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超,王春放,万林峰,潘玲
高新区是特殊的经济区域,它是性质和功能相似的一类地域组织,即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在一定地域内的相对集中,其任务是研究、开发和生产高技术产品、促进科研成果商品化、产业化。20世纪50年代,以美国“硅谷”为代表的高新区的兴建,带动了世界高新技术及产业的迅速崛起,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其后,世界各国都把建立高新区作为促进本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及经济发展、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武汉东湖高新区于1988年正式成立,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2009年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具备强大的竞争力。如何提高武汉东湖高新区的竞争力,本文对次进行研究。
区域创新系统是国家创新系统的延伸,它通过“后福特主义”、“产业群”、“区域的崛起”等经济的实践和经济理论展开得到发展,以系统的、动态演化的观点将新区域科学中的制度、文化、组织等因素和新马克思主义、新熊彼特主义的创新研究在市场机制起主导作用的背景下结合起来,以解释区域进行系统性创新的能力和潜力以及对制度、组织等环境条件的要求,从而建立区域学习创新、地方环境和区域增长之间的有机联系,组成了一个分析区域创新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理论框架。1992年,Cooke最先提出了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Nelson于1993年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NSIs)概念。1997年Cooke又发表了《区域创新系统:制度与组织方面》。近年来,国外学者一直在进行着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自20世纪90年代末引入我国,已经有大量的文章来探讨区域经济投入与竞争力的关系问题,也有不少学者从不同的视角、不同层面探讨和研究了关于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和指标体系的设置等。其中,潘德均、周亚庆和张方华、黄鲁成、刘曙光等对区域创新系统提出了自己的定义;王缉慈、胡军和盛军锋、刘伟和盖文启等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环境方面进行了研究;黄鲁成、张敦富、周亚庆和张方华、王子龙和谭清美等对区域创新系统结构方面进行了研究;赵沂蒙和孙林岩、胡志坚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功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如何有效地评价高新区的竞争力,这是企业界、理论界等方面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一个难题。
近年来,国内研究较多的集中在如何评价区域创新能力以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如马胜杰、柳卸林和胡志坚 、罗发友、刘友金和孙婷、官建成和刘顺忠、唐炎钊、唐厚兴和梁威等。这些研究一般只对各地区创新能力进行排序和评价,而对高新区的产出绩效和竞争力研究较少,并且在对高新区的产出绩效和竞争力的衡量上也没有建立明确的指标——用发明专利授权分数、新产品产值率分数、万元GDP综合能耗分数和亿元投资新增GDP分数、新产品销售额、高新技术企业个数、技工贸总收入等不同的指标来衡量企业的竞争力。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Neoclassical Growth Theory)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The Theory of Endogenous Growth)均明确指出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如:索罗指出技术进步能够克服资本边际产出的下降,提高劳动生产率;卢卡斯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增加人力资本,使人均产出持续增长。还有早期的一些研究,如Mansheld、Scherer、Schmookler等认为,较高的技术创新资源投入(经费、科学家数量)可以加强企业竞争力,还导致专利技术的产生。
Grabowski、Hambrick and Macmillan 等学者指出,长期较高的经费和人员投入能使一个有必要经验的企业走向成功。一些优秀的统计研究也发现经费和人员的投入对生产率有正向影响。例如:基于Lichtenberg and Siegel对美国的统计研究;Hall and Mairesse对法国的统计研究;Mairesse and Hall对法国和美国的统计研究;Harhoff对德国的统计研究;Klette and Johansen对挪威的统计研究;Parisi(第二章)对意大利公司的统计研究,都发现了这一关系。之后也有大量文章在实验模型中用不同的变量揭示了企业竞争力的不同,如:Janzetal;vanLeeuwen and Klomp;Lööfand Heshmati;Monjon and Waelbroeck;Criscuolo and Haskel等,但这些研究大都以研究R&D投入(研发经费和研发人员)对产出绩效的影响为主,并没有反映总体的经济投入对竞争力的影响。
我国学者也关注了这方面的研究,例如:王柏轩和宋化民、曾德明和张利飞、衣丽娜、张运生和曾德明等,建立了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投入与绩效之间相关关系的评价模型;周青和曾德明、袁健红和吴利华、朱卫平和伦蕊等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投入与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但大多以某一行业为主,而并不是对高新区的研究。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利用面板数据建立以下几个模型:
模型1:专利授权量、固定资产投资景气指数、贷款拖欠景气指数、企业劳动力需求经济指数、企业家信心指数、企业流动资金景气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对区域竞争力的整体模型。
模型2:专利授权量、贷款拖欠景气指数、企业劳动力需求经济指数、企业家信心指数、企业流动资金景气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对区域竞争力的模型。
模型3:专利授权量、贷款拖欠景气指数、企业劳动力需求经济指数、企业家信心指数、企业流动资金景气指数对区域竞争力的模型。
本文的分析数据来源于《武汉统计年鉴》(2004-2009年),以其提供的武汉2003-2008年24个季度的数据为样本。该年鉴统计的企业调查提供了以下数据:企业家信心指数、企业景气指数、企业税后盈利(亏损)变化景气指数、企业流动资金景气指数、企业贷款拖欠景气指数、企业劳动力需求景气指数和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景气指数。这24个季度中偶有数据缺乏,在计量分析时直接做缺省处理。用SPSS16.0对以上各数据做描述,结果见下表1。
表1 数据描述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张金昌对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以盈利能力(利润总额)来评价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方法,并进行了实证检验,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因为盈利能力(利润总额)是企业各种竞争优势的综合反映,是企业最终取得收益水平的体现,也是整个产业各种竞争优势的综合体现。因此,在原始数据缺乏的情况下,本文选择2003-2008年24个季度的企业税后利润景气指数作为衡量区域竞争力的指标。
企业景气指数是根据企业家对本企业综合生产经营情况的判断与预期(通常为对“好”、“一般”、“不佳”的选择)而编制的景气指数,用以综合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景气指数的数值介于0和200之间,100为景气指数的临界值。当景气指数大于100时,表明所处状况趋于上升或改善,处于景气状态,越接近200状态越发好;当景气指数小于100时,表明所处状况趋于下降或恶化,处于不景气状态,越接近0状态越差。企业家信心指数也称“宏观经济景气指数”,是根据企业家对企业外部市场经济环境与宏观政策的认识、看法、判断与预期(通常为对“乐观”、“一般”、“不乐观”的选择)而编制的指数,用以综合反映企业家对宏观经济环境的感受与信心。
在区域创新经济投入原始数据缺乏的情况下,本文采2003-2008年24个季度的企业家信心指数、企业景气指数、企业流动资金景气指数、企业贷款拖欠景气指数、企业劳动力需求景气指数和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景气指数、专利授权量来衡量企业的经济投入情况。
运用 spss16.0分别对3个模型进行面板数据分析(面板数据回归结果见表2、表3、表4)。通过检验发现,模型4是最佳多元回归分析模型。由表2可以看出,方程的拟合度在下降。可是,由表3发现F值增大了。也就是说,虽然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下降,可是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贡献变大。而且,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情况下,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的概率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可见,模型3是我们的优选模型,建立多元线性模型是极为恰当的。
表4展示了每个模型中各解释变量的偏回归系数、偏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的情况。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情况下,前两个模型中由于都存在回归系数不显著的解释变量,如模型1中的企业景气指数显著性为0.211〉0.05、模型2中企业家信心指数0.130〉0.005等。因此,模型1与模型2是不可用的,只有模型3是最终方程,其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的概率P-值都小于显著性水平α,因此,各解释变量与区域竞争力间的线性关系显著。
模型3的回归方程为:
税后利润景气指数=135.370+0.707(企业家信心指数)-0.890(企业劳动力需求经济指数)+1.511(企业流动资金景气指数)-1.361(贷款拖欠景气指数)-0.032(专利授权量)
表2 区域竞争力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Model Summary
表3 区域竞争力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ANOVAd
表4 区域竞争力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Coefficientsa
本文基于区域创新系统视角,以武汉统计年鉴2003-2008年的24个季度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了武汉高新区近几年区域经济投入对区域竞争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区域经济投入对竞争力有较显著的影响。由模型3看出,企业家信心指数增加、企业流动资金景气指数对税后利润景气指数产生正向影响,而企业劳动力需求经济指数、贷款拖欠景气指数和专利授权量对税后利润产生负向影响;而且,若企业家信心指数、企业劳动力需求经济指数、企业流动资金景气指数、贷款拖欠景气指数分别和专利授权量分别增加1%,则税后利润景气指数将分别增加0.707、降低0.89%、增加1.511%、降低1.361%和降低0.032%。
由于统计数据来源的限制,本文的实证研究只能算是对武汉高新区的经济投入对竞争力的短期影响研究。在更长的时间跨度上,这种影响是否相同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根据研究结论,笔者提出以下建议:(1)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东湖高新区的企业家们应该对行业总体状况改善的信心不断增强,对宏观经济运行判断持乐观态度,这样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2)并不是劳动力越多越好,尤其对东湖高新区这种高新技术产业区。劳动力多意味着对劳动力的管理费用增多,对劳动力本身的支付也多;而且,人过多会导致组织效率下降,信息传达不及时。由上面的分析看出,在2003-2008年,由于企业雇佣劳动力过多而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因此,在一定的范围内,企业为获得利润最大化,应该雇佣适量的劳动力。(3)企业应该保持充分的流动资金。因为在一定的范围内,流动资金越充足,企业就越有能力保证正常的生产经营,而且可以适时地扩大企业规模和技术创新力度,防止高级人员流失。(4)企业应防止贷款拖欠。贷款拖欠意味着资金短缺。在高新技术产业中,往往会制约生产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企业之间相互拖欠货款现象严重,会被一些不法企业钻空子,使相关企业收不回应收的货款,损失惨重,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5)企业不应该一味追求专利拥有数量的增加,而应将注意力转移到专利的质量上。专利虽是企业必争的重要战略性资源,但是,专利的维持和管理费用支出巨大,若不能转换成企业收益,将不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因此,在一定范围内,企业应该保持合理的专利数量,并提高专利质量。
[1]Cooke P.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an evaluation of six European cases[J].Urba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urope,1993:133-154.
[2]Cooke P, et al.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institu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dimensions[J].Research Policy,1997,26(4/5):475-491.
[3]盖文启.论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创新环境[J].学术研究,2002(1).
[4]胡军,盛军锋.区域创新系统与粤港高新技术产业合作[J].特区经济,2002(12).
[5]黄鲁成.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研究内容的探讨[J].科学管理,2000(2).
[6]匡致远.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产业聚群导向发展[J].学术研究,2000(10).
[7]刘友金,黄鲁成.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优势与我国高新区的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01(2).
[8]柳御林,胡志坚.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分布与成因[J].科学学研,2002(5).
[9]潘德均.西部地区区域创新系统建设[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1).
[10]王子龙,谭清美.区域创新体系(RIS)的网络结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
[11]张敦富等.知识经济与区域经济[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12]赵沂蒙,孙林岩.区域创新体系与西部制造企业R&D组织创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10).
[13]周亚庆,张方华.区域创新系统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2).
[14]刘顺忠,官建成.区域创新系统创新绩效的评价[J].中国管理科学,2002(1).
[15]张金昌.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和方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