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煜辉
自我分化是家庭治疗家 Bowen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个体能够区分理性思维和情绪反应的能力。Bowen从内心层面和人际层面来理解自我分化[1]:在内心层面上,自我分化反映了个体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是受理智控制还是受情绪支配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自我分化是情绪成熟度的一个测度;在人际层面上,自我分化反映了个体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同时体验到亲密和独立的能力,自我分化程度高的个体能够在与人相处时保持灵活的距离,他们与人相处时能够保持一个清晰的自我感,能够处理好“我”的位置 (I-Position)。相反,自我分化程度低的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易置于情感的融合或黏附的状态,容易依赖他人,其思想、情感都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而缺乏理性的判断。因此,Bowen认为个体的自我分化水平能够反映其心理健康状况,自我分化水平越高的个体,其心理功能就越好。对此西方研究者们做了大量的研究,如 Skowron和 Friedlander的研究发现,个体的自我分化水平能够预测其心理成熟度和婚姻满意度;Hanson研究结果发现,自我分化与心理健康及心理幸福感正相关;Tuason和 Friedlander的研究发现,父母的自我分化水平及心理健康水平与子女的自我分化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显著相关;Johnson和 Buboltz Jr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的自我分化水平能显著预测逆反心理及学校适应性。此外,Peleg、Bohlander等的研究也证实了自我分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与预测作用[2]。
压力知觉是指生活中的各种刺激事件和不利因素对人在心理所构成的困惑或威胁,表现为心身紧张和不适[3],它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迄今为止,压力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己经得到了更加广泛的认识。但是,面对同样不利的情境,为什么有些学生能够克服困境,显示出良好的适应能力与健康水平,有些学生却不能适应,出现各种心理障碍呢?Bowen对此也给出了他的见解。Bowen认为,压力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很复杂,不是直接相联系的,个体的自我分化在压力与心理健康之间起着调节作用[4]。如果压力足够大,任何分化程度的个体都有可能产生身体、情绪或社会问题。只是个体自我分化水平越高,引起个体不适所需要的压力也就越大。按照这个观点,自我分化较好的个体更容易抵制压力带来的消极影响,然而同样程度的压力对于自我分化不良的个体来说则更容易引起心理问题。 Murdock的研究表明,压力、自我分化及它们的交互作用都是心理疾病重要的预测变量,而且自我分化是压力与心理功能之间的调节变量,证实了 Bowen的假设[5]。但也有研究结果没有支持 Bowen的假设。如 Bartle-Haring的研究发现,自我分化的情绪反应性维度与压力和心理疾病显著相关,进一步研究却发现自我分化在压力与心理健康之间起着中介作用[6]。此外,Skowron、Wester和 Azen[7]的研究也发现,自我分化对大学校园压力与心理适应性起着中介作用,而不是 Murdock所认为的调节作用。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自我分化、压力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结论。鉴于已有研究证实 Bowen的自我分化理论在菲律宾、中国台湾等东方文化国家中具有较高的跨文化一致性[2],本研究假设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被试的自我分化水平在压力知觉与心理健康之间起着调节作用。
1.1 对象 以班为单位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河北省 4所本科高校和湖北省 2所本科高校全日制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 1100份 ,获得有效问卷 987份,其中,男生 370人,女生 617人;一年级 316人,二年级 332人,三年级 212人,四年级 127人;平均年龄(20.33±1.43)岁。1.2 方法
1.2.1 自我修订的大学生自我分化量表 自我分化量表(DSI-R)是由 Skowron在原自我分化量表(DSI)的基础上修订而成,主要用于考察成年人自我分化的程度,由 46个项目组成,项目采用 6点记分法,从情绪反应、自我位置、情感断绝、与人融合 4个维度考察个体的自我分化水平。量表分数越高说明个体自我分化程度越高。修订后的中文版大学生自我分化量表共 27个条目,保留了原英文版的 4个维度,各维度的项目负荷在 0.403~ 0.68之间,分半信度在 0.677~ 0.819之间,同质信度在 0.684~ 0.851之间 ,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896[8]。
1.2.2 压力知觉量表 压力知觉量表由浙江大学杨延忠教授修订[3],由 14个反应压力紧张和失控感的问题构成,此量表采用 Likert 5点记分,分数越高表示被试压力知觉越高。修订后的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78,并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9]。本研究中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833。
1.2.3 症状自评量表 由 L R Derogatis编制,共有 90个条目,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等 9个因子。
1.3 统计处理 由 2位心理学研究生担任测试的主试,采用班级施测的形式。结果采用 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2.1 各变量的描述统计结果 见表 1。大学生自我分化与压力知觉、心理健康均呈显著负相关。
表1 各观测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及平均数、标准差(n=987)
表2 自我分化、压力知觉对心理健康的多元回归分析(n=987)
2.2 多层回归分析结果 本研究采用层级回归分析法,探讨自我分化与压力知觉、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各变量分三步进入回归模型:第一步是自变量压力知觉进入回归方程;第二步调节变量自我分化进入;第三步是自变量和调节变量的各交互项进入。为消除变量间共线性的消极影响,各交互效应项采用 Aiken&West的建议,将有关变量中心化后再相乘的方法得到如下结果,见表 2。
回归分析表明,分层回归每一步的 R2变化都是显著的,这表明各模型中的预测变量与因变量都有明显的线性关系,并且变量的每一次进入都能有效导致模型整体解释力的提高。第一步,自变量压力知觉在因变量心理健康上的标准回归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第二步,在控制自变量压力知觉后,调节变量自我分化在心理健康上的标准回归系数均为负,且达到显著显著水平;第三步,自我分化和压力知觉的交互效应在心理健康上的标准回归系数为负,且达到显著水平,说明自我分化对压力知觉与心理健康之间的调节效应显著,即调节效应成立。
为进一步验证自我分化对压力知觉与心理健康的调节作用,依据自我分化均分分别取高分端和低分端 27%的被试,组成高分化组和低分化组。分别做压力知觉对心理健康的回归方程。
表3 不同自我分化分组压力知觉对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表3可见,在高自我分化组中压力知觉对心理健康的解释量为 21.4%,远小于低自我分化组 39.7%的解释量,说明自我分化越高,压力知觉对心理健康的预测力就越小。进一步说明了自我分化缓冲了压力知觉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即自我分化起到了调节作用。
本研究中,从相关分析的结果看,自我分化、压力知觉及心理健康间有显著相关,其中自我分化与压力知觉、心理健康得分均呈负相关。这表明大学生自我分化水平越高,知觉到的压力就越小,其心理就越健康;压力知觉与心理健康得分均呈显著正相关。这表明大学生知觉到的压力越大,其心理健康水平就越差。自我分化、压力知觉均可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一结论与已有的研究结论[3-8]及我们的推论是一致的。
在回归研究中,层次回归的第一、二步,主要考查的是自变量、调节变量对因变量的主效应问题。在层次回归的第一步,压力知觉对心理健康的回归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说明压力知觉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这一结果与国内外的许多研究都是相一致的。如 ,S H Suzanne[9]对 255名在校大学生的研究表明,学生感到压力大时对自我整体健康的满意度较低,而 82.8%的大学生在感受压力较小时对自己的健康表述为“非常好”或“很好”。陈虹霖的研究也证实了个体对压力的感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10]。
在层次回归的第二步,自我分化对心理健康的回归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表明自我分化对于心理健康的主效应显著,支持了自我分化对于心理健康作用的主效应模型。Bowen的家庭系统理论认为,个体的自我分化水平越高,其调节自己情绪、理智思考问题的能力也越强,他们能够冷静面对生活中的压力或挫折,并能采取积极有效的策略加以应对。同时自我分化水平较高的个体更喜欢采用积极、客观、问题定向的应对策略来解决问题;而自我分化水平较低的个体更倾向于使用消极、回避、情绪定向的应对策略来处理问题。通常积极的、问题定向的应对策略能够成功的解决问题,而其他的消极的、情绪定向应对策略则会使事情变得越来越糟。而且,自我分化较好的个体更容易抵制压力事件带来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影响。因此,Bowen认为,自我分化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较强的预测作用。 Skowron、Bohlander、Tuason及 Peleg等研究均已证明了 Bowen的这一观点[2]。从这个层面上讲,本研究也证实了 Bowen自我分化理论的跨文化一致性。
在层次回归的第三步,主要考察的是调节效应的大小。结果表明,自我分化能够调节压力知觉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这与 Murdock的研究结果相一致[5]。进一步把自我分化分成高自我分化组和低自我分化组,分别做压力知觉对心理健康的回归方程发现,在高自我分化组中压力知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预测力要显著小于低自我分化组。这就是说在相同的压力情境下,自我分化水平高的个体较自我分化水平越低的个体,出现不良心理健康状况的可能性越小。这提示我们,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提高自我分化水平是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然而值得一提的是,按照 Bowen的理论,自我分化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体在与其父母、环境的交流互动中逐渐形成的,而且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除非在遭遇到重大的生活事件或经过心理咨询,个体的自我分化水平才能得以提升[1]。因此,学校、家庭及社会相关机构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条件指导学生提升大学生的自我分化水平,及时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大学生活中的各种重要事件,尤其要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作用,在大学生自我分化发展定型的关键时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Bowen M.Family therapy in clinical practice[M].New York:Jason Aronson,1978:118-124
[2]吴煜辉,王桂平.国外自我分化研究述评 [J].医学与社会,2008,21(1):44-46
[3]杨廷忠,黄汉腾.社会转型中城市居民心理压力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9):760-765
[4]Kerr M E,Bowen M.Family evaluation[M].New York:Norton,1988:235-257
[5]M urdock,Gore P.Stress,coping and differentiation of self:A test of Bowen theory[J].Contemporary Family Therapy 26(3),September 2004 Springer Science Business Media,Inc,2004:319-337
[6]Bartle- Haring S,Rosen K H,Smith S.Emotional reactivity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J].Journal of Adolescent Research,2002,17:556-585
[7]Skowron,Wester&Azen.Differentiation of self mediates college stress[J].Journal of Counseling Development,2004,82:69-85
[8]吴煜辉、王桂平.大学生自我分化量表的初步修订 [J].心理研究,2010,3(4):40-45
[9]Suzanne S H,Jennifer D,Diane E S,et al.Stress at college:Effects on health habits,health status and self-esteem[J].Journal of Social Psychiatry,2000,43:87-94
[10]陈虹霖.大学生压力、心理健康与应对策略的相关性研究 [J].思想理论教育,2006,22(4):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