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地震局 郭斌
江苏省盐城地震台 王斌
盐城市位于江苏省东部毗邻南黄海,在地质构造上属于下扬子地块的苏北-南黄海盆地次级构造,其地质构造复杂,地震较为活跃,历来被定为我国东部沿海地震重点监视区。区域内中强震频发,最大地震为1846发生在南黄海的7.0级地震,辖区陆地范围内最大地震为1987年发生在射阳县的5.1级地震,此次地震导致4人受伤,多处民房受损,直接经济损失约300万元。盐城及邻区自1970年以来,3.0级以上地震年平均发生3.1次,3.5级以上地震年平均发生1.2次,中等以上有感地震活跃。中等强度地震虽然其破坏性有限,但其造成的间接损失以及对当地群众生活、生产造成的影响不可忽视。本文通过对此次灌南、响水交界4.0级地震的应急工作进行总结,讨论地市级地震部门在地震应急过程中的作用,希望这些总结和思考能够为未来的地震应急工作所用。
2013年1月19日22时56分53秒在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与连云港灌南县交界发生4.0级地震,微观震中位于119.77°E,34.40°N,参考震中位于灌南县五队乡(图1)。震中附近居民普遍反应感觉强烈,个别房屋出现掉瓦现象。此次地震未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甚微。
图1 地震烈度及区域断裂分布
地震应急救援是指为应付突发性地震事件而采取的震前应急准备、临震应急防范和震后应急救援等应急反应行动。根据盐城市政府地震应急预案和市地震局地震应急预案,此次地震属于有感地震应急响应级别,地震发生后,盐城市地震局根据地震应急预案开展了紧张有序的地震应急工作。
地震速报是启动地震应急预案的先决条件,盐城市地震台网于2010年建成并运行,包含盐城及邻区10个测震台站,能够有效监测辖区及部分周边地区2.0级以上地震。地震发生后,值班人员根据地震波特征初步判定为本地地震,迅速应用MSDP软件选择震相相对较清晰的四个以上台站标注震相进行快速地震定位,将初步定位结果通过短信群发通知市地震系统工作人员,值班人员电话向省台网中心汇报并获取最终确定的地震三要素,之后电话向局领导汇报,根据局领导指示启动有感地震应急响应机制,要求全体人员立刻到岗,迅速向市政府总值班室进行汇报。即时接听地震热线,将反映情况记录在案。20分钟后全体人员到岗,根据已取得的地震三要素和群众有感反映情况,根据局地震应急预案及统一安排开展各项应急工作,由局领导统一组织协调。
震情跟踪,主要包括对余震进行实时监测与快速定位,根据余震序列,对地震类型进行初步判定,以及根据群众电话收集震情资料,该项工作主要由台网中心进行。震情快速会商,由监测处和台网中心共同进行,内容包括通过对地震地质资料、历史地震资料、区域地震活动性资料、辖区内建筑情况等并结合震情跟踪所收集资料初步判定地震类型、可能的最大震级、可能的震害程度及宏观震中等,并将初步会商结果向省局汇报。将省局反馈会商结果向市政府及现场工作队汇报。
地震发生后,根据地震应急预案迅速组成现场工作队(含震防、监测等部门人员)奔赴震中地区。市县现场工作组会合后,通报各自掌握的情况,结合震情跟踪与会商结果反馈情况,分组到震感强烈的陈家港镇、响水化工园区、双港镇等地开展调查工作,主要对人员震感情况、房屋受损情况等展开调查,并对当地群众进行安抚工作。各乡、镇负责地震工作的人员下到村、组进行震情调查,并将调查信息即时向现场工作组汇报,由现场工作组统一向当地政府部门汇报,并随时与市局、市政府保持信息连通。根据调查结果绘制此次地震烈度图(图1)。
图2 有感地震应急组织图
地震信息与发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地震系统内和当地政府之间的信息沟通,包括向当地政府汇报震情,传达领导指示精神,横向上协调各个应急工作组的信息沟通与协调,此项工作由局领导带领办公室人员统一组织协调。另一方面是针对震后群众情绪不稳定开展的安抚工作,主要由地震现场工作组实施。针对此次地震未造成人员和财产损失但少部分居民担心会有更大地震的情况,现场工作组起草宣传统稿,将省局会商趋势意见及要求居民安心生产、生活的文稿内容报响水县委、政府领导批准,以响水县地震局名义在响水电视台,响水县政府网站等媒体进行宣传,稳定民心。
有感地震虽然破坏性及造成损失一般较小,但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各种地震谣言不断,尤其是震后短时间内导致群众容易形成恐慌或发生群体性事件。因此,在有感地震多发地区,作为地市级地震部门对有感地震采取的应急响应措施是否到位显得尤为重要。此次灌南、响水4.0级地震,应急准备充分、工作开展紧张有序、应急措施得当,受到当地政府高度肯定。
地震应急通讯演练
地震应急的一项重要工作即为震前所做的各种准备。在技术资料方面充分准备了以下几个方面资料:1.区域地震构造图,该图详细描绘了盐城及邻区主要构造及断裂的活动性,并根据国家及省地震部门研究成果标注有潜在震源区,以此形成在长期的工作中有重点的进行跟踪监视;2.历史地震分布与地震目录,主要包括历史地震空间分布及破坏情况、不同构造单元的历史地震类型,并根据国家、省地震台网地震目录每五天对当地地震目录进行更新并保存,以备地震发生时快速应用;3.地形、交通图件,根据市国土测绘部门对辖区内地形图、交通图的更新迅速跟进,根据当地地形地貌特点重点标注主要公路、桥梁、河流等,为地震发生时现场工作队提供参考;4.建筑分布与建筑结构资料,按照行政区划对辖区建筑的结构、材料进行分类归纳,并整理人口分布情况,为初步估计地震震害,指导抗震救灾提供初步依据。这些基础的技术资料在此次地震应急过程为提高工作效率发挥重要作用。
除了建立应急联动机制外,切实的按照联动机制开展工作显得非常重要,盐城辖区及周边有感地震多发,经过多年来的探索与总结,应急联动机制不断完善。应急联动包括辖区内横向联动和更大范围跨市的联动机制。此次灌南、响水4.0级地震发生在盐城市与连云港市交界处,地震发生后迅速启动应急联动机制,盐城市人武部系统、民政系统、宣传部门等迅速与地震部门取得联系,根据现场工作组统一安排开展工作。震后盐城市地震局第一时间与连云港地震局取得联系,相互通报所掌握震情,并在现场工作组层面上相互通报与协调,为快速有序开展地震应急工作奠定基础,此次应急联动的成功得益于平时的扎实准备和应急联动演练。
地震信息的快速发布,对于稳定震区群众情绪,平息地震谣言尤为重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条地震谣言信息,很快便通过网络快速蔓延,造成群众恐慌。此次地震应急过程中,除了通过传统的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外,地震信息的发布也应用了网络手段,包括当地主要网络论坛(鹤鸣亭论坛、响水论坛等)、盐城市防震减灾网、盐城新闻网等。网络信息的快速发布,使得地震谣言不攻自破,从而有效地缓解了群众的恐慌情绪。
我国是地震多发国家,历史上的大地震造成了惨重的损失,在目前全世界尚无法解决地震预测难题的情况下,地震应急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强基础性工作是防震减灾的重要保障:一是应加强地震知识宣传。地震知识更深入地进学校、进社区,增强群众识别地震谣言、提高防震自救的能力。加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维护工作,并通过宣传使得当地群众在震时能迅速到达应急避难安全场所。二是加强技术保障体系的建设。针对城市快速发展、信息化技术突飞猛进,地震应急工作应紧随城市建设步伐,即时更新相关基础资料,并开展形式多样的地震宣传。比如,可通过论坛、微博等形式,另外加强传统手段,尤其是广播宣传,在广大农村地区,广播依然是最为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三是强化应急联动机制,加强应急联动机制和机构建设,加强应急联动演练工作。只有平时将地震应急准备工作做到位,震时才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最大可能地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