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触摸“恒福”

2013-09-25 08:17罗飞韩晓娟
茶博览 2013年11期
关键词:汝窑茶业茶具

罗飞 韩晓娟

“无花果从树上落下;它们味美而新鲜;在落下时,它们的红色外皮破裂了。对于这些成熟的无花果,我好像北风似的。”

推开办公室的双门,隔廊内临窗而立的无花果树,出现了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一书中的描绘。叠景重现且如此逼真,令人瞬间产生恍惚之感,于是,停顿片刻,便弓下身子捡起落在花盆里、地上的无花果,清水冲洗,入口即食。

尼采,这位一百多年前提出“超人”英雄主义哲学人生观的德国哲学家,就这样再次站到了我的面前。尼采爱用一个词“勇敢”,第一条戒律就是“勇敢地成为你自己”他的英雄主义,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中国《周易》中的铿锵之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整整一个上午,尼采的思想就这样在办公室的无花果树前流泻而出。而相隔数天,与广东徐结根先生的交谈,在广州近距离地感受他的事业,竟然再次让我们感知了“勇敢地成为你自己”的强烈冲力。

徐结根,广州恒福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他以“恒福”和“东道汝窑”两个品牌在中国茶业市场标注了自己。其中,“恒福”既是企业名称也是产品的商标,此品牌从诞生到今天深得海内外市场的认可;后者“东道汝窑”品牌,是其带领研发团队历经百余次试验,成功复兴了中国历史上五大名窑之首的“汝窑”之瓷,全称“东道汝窑”,产品系列为“东道汝窑”茶具,此为茶具行业的新高。

“纵观中国茶与茶文化的历史,茶与经济、茶与国力、茶与文化,关系密不可分。翻开中国历史,凡经济强盛则文化强盛,茶产业与茶文化也同时繁荣,从陆羽的《茶经》到宋徽宗的《大观茶论》,从卢仝的《七碗茶》到乾隆退政前感叹‘君不可一日无茶’,无不叙述着中国茶文化的璀璨文明。”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王家扬先生曾在徐结根的《无尽缘起》之书中写下了这样的前言,文字虽然不多但却勾勒出了茶与古老中国相生相伴的并行路径。

显然,这是一个历史背景厚重、文化之脉深远的隧道,恒福能够从此中带着300余项“发明创造”、“实用新型”等发明专利踽踽走来,能够以 “东道汝窑”、“绿功夫”、“无尽缘起”、“ 上善若水”、“ 越窑古意”等系列茶具产品覆盖中外市场,能够以《走进汝窑》、《中国茶具设计》、《绿茶功夫》、《定窑风华》、《茶具》等多部专著引领行业进程,绝非一件易事,他们身上一定相互融通了若干历史与现实的因子。

以器兴茶

茶为国饮,但茶亦有殇。

中国是茶叶生产大国,但却非强国。作为世界茶叶种植之源,中国拥有世界50%以上的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居世界首位,但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消费市场竟呈现低迷之态:一方面茶叶由“贵族化”、 “天价炒作”等畸形营销走向小众消费,市场鱼龙混杂、农药残留等问题加剧着需求萎缩;另一方面,作为茶饮传承者的年轻一代并没有形成稳定饮茶习惯;此外,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多个产茶大国竞争力有增无减,成熟的国外资本对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觊觎已久,正伺机而入;中国是茶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但国际市场上热销茶品以红茶为主导,中国产量最大的绿茶少人问津、品类丰富的高档特种茶在国外市场鲜获认同。

“一边是炒作气氛浓厚,一边是生产能力过剩,中国茶业‘七万家茶企不如英国一家立顿’的现状,对不起悠久而辉煌的中国茶文明”,《瞭望周刊》一语道破“国饮”之殇。

茶叶生产结构与全球消费结构的不相对应,国内的茶业消费人口对千年“国饮”的淡忘冷落,甚至茶业产业化的步履蹒跚,对于统领恒福团队且一直站在茶业前端的徐结根有如切肤之痛。如何改变中国茶业散、乱、杂的局面?如何让绿茶全面挺进国际市场?如何让国饮深入国人之心?这三个看似须由国家层面宏观考量的问题,却成了徐结根带领恒福团队一路前行撬动市场的思想引领。

“寻求改变的人,相信潜力无限,一己之力也可以使世界焕然一新。”意欲肩负振兴茶业重责的徐结根,对此深信不疑。茶海航行十五年,他清晰地接受了这样一个理念: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改变可以改变的一切。

“宽门引向地狱,窄门指向天堂”,恒福的“改变”由此灵光闪现:避开市场中的茶叶销售之争,全力挺进茶器生产,让那些闪现着奇思异想的茶具积聚起中外消费者的目光,而这些从品貌到材质一一体现了纯中国元素和西方审美的盛茶器物,从入眼到入手必会让消费者生发出以我美器盛我好茶之想。于是,先有杯、后有茶的跟进模式,便会自然贯通于市场主体之中。

此为以器兴茶。

足音跫然

命题恒福,脑海中却常出现可口可乐和麦当劳这两个品牌,正是两家公司带着各自创造的秘笈,紧紧贴住工业化与全球化这两次时代机遇而成就了自己。这与恒福在当下中国的发展有诸多吻合。无论是中国工业化后期的到来,还是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恒福产品全新的设计智慧加之专利型的艺术创造,让它迅速挺进市场有了上述天时地利的护佑。

茶叶消费之于茶产业,犹如薪柴之于釜鼎。持续有效拉动国内外茶叶消费需求,方能使产业火热。恒福“以器兴茶”的战略构想,是要以茶之“器”促动茶之消费,即:加薪于釜底、催化产业繁荣。

有了支点,撬点何在?直面风雨际会的全球茶叶市场,身陷万象纷呈的中国茶业,这注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不可毕其功于一役。

这一役,将是一场突围战。

中国茶品由世代茶人历经千年智慧打磨形成的传统工艺制作而出,品饮略显繁琐但却拥有令速饮和袋装茶望尘莫及的韵味。让中国茶品便捷走入生活,是打破现代社会对茶叶消费壁垒的重要突破口。

2005年,一个故事犹如牛顿的苹果闯进恒福研发团队的脑海。当年这撒切尔夫人访华,在会谈期间,撒切尔夫人啜饮一杯绿茶之时,一片茶叶也被喝到嘴里。吐还是不吐?那一瞬间成为困扰这位优雅的英国领导人的大难题。撒切尔夫人的“不自在”促动恒福团队成功研发“自在杯”。

为了解决茶叶入口的尴尬,一片月牙形茶隔结构被巧妙的设计在杯子内部。结合绿茶所含多种益生成分容易被密闭空间氧化的特点,可悬挂杯侧的杯盖应运而生。但是,从设计作品到产品并非一蹴而就,“月牙茶隔”在制作过程中曾反复遭遇烧制变形难题,研发团队历尽艰辛终获破解。

“心离烦恼之系缚,通达无碍为自在”。端庄大气、简约实用的自在杯置于案头,仿若良友相伴,人文情趣寓于巧妙设计之中使其颇具生活气质。当一注热水冲入,茶叶则翻滚沉浮、茶香亦袅袅升腾,生活之卷也随之悠然自在起来。

自在杯的诞生对恒福意义不俗,其精巧的设计摘得了享有中国工业设计界“奥斯卡”之称的红星奖;烧制月牙茶隔的技术攻关成就了自在杯难于被滥制的优势,而或陶瓷、或紫砂等多种材质的自在杯芳容初展便畅销风行,由此恒福从茶具制造业“千杯一面”的窠臼中一跃而出。

绿茶是世界最早的茶类,品类繁多。自在杯开启的“茶汤分离”绿茶品饮方式揭开了“绿功夫”的幕布。2005年,徐结根率先提出“绿功夫”全新理念并开启与之相应的项目研发。

何谓绿功夫?中国茶叶博物馆馆长王建荣,对此之注解可谓精准:一段时间以来,功夫茶已经成为乌龙茶冲泡法的代名词,而对于中国六大茶类中历史最悠久的绿茶,许多人的品饮方法失当——只是简单的投茶入杯、注入开水,然后品饮。因其无法控制茶的浸泡时间,时短,则茶味淡;时长,则茶味苦涩,难以下咽,这不易于绿茶色、香、味、形的发挥。

绿功夫概念,选用品质上等的绿茶、上佳的水品、精致的茶具、茶水分离的沏泡法,选择或营造优雅的环境,邀意趣相投的茶友共同品饮绿茶。一个玻璃杯泡一杯绿茶,“赏、品、玩”即是绿功夫开发的核心理念:首先,核心泡法是要茶水分离,其次,绿功夫的冲泡要赏,突出赏茶的功能特点;再次,可更耐泡,可多冲两到三泡;最后,不饮用时不让水长时间浸泡茶叶,不让茶水变淡,以致品饮无味。从私享变分享、共享,三五知己一泡茶,谈古论今,岂不快哉?

中国茶业流通协会会长王庆面对徐结根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想睡觉,你给我送来一个枕头”。

“你能看到多久的过去,就会看到多远的未来”。

决意攀上中国茶具第一品牌之巅、实现“以器兴茶”的徐结根,常常深入到历史的辉煌中展开探寻之旅。中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茶瓷文化正是丰厚的资源宝藏。

800年前,宋徽宗一枕黄粱后要求汝窑工匠重现“雨过天晴云破处”的那一抹天青色,让徐结根感慨良多。宋代陶瓷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而汝窑则是宋代陶瓷的代表,打造了传统陶瓷美学的极致。这一专为皇族生产瓷器的窑口存在仅20年,烧制工艺极为精湛,瓷品存世不足百件。这些都成就了五大名窑之首、“宋瓷之冠”的汝窑之瓷的稀世价值。

复兴汝窑,是徐结根“以器兴茶”、开创中国茶具第一品牌必须要实施的重大战略。但攻坚之路,道阻且长。他带领研发团队多次烧制失败后,继而求援中国茶业博物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期间几次辗转台湾地区借鉴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遍访民间能工巧匠。“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历经周折的研发团队最终在传承汝窑精髓的基础上,施以现代烧制工艺,成功复兴了在中国历史上极短暂存在、却魅惑世人近千年的汝窑之瓷,创立“东道汝窑”品牌。

“家有万贯,不如汝瓷一片”,东道汝窑携着800年前的人文暖意、携着“色泽青翠华滋,釉汁肥润莹亮”的汝窑风韵穿越历史阻隔重回世间,惊艳之感随之而来。

“东道汝窑再现汝窑昔日风采!”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如此评价,第一时间设计了东道汝窑玄系列茶组,这一茶组在拍卖会上拍出的15万元的高价,在现代陶瓷拍卖中并不多见。

从此,“后汝窑”时代由恒福开启。唯美的东道汝窑烧制技术,不断刷新着中国现代瓷品的价值标高:

2010年,在“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会”暨“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与设计创新评比”上,东道汝窑玉兔茶组、玉兔茶宠、天坛杯荣获银奖;2011年,东道汝窑天坛杯以4.5万元被拍卖收藏,2012年东道福禄祥茶组以32万元成交。2012年4月在“粤豫经贸合作交流会”上,“东道汝窑”自在杯作为广东省之礼赠与河南省。

汝窑,国瓷之魁、官窑之首,在恒福人手中转化为了挺进市场的利器。如此,“让人人都喜欢喝茶”的恒福理念开始落地,“道于物中”,“以器兴茶”,成为了恒福与市场的真实互动。

全面推进

开局三举,成效斐然。恒福以破竹之势再做推进,一个个连环相扣的战役在中国茶叶领域引发了震动。

消费欲源自吸引力,吸引力则源自创新力。举办每两年一届的全国茶具创新设计大赛,是茶具产业中由恒福首创的智力与资本融合的平台。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汇聚设计精英的组织与恒福的互动,引领着中国茶具制造业由粗放的加工贸易持续转型升级,走上创新驱动之路。恒福自创立之初即组建了中国茶具行业第一支由外聘专家顾问和研发人员组成,与专业机构保持战略合作关系的研发团队,十五年间,“自在杯”、“绿功夫”、以及“越窑古意茶组”、“ 东道汝窑玄系列茶组(天青)”等一大批屡获大奖,经济效益颇高的明星产品均出于此。

首创全国茶具“订货会”模式,使恒福加速行进在茶器从生产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路程上。在一场又一场琳琅满目、品类丰富的茶器饕餮盛宴中,全球深谙消费趋势的茶具经营者常常被茶器繁荣的盛景折服,厚厚的订单载着恒福茶器流通中国全境及世界各地。

加速推进市场布局。15年间,恒福在广州、北京、上海、杭州、大连、重庆等22个城市不断配备自有营销网点,满足市场的“美器”之需。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在北京、上海、珠三角等城市的主要商业区,恒福倡导的以年轻、现代、活力为基调的体验式消费茶生活的连锁模式正在试水;同时,恒福一边在天猫设立运营平台,一边建设独立的网络营销平台,全力开拓网络销售市场。未来5年,恒福将实现在全国大中城市铺设自己的营销网点数量突破5000家。

茶业当盛,国饮当兴。为使国饮真正成为国人的健康之选,恒福率先倡导“良心茶”生产,在云南西南部普洱茶核心产区建成了产量逾千吨的普洱茶生产基地恒福鸿福茶厂。其茶叶生产严格遵循联合国食品法典委员会对有机农业的定义:不使用化学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人工合成物质;生产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保持和谐一致,采用与生态和环境友好的技术,维持可持续稳定发展的农业生产过程;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目前,茶厂已经通过了中国食品质量安全QS认证、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有机产品认证,其生产的老黑、一团和气、茶王饼、一品茶中金、边关老寨、早春等经典普洱系列茶品充当起中国茶叶市场“良心茶”的急先锋。

“一切事物,互相为缘,互相起法”,此为佛家术语无尽缘起的一解。“以器兴茶”的徐结根对茶业发展的认识从未囿于一时一域。在一场名为“无尽缘起”的跨界艺术家对中国未来茶道探讨品悟的集会中,12位国内外顶尖的艺术家、设计师,将自己的生活态度、时尚品味和艺术思想融化在茶之中,设计制作个性化十足的茶具、布置带有强烈个人风格的茶席设计、甚至亲手制作茶饼,表达他们对“未来茶世界”的理解。

在这样的“无尽缘起”中,前卫的当代艺术和古老茶道的和谐之美,宣告饮茶古典情趣和现代生活从无冲突,反之,忙碌的现代人恰恰亟须品茶这种优雅的“慢生活”舒缓压力、调整情绪、温润心灵。《易经•系辞》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以器兴茶”的徐结根,以载着中国传统文明与现代创新精神的茶器,邀请全世界静坐下来,细品中国茶汤。

潮涌入海

“恒福”有福,他从出生到成长,始终根植于广东。历史告诉我们,这里正是当年世界茶叶陆运传播的起点所在。今天在这中国经济第一大省,代表着中国水准的茶器输出,让其省会城市广州平添了一份——中国茶器源此出发的自信。

如若把广州之外的市场比作一片海,广州就应是一座巨大的岛,那些混合了温暖与高贵,硬朗与柔情,历史与现代诸多元素的茶具从此源源不断流向中外市场,它所带走的是让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更加美好的理念,回收的是一种对恒福、东道产品的迷恋,甚至是情感的吸引力。

在广东步入后工业时代的途中,恒福让广州有了茶器之岛的意味,这是徐结根意欲振兴中国茶业的一种必然景象。而这恰恰吻合了广东创新强省,知识产权强省,名牌战略强省的立意所在。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研究过20多种在历史上相继消亡的文明,结论无一例外:不是“他杀”而是“自杀”。原因很简单:它们在关键时期失去了改革的勇气和创新的活力,最终被历史淘汰出局。

在变动不羁的世界中,扭住创新这个牛鼻子,改变可以改变的一切,这是恒福顺势而为的一种清醒抉择。它让中国茶业在这个供过于求的商品时代,开始有了一种整顿归一的出口和集体振兴的信心。

恒福输出的不仅仅是产品,在某种程度上它将自身那种永不妥协,敢登高点的精神注入到了今天这个讲求合作的世界中。

“勇敢地成为你自己”看来不光是对徐结根所说,他也是对恒福和中国茶产业所说。它如同一把标尺,衡量出了这三者之间连带的理想主义精神。

担当、引领、振兴,这些看上去有些宏大的词汇放在正在前行中的恒福似乎非常妥帖,而那些大与小,强与弱的关系转换,也自然预示了恒福以现实所为,生成了对中国未来茶产业的影响。它如同恒福从广州下的一场雨,雨水打湿了树叶,后又浸湿了大地,形成了一条条涓涓细流,这些细流几经转换,从溪水变成水塘,水塘成为小河,小河汇成大河,直到波涛汹涌,势不可挡,冲入大海。□

猜你喜欢
汝窑茶业茶具
《香林德水》茶具设计
极简主义在坭兴陶茶具设计中的应用
哲品π杯 便携茶具
汝窑为魁 天青如玉
返乡,闯出茶业一片天
林秀娟 茶业“双师”
“仿汝釉”与“汝窑”的差异所在
美轮美奂的茶具
贵州茶业大事记
茶业新星——“冷泡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