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竞争力视野下大学生社团建设研究

2013-09-22 08:18刘黎明
成人教育 2013年11期
关键词:社团组织社团竞争力

刘黎明

(江西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与高校联系进一步加强,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大学生社团自然要分担新的使命。从学生在就业方面的特色竞争力角度看,学生社团应该分担高校培养社会所需的,能尽早适应岗位需求的,具有较强特色竞争力人才的重任。

一、特色竞争力概念

本文所提大学生特色竞争力,是“指大学生个体所拥有的,但同类型大学生,甚至同专业、同班学生所不具备的素质所形成的独特竞争力。而这部分素质又是将来就业岗位特别需要的,需要经过在职特殊培训,即人力资本理论中的不完全特殊培训才能获得”。①

大学生特色竞争力具有相对性:一方面,是相对于其它大学生而言,是某具体大学生所拥有的,但同类型大学生,甚至同专业、同班学生所不具备的除一般素质、专业素质之外的其它素质所形成的独特竞争力。另一方面,是相对于用人单位对员工素质要求而言,是就业岗位特别需要的,其它同类型用人单位未必需要的能力,一般难以在专业或通识高等教育过程中在同类人才培养计划中培养,需要经过在职特殊培训才能形成的能力。

大学生特色竞争力具有一定的结构性。从学生就业角度来看,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竞争力是一个立体式竞争力结构,包括一般竞争力、专业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和与岗位匹配的特色竞争力。一般竞争力,需要大学生具备一般的德、智、体基本素质,在健康的身体、健全的心理与个性心理特征方面达到基本要求,居竞争力结构最基层,这是作为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竞争力,也是整体竞争力的基础与前提。专业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包括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专业精神所形成的竞争力,居竞争力结构的中间核心层,这是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对象,接受高等专门知识教育所应掌握的核心竞争力,是其区别于其他专业、其他学生的最根本的竞争力,是实现就业最根本的竞争力。特色竞争力居竞争力结构的顶层,是由大学生个体具备的同类型大学生,甚至同专业、同班学生所不具备的素质所形成的独特竞争力。而这部分竞争力,反映在工作上,能较快地转化成独特的工作效率,这是大学生实现就业、岗位与人才匹配的关键竞争力,包括独特的社会实践能力、社团活动与组织能力、独特的创新能力、特殊的岗位能力,甚至独特的其它专业素养等等,是大学生申请心仪岗位的敲门砖,是在激烈竞争环境中取胜的特色竞争力。没有一般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特色竞争力将成为无本之木;没有特色竞争力,其它两个竞争力也将大打折扣。竞争力结构如图1-1、图1-2所示。

图1 有特色竞争力的人才竞争力结构图

图2 无特色竞争力的人才竞争力结构图

二、特色竞争力视野下的大学生社团建设问题分析

国外大学生社团历史悠久、理论成熟、种类繁多、管理规范、功能齐全、作用较大,而国内对大学生社团的建设与管理研究相对滞后,②但发展较快,近年来理论成果较为丰富。从培养大学生特色竞争力的角度分析,目前,我国大学生社团组织建设还难以满足培养大学生特色竞争力的要求,主要体现在社团建设引导不足、专业社团不足、交叉性不足、高度不足等几个方面。

1.自主有余,引导不足。特色竞争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根据个性特点、兴趣爱好、成长经历及就业意向所做的人生规划与职业规划。既主动做好素质拓展选择,又需要相关人员做好指导,才能使特色竞争力培养准确、顺利、高效进行。《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大学生社团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目前,“大学生社团多为兴趣性团体,是由相同或相近兴趣爱好的大学生自发组成的”。③然而,由于对社团管理、指导的重视欠缺,“指导教师配备不足”④,社团组织偏重在学生自主性认识基础上进行自主建设,大学生社团组织自主性较强,由于学生认识本身的不足,又缺乏高水平的导师或专家的指导,使社团组织建设与作用发挥水平难以提高,“高层次性的、理论性的、导向性的社团数量不足”。⑤

2.统一有余,交叉不足。为了培养学生特色竞争力,不仅要求学生社团成员具有兴趣爱好的统一性,还要使学生社团成为兴趣爱好的理性开发培养基地、专业交叉综合的预孵化器和特色素质的预养实验室。然而,目前“学生社团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活动形式及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成员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容易受到学生热情参与”。⑥社团在招新成员的时候,往往需要考察报名学生在该社团所需能力的爱好、特长,特别是文体、娱乐、专业类社团更注重兴趣、爱好基础。因此,目前相当部分社团偏重按照学生已有兴趣开展活动,将有开发、拓展某兴趣意向而无多少基础的学生拒之门外,对学生兴趣开发略显不足,对社团成员的遴选偏重专业或兴趣的统一性,而交叉性、多样性不足,使社团组织建设方向与社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方向对称性不强,与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方向不够一致。

3.文体有余,专业不足。学生特色竞争力是相对的、有针对性的,是各类素质针对职业意向在具体个体身上的排列组合。因此,要求学生社团类型,不仅限于文体素质的培养,应该包括各学术的、专业的等各类社团。调查研究表明:目前,不少高校的社团主要以文体、艺术、特长型为主,理论实践型为辅,以致于专业学术型协会社团发展不足⑦;在社团功能发挥方面,社团在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扩大交流等方面的功能发挥得相对较好,而在促进专业教育教学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认知能力等功能发挥略显不足,在促进第二专业或非主修专业的认识与学习方面更不见其功。

4.广度有余,高度不足。学生社团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促进教育教学乃至科研的重要意义,已被人们所公认,对学生有选择地拓展自身特色竞争力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但是,前提是要保证社团要有一定的广度与高度。目前,我国高校纷纷建立各类大学生社团,涉及文化艺术、体育运动、休闲娱乐、志愿服务、专业学术、创业就业等各个方面,社团广度与规模取得了长足发展。由共青团中央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05年,全国高校有59.7%的大学生参加了校内社团,平均每人参与的社团数为1.8个。据统计,截至2008年1月,首都高校共有正式注册的学生社团3506个,注册学生27.9万人次。⑧然而,由于指导力量有限,社团依赖性强,流于形式,⑨疏于管理等原因,使社团建设的高度不足,社团注销频繁,品牌社团少,从而使学生社团低水平建设。

三、特色竞争力视野下的大学生社团建设建议

1.确立分类、分层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做实基础功能,做强核心功能,做精特色功能。学生参加社团的动机越来越多样化,但从职业生涯发展、竞争就业角度看,无不影响着他们的素质结构和竞争力强弱。为了实现素质教育,避免毕业千人一面,培养知识、能力结构与用人单位要求尽可能吻合、人岗匹配的具有较强特色竞争力的毕业生,要求高校在加强基本的教育、教学的第一课堂之外,加大学生社团等第二课堂的覆盖面和质量。哈佛大学学生社团500多个,平均26.5个学生就有一个社团。②我国大学生社团组织规模虽不如国外著名高校,但其规模发展非常迅速。要求对学生社团进行分类管理,可以按照社团的宗旨、活动内容、社团性质进行分类,也可以按照其功能进行分类,使各类社团在类型、规模和质量上均衡发展,通过均衡性评价实行均衡性预警管理。同时,按照学生竞争力结构,注意将学生社团功能的分层管理。一是各类社团时刻注意做实学生一般竞争力的培养,确保学生社团的基础功能的实现;二是学术、创新实践及专业类等社团始终把促进专业素质的发展作为核心工作,做强学生社团的核心功能,促进学生专业素质的有效交叉;三是始终重视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意向需求,通过精心组织活动,促成学生做好相关素质的特色复合,使学生社团成为特色素质复合的实验室与孵化室。

2.建立学校、企事业单位、政府和学生四轮驱动机制,实现支持、指导、主体、服务四位一体发展。学生是社团组织的最主要的主体,其自主性对社团活动效果起着关键作用。虽然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社团学生的自主性有所增强,但与国外大学生社团自主性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需要学生切实增强质量意识、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主动承担社团组织建设的策划、协调、组织及服务等全面工作。但这并不否认学校、企业、政府等主体的作用。学校对社团组织的监督、指导、支持等工作不可或缺,学校应该激励与协调社团指导老师或顾问,给予经费支持,引导开展社团活动效果的网络化、多样化评价,对社团组织给予学分或课程认同等政策支持与合理导向,对社团组织活动开展法律援助等。企事业单位应该负起大学生社团建设的社会责任,以适当的形式给予经费援助,提供包括实践调研、服务咨询等在内的活动平台,提供相应的专家或行家做社团的指导或顾问等等。政府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在经费、政策、平台、指导、沟通等方面应该有所作为。只有围绕学生特色竞争力培养这个主题,建立起学校、企事业单位、政府和学生四轮驱动机制,才能排除社团建设相关环节的困难,整合高水平、高效益的社团建设所需资源,形成协同效应,实现主体、支持、指导、服务四位一体发展。

3.引导社团开发类型多样化、内容丰富化、功能全面化,拓展大学生社团个性化发展选择空间。要让学生在更高层次凝合自身特色竞争力,就应该有足够多的特色素质元素可供选择,通过个性化组合得以形成。因此学生社团的类型应该多样化,并且应该以现实或近期社会行业或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为导向,细分社团,合理归类,结合对学生自发组建的引导与学校社团管理或服务部门的科学倡导,开发类型多样的学生社团。在社团的内容上,除现在流行的会议、论坛、竞赛、展示、调研、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内容外,应加强培训、咨询等服务类活动,开拓跨校际、跨区域、跨领域、跨学科、跨群体等综合性活动,提高活动的价值。在社团活动的功能上,应该按照人才竞争力层次结构,树立立体式的全面功能观,尽可能让一个社团的活动充分考虑学生的一般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与特色竞争力的培养,实现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近期功效与长期功效的有机结合,避免学生疲于百团活动而能力不见长、不见特。

【注释】

①刘黎明,王晓华.高校辅导员培养学生特色竞争力的思考[J].高校辅导员,2012,(6).

②李同果.发达国家大学生社团建设的经验及启示[J].湖北: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7).

③黄永涛.校园文化视野下的大学生社团建设透视[J].教育与职业,2012,12,(36).

④胡雪峰.基于高校学生社团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9,(22).

⑤黄永涛.校园文化视野下的大学生社团建设透视[J].教育与职业,2012,12,(36).

⑥张丽霞,陈建华,胡正好.高校大学生社团特点与功能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

⑦李毅昂.课外教育资源开发视野下的大学生社团改革发展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09,2(6).

⑧赵秀红.透视大学校园里的"百团大战".http://202.194.15.193/daoyuan_website/article/passagenew.php?pid=6350428.

⑨李军.大学生社团“热”中的“冷”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05,(6).

[1]赵立香.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与管理[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

[2]欧阳鹏飞,李国金.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8,(2).

[3]张文.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9,(4).

猜你喜欢
社团组织社团竞争力
缤纷社团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K-BOT拼插社团
日本竞争力
河北省遥感应用协会被评为河北省5A级社团组织
群体决策中隐性社团组织的识别
全国各省、市、区期刊工作社团组织名录
苏区社会格局中的社团组织
在联合中提高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