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农业相对发展指数研究安徽省61个县的城乡发展

2013-09-22 14:04江激宇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7期
关键词:县域安徽省城乡

秦 倩,江激宇

(安徽农业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1 研究背景

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新要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的深化和创新,涵盖着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作为“五个统筹”的第一个方面,是当下矛盾最为突出的一个社会问题.安徽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先锋队,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上取得了快速发展,但长期以来,城市是工业的聚集地,而农村只为发展农业,向城市提供所需服务、为工业发展服务的观念根深蒂固,形成了发达的城市,落后的农村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局面,城乡的非均衡发展问题日益突出[1].在此背景下,研究安徽省61个县总体的城乡发展情况以及二元经济结构,对于促进安徽省整体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国内外城乡统筹发展研究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1954年,刘易斯在《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提出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他认为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中并存着较脆弱的现代工业部门和相对强大的传统农业部门,构成了社会的二元经济结构.刘易斯模式是第一个二元经济发展模式,其特点是重视物质资本的形成和工业部门扩张,而缺陷在于,他认为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就在于为工业部门扩张提供所需的廉价劳动力,至于农业是否发展,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无关紧要.[2]

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拉尼斯和美籍华人经济学家费景汉在刘易斯二元经济发展模式基础上,提出了改造二元经济结构的新构想,构建了被后人称为拉尼斯—费景汉二元经济结构的新模型.[3]他们对刘易斯模型的最大改进,是将传统农业部门的发展纳入到二元经济发展分析框架之中,同时他们还认为,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必须高于人口增长速度以摆脱“马尔萨斯陷阱”.拉尼斯和费景汉的模型虽然与刘易斯模型有差异,但他们都认为农业部门中存在边际生产率为零的过剩劳动力,都主张通过将传统部门的过剩劳动力转移到现代部门,来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变和总量的扩张.[4]

自从二元经济理论出现之后,国外诸多学者对其做了深刻的研究,发展与创新从未停止过,形成了一系列经典的系统性观点,对研究中国的城乡统筹发展与二元关系存在极具价值的参考意义,但是我们在实际中,必须结合中国的特殊国情及发展道路加以运用.

2.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针对安徽省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以及对策建议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其进行概括总结如下.

周加来(2006)、余羚羚(2006)、朱道才(2006)都认为构建相对稳定的指标体系对城乡统筹水平进行评估,对于把握城乡统筹的进程与阶段性,制定城乡发展规划乃至实施城市化发展的宏观调控,实现城乡区域空间发展,构建和谐安徽,推动安徽省实现“中部率先崛起”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5]

刘奇中(2006)认为安徽省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与措施有转变城乡发展思路,做好城乡统筹发展规划;以改革为突破口,打破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瓶颈”;加快公共财政建设步伐,切实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拓宽农村融资渠道,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着力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增强城乡统筹发展的后劲.[6]

杨冲(2009)、黄国桢(2009)认为城乡统筹发展破解途径有建立城乡一体政府公共管理体制;加快公共财政建设步伐,切实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创新农村社区发展机制.[7]

吴卫红(2010)提出进一步推动安徽实施“城市反哺农村,推动城乡良性互动”战略的思路,具体措施有突出以人为本,加快构建城乡统筹的制度体系;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8]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安徽省的城乡发展以及提出了各种有效的措施,但是以具体的安徽省61个县城为出发点,研究县域之间的二元经济,以此反映安徽省的整体城乡发展状况的文献较少;本文试图通过对安徽省61个县城乡结构的演变,来对安徽省或者说中国的县域经济发展进行初步的研究.

3 指标体系的构建

城乡统筹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以城市和农村为一体的发展思维为指导,以打破历史遗留制度形成的城乡二元化为出发点,立足城市发展,推动农村建设,以缩小城乡之间的经济、文化、公共服务等差距为最终目标,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因此,很难建立一个足以全面完整地反映安徽省城乡统筹发展的系统模型,本文主要从二元经济结构入手,通过建立指标体系,对61个县进行具体的数据调查、统计分析,以达到客观反映安徽省城乡发展的基本情况并据此提出对策建议.

为了研究城乡统筹发展的具体水平,常用的指标是二元对比系数,含义为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与第二、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比率.二元对比系数处于0-1之间,最低时,表明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为0,二元结构最显著;最大时,第一产业和第二、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相同,二元经济完全转变成了一元经济,经济的二元性消失.设G1为农业部门产值(或收入),G2为非农业部门产值(或收入),L1为农业部门劳动力数,L2为非农业部门劳动力数.又设R为城乡二元对比系数,则得出二元对比系数的数学计算公式为

该指标与经济结构二元性的强度呈反向变动的关系,二元对比系数越大,两部门的差别越小:反之则两部门的差别越大.二元对比系数在理论上的最大值为1.但通常总是低于1.所以,二元生产率对比系数的变动在总体上呈现出“U型”特征.[9]

在进行安徽省具体的县域经济比较时,由于各县的行业划分标准不同,尤其是农村人口有大量的兼业化存在,真正仅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在不同的标准和统计方法下其数量存在严重的偏差,使这二元对比系数在研究县域经济时缺乏一定的可比性.因此本文根据以前学者经验运用同二元对比系数的意义相同的另外一个指标——农业相对发展指数来研究安徽省的61个县的具体经济发展情况.该指标实际就是指一个县农业人口的人均农业生产总值与该县总的人均生产总值的比值.一般来讲如果此值小于、等于或大于1,则可说明农业人口人均农业产值就要小于、等于或大于非农业人口的人均非农业产值.该值越小说明二元经济结构强度越大,其计算公式仍为,只是在含义做出一定改变,G1为农业部门产值 (或收入),G2为全县的生产总值(或收入),L1为乡村人口,L2为全县总人口.[10]按照这一指标的经济内涵,通过大量的数据调查,计算出安徽省61个县自1996至2010的农业相对发展指数,通过其变化总结发展演变的规律,对安徽省的县域城乡发展状态进行初步判定.

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历年的《安徽统计年鉴》.[11]

4 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以下是安徽省61个县自1996~2010的农业相对发展指数

农业相对发展指数 1996 2000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长丰县 0.6528 0.5961 0.3662 0.3479 0.3350 0.3604 0.2818肥东县 0.6251 0.4608 0.2980 0.2838 0.2827 0.2522 0.2117肥西县 0.4909 0.5538 0.2506 0.2152 0.2294 0.2124 0.1783濉溪县 0.3864 0.4277 0.4270 0.4057 0.3777 0.3534 0.3038涡阳县 0.5257 0.5013 0.3854 0.3664 0.3645 0.3242 0.3080蒙城县 0.5467 0.5401 0.4771 0.4500 0.4209 0.3950 0.3656利辛县 0.5447 0.5964 0.4471 0.4467 0.4376 0.4084 0.3934砀山县 0.6067 0.5070 0.5589 0.5422 0.4807 0.4111 0.4026萧县 0.4087 0.3873 0.4885 0.4701 0.4180 0.3721 0.3561灵壁县 0.5769 0.6100 0.6180 0.5728 0.5445 0.4905 0.4775泗县 0.6790 0.6653 0.5861 0.5391 0.5088 0.4628 0.4409怀远县 0.4713 0.3556 0.4137 0.4110 0.4135 0.4026 0.4051五河县 0.5814 0.4934 0.5077 0.4859 0.4817 0.4622 0.4830固镇县 0.6161 0.4801 0.4760 0.4660 0.4703 0.4501 0.4670

续表

续表

从以上结果来看,近十几年来,安徽省绝大多数县的农业相对发展指数在大部分年份呈持续下降状态.尤其是处于经济增长阶段的县域,农业相对发展指数均呈下降态势,也就是城乡二元结构强度更加显现,可见各个县域在发展初期,工业化发展速度远高于农业发展速度,农业相对发展水平降低,二元结构凸现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结合各个县的实际经济发展情况得出原因是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县域经济开始步入由农业主导向工业主导的重要转型期.例如作为安徽省唯一入围全国百强县的肥西县,贯彻执行的就是全面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增强工业对全县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重点打造汽车、家电、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等六大工业主导产业,带动工业转型加速,2011前7个月,肥西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403.8亿元,同比增长18%.肥西县把工业转型发展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引擎,着力推进资源向工业汇集、政策向工业聚焦,逐步形成了主导产业突出、配套产业集聚、骨干企业众多、创新能力较强的县域工业体系,县域经济明显地表现为第二产业领先增长的特征.但在整个经济增长过程中,非农业发展速度远高于农业发展速度,农业相对发展水平降低,导致城乡发展不均衡现象更加明显.安徽省的农村土地和人口基本集中在县域,作为城乡的结合点,县域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农村经济.安徽省城乡之间差距,主要就是体现在县以上和县以下.因此,县域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直接关系安徽省城乡统筹发展的速度和效益.

5 安徽省统筹城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1 存在的主要问题

5.1.1 制度问题

导致安徽省长期的城乡发展不均衡的最根本原因是制度问题,是在历史的发展中的多项因素不断造成的.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在管理和体制上把城市与农村完全分离开来,形成社会经济“城乡二元结构”分治格局.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开始渐渐打破城市与农村分化治理的局面,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种种现象,需要去反思和改正,例如户籍制度、社保制度、就业制度、财政税收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卫生制度、投资制度等等.只要这种种的二元分化的管理制度继续延续,城乡差距就很难缩小,就很难真正实现城乡的统筹发展.

5.1.2 公共财政投入不足

虽然说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是制度体系的变革,但是从统筹城乡发展的实际出发,每个项目都需要庞大的公共财力的投入,没有经济的支持和强大的资金后盾,统筹城乡发展的计划是难以开启的,而且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仍需要巨大的财政资金支持,否则也很难取得成功.但是安徽省目前总体经济实力还不雄厚,政府的资金还不能完全承担所有的成本.现在许多项目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如户改、土改、公租房建设、社保等,大量公共资金的投入是改革进一步深入的基础.因此,改革成本高,而改革中公共资金的投入又受到了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限制,公共资金投入不足和改革需求大的矛盾就显现出来,成为了阻碍统筹城乡改革的一大因素.

5.1.3 城市化、工业化水平不高

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在于“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因此,一个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城乡统筹发展能力的大小.就城镇化水平而言,在安徽省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的情况下,2011年城镇化率达到仅达到44.8%,不但低于全国平均城镇化率51.3%,也远低于同期安徽省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54.4%.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06元,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9.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232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1.5%,可以看出安徽省整体的城乡差距非常明显.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是现代化建设的两大推进器,也是社会活力、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只有加快工业化发展才能加快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又是提升工业化的重要载体,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良性互动,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是安徽省统筹发展的主要任务.

5.2 统筹发展的主要对策

5.2.1 加快广大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

基本公共服务范围,一般包括保障基本民生需求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住房保障、文化体育等领域的公共服务,广义上还包括与人民生活环境紧密关联的交通、通信、公用设施、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公共服务以及保障安全需要的公共安全、消费安全和国防安全等领域的公共服务.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初步建立起面向全体劳动者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社会保险制度逐步由城镇向农村、由职工向居民扩展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和社会福利体系基本形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免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实施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建设以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和农村危房改造等为主要内容的基本住房保障制度初步形成.基本实现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乡有综合文化站广播电视全面覆盖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设施逐步向社会免费开放.[12]

5.2.2 加大公共财政资金投入力度

要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二元化发展的问题,仅靠国家的财政投入远远不够,还需要加大对乡镇发展的资金投入.政府应切实加强对乡镇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完善的资金投入长效机制,切实突破阻碍乡镇发展的资金瓶颈.要严格规章制度,保证专款专用,保证资金封闭运行,阳光运行,审计和纪检机关要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做到资金运行到哪里,审计监督就跟进到哪里.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大对公共基础建设和义务教育、社保医疗、卫生体系、电视广播、文化等公共事业的专项资金支持,把农村的公共产品支出从主要由农民自己负担逐步变为主要由政府财政负责,逐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5.2.3 加快农村自身发展,推进城镇化步伐

城乡经济要想达到一体化必须要通过农村的自身发展才能最终实现,安徽省的城乡统筹发展是要在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使城乡关系协调发展,从而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局面.由于现在大部分城乡统筹发展的方针是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因此容易陷入从外部带动发展的误区,而城乡统筹的目标最终必须靠农村的自我发展才可以实现.而就安徽省来说,可以通过发展县域经济,例如肥西县现在已是全国百强县之一,发展县域经济,突破口就是把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这三者进行有效结合,以期实现“三个联动”,即产业化与工业化的联动,产业化与城镇化的联动,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联动.当前来说,安徽省要做的重点是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联动.一方面,将传统的工业路线进行改变,鼓励、支持各种乡县企业的设立与发展,取消歧视性的市场准入限制,使乡县企业与城市企业能在平等的起跑线上,通过市场经济的自动有效配置要素机制,形成配置合理、分工明确的企业体系,以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联动.另一方面,取消各种用人限制政策,例如户籍等不合理限制,帮助农民到城市各部门中就业,做到能够按劳分配、多劳多得,能够享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定居、福利等待遇,为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和加快城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赵东龙.城乡一体化——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对策建议[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31(2):49-51.

〔2〕Lew is W.A. “Economic development w ith unlimited supply of labor”The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1954.

〔3〕张晴,罗其友,刘李峰.国外城乡统筹发展的做法与经验[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31(2):76-80.

〔4〕Fei J.C.H.and Ranis G “Development of the labor surplus economy:theory and policy” R ichard Irw in,Homewood IL 1964.

〔5〕周加来,余羚羚,朱道才.安徽省城乡统筹发展的实证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6,20(11):4-9.

〔6〕刘奇中,王勇.安徽省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建议[J].特区经济,2006,210(7):205-206.

〔7〕杨冲,黄国桢.安徽省城乡统筹发展制约因素及破解[J].现代农业科技,2009(13):394-395.

〔8〕吴卫红.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安徽省实施城市反哺农村战略的基本思路[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

〔9〕二元对比系数——MBA智库百科.

〔10〕刘自强,李静,鲁奇.41个国家城乡发展演变规律总结与变革的临界点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08,27(3).

〔11〕安徽统计局.http://www.ahtjj.gov.cn/.

〔12〕国务院印发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全文).

猜你喜欢
县域安徽省城乡
成长相册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城乡涌动创业潮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