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借阅图书及成因

2013-09-25 07:52祝春晖
图书馆学刊 2013年2期
关键词:新书馆藏数量

祝春晖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图书馆,广东 广州 510405)

祝春晖 女,1976年生。硕士,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文献资源建设。

1 引言

利用是文献采访的目的,虽然不能简单地以文献利用情况来评价文献采访的质量,但馆藏发展政策确实又不能无视文献利用的客观实际。尤其是对图书入藏后较长时间内的利用情况进行分析,可以较为客观地反映出采访工作中的问题。为了科学地评价文献采访工作,确保馆藏建设既符合高校教学科研的信息需要,又遵循图书馆是不断生长的有机体这一发展规律,科学地分析图书的零借阅现象及其成因显得尤其重要。目前,中文图书仍是高职院校图书馆读者利用的主要馆藏资源,中文图书的借阅仍是图书馆的主要服务项目。

2 零借阅图书定义辨析

零借阅图书是指入藏后一定时期内从未被借阅过的图书。现有研究成果虽然比较关注图书的利用情况,但单独对零借阅图书的研究并不多见,对零借阅的定义也存在一些分歧。集中体现在:①零借阅图书定义中“一定时期”的确切所指。“一定时期”是指图书入藏后的某个具体时段,也是分析图书借阅情况的统计时段。存在几种观点,有以一年[1]、两年[2]为限的;以3年、4年[3]甚至更长时间作为统计时段的也有;有的还专门提出针对不同学科的文献,以该学科文献的半衰期作为统计时段[3-4],不同学科内容文献的借阅期统计时段各不相同,大致介于4~10年之间,不过最多的也就取到了6年。②零借阅图书的计量单位是选择册数还是种数?有的只考虑种数[2],有的只考虑册数[4],也有二者都有统计,但着重从种数来分析[3]。③由零借阅引出的零借阅率的计算公式。其分母有取馆藏可借阅图书数量的[1],也有取某年入藏图书数量的[2-4],两种计算方法得出的结果差别较大。

若想科学地定义零借阅图书及零借阅率,必须对上述分歧之处进行合理的解释和界定。包括对统计时段、计量单位和计算公式中涉及的分歧逐一进行分析和回答。

2.1 零借阅图书的计量单位及零借阅率的含义

零借阅率计算公式的分歧主要是在计算公式中的分母,可以用馆藏可借阅图书数量或以某年入藏图书的数量作为分母。这直接影响到零借阅率数值的大小。此外,计量单位是种还是册也有直接影响。具体选择单位或数值,需要从分析零借阅图书的目的说起。如果研究零借阅图书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某段时间馆藏资源的利用情况,应选择馆藏可利用图书总量为分母,由此可以得到图书利用总体情况、读者阅读行为方面的信息。如果为了对文献采访提供参考依据,就应以某年入藏的新书数量作为分母。分析这批新书在入藏后的一段时间内,有多少图书从未被利用过,借此来说明文献采访的质量,也可为未来的文献采访提供依据。由于馆藏可借阅图书数量远远大于年度入藏新书数量,以前者作为分母计算出来的零借阅率要比后者小得多,若以此结果作为对图书采访的反馈信息,将带来严重的误导。因此,凡在以评价文献采访工作为目的的研究中,使用图书零借阅率的概念,选用年度入藏新书数量作为零借阅率计算公式的分母是适宜的。

由于同种图书存在复本,零借阅图书的计量单位也值得探讨。在分析零借阅图书时,研究者关注的是图书是否被借阅过而并非图书借阅的具体次数。因为单从借阅次数来看,I、K这些通识类图书的借阅次数远高于专业类图书。除读者数量外,一些极端环境也可造成图书的高借阅状态,如新书净增量偏低,导致入藏新书长期处于外借状态,这种高利用状态反倒反映出文献采访无法保障读者正常阅读需求的尴尬现实。由于采购行为本身无法分割,图书只要被利用过,就说明其发挥了效用,采购就是有意义的。借阅次数是图书复本数量合理与否的参考依据,有些图书,可能只需要一本就足够满足所有的借阅需求;也存在一些图书,则要采访政策所允许的最大复本量方可满足所有的借阅需求。如果一种图书有多个复本,实际上只有部分复本被借阅过,在计算零借阅图书数量时,若按种计则不算作零借阅图书,按册计则要把未利用过的复本作为零借阅图书。两种方法的计量结果会有差距,但后者比前者应该更接近真实的情况,因此零借阅图书的计量单位应选册而不是种。

表1 各年流通图书入藏时间分布

2.2 零借阅统计时段的测定

理论上来说,图书入藏后的一年即是指该书进入流通环节后完整的一个自然年。但是,一个自然年度内,图书入库的时间分布是离散和随机的。即使是同一自然年度入藏的图书,由于其在不同的时点入藏,“一年”所对应的自然年起止时点也各不相同。如果严格按照这种定义来计量图书入藏时间,无疑会给统计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而且在表述上也容易造成混乱。出于方便统计和表述的需要,对统计中所涉及的时间范围需要做一个统一的定义说明。例如规定图书入藏年限以自然年作为时间单位,其入藏时间所在的自然年作为入藏年限的第一年。某年入藏的图书,不论其在年头或是年尾,均把当年视为其可供借阅的第一年。

其次需要明确的是,图书入藏后究竟要多长一段时间未被借阅方可视为零借阅?须根据借阅历史来判断。以笔者所在图书馆的图书借阅数据为例,抽取自 2006年以来的所有流通数据,分析各年流通的图书入藏时间分布情况,见表1。

分析各年流通图书的入藏时间分布情况,表1反映出以下借阅规律。

①借阅量与入藏时间的对应关系。每年的流通图书中,各年入藏图书的借阅量随着入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情况下,当年入藏图书与上一年入藏图书的借阅数量最大,约占 60%左右。具体比例还与各年的文献购置经费密切相关,如果某年新书增量较少,当年新书的借阅量自然就少,如果购置经费充裕,新增图书较多,当年新书的借阅量就会大幅增长。这种情形在 2011年体现比较明显。由于 2010年图书购置经费大幅减少,新书入藏量较往年有较大幅度的下滑,当年新书入藏数量仅 27 636册,低于往年的平均水平。在经费较为稳定的情况下,当年入藏新书并不是借阅量最大的部分,上一年入藏图书才是借阅量最大的部分;这两年之外的其余年份,借阅量与入藏时间有密切的对应关系,入藏时间越早,借阅量越低;如果新书增量大幅减少,借阅量大的图书的入藏时间跨度就会更大,但通常不会超过5年;当入藏时间达到5年以上后,各年之间的借阅数量差别会越来越小。以 2010年为例,除 2009和 2010年入藏的图书外,从 2008年依次往前,2008年入藏的图书借阅数量高过 2007年,依此类推。但在 2010年所流通的 2005年及以前入藏的图书中,2005年和 2004年的差距已不是很明显。

②新书利用率的最高峰通常是出现在入藏后的第二年,然后逐年下降。在高峰期被借阅的可能性明显高于低谷期,低谷期借阅的图书极有可能在之前也被借阅过。这可以通过分析新书的首次借阅时间来说明。以 2006年和 2007年入藏新书的首次借阅时间为例(见表2)。

表 22006、2007年入藏图书首次借阅时间分布

2006年入藏的新书在 2006年至 2011年的6年间,有 58. 91%的新书被借阅过,虽然借阅期内的每一年均有图书被首次借阅,但首次借阅时间绝大部分是在入藏后的前3年。3年之后的首次借阅的比例各年均在3%以下,2007年入藏的图书也显示出这一现象。即使某册图书是在入藏3年之后被首次借阅,也极可能存在已被借阅过的复本,如果当时复本也在馆内而未流通,这种首次借阅需求完全可以通过曾被借阅过的复本来满足,因而难以被视为严格意义上的首次借阅。架上不存在复本的图书的第一次外借方可被视为真实的首次借阅,图书入藏3年后首次借阅的比例本就不高,其中外借时没有替代复本的情况更少。入藏时间越长,首次外借图书的复本曾被借阅的可能性越高。

考虑到以上因素,零借阅图书的统计时间不能少于3年,界定在3~5年应该是比较合适的,各馆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需求来确定。

3 图书零借阅的成因

在文献资源建设经费投入较为稳定的前提下,可以预见,图书入藏后3年内若未被借阅,此后被借阅的可能性就很低了。分析造成图书零借阅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因素。

3.1 采访策略

首先,文献内容质量对文献利用情况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些社会宣传力度大、读者知晓度高的畅销类图书,其借阅次数自然也比较高。所以,图书采访不能忽视社会阅读的热点。但目前,图书出版市场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一些较为热门的图书品种繁多,出版量大,内容交叉重复,例如经管类、计算机类图书的出版量都比较大,很多学校又都设有相关的专业,选购这些类别的图书给采访人员及读者带来较大的困扰,也会间接影响到此类图书中零借阅图书的数量大小。

其次,图书采访的复本策略也是一个造成零借阅现象的主要因素。很多图书馆在制定各类图书复本量时考虑到了校区分布和专业读者数量这些现实情况,但为了方便采访,通常的做法是按图书所属学科大类确定统一的复本量。这种复本制定策略忽略了一种现象,即阅读对象的层次定位。研究者、专业教师、学生其知识需求层次、读者数量都有所不同,如果复本量是一致的话,供高层次研究者使用的专业图书尽管其学术价值可能更高,但出现零借阅图书的可能性则更大。

3.2 典藏因素

在多个分馆共存的情况下,典藏制度的设置也会影响到零借阅图书的数量。由于各个分馆的读者特征有所差异,图书馆主要根据校区专业设置来确定收藏图书的学科范围,专业图书通常也只保存在其专业读者数量最多的分馆,其余分馆不会入藏,并通过分馆之间的通借通还进行资源共享。可是,对于很多读者来讲,浏览书架是其借阅图书的首选方式,这种典藏方式造成部分读者无法接触到图书,从而影响了专业图书的借阅量。可以在存在多个分馆的同时保留一个总馆,这种典藏模式虽然确保了总馆入藏图书的全面性,但由于专业读者数量的缺失,导致总馆内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图书借阅率很低,该学科类别的零借阅图书数量较多。这些零借阅图书也是由于典藏地点不合理造成的。

3.3 阅读习惯

读者的阅读习惯也会对图书的借阅情况产生影响。馆内阅读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外借,此外,电子图书、网络阅读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图书的借阅,尤其是网络阅读给传统阅读习惯带来了较大的冲击。虽然缺乏准确的统计数据而无法具体描述影响程度的大小,但无可否认的是,读屏时代的到来使图书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造成了部分读者的流失。读者数量的下降自然会反映在图书借阅数量的下降上。图书馆应加强阅读辅导方面的工作,吸引更多的读者回归。

4 结语

了解了零借阅图书的成因之后,我们就应理性地看待图书零借阅现象及零借阅率。零借阅率如果较低可视为正常现象,因为要求所有图书都被借阅这几乎是个不可能实现的任务。零借阅率如果过高则需要分析原因,找出症结,制定对策。需要强调的是,在外部环境没有发生较大变动的情况下,图书零借阅数量及零借阅率可以较好地反映图书利用的真实情况,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采访工作的质量。如果外部环境发生较大的变化,例如出现读者数量或新书净增数量的大幅增减,零借阅图书数量及零借阅率就不能真实地反映出采访工作的质量。举例来说,如果某年入藏新书数量锐减,读者数量维持不变,一些借阅需求就会转移到以前入藏的图书上。在无新书可借的情况下,原先处于零借阅状态的图书就有望实现零的突破,这会减少零借阅图书的数量和零借阅率。但是,这种减少并不意味着采访质量的提高。

[1] 毕艳娜.小议零借阅率现象[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6(2):37-38.

[2] 雷顺利.基于零借阅图书分析的馆藏优化和质量控制[J].图书馆杂志,2010(1):9-12,7.

[3]章文浪.图书零借阅率的统计与分析——以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馆藏中文图书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3):121-123,103.

[4] 刘媛筠.科技型图书利用率公式推导与实际应用[J].图书馆杂志,2008(9):22-25.

[5] 白君礼.零外借率探微[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1):36-40.

猜你喜欢
新书馆藏数量
芳芳猜童话书的数量
馆藏几件残损《佚目》书画琐记
新书速递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新书讯
统一数量再比较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头发的数量
新书推介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