。譬如天津音乐学院开设艺术管理专业,中国戏曲学院开设跨国际文化交流专业,将音乐艺术与管理学科相融合,不断提高音乐艺术生自身的开拓能力与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专业技能与文化素养,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这种现象本身也说明了纯音乐专业的大学生,凭借音乐艺术生自身的综合能力还不足以满足现代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毕业后的工作出路狭窄,在社会上的竞争力越来越弱。

(三)音乐产品良莠不齐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给了音乐文化产业高速发展的机会,同时又催生了大量只为获取短期效益的音乐垃圾。通俗音乐及商业化音乐产品推陈出新,不断占领音乐文化产业市场,这些音乐贴近生活,放大情感,拥有众多的年轻受众,音乐创作与经销公司为了商业目的不惜借助各种媒体炒作,一定程度上误导了青年人的价值取向。

从流行歌曲歌词创作层面来说,古代流行歌词往往能够吸引文人士大夫的注意,从而脱离音乐走向案头文学,而当代流行歌词则成为传播媒介的附庸,无法独立实现其文学价值,更无法引导当代的主流文学创作。

入乐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大传统。从《诗经》里的笙诗、弦诗到汉乐府中的相和歌词、清商曲词,至隋唐发展起来的宴乐,弦歌不绝。唐诗中王昌龄、王之涣等四人“旗亭画壁”的典故给唐诗添了一抹亮丽的神采,著名的《阳关三叠》更是流传至今。柳永的词被歌妓传唱,形成“有井水处,皆歌柳词”的局面。至近代,张明敏、黄■、林夕等一批港台创作人的歌词更是风靡华人乐坛且长盛不衰。富有文化底蕴与文学艺术水平的诗词与音乐的结合产生的巨大成就可见一斑。

过去很多流行歌曲让人觉得很舒服,歌词能经得住反复琢磨,值得玩味。优秀的词作者,能把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对人生的感与悟,对生活的爱与恨,对社会变化的悲与喜,统统化为音乐,去表达人们的悲伤与无奈。这正是这么多年来优秀音乐人如罗大佑、李宗盛等始终为大众所喜爱的原因。而在当今的音乐文化产业中,大量的音乐作品受商业化经济的影响,尤以网络歌曲为最,很多作词者文学功底并不深厚,产生了大量粗制滥造的音乐产品。如摇滚乐队多自己填词作曲,他们很多从小就从事音乐创作,对歌词是否具有良好的文学性不太在乎,因而很多作品歌词内容单调无味,甚至包含低俗的审美倾向。这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宗旨和要求是相悖的。

三、结语

音乐作品必然产生经济效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不论是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还是当代流行音乐的发展都应遵循市场运行的一般规律。经济效益是有利于音乐艺术事业的发展的,但是音乐艺术事业从本质上说是社会公益事业,因此我们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两个效益的统一。

“音乐不是单纯的技术,而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智慧的结晶。”音乐和其他文化一样,都是培养人提高人的素质最根本的途径,它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思想,从而使人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4]。音乐活动不但作为创造人类精神财富的形式存在,而且也将作为一种知识经济的产业形式不断地发展。大力发展音乐文化产业,与我们建设精神文明社会的宗旨相符,既能提高国民生活品质,又能使之发展壮大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支柱产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做出巨大贡献。

传统音乐是中华民族艺术文化的结晶,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根基。我们可以通过加大公共音乐教育的投入,举办传统音乐文化艺术节、建立独立于市场的艺术中心等方式,在把音乐文化商业化的同时,维护音乐文化的艺术性与纯粹性[5]。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我国著名文学评论家杨义在《综合国力不能忽视文化竞争力》一文中指出,是否能够充分地发掘本土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价值是发展文化产业、增强竞争力的一个具有根本性的重要保证。这充分说明了传统音乐在建设文化产业方面的重要意义。所以,在各种流行音乐创造出巨大经济效益的事实面前,我们仍应当谨记传承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使命。

参考文献:

[1]杨雁行.欧洲浪漫主义音乐商品化进程[C]//天津音乐学院.“中西音乐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469-475.

[2]杨民康.音乐民族志方法导论: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实例[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3]Bruno Nettl,洛秦,黄婉.八个城市的音乐文化:传统与变迁[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4).

[4]洛秦,张澄宇.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7,106(1).

[5]孟晓驷.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三大战略举措[J].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责任编辑:宋 佳)

猜你喜欢
音乐教育
创作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意义探讨
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传播的必要性
贵州民歌引入音乐教育的策略分析
浅议高职院校音乐教学与学生创造力培养
新时期音乐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传递的关系及实现策略
浅析音乐教育在基层消防部队中的作用
关于特殊音乐教育师资培养的个人见解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改革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