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 刘湾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打工,这也就导致留守儿童的出现。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群体越来越大,而在他们身上也凸显了一定的社会心理问题,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孤独等性格特征。要从人本主义关怀出发,从行为疗法的角度出发采取干预的措施,以期能有效预防以及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农民工;干预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092-02
一、引言
随着大批量的农民工进城,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留守儿童的问题。我国现有流动人口已经过亿,由于各种政策、条件还不允许,所以他们的子女便守在老家,由祖辈们照顾起居,若祖辈们不在了,便是年长的照顾年幼的孩子。由于一年中鲜少能见到父母,缺少父母的关爱、照顾以及各方面的悉心指导,导致留守儿童产生诸多的心理问题。由此形成的所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1-2]。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在户籍所在地,不能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而由其他监护人长期监护抚养或独立生活的儿童。段成荣、周福林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表0.95‰的抽样数据,推算出我国14岁以下留守儿童数量为2290.45万人左右。在全部留守儿童中,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86.5%。一项历时5年的调查显示,农村儿童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要比城市儿童严重得多,检出率高达19.8%,差不多每5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存在心理问题或行为异常,而城市儿童的检出率只有8.1%。据另一项调查显示,有55.5%的留守儿童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孤独等性格特征[3]。
一般来说,心理学意义上的社会经济地位是经济资本(如家庭经济收入、父母职业地位)、人力资本(如父母受教育程度、工作技能)和社会资本(如单亲家庭)的结合,这三者都影响着儿童的发展。高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为子女提供了大量的辅助性条件和社会支持,而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儿童在这些资源上的不足使其处于发展的高危状况中。对于低社会经济地位尤其是贫困儿童的发展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对贫困家庭的重视和社会福利改革极大地推动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留守儿童在当今中国社会生活中属于典型的低社会经济地位儿童,对留守儿童的研究不仅应该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更应该给出干预的措施。
本研究在对低社会经济地位儿童的心理问题作出描述的同时,提出针对这些心理问题的干预策略。
二、留守儿童的特点、心理问题
1.性格缺陷
农村留守儿童长期脱离父母生活,而临时监护人只能给留守儿童局限于吃饱穿暖少生病之类的表层关怀,无法给他们全面的教育。在调查中发现,在留守儿童当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要高得多。这在无形中逐渐助长了他们自私、任性、霸道、蛮横、叛逆、以自我为核心等极端性格。
2.亲情缺失
留守儿童与父母分离,长期缺乏亲情的安慰和关怀,因此大多便存在着焦虑和紧张等情绪,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差。幼年时期他们体验最多的是孤独与寂寞并且过早体验了无助的感觉,内心封闭、孤独、不合群,不愿与他人交往,害怕被别人欺负,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强[4]。影响了孩子的行为、心理、人格与智力的发展。
3.价值扭曲
外出务工的最终目的是希望能尽快改变贫困的现状,因此,急切致富心理膨胀,极少关注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部分父母由于无法照顾子女而心生内疚,于是采用“物质+金钱+放任教育”的方式进行补偿,结果导致留守儿童逐渐养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读书无用论”、“拜金”思想抬头,认为金钱万能,很多学生小学或初中毕业就立即外出打工赚钱,放弃继续求学的机会。
4.学习普遍差
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为低下,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家庭来看,亲情关系作为一种情感因素,对孩子的学习动机、态度、性格等产生重大的影响,成为间接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而且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把孩子学业定位太低,只限于九年义务教育。但实际上,部分务工子女甚至连九年义务教育都没有完成。
从学校来看,现在的学校,尤其是边远山村的小学,师资配备不足,教学任务繁重,很难注重到每个学生。
从留守儿童自身来看,由于年龄尚幼,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没有看到知识的重要性,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根本就不注重学习。
三、预防策略
要解决关于留守儿童的社会问题,要从根本原因下手。而其根本原因便是农民工进城引起的。然而农民工进城是大趋势,城市需要农民工的参与,而农民工也需要城市的依托,因此我们只有从其他方面着手,在不杜绝农民工进城的同时,改善留守儿童的问题。
1.社会政策的改善、政府工作的扶持
第一,政府要努力提供给农民工生存的基本保障,例如住房以及暂时户口。只有这样,农民工才可以安心踏实的工作,并有机会将子女接到城市中学习。
第二,政府要提倡学校放宽对学生生源地的要求,给予农民工子女一定的求学机会。避免父母与子女相隔两地。
第三,政府要实行某些措施以扶持农业,减免农业税,增加补贴的额度,不至于让农民工满足不了基本的生活需求。大力扶持副业,鼓励利用资源发展创业。
第四,有关部门要通过多种方式,构建父母子女沟通机制,筑起留守儿童与父母情感交流的桥梁。
2.学校
完善学校教书与育人的教育功能;增设相关课程,加强精神、心理、生理及行为方面的指导教育;班主任及老师要给留守儿童特别的关爱。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留守儿童培养健全的人格,保持良好的心理环境。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一是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包括心理训练、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二是个别咨询与辅导。开设心理咨询室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一对一的直接沟通指导,排解心理困扰。三是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建立民主、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3.父母
父母关爱的缺失是导致留守儿童各种问题发生的主要以及重要因素。做好父母的工作是避免留守儿童各种问题发生的关键。家长们要将对孩子及时的关爱提高到意识层面,要知道孩子心的发展成长更为重要,因为很多不良少年是因为得不到父母、同伴以及社会的关爱而产生的。家长要经常与子女联系,多与孩子沟通,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家长也要经常与代理监护人以及老师联系和交流。
4.监护人
监护人要尽力照顾孩子的各方面发展,要知道孩子的发展不止需要食物与衣服,他们还需要关注、引导、关心和爱。所以监护人要提高意识,照顾关心孩子的各方面发展。
四、临床理论的干预机制
未雨绸缪是没错的,可是在现今的社会,我们所提出的认为有效的预防措施,在很多时候并不能真正有效防止留守儿童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而且现在的留守儿童也已经产生了很多心理问题。所以我们不仅要提出预防措施,更要提出有效的干预治疗措施。针对留守儿童的诸多心理问题,研究者提出以下几点加以干预。
1.从人本主义关怀出发
留守儿童之所以会出现诸如此类的心理问题,究其原因是得不到正确的关爱。所以我们要从根本着手,给与他们适当的关爱。人本主义理论对于这一点是做得极好的。人本主义中,最具影响力的两个人是罗杰斯和马斯洛。
罗杰斯认为探索和实现个人潜能的过程被称为自我实现。什么决定了我们是否能自我实现?决定因素是童年经历。当儿童有自我意识的时候,他们自动形成了对罗杰斯所谓的积极评价的要求,即来自他们生活中的重要人物的友爱和赞同,如果孩子没有及时体验到这些,那么将严重阻碍自我实现的发展。留守儿童之所以出现这些心理问题,与他们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激励是分不开的,所以根据罗杰斯的理论我们要及时给与孩子关爱,让他们能够实现自我。此时个人中心疗法比较适合,因为留守儿童缺爱,所以他们希望被关注被爱护,如果运用尊重、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等技术会让孩子体会到关注与关爱,从而较好的沟通以及解决问题。
马斯洛提出了五个需求层次,首先是物质需要,其次是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对于留守儿童而言虽然得到祖辈的疼爱和呵护,但由于自幼缺少父母的关爱,爱和归属的需要往往处于匮乏状态,容易引起心理上的压力,产生孤独、寂寞、敏感、焦虑等不良情绪。所以,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外出打工的父母们,不仅要注意满足孩子们的物质需要、安全需要,还要满足他们的归属与爱的需要。
2.从行为疗法的角度
行为疗法包括很多,但是强化疗法比较适合给留守儿童使用。留守儿童不仅缺少父母的关爱与关注,他们还缺少正确的引导,没有正确的标准来衡量许多事情,因此,留守儿童会在很多问题上发生致命的错误,对留守儿童许多外显行为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运用强化疗法是比较有效的。强化疗法是指在孩子做对某件事情时给与积极的奖励,在做错某件事情时,不给与奖励(淡化或者漠视)或者给与惩罚。长此以往,孩子就能够知道事情对错的标准。
五、结语
总之,我国留守儿童是庞大的特殊的群体,他们身上所产生的问题是急需解决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新课题与难题,并且将是这个时期内长期存在且又无法回避的问题。由于这庞大的群体仍在不断壮大,问题的严重性更加凸显,为此,我们必须把这些问题纳入社会经济总目标,综合解决,才能标本兼治。作为心理学工作者,应当高度重视,将其上升为日常工作的重点之一去研究解决,才能全面彻底地解决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1]罗国芬,佘凌.流动人口子女及其教育:概念的辨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4).
[2]江荣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6,(1).
[3]李揽月.打工教子难取舍,留守儿童问题多[N].安徽日报,2004-02-11.
[4]连涛,郭聪.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教学与研究,2011,(2).
(责任编辑:田 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