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科技信息研究所 周东生
靖州,位于湖南西南部,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2007年8月被中国特产之乡推介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认定为“中国杨梅之乡”。2013年6月被中国林学会、国家林业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确定为“中国杨梅生态博物馆”。
靖州杨梅,是由乌梅、红梅、粉红梅、白梅(四个)基本变种及十多个主栽品种组成的杨梅良种群体,是经济性状、生态性状兼优的多年生常绿果树,不仅生产出果大色鲜、内质优良的鲜果,而且根系发达、枝繁叶茂、四季常青,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发挥出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减灾防灾等功能, 1998、1999年连续荣获湖南省优质水果评比金质奖;2002年3月获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许可使用的“绿色食品”标志(编号:LB-07-0201181841),2011年11月获农业部颁发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
“绿色产业”的初步崛起,不仅使“中国杨梅之乡”更加气候温和、青山叠翠、空气清新、风光旖旎,而且使县内约20%以上的人口在产业链、产业群的分工中受益。
1.环 境
优质杨梅,是生态因子的综合产物,要求平均温度15℃~21℃,大于10℃的积温5000℃左右,年降雨量为1000毫米以上。特别是6月份的适温高湿气候,主要分布在我国北纬20°~31°之间。靖州位于湖南省西南部的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 地处张家界—桂林旅游走廊中段、大西南重要的出海通道,青山叠翠、四季葱茏、森林覆盖率77.12%,是一个景色秀丽、物产丰富的“绿色王国”。这里是杨梅生长、发育的最佳生态适宜区之一,杨梅自然成为中国著名特产,而靖州自然就成为“中国杨梅之乡”,“中国杨梅生态博物馆”。
2.资 源
县内栽培面积达5万多亩(约是20年前的20多倍),预计盛果期的鲜果年产量3万多吨以上增长,成为国内四大杨梅主产区之一和湖南省及湘、黔、桂邻域的杨梅中心产区。现已初步形成了以靖州为中心、湘、桂、黔相联系的杨梅生态经济圈,已成为独具区域性特色的生物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
3.品 牌
靖州是国内杨梅的四大传统主产区之一、“中国杨梅之乡”,“中国杨梅生态博物馆”。1998、1999年连续荣获湖南省优质水果评比金质奖;2002年3月获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许可使用的“绿色食品”标志(编号:LB-07-0201181841),2011年11月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
4.科 技
在我县杨梅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先导性、关键性作用,现已初步形成了“种苗→栽培→保鲜贮运→系列产品加工→市场开发”全过程的科技支撑体系。县科技信息研究所2006年9月与北京天星航天育种技术开发中心合作的杨梅航天诱变育种实验,曾经引起有关报刊、网站的关注,公认在国内杨梅育种领域具有首创性意义。
5.产 业
一个由种苗业、栽培业、保鲜业、加工业、运输业、经营业、旅游业、科技和信息服务业等组成的“绿色产业”已见雏形;种植区域遍及全县各乡、镇,各类加工、保鲜经济体36家。
第一,生态文明建设、“四化两型”、生态经济、武陵山区扶贫、绿色湖南、创新型湖南,为偏远、落后山区发挥环境、资源优势,实现后发赶超,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
第二,未来市场的总趋势是:随着人们“绿色消费”水平的逐步提高,原生态优质产品的市场需求不断增长。优质杨梅鲜果以其特有的风格,更能迎合大家需求而俏销市场,长兴不衰。
第三,不断完善的市场信息网络和交通运输网络。
首先,由于同质化竞争、同期性过剩,地方特色的品种资源比较优势退化,主栽品种存在着与各产区的大同的弊端。
其次,标准化、优质化生产、贮运、包装技术等需要不断创新及应用,同时优质品牌也需要一个长期培育过程。
再次,龙头企业还处在成长期,对产业的影响力、贡献率需要一个形成、放大的过程。而科技创新、市场体系、营销网络也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
首先,产品安全和品质保证体系,决定着开发的成败、产业的兴衰,而制度和科技创新的状态、整体营销水平,关系到开发的效益、速度。
其次,随着“人口红利拐点”的出现,农村“80后、90后人口”数量减少、“非农化”加速。农村和农业面临的劳力资源(年龄、思想、知识、技能)减量、老化的共性问题,同样影响杨梅产业的未来。再次,目前存在市场分割,行市多变等因素。
靖州杨梅产业化升级,是由量变到质变、由质变到新量变的演化,是发展方式、结构、形态、质量、效益从低级到高级的递进、优化过程。
靖州杨梅产业升级的要素组合示意图
靖州生态型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化系统工程图
突出生态优势,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依靠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优化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按照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产品系列化、品牌优质化、城乡一体化的要求,依靠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进一步丰富杨梅品种的多样性和区域分布、良种资源发展、系列产品加工的特色性,发展拥有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支持和促进中、小、微型企业向“专、精、特、新”转型升级,培育大产业、大集群、大品牌,把杨梅资源开发成产业大融合(农业支撑工商业、工商业反哺农业)、城乡一体化、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性生态型循环经济产业集群;把靖州建设成为中西南部的杨梅生态经济圈、优势产业园、“四化两型社会”先行区。
1.建设中西南部杨梅原生态保护区
全县杨梅种植面积逐步扩展到10万亩,结合生态农业、旅游(休闲、景观)农业的风格,重点在县城郊区、高速公路、国道和省道沿线、主干流沿岸、苗寨侗乡等的生态适宜区营建若干个特色突出(成熟期有别、外观不同、景色各异)、整体互补的杨梅大群落(集约经营区)。按盛果期鲜果1000 公斤/亩(25株×40公斤)、8元/公斤计算,年产鲜果10万吨、产值8亿元;按每公顷阔叶林地每天可释放O20.73吨、吸收CO21吨、SO20.24公斤、灰尘0.073吨推算:每天释放O24866吨、吸收CO26666吨、SO21.6吨、灰尘0.49吨。
▲中国杨梅之乡2007年9月,在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成立20周年庆典上,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会正式向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授予“中国杨梅之乡”称号。
2.建设中西南部杨梅深加工集聚区
以县城为中心、沿209国道南北延伸10公里,建成保鲜贮运和系列加工的规模骨干企业8~16家,形成资源共享、能级互补、综合利用的保鲜贮运和综合加工产业带,年贮运营销鲜果1000吨、年产杨梅饮品系列产品(鲜汁、果酒、果醋等)8000吨、果脯(蜜饯)系列产品1000吨的开发规模。
3.建设中西南部杨梅新科技先导区
培育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争取建设国家级的杨梅工程技术中心、不断优化“中国·靖州杨梅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整体功能,使科技研究、开发、服务活动始终活跃在产业升级的前沿、作用在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发挥“第一生产力”的功能。
4.建设中西南部杨梅多业态活跃区
以杨梅资源和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催生信息、商务、文化、旅游、休闲等相关产业的新业态、多业态兴起。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区域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产业长兴不衰的根本,已经成为决定国家和区域间科技竞争成败、产业分工地位的一个重要基础和主要标志。
用发展的视野、生态的角度、经济的眼光来权衡靖州杨梅产业的现状:正处于不进则退的关键阶段,优势与劣势并存,机遇与威胁同在。必须切换发展的主引擎,寻求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的科技新突破:
1.品种创新
按照“特早(6月初以前)、特迟(6月底以后)、特甜(可溶性固形物14%以上)、特大(平均果重25克以上)、特香、特乌、特红、特白、高抗、丰产、耐贮运”的标准,继续采取引进新品种、实生和芽变(枝变)选优、基因重组(杂交)和基因诱变等方法选育新品种;加强良种资源圃、采穗园等基础工作;结合新区开发和老林更新,优化资源的时间配置,使早、中、迟熟品种在总体上趋于3:4:3的结构,使市场有效供应期由自然的15~25天延伸到30~35天(这既是突破保鲜技术难关最有效、最便捷的途径——“树上保鲜”,也是避开单一品种集中成熟期遇不利天气而大量失收的有效措施)。
2.技术创新
开发不同品种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的生态构造、修枝整形、肥水管理、花果调控、病虫防治、果形美化等优质、高效、可持续的标准化栽培技术;开发以抑制呼吸强度、酶活性和有害微生物繁衍的低温、气调、原子能应用等全天然保鲜贮运技术;开发原汁发酵酒、原汁饮料等提高花青素、维生素保存率的新工艺;开发以原料保鲜、低糖调质、低温干燥的果脯新工艺;适时开发真空冻干(可复水、还原)技术和生物素、子实油提取技术,开辟杨梅系列食品加工的新境界;按照保护产品、标识产品、推介产品、传播信息、方便生活、陶冶情操的基本功能,开发适宜杨梅鲜果生理特性和各类加工产品性状的“精品化”、“礼品化”、“简约化”包装工艺。
▲ 黑瑞林黑瑞林是靖州县科技信息研究所等单位从2005年开始优选、推广的乌梅新品种。其果实为紫黑色,平均单果重24克,最大的为46克,含糖量14%左右,肉柱较粗,有香味,特别耐贮运;下雨一星期也不变色、不发软、不走味,品质极优。
3.营销创新
以国内外的“大众市场”、“超级市场”、“旅游市场”等为细分的目标市场。以优制胜,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建立鲜果、加工产品的生产技术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和标识系统及调控体系, 组建杨梅系列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实行鲜果和系列加工产品生产、销售的信息登录、条码标识、质量跟踪、责任追朔的全程信息管理,在取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基础上继续申报“有机食品”、“地理保护标志”等,跻身于国粹产品之列;实施“绿色品牌战略”,建立绿色营销系统,文化引导,创立“杨梅文化”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市场联盟;培育和传播蕴涵靖州杨梅发展史、果实性状和保健功能、梅乡风光和生态保护、“绿色食品”、“绿色生活”、产业化思维及实践、种植和贮运、加工技术等内容的“产业文化”。
1.建立和完善产业升级的安全约束机制
把生态安全、食品安全作为产业升级的“第一要务”,使职业道德、技术规范、过程监管、关键点控制、依法追责等合成安全防护网,落实到杨梅鲜果种植(作为“第一防线”)、贮运、加工、销售等的各环节、全过程,不留“灰区”、“盲点”、“死角”。
2.建立和完善产业升级的要素融合机制
按照“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基本要求,引导、组织地权(山权)、林权和资金、技术、信息、设备、品牌等要素结成多种经济成份和经济形式的开发联合体、利益共同体。
3.建立和完善产业升级的导向激励机制
通过深化改革、优化政策、改善环境等措施扶优扶强,每年对年收购鲜果≥1000吨、收购价格在加工产品出厂价格的比重≥5%~10%的加工企业和种植规模≥100亩、年产销鲜果≥100吨的种植合作组织、家庭林场、经营大户、职业果农发送扶持资金、奖励资金和相关优惠政策的“组合支持包”。
4.建立和完善产业升级的科技创新机制
促进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流动,培育和壮大科技型、创新型杨梅种植、贮运、加工、经营企业,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不断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
5.建立和完善产业升级的利益联结机制
引导企业和种植合作组织、家庭林场、经营大户、职业果农联成“公司+基地+农户”、公司+经济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等类型的产业化形式。
靖州杨梅产业的升级,是靖州实现“四化两型”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项生动的社会工程、经济工程、生态工程。创新驱动,产业常新,青山不老,“中国杨梅之乡”的明天将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