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记者 龙思羽
引航发展之路 惠及智能化建设保障
——公共租赁住房智能化系统建设导则及设计图集编制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文| 本刊记者 龙思羽
2013年9月13日,由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住房保障委员会主办的《公共租赁住房智能化系统建设导则》及《公共租赁住宅智能化系统设计图集》编制工作会议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召开,相关领导及建筑智能化学者、专家、企业亲临现场,共同探讨保障性住房智能化系统的特殊需求,并为现阶段所编制的导则提出宝贵意见,为后续编制导则工作夯实基础。
“十二五”计划实施后,国家正式启动大规模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至今已步入第三个年头。2010年底,国家提出建设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并要求五年内完成此项计划。据有关部门统计,2011年共建成约1132万套,2012年共建设约730多万套,2013年计划建设600多万套,到“十二五”末基本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保障性住房主要包括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房等,自2012年起,过半以上的建设工作重点及目标已投向公共租赁住房,其所占比例逐年增加。
《公共租赁住房智能化系统建设导则》及《公共租赁住宅智能化系统设计图集》主要针对新建公共租赁住房,可能会在今明两年迎来一个建设高潮期。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房地产处处长、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住房保障委员会秘书长 赵路兴
从长远的目标来看,在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过程中,最大的难点及困惑并不凸显在规划设计和施工中,而在于长期的运维管理中。针对转租、转包的一些不良行为,运维资金长期达不到平衡,租金不能按期收回等问题,在这一时期推出建筑智能化导则具有现实意义。如果我们将导则尽快完善,或许明年就可以将一些实际的建设意见及施工方案提供给各地方政府,对政府管理部门、运营管理企业起到引领作用。与此同时,导则与国家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战略同步,可推动该战略的可持续性发展,为城市结构的转型奠定基础。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规划发展处处长刘美霞
就目前来说,智能化建设缺乏相关统一的可行性技术支撑,如何让更多居民享受智能化建筑及以最小的投入达到智能化建设效果,这给我们编制导则提出了难题。与商品房相比,保障性住房所选用的技术、产品要相对成熟,要适合人群居住,价格要合理,并且要具有一定的技术前瞻性,可以确保几年内不被淘汰,这对导则编制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从居民需求的角度分析,智能化的建设对居民的工作、生活提供了一定的保障,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各位专家、学者需要发挥最大的智慧和才能来完善这个课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在行业中承担着新技术的基础应用和引导行业发展的责任,促进中心愿意与各方共同制定导则,在未来住宅产业化试点城市、住宅产业化基地、绿色建筑等平台下进行推广。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智能化技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张公忠
清华大学张公忠教授从导则的概述、智能化建设参考标准、智能化系统应用细则归类等方面对《公共租赁住房智能化系统建设导则》进行介绍说明;随后,浙江达峰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根据导则的技术要求,提出了公共租赁住房的智能化系统的解决方案,并与参会代表进行了技术交流。各参会代表就智能化系统产品的适用性、经济性及居住人员管理系统所涵盖的内容、身份识别系统和防高空抛物监控系统该选择何种产品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建筑智能化技术手段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并在我国广泛运用。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管理,以管理作为保障,这样才能使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管理居住调节的作用,最终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美好人居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