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 岚,张思锋
(1.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西安 710049;2.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049)
基于“所得与需要”视角的我国养老金“公平性”研究
雍 岚1,2,张思锋2
(1.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西安 710049;2.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049)
本文应用“所得与需要”的理论模型,通过变量界定,建立了养老金“公平性”分析模型;应用分析模型和相关统计数据及资料,从当事者与参照者的横向比较和当事者自身不同时点上的纵向比较两个维度,进行“基础养老金所得需要比”的分析,得出对我国养老金“公平性”的基本判断。
养老金;所得;需要;基础养老金所得需要比;公平性
从1986年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起步,到2012年7月1日基本实现全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我国现行养老金体系基本形成。①2011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财政补贴,个人缴费的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的城乡居民养老金。②根据《2011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计算所得。单位、个人缴费,财政补贴的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的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③财政供款、依据本人在职时的基础工资、工龄工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等的一定比例计发的机关单位离退休人员和未参加改革试点的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养老金。④参加改革试点的事业单位新参加工作的“新人”,养老金缴费、发放标准与企业退休人员基本一致;已经参加工作尚未退休的“中人”在“新人”养老金之外再增加过渡性养老金;已经离退休的“老人”与未参加改革试点的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养老金一致。
数据显示,我国现行养老金体系4种形式之间的养老金差异悬殊。2010年,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人均月养老金1934元①;2011年,企业退休人员人均月养老金1558元,相当于2010年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人均月养老金的80.6%;2011年,农村老年居民、城镇老年居民人均月养老金分别为57.5元、78元②,相当于当年企业退休人员人均月养老金的3.7%和5%。
4种形式养老金各自所涵盖的人群之间养老金也存在明显差异。以地区之间的差异为例,2010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省份)企业退休人员人均月养老金为1395元,其中最低的是吉林省1019元,仅为最高的北京市2057元的49.54%①。根据我们的调查,2010年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人均月养老金,江苏省常熟市469.74元,河南省通许县60元,陕西省商南县57.69 元[1]。
关于养老金的差异,研究者最常用的是以人均养老金表示的“所得”进行直接比较,比如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差异[2-6];养老金的城乡差异[7-9]、地区差异[10-12]、行业差异[13]。考虑到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工资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差距,有人使用与工资收入或“标准人”养老金比较的“相对所得”描述养老金的差异,比如养老金除以工资得到的替代率[4,10,14-17],或者当事者与标准人的养老金相比得到的相对收入[18]。由于养老金制度作为一项社会保险制度,强调受益者缴纳保险费的义务,因此,还有学者引入“贡献”因素讨论“所得”,比如运用养老金纯受益[19-21]、代际账户值[22]、代际转移趋势模型[23]等分析代际和代内差异,运用内含报酬率、真实缴费率等指标分析行业[16,24]和地区差异[25],运用缴费给付比分析农民工养老金在输入地与输出地的差异[26]。
在运用“所得”、“相对所得”、“贡献与所得”等分析养老金差异的基础上,研究者还讨论了养老金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问题。郑秉文认为,在“碎片化”的多种养老金制度下,存在的养老金差异及其不断拉大的趋势不利于社会公正[27]。朱玲指出,中国现有社会保障体系的板块分割状况,使整个体系既有失公平,又损失效率[28]。李玲和李迎生认为,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社会保障在公平的理念上先后经历了平均主义、效率至上到公正主义的演变[6]。郑功成指出,社会公平是一种价值判断,建立在权益平等的基础之上[29]。景天魁曾多次指出“底线公平”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理念,并将其具体化为包括生存需求、发展需求和健康需求在内的“基础性需求”[30]。穆怀中提出,城镇和农村养老保险应在社会统筹部分体现“生存公平”,而在个人账户更多体现“劳动公平”[31]。周韬认为,基于公平的视角,养老保险制度范围要扩及全民,所有公民在年老生活处于困难时都应该“一视同仁”地得到国家帮助[32]。冯曦明认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缺失导致参保起点不公平、过程不公平和结果不公平[33]。王艳萍等认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性考察主要强调机会的均等[14]。
养老金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结果之一。我们在《分配结果“公平性”的判断、分析与推论》一文中指出,分配结果是客观存在,而对分配结果“公平性”的判断,却是依据判断者的立场、视角及选取的参照物、判断标准等做出的主观评价。把养老金作为一种“所得”,对养老金的“公平性”判断,存在着“所得”、“所得与贡献”、“所得与需要”3个分析视角;其中单一的“所得”比较是简单的、浅显的“公平性”判断方法;“所得与贡献”的比较适用于对初次分配结果的判断;“所得与需要”的比较更适用于对再分配结果的判断[34]。本文应用“所得与需要”的理论模型,通过变量界定,建立了养老金“公平性”分析模型;应用分析模型和相关统计数据及资料,从当事者与参照者的横向比较和当事者自身不同时点上的纵向比较两个维度,进行“基础养老金所得需要比”的比较,得出对我国养老金“公平性”的基本判断。
在《分配结果“公平性”的判断、分析与推论》一文中,“所得与需要”的公平性分析包括:①当事者与参照者“所得需要比”的横向比较;②当事者现在与过去、未来与现在“所得需要比”的纵向比较。对比较结果有“公平”、“不公平”、“回避”三种判断:当“所得需要比”在横向、纵向比较中结果相等时,当事者认为分配结果是“公平”的;当“所得需要比”在横向、纵向比较中结果较小时,当事者处于弱势地位,会感觉到明显的“不公平”,且不平则鸣,试图通过各种渠道予以表达;当“所得需要比”在横向、纵向比较中结果较大时,当事者处于强势地位,有一定的优越感,具有维持现状的心理,会尽可能地“回避”对公平性的讨论[34]。
分析养老金“公平性”涉及的基本变量包括“基础养老金所得”、“基础养老金需要”和“基础养老金所得需要比”。
所得,是社会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结果[34]。养老金也是一种“所得”,它是由政府、公司等向因年老失去劳动能力的人按月支付的资金。我国目前的养老金有基本养老金、企业年金等。其中企业年金与职工在职期间的劳动贡献相关,属于“所得与贡献”的公平性分析对象;基本养老金包括来源于政府和单位的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其中个人账户养老金是以参保人缴费为主要来源的,不属于国民收入再分配范畴,不同参保人之间个人账户养老金不具有进行公平性分析的可比性;另外,机关单位和未参加改革试点的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费全部由财政供款。因此,本文的“基础养老金所得”界定为来源于政府和单位的基础养老金或离退休费。
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34]。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需要可以理解为:①参见:《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脱离既定条件的无约束的需要;②参见:《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既定约束条件下的需要;③有货币支付能力的需要[35]。养老需要属于既定约束条件下的需要,是指因年老失去劳动能力的人为满足自身生活而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总额。目前,满足我国老年人养老需要的主要来源是个人积蓄、家庭成员资助、基本养老金、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等,农村老年人还不同程度拥有土地保障。
我国现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把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目标规定为与家庭养老、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共同保障老年居民的“基本生活”①。现行企业职工和改革试点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把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目标规定为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②。基本生活需要减去可获得的人均家庭支付就是城乡老年居民、企业退休职工、改革试点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的“基础养老金需要”。为了确保养老金“公平性”分析的可比性,我们对机关单位和未参加改革试点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与城乡老年居民等给予同一的“基础养老金需要”界定。
“所得需要比”,即每1单位的需要可以获取的所得[34]。“基础养老金所得需要比”,就是每1单位“基础养老金需要”可以获取的“基础养老金所得”,即“基础养老金所得”与“基础养老金需要”的比值。
1.“基础养老金需要”分为城镇和农村两类。一般情况下,同一时点、同一地区、同一年龄段人群基本生活需要的价格总量基本是一致的,由于我国城镇与农村的生活成本差异较大,因而分别估算城镇和农村的“基础养老金需要”。城镇老年居民、企业退休人员、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使用城镇“基础养老金需要”;农村老年居民使用农村“基础养老金需要”。
2.根据规定,未参加改革试点事业单位与机关单位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费计发方法基本一致,我们把未参加改革试点事业单位归入“机关事业单位”一起计算;由于改革试点事业单位数据难以获取,我们把这部分内容忽略未计。
首先,依据相关政策,分别计算城镇老年居民、农村老年居民、企业退休人员、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4类人员的“基础养老金所得”;然后,分别计算城镇和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再减去可获得的人均家庭支付,得到“基础养老金需要”;最后,计算“基础养老金所得需要比”,即“基础养老金所得”与“基础养老金需要”的比值。
1.“基础养老金所得”测算模型
(1)农村老年居民基础养老金
《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号)规定,农村老年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地方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国家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变动等情况,适时调整全国农村老年居民基础养老金的最低标准。在具体执行中,多数地区的基础养老金标准都有所上浮,但对一个地区来说,基础养老金标准是一个常数。即:其中,ABPvt表示t年全国农村老年居民基础养老金的平均值,BPvit表示t年第i个省份农村老年居民的基础养老金,n表示参加计算的省份数量。
(2)城镇老年居民基础养老金
《关于开展城镇老年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18号)规定,城镇老年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与农村老年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一致。由于城镇老年居民没有土地保障,因此一些地区设计的城镇老年居民与农村老年居民的基础养老金不完全一样,需单独计算。即:
(3)企业退休人员基础养老金
《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规定,企业职工退休时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由于我国从2005年到2012年连续8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简称“8连涨”政策),且提高幅度明显,因此本文在计算中加入这一因素。
其中,ABPet表示t年全国企业退休人员基础养老金的平均值,B表示t年第i个省份企业退休人员的基础养老金,A表示t0年第i个省份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r表示第i个省份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增长率,CIt表示t年企业退休人员个人平均缴费指数,CYt表示t年企业退休人员平均缴费年限,α表示“8连涨”政策造成的基础养老金增加额。
(4)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费
《机关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实施办法》(国办发[1993]85号)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实施办法》(国办发[1993]85号)规定,依据本人在职时的基础工资、工龄工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等的一定比例计发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本文用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总额除以离退休人数再除以12个月,可以得到我国机关事业单位人均离退休费。
其中,ABPt表示t年全国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的平均值,表示t年第i个省份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的人均离退休费,TB表示t0年第i个省份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费总额表示t0年第i个省份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数。
2.“基础养老金需要”测算模型
根据前文分析,“基础养老金需要”分为城镇和农村“基础养老金需要”。我们有:
3.“基础养老金所得需要比”测算模型
(1)当事者与参照者“基础养老金所得需要比”横向比较所需的测算模型
①不同类别主体“基础养老金所得需要比”的计算公式
根据公式1~6,得到农村老年居民、城镇老年居民、企业退休人员、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4个不同类别主体“基础养老金所得需要比”的计算公式。
②相同类别主体省际之间“基础养老金所得需要比”的计算公式
根据公式1~10,可得各个省份农村老年居民、城镇老年居民、企业退休人员、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4个不同类别主体的“基础养老金所得需要比”计算公式。
其中,Rvit、Rcit、Reit、Rgit分别表示 t年第 i个省份农村老年居民、城镇老年居民、企业退休人员、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基础养老金所得需要比”。
(2)当事者“基础养老金所得需要比”纵向比较所需的测算模型
根据公式1~10,可得农村老年居民、城镇老年居民、企业退休人员、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4个类别主体在过去某一时点“基础养老金所得需要比”的计算公式。
根据31个省份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老年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或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等实施办法,得到2012年农村老年居民和城镇老年居民的基础养老金数据。从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得到2010年各个省份的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数据。3.从2011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得到2010年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总额和离退休人数。使用2012年民政部公布的城镇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数据,估算城镇和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数据①数据来源:民政部网站: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tjsj/。。使用2012年民政部公布的城镇和农村贫困家庭人均收入数据,估算城镇和农村老年人可获得的人均家庭支付数据。
设定不包含港、澳、台地区的全国省份数量n=31。以可获得的最新年份数据为基数,运用公式测算2012年的各项数据。根据2002-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得到2001-2010年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年均增长率14.29%,因此设定r=14.29%。机关事业单位人均离退休费增长率参照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年均增长率。由于所有企业退休人员缴费基数的平均值约等于社会平均工资,所以设定CIt=1。根据规定,参保人员最低缴费年限为15年,设定企业退休人员平均缴费年限CYt=15。据推算,“8连涨”政策增加的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基础养老金为670元,设定α=670。
1.当事者与参照者“基础养老金所得需要比”横向比较及“公平性”判断
(1)不同类别主体“基础养老金所得需要比”横向比较及“公平性”判断
把相关数据和参数代入公式1~10,得出2012年农村老年居民、城镇老年居民、企业退休人员、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4个主体的“基础养老金所得需要比”分别为0.62,0.35,4.46,9.83。
我们把4个主体依次作为当事者,把其他3个主体作为参照者,两两进行“基础养老金所得需要比”横向比较,由此得到4*3=12个结果,见表1。
表1 “基础养老金所得需要比”的比值及当事者的“公平性”判断
由表1可知,①城镇老年居民与其他3个主体“基础养老金所得需要比”的比值均小于1,其判断都是“不公平”;②农村老年居民与企业退休人员、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基础养老金所得需要比”的比值小于1,与城镇老年居民“基础养老金所得需要比”的比值大于1,其判断有2个“不公平”,1个“回避”;③企业退休人员与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基础养老金所得需要比”的比值小于1,与城镇老年居民和农村老年居民“基础养老金所得需要比”的比值大于1,其判断有1个“不公平”,2个“回避”;④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与其他3个主体“基础养老金所得需要比”的比值均大于1,其判断都是“回避”。
(2)同一类别主体省际“基础养老金所得需要比”横向比较及“公平性”判断
由于无法获取31个省份企业退休人员和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相关数据,本文只进行农村老年居民和城镇老年居民养老金省际“公平性”判断。
①把相关数据和参数代入公式7和公式11,得到我国2012年31个省份农村老年居民“基础养老金所得需要比”及全国平均值,见图1。
图1显示,上海、青海等9个省份农村老年居民“基础养老金所得需要比”高于全国平均值;黑龙江省农村老年居民“基础养老金所得需要比”等于全国平均值;浙江、江苏等21个省份农村老年居民“基础养老金所得需要比”低于全国平均值。从“基础养老金所得需要比”的角度,浙江、江苏等21个省份农村老年居民会感到省际间的“不公平”。
图1 2012年农村老年居民“基础养老金所得需要比”省际比较及全国平均值
②把相关数据和参数代入公式8和公式12,得到2012年31个省份城镇老年居民“基础养老金所得需要比”及全国平均值,见图2。
图2显示,上海、北京等8个省份城镇老年居民“基础养老金所得需要比”高于全国平均值;浙江、辽宁等23个省份城镇老年居民“基础养老金所得需要比”低于全国平均值。即从横向比较的角度,浙江、辽宁等23个省份城镇老年居民会感到养老金省际间的“不公平”。
图2 2012年城镇老年居民“基础养老金所得需要比”省际比较及全国平均值
2.当事者“基础养老金所得需要比”的纵向比较及“公平性”判断
由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时间很短,本文只进行企业退休人员、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纵向比较及“公平性”判断。
把相关数据和参数代入公式3、6、9、17,得到2005年、2012年全国企业退休人员“基础养老金所得需要比”分别为3.72和4.46。即从纵向比较的角度,企业退休人员会感到养老金是“公平”的。
把相关数据和参数代入公式4、6、10、18,得到2005年、2012年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基础养老金所得需要比”分别为17.42和9.83。即从纵向比较的角度,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会感到养老金是“不公平”的。
1.从不同主体的横向公平角度看,城镇老年居民“基础养老金所得需要比”最低,无论与哪个主体比较,他们都会感到“不公平”;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基础养老金所得需要比”最高,无论与哪个主体比较,他们都会具有优越感,因而回避“公平”问题。农村老年居民与企业退休人员比较,会感到“不公平”。
2.从省际的横向公平角度看,“基础养老金所得需要比”低于全国平均值的省份城乡老年居民会感到“不公平”;高于全国平均值的省份城乡老年居民会回避“公平”问题。
3.从纵向公平的角度看,“8连涨”政策实现了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公平”;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由于“基础养老金所得需要比”的相对下降而感到“不公平”。
[1]张思锋,王立剑.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研究——基于三省六县的调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郑秉文,孙守纪,齐传君.公务员参加养老保险统一改革的思路——“混合型”统账结合制度下的测算[J].公共管理学报,2009(1):1 -12,122.
[3]郭阳.中国企业与行政事业单位养老待遇差距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08(6):9 -12.
[4]王晓军,乔杨.我国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待遇差距分析[J].统计研究,2007(5):36-40.
[5]杨立雄.中国养老金待遇差距问题研究[J].新视野,2010(1):21-23.
[6]李玲,李迎生.公平视野下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60年[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9(6):98 -103.
[7]王文涛,肖国安.建立公平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实证分析[J].晋阳学刊,2007(4):50-54.
[8]杨翠迎.加快完善上海城乡基本社会保障机制研究[J].科学发展,2010(12):54 -70.
[9]薛兴利,厉昌习,陈磊,等.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异分析与统筹对策[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6(3):38-44.
[10]王晓军,赵彤.中国社会养老保险的省区差距分析[J].人口研究,2006(2):44 -50.
[11]蔡小慎,张瑞丽.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水平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之实证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93 -97.
[12]张平,陶纪坤.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地区差异对地区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J].兰州学刊,2008(2):65-68.
[13]齐娜,杨伟伟.城镇不同行业的养老保险差异分析与应对措施[J].劳动保障世界,2010(6):6-19.
[14]王艳萍,朱夙哲.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性分析[J].税务与经济,2011(4):56-61.
[15]叶子荣,龙洋思.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差异及对策——以四川省成都市为例[J].农村经济,2012(2):75-78.
[16]彭浩然,呙玉红,周坚.改革前后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公平性研究[J].保险研究,2010(5):42-47.
[17]王晓军,王燕,康博威.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不同类型人群养老金替代率的测算[J].统计与决策,2009(20):10-12.
[18]胡玉琴,徐朝晖.改革前后城镇职工养老金水平的比较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0(4):56-60.
[19]何立新.中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收入分配效应[J].经济研究,2007(3):70-80.
[20]彭浩然,申曙光.改革前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比较研究[J].统计研究,2007(2):33-37.
[21]黄丽.中山市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9(4):81-90.
[22]任若恩,蒋云赟,徐楠楠,林黎.中国代际核算体系的建立和对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研究[J].经济研究,2004(9):118-128.
[23]许铁,赵晶晶.中国养老保险制度中的代际转移研究[J].福建论坛,2008(6):113 -117.
[24]呙玉红,申曙光,彭浩然.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性研究——基于广东省行业视角的分析[J].学术研究,2010(10):43 -48.
[25]彭浩然,呙玉红.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地区差距研究[J].经济管理,2009(8):169 -174.
[26]冯俏彬,才进.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地区差异及其财政影响——以农民工输入、输出地为例[J].财贸经济,2010(3):47-52.
[27]郑秉文.中国社保“碎片化制度”危害与“碎片化冲动”探源[J].甘肃社会科学,2009(3):50-58.
[28]朱玲.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公平性与可持续性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0(5):2 -12.
[29]郑功成.中国社会公平状况分析──价值判断、权益失衡与制度保障[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2):3-11.
[30]景天魁.适度公平就是底线公平[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4):25-26.
[31]穆怀中.缩小收入差距要强化三次分配[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12-25(5).
[32]周韬.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探索——基于公平的视角[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5-49.
[33]冯曦明.公平视角下的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J].中国行政管理,2010(1):46 -49.
[34]张思锋,雍岚.分配结果“公平性”的判断、分析与推论[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35]徐跃华.论“按需分配”理解中的几个歧义问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8):42-47.
A Study of China's Pension“Fairness”:From“Income and Need”Perspective
YONG Lan,ZHANG Si-feng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710049,China)
This paper establishes a pension“fairness”analysis model by means of a theoretical model for“Income and Need”and variable definition.Then we conduct a comparison for"Income and Need Ratio of Basic Pension"from horizontal and longitudinal perspectives and thus make a conclusion regarding China's pension“Fairness”.
Pension;Income;Need;Income and Need Ratio of Basic Pension;Fairness
A
1002-2848-2013(01)-0089-07
2012-09-2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模式与推进路径研究”(09&ZD057);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陕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跟踪研究”(10E070)。
雍岚(1976-),女,陕西省西安市人,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养老金制度;张思锋(1952-),陕西省渭南市人,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社会保障精算。
责任编辑、校对:李斌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