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材鸿
(广州市白云区图书馆,广东 广州 510410)
张材鸿 男,1981年生。硕士,馆员。
开放存取(Open Access,简称OA)是国际学术界、出版界、图书馆界为打破商业出版者对科学研究信息的垄断及学术出版的高额费用而采取的推动学术科研成果通过Internet免费、自由利用的运动。自本世纪初,开放存取运动在世界各地兴起并蓬勃发展,从最初寥寥可数的几个资源库到现在遍布世界各地的丰富的资源,OA资源正在成为网络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据CNNIC最近一次的调查,我国有在线数据库为29.5万个,其中免费的数据库占91.5%,而其中具有较高学术参考价值的期刊论文和政策法规这两种类型网络数据库中免费的分别是93.3%和94.7%[1],这些免费的网络资源就是广义上的开放存取资源。同时,由于近年来纸质文献和商业数据库价格上涨等因素[2],图书馆越来越重视OA资源,纷纷通过各种方式利用OA资源开展信息服务。
笔者试图通过对国内外图书馆开放存取资源利用的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目前国内外利用开放存取资源研究的特点,找出图书馆开发、利用开放存取资源中存在的问题,为国内图书馆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提供参考。
笔者采用文献检索的方法,使用知名的引文索引数据库Web of Science进行检索,年份从1975年至2012年。先使用检索词“open access”进行主题检索,共命中文献4210篇。笔者对结果中排在前10位的学科进行了统计,如表1所示。
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开放存取研究文献中,电子电气工程学最多,为631篇,其次为肠胃病及肝病学,命中359篇,信息与图书馆科学排第三,有297篇。各学科对开放存取相关的研究文献量与现实中该学科开放存取资源数量是相吻合的。图书馆学对开放存取的研究文献数排在第三位,这表明国外图书馆界对开放存取的利用和研究是非常积极的。
表1 国外开放存取研究文献按学科分类前10位
开放存取是20世纪在90年代中后期兴起和发展的,笔者去除了相关度比较小及文献量较少的上世纪70年代及80年代时间段,选取1991年至今的文献进行了文献时间分布分析,如图1。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外学术界对开放存取的研究呈逐年上升趋势。
笔者对上述检索结果进行进一步的筛选,利用检索词“library”对结果进行主题检索,试图发现国外图书馆界在开放存取研究方面的特点与趋势。如图2,没有显示的年份表示文献数为0,表明,国外图书馆界一开始对开放存取的研究并不是那么积极,直到2000年后才形成一定的研究热潮,之后研究文献总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图1 国外开放存取研究文献数量年份分布
图2 国外图书馆界开放存取研究文献数量年份分布
为了进一步了解国外公共图书馆对开放存取研究的情况,笔者再次对命中结果进行筛选,用关键词“public library”对上步结果进行主题检索,命中文献9篇。国外公共图书馆界自2002才有了第一篇关于开放存取的研究论文,且每年的文献数量并不多,如图3,没有显示的年份表示文献数为0。公共图书馆在开放存取研究方面的文献总量及每年的文献量,相对整个图书馆界的文献量是非常少的,只占1/19左右。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国外公共图书馆界对开放存取的研究和利用相对薄弱。
笔者选取国内著名的文献数据库CNKI作为文献来源,对开放存取文献的研究分析。笔者采用关键词检索,检索式为:关键词=开放存取OR开放获取,检索年份从1990~2012年,期刊范围为所有期刊。结果命中文献1181篇,其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126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53篇,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篇,文献的分布如图4。由图4我们可以看出,文献数量从1990~2004年之间都是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从2005年起文献数量开始快速上升,直到2009形成最高峰。表明虽然我国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很快就形成了研究的热潮,文献量增长迅速。
笔者在上述检索结果基础上,使用“关键词=图书馆”进行二次检索,以分析国内图书馆界对开放存取的研究情况。国内图书馆1990~2012年间开放存取研究文献共为208篇,分布情况如图5。从图5中看到,图书馆界对开放存取的研究与国内研究整体趋势相同,在2005年后才形成一个快速增长的势头。
图5 国内图书馆界开放存取研究文献数量年份分布
为了解国内公共图书馆界在开放存取这一领域的研究情况,笔者在第一步检索结果的基础上,使用“关键词=公共图书馆”进行二次检索。检索命中文献20篇,数量较少,与国外公共图书馆的情况相似。具体的分布见图6。
图6 国内公共图书馆开放存取研究文献数量年份分布
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学术界对开放存取的研究文献量近年大体呈现上升的趋势,但公共图书馆在这方面的研究却十分有限,这可能与公共图书馆的文献需求类型偏向有一定关系,但无论从开放存取的发展趋势及公共图书馆自身的发展上来看,公共图书馆在这方面的研究亟待加强。
开放存取是一个新兴的事物,学术界对开放存取的认识和研究也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综合分析国内外这方面的研究文献,对开放存取的研究内容主要有几个方面:开放存取的概念和特点、开放存取运动及其意义、具体某个开放存取资源的介绍、开放存取资源的利用及相关技术。
开放存取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学术界的研究人员纷纷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它的概念及特点,这是开放存取初期的一个研究热点。1995年keller从信息的背景来界定“开放存取”,指出:开放存取不仅是指网络物理连接的建立,而且还意味着要保证这些易于使用、收费合理,并能提供一整套基本的信息资源。更为重要的是,网络的使用不应仅局限于信息的被动连接。相反,这一环境应是开放、分散和易于漫游的。即使是最为基本的连接也应使用户既可成为信源、又可成为信宿。”Lynch对于网络信息环境中的“存取”有更为直接的论述:“它不仅指通过网络与信息资源提供商相连,而且还指人们成功地查找、检索和利用各种计算机系统中所含信息的能力[3]。”2001年国际开放存取协会在布达佩斯召开,会议上形成的《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BOAI)则明确给出了开放存取的定义:“对于某文献,存在多种不同级别和种类的、范围更广、更容易操作的存取方法。对某文献的‘开放存取’即意味着它在公共领域里可以被免费获取,并允许任何用户阅读、下载、复制、传递、打印、搜索、超链该文献,也允许用户为之建立索引,用作软件的输入数据或其他任何合法用途。用户在使用该文献时不受财力、法律或技术的限制,而只需在存取时保持文献的完整性,对其复制和传递的唯一限制,或者说版权的唯一作用应是使作者有权控制其作品的完整性,及作品被正确接受和引用[4]。”这一定义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认同,此后学术界也大多沿用这一定义。
关于开放存取的特点研究,其实早在BOAI给出的定义中,就指出了一些开放存取最突出的特点,那就是获取是免费的。随后2003年召开的百斯达会议上形成的《百斯达开放存取出版宣言》就明确说明了开放存取的两个特点:“一是保留部份权利,作者及著作所有权人授权所有使用者免费……取用权利,只要恰当地署名原著者,就可以不拘理由以任何数字媒体形式,公开复制、使用、散布、传送及展示原作品,制作及散布衍生作品,只限少量及个人用途;二是公开典藏,包括所有附件、著作权声明在内的完整作品,以适当的标准档案格式存放在至少一个线上典藏库里。该典藏库必需由学术单位、学会、政府机构或其它声誉卓著的单位支持,采用开放取用、散布无限制、跨平台及长期典藏政策[5]。”其后在2003年10月由多国机构签署的《柏林宣言》和2004年2月份发布的《关于学术文献和研究文档的开放存取IFLA声明》中都引用了这一说明。国内学者乔冬梅提出了开放存取资源的4个基本特征:一是开放存取只对质量进行控制,对资源形式没有限制,可以多样化;二是开放存取的传播开放性;三是用户的使用权限大大扩充;四是信息资源的交流效率大大提高[6]。这是开放存取资源作为信息资源本身的一些比较显著的特点,此外有些学者提出针对开放存取的利用过程(或者说开放存取学术行为)特点,例如国内学者刘芳从开放存取运动角度说明了其特点有7个,即科学信息的易得性、收费模式的新颖性、时效性与交互性强、节约科研经费、作者拥有文献版权、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网络科学信息传播的自由性[7]。
开放存取运动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兴起,但系统地对开放存取运动进行阐述的文献,大量出现在2000年以后。G.K.Kadekodi在《Common pool resources:An institutional movement from open access to common property resources》一文介绍了很多地区建立开放存取资源库的经验,阐述了以开放存取方式建立公众资源库的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并引证了多个成功实例,指出了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公共获取资源库的影响因素,包括管理上的保障及利用的规则等[8]。Perter Suber是开放存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同时他也是《布达佩斯开放存取宣言》的倡议者之一,Suberd认为,开放存取运动始于1966年美国教育部教育研究与发展办公室及国会图书馆共同成立教育研究信息中心(ERIC)。Suberd还汇总了1966至今的开放存取运动大事记[9]。C.A.Schwartz在《Reassessing prospects for the open access movement》中对开放存取运动进行了反面思考,指出开放存取运动是学术交流系统的一大变革,但由于还没有得到公众的认可,也没有形成一个健全的体制,在实际过程中不但有可能没有降低成本,还有可能造成多余的支出[10]。Wolpert则认为开放存取运动是学术交流和出版不可避免和不可逆转的趋势[11]。《European petition reinvigorate the open access movement》一文反映了欧洲学术界开展开放存取运动的基本情况及诉求[12]。A.L.Packer与R.Meneghini在《Learning to communicate scienc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一文中指出,发展中国家在科学研究上有很多很优秀的成果,但它们却没有一些很有影响力的学术出版物,致使学术成果得不到及时充分的交流。建立开放存取期刊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文中还介绍巴西著名的开放存取期刊SciELO[13]。此外还有Gupta、Town等人也参与了有关开放存取运动意义及影响的研究。
国内乔冬梅在2004年就对国内外开放存取运动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对开放存取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并指出开放存取运动与信息共享是不同的概念[6]。北京大学的李武则认为开放存取是一种学术信息共享的自由理念和出版机制,并论述了网络出版的意义所在[14],深入分析OA期刊出版对当前学术交流系统中的各利益关系方(包括科研人员、传统出版机构、图书馆和科研资助机构)所产生的积极影响[15]。南京理工大学的Fang C.H等人在《The open access movement in China》一文中研究了中国国内几个比较成功的开放存取项目及用户的使用需求后,概述了国内开放存取运动发展状况。Fang C.H指出,当前国内学者因为研究或晋升的需要,都把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拿到国外刊物发表,以获得更高的学术认可度,其他发展中国家也都有相似的情况。这不仅使得国内学术交流的效果大大降低,还导致了人力、财力的浪费。国内高质量的开放存取刊物的出现能有效减少这种学术浪费的现象[16]。
对具体某一个开放存取资源数据库进行介绍,这是很多学者研究开放存取的重要方式,并且介绍国外的开放存取出版物及数据库方面的文献比较多。例如,很多学者都写文介绍了著名开放存取出版物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PloS)。Campbell在“Plos Biology”上撰文专门介绍了Plos及其使用[17],后来Trayhurn、Glover和Walters等都写文章介绍了PLoS这一开放存取刊物的情况。在开放存取资源库方面,Morris在其文章《When is a journal not a journal?A closer look at the DOAJ》介绍了世界上最早的开放存取期刊目录DOAJ的收录情况及使用[18]。Jacso在《Open j-gate,DOAJ,the serials directory》中除了介绍DOAJ外,还介绍了另外一个由印度开发和维护的开放存取资源Open j-gate[19]。国内的刘海霞等人撰文介绍了著名的开放存取期刊目录DOAJ[20]。
国内开放存取出版物及资源相对较少,但也有一些国内的图书馆学者对国内优秀的开放存取资源进行介绍。赵莉莉写文介绍了我国两大预印本系统——奇迹文库和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21]。张材鸿撰文介绍了国内十分著名的开放存取出版及信息交流平台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并对其发展给出了一些建议[22]。肖冬梅则采用多个开放存取资源比较的方法,介绍了国内较有影响的开放存取资源库SOCOLAR[23]。马颀在其论文《Open Access(开放存取)平台的实现方式分析》中,就对陕西唯一的OA平台进行了服务模式分析。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提出了自我团体开发模式、委托开发模式和个人开发模式3种服务模式,并提出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法[24]。黄晓斌选取开放存取学术出版联盟的第一类正式会员为研究对象,对具有代表性的开放存取科技论文出版网站进行了可用性调研,分析了国外开放存取科技论文网站的可用性特点[25]。
图书馆如何利用开放存取资源是近年来图书馆对开放存取研究的一个热点。郑垦荒、李映兵等人都在各自的文章中论述了开放存取对图书馆的影响,图书馆要积极应对开放存取的挑战,参与开放存取活动,采取措施促进开放存取资源的利用。国内有不少学者对图书馆利用开放存取资源的实现方式进行了探讨,如李武、詹德优和杨帆都作了这方面的研究。黄如花在开放存取的开发和利用及在促进资源开放利用方面进行了研究;刘畅、肖希明站在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角度,陈钟彬从期刊资源建设角度,分别提出了利用开放存取进行信息资源建设的建议。
图书馆利用开放存取资源,涉及一系列的技术问题,国内已经有学者在这一方面有所突破。台湾学者陈亚宁等人从技术与管理的角度,分析了利用DSpace开发开放存取典藏库的可行性[26]。孙卫在其论文《开放存取资源发现与获取的相关技术》提出了开放存取获取和筛选的方法[27]。南京农业大学信息科技学院的黄水清、朱书梅和河南师范大学的关爽则对开放存取资源统一检索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技术进行了研究[28-29]。阮伟娟从提示和利用开放存取资源建设特色馆藏方面进行了论述[30]。
除了上述的研究热点之外,国内外对开放存取的研究还有其他一些相对较零散的研究主题。如武汉大学的陈传夫等人就专门对开放存取使用的政府行为和政策进行了探讨[31-35],秦珂、张晓林等则对开放存取资源的版权问题进行了分析[33-38]。另外,还有人专门对开放存取利用的困难和障碍[39-41]、开放存取质量控制[42-49]等进行研究。
从以上综述我们看到,现阶段开放存取的研究大多停留在概念介绍、意义、现状这类问题上。很多研究都只针对其中一个方面,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同时偏重于理论研究,实践研究较少,对公共图书馆界推广和利用开放存取资源的借鉴作用有限。绝大部分开放存取研究的文献都是出自高校这类科研单位,公共图书馆界的学者对此涉猎较少,如国外的Dutch、Muddiman、Trayhurn 等人[50-51]。目前国内高校的学者开始对公共图书馆利用开放存取资源进行了一些研究,这对公共图书馆开展开放存取资源研究有很大的刺激与促进作用[52-53]。因此,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应加强开放存取资源利用的相关研究,促进资源的共享与利用。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5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资源数量调查报告[EB/OL].2011-01-01[2010-03-22].http://www.cnnic.cn/download/2005/20050301.pdf.
[2] 赵继海.机构知识库:数字图书馆发展的新领域[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2):33-36,50.
[3] Lowie.有关Open Access的内涵和相关界定[EB/OL].[2009-04-10].http://openaccess.bokee.com/420012.html.
[4] 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EB/OL].[2009-03-27].http://www.soros.org/openaccess/read.shtml.
[5] Bethesda Statement on Open Access Publishing[EB/OL].[2009-03-10].http://www.earlham.edu/~peters/fos/bethesda.htm.
[6] 乔冬梅.国外学木文流开放存取发展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04(11):74-78.
[7] 刘芳,黄凯文.网络科学信息资源“公开获取运动”的模式与方法[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2):38-41.
[8] Kadekodi G K.Common pool resources:An institutional movementfrom open access to common property resources[J].Energy Sources,1998(4-5):317-332.
[9] Suber P.Timeline of the Open Access Movement[EB/OL].[2009-03-10].http://www.earlham.edu/~peters/fos/timeline.htm.
[10] Schwartz C A.Reassessing prospects for the open access movement[J].College&Research Libraries,2005(6):488-495.
[11] Wolpert A J.Movement toward open access:Why new models of research communication are inevitable[C].Amer Chemical Soc,2005.
[12] European petition reinvigorate the open access movement[J].Rem-Revista Escola De Minas,2007(1):9.
[13] Packer A L,Meneghini R.Learning to communicate scienc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Interciencia,2007(9):643-647.
[14] 李武.一种全新的学术出版模式:开放存取出版模式探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6):67-70.
[15]李武,杨屹东.开放存取期刊出版的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6(2):25-30.
[16] Fang C H,Zhu X C.The open access movement in China[J].Interlending&Document Supply,2006(4):186-193.
[17]Campbell A M.Open access:A PLos for education[J].Plos Biology,2004(5):560-563.
[18] Morris S.When is a journal not a journal?A closer look at the DOAJ[J].Learned Publishing,2006(1):73.
[19] Jacso P.Open j-gate,DOAJ,the serials directory[J].Online,2007(6):53-56.
[20] 刘海霞,等.DOAJ目录系统及开放存取期刊介绍[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1):115-117.
[21]赵莉莉.国内两大开放存取系统的对比研究——奇迹文库和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J].现代情报XDQB,2007(9):48-50.
[22] 张材鸿.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服务平台的发展分析与建议[EB/OL].[2009-03-27].http://www.paper.edu.cn/downloadpaper.php?serial_number=200811-699&type=1&edit=1&release_times=1.
[23] 肖冬梅.开放存取资源整合及集成服务平台分析[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8(2):27-29.
[24] 马颀,王晓娜.Open Access(开放存取)平台的实现方式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4):59.
[25] 黄晓斌,付跃安.国外开放存取科技论文网站的可用性特点和启示[J].图书与情报,2012(4):81-88.
[26] 陈亚宁,陈淑君,钟丰谦.DSpace跨机构虚拟典藏库之可行性研究[Z].台湾,2004:243-256.
[27] 孙卫.开放存取资源发现与获取的相关技术[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7(2):39-42,82.
[28] 黄水清,朱书梅.开放获取资源统一访问平台全文检索工具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8(7):7-12.
[29] 郑爽.高校图书馆开放存取资源构建现状与优化策略[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2(2):32-35.
[30]阮伟娟.“馆藏揭示+开放获取”模式下的专业性特色资源建设探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2(4):53-56.
[31] 陈传夫,黄璇.美国解决信息公共获取问题的模式[J].情报科学,2007(1):87-92.
[32] 陈传夫,黄璇.欧盟推进信息资源公共获取的模式及其借鉴意义[J].图书馆论坛,2006(6):233-237.
[33] 秦珂.试论开放存取资源的版权保护[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5):59-62.
[34] 秦珂.开放内容的版权问题摭谈[J].晋图学刊,2007(5).
[35] 秦珂.信息资源开放存取环境中版权政策的特点探析[J].情报杂志,2007(10):111-113.
[36] 秦珂.开放存取背景下国际期刊版权政策的调整[J].情报科学,2007(10).
[37] 秦珂.开放存取的版权政策及其构建[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1):7-10.
[38] 张晓林,等.机构知识库内容保存与传播权利管理[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4):46-54.
[39] 赵宁.开放存取主要障碍分析[J].图书馆,2008(5):35-37.
[40] 邱燕燕.学术资源开放存取的障碍和对策探析[J].情报杂志,2006(7):128-130.
[41] 陈传夫,姚维保.我国信息资源公共获取的差距、障碍与政府策略建议[J].图书馆论坛,2004(6):54-57.
[42] 刘海霞,方平,胡德华.开放存取期刊的质量评价研究[J].图书馆杂志,2006(6).
[43] 潘琳.开放存取期刊的来源、分布与质量分析研究[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6(2).
[44] 陶雯,等.开放存取期刊质量评价方法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6(10):72-75.
[45] 樊华.开放存取资源的质量分析[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7(1):18-20.
[46] 刘海霞,等.开放存取期刊质量的双边市场模型研究[J].情报杂志,2007(6).
[47] 胡德华,常小婉.开放存取期刊论文质量和影响力的评价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8(2):61-64.
[48] 张红芹,黄水清.开放获取期刊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实践——以化学类期刊为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3).
[49] 邱均平,陶雯.国内外开放存取期刊质量研究现状探析[J].情报杂志,2009(2):155-159.
[50] Dutch M,Muddiman D.The public library,social exclusion and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in the United Kingdom[J].Libri,2001(4):183-194.
[51] Trayhurn P.The 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 and“Open Access”to the scientific literature[J].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2002(1):1-2.
[52]黄如花,高协.美国州立图书馆对开放存取资源揭示的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论坛,2008(6):122-126.
[53]杨晓猛.影响哈尔滨地区公共图书馆流通量的相关因素分析[J].图书馆建设,2002(2):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