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私营企业制度:特征、影响及创新

2013-09-20 01:05:24王子林
关键词:私营企业产权制度

潘 石,王子林

(吉林大学 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12)

我国的私营企业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不断发展,已经以其极具活力的姿态成为发展社会生产、增加财政收入、活跃商品市场、广开就业门路、方便群众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从2002到2012年的10年间,我国私营企业年均增长率达15.5%,个体工商户年均增长率稳定在4.4%。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统计数据表明,到2012年6月为止,我国私营企业数量达到1 025.93万户,注册资本(金)28.48亿元;个体工商户数量达到3 896.07万户,资金数额1.78万亿元,从业人员8 292.06万人。从目前来看,我国企业总数的70%以上是私营企业,国内生产总值的60%以上也由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所贡献,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从业人员占全国从业人口的80%,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所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占全国新增就业岗位的90%以上,我国流动人口大多数在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就业[1]。

然而近些年,我们在看到私营企业成长的同时也看到了一些企业表现出来的钝化甚至灭亡的现象,特别是在中国如今这个正在经历蜕变的时代:体制改革、经济腾飞,各种现实的挑战与机遇交融在一起,在这种环境中,一些企业曾经以令人叹为观止的速度崛起,但在经历短暂的三五年繁华之后又很快衰亡。据2003年经理世界年会提供的数据,中国私营企业平均寿命为8年,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仅有2.9年,这个触目惊心的数据不得不引人深思。

传统的主流经济学者认为企业是完全理性人,可以抽象成一个生产函数,追求的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短期及长期的最优规模与产量,所以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技术进步可以扩展生产可能性曲线,并以此来增加边际收益或减少边际成本,进而企业规模得到扩展而实现之成长。然而,新制度经济学者对此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它们认为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企业的成长并非如传统经济学理论勾勒得如此简单:仅依靠技术支撑与技术创新即可。在脱离主流经济学理论完全信息、交易成本为零等假设的现实生活中,一个企业的健康成长同样需要如搜寻客户信息、进行企业间的合作、企业内部管理等等制度上的支持。由此可见,企业制度也是影响企业成长的关键因素,新制度经济学所强调的制度功能主义和分析方法对中国经济制度的改革特别是对中国私营企业制度的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2]。

一、我国私营企业的制度特征

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企业不同,从古至今中国私营企业经历了特殊的历史洗礼,在备受压力的环境中以顽强的生命力反复出现。随着新中国经济转型的不断深入,私营企业由意识形态引起的政治约束也逐渐被解除,私营企业的社会经济地位也得到了逐步提升,人民群众对私营企业的认识得到了扭转,由原来的排斥逐渐转为接受与认可。正是中国私营企业特有的发展背景与发展历程导致了其具有鲜明的制度特征,集中表现为“三缘性”与家族化。

(一)中国私营企业制度的“三缘性”

1.血缘性

中国私营企业制度安排的血缘性特征主要集中体现在产权制度上。在当代中国,大多数私营企业在原始资本积累阶段,企业资本所有者多为以家庭血缘关系为纽带结成的家族成员,亲子、夫妻、兄弟姐妹等家庭关系贯穿于企业产权形态之中。尽管随着企业的发展,产权结构渐渐多样化,甚至采用现代的股份有限公司形式,但在本质上仍保留着家族化的产权模式。

2.亲缘性

中国私营企业制度安排的亲缘性特征,在企业的管理制度与产权制度方面都有所体现。一方面,相当一部分私营企业的产权主体集中在以家族血亲关系为基础的所有者手中,他们掌握企业权利砝码的多少除去其各自对企业的贡献之外,还受其在家族中地位的影响,确切地说受其与企业核心创始人物的血亲关系的影响。另一方面,在企业管理上也采取的是亲缘式管理。主要体现在:首先,企业决策机制缺乏科学民主性,由于影响企业成长的重大决策通常由企业主也就是所谓“大家长”决定,导致其往往带有随意性、主观限制性、易变更性、透明度不高等特点。其次,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多数私营企业用亲缘来连接人与人的关系,倾向于从以亲缘关系为纽带的小团体中选拔管理层,致使该群体呈现出近亲繁殖的复杂人际网络状态,缺乏现代企业应有的良性人力资源结构。最后,关于企业的治理形式,即便是采取现代公司制度的私营企业,其董事会、管理层、监事会的设置也不尽系统科学,相互制衡效果由于混入亲缘因素不尽明显。

3.地缘性

中国私营企业制度安排的地缘性特征体现在企业的产业组织形式上。地缘,指的是企业的创业具有“离土不离乡”或“离乡不离地”的特征。企业是借助了本乡本土的社会关系,寻找到的适合发展机会,以至企业在成长发展后也脱离不开本区市省等地方性的社会网络。

(二)中国私营企业制度的“家族化”

中国私营企业制度安排的家族化与三缘性特征呈现出一种水乳交融的状态,家族化的理念在三缘性特征中都有所体现,具体可以总结为:(1)企业的产权基本为家族或家族中某一家庭所有,具有封闭性与非经济化性;(2)企业中的所有权与管理权及决策权结合紧密,“董事长兼总经理”职位非常常见,企业成员以家族成员为主,并且往往在企业中身居要职。在经营决策方面,权利往往掌握在“族长”手中,具有家长式的个人倾向(具体情况参见表1);(3)企业文化以家族式的道德文化为基础,市场经济行为逻辑淡化。

表1 私营企业管理决策的产生方式[3](单位:%)

二、中国私营企业制度特征

对其成长的辩证影响

(一)中国私营企业的制度特征在其创业初期对企业成长有一定良性影响

1.降低交易成本

由于私营企业的制度安排中具有三缘性与家族化的显著特征,这使企业在创业初期借助亲缘、血缘、地缘的关系发展成长,提高了融入当地社会经济环境的效率,减少了企业的内部交易成本与外部交易成本。

首先,中国的私营企业由于受时代经济环境的影响,在发展初期往往规模较小,所需资源不多,此时企业制度安排中的三缘性与家族化特征能够优化企业资源的组织配置,使其能够在较小范围内更好地进行,提高了企业成本的运行效率。

其次,我国私营企业与地方政府一直有着微妙的关系,因其在夹缝中产生并成长的历史背景,使得私营企业的政治弹性较高——即私营企业的生产经营对政府政策的变化非常敏感,而企业制度安排特征中的地缘性因素使企业依托政府创建并发展起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政府政策导向性的经济风险。

2.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家族伦理规则在社会组织中有着先天的良性影响,主要体现在规模性、凝聚力、组织性与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上。而这些影响作用于经济单位时突出地表现为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二为一、劳动和管理合二为一以及消费和生产合二为一,这些本该分离的粘连因素在创业初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组织内部的管理效率。

第一,家族中的核心人物具有很高威望,奠定了深厚的“人治”基础,创造了良好的“人缘”氛围,受“家庭”化潜在意识的影响,可以降低企业中成员可能发生的道德风险,员工往往会自觉服从企业主的权威,提高生产与组织管理的控制效率。

第二,在企业成长的初期也就是企业原始资本积累阶段,基于家庭规模维度的企业管理幅度对企业成长有推动作用,这种管理边界的确立可以使员工与管理者之间信息传递效率高、信息对称、管理层次分明,能够有利于提高决策的执行效率,体现决策的正确性。

第三,家族中与生俱来的血缘关系能够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同时也能够使企业激励措施中的正效应最大化。一方面企业的成员受“家族”化的影响,通过长期的共同生活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他们相互了解,在企业成长初期便能够在消耗较低成本的基础上达成共同目标,彼此信任且摩擦较少;另一方面,家族成员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完成其共同目标的向心力会被家族天然的血缘性无限放大,这在无形当中就能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二)中国私营企业的制度特征对企业成长的制约性

1.产权制度方面

(1)企业掌握产权的主体过于单一

私营企业产权主体的单一性主要是由于产权制度家族化与亲缘性的特征所决定的,通常情况下,在私营企业建立与成长初期产权关系是以血亲脉络为基础,基本集中于某一家族或家庭中,由家族核心人物掌握。产权主体的单一性容易导致企业管理的集权化,当然这种产权结构在企业创业初期对企业的成长能够释放一定程度上的正效用。但伴随着外部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企业自身规模的不断扩张,它终将成为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桎梏性因素。

(2)企业封闭化的产权制度不利于其与社会产权市场交易

私营企业产权制度安排所具有的三缘性与家庭化特征,使得其产权的界定有着天然的封闭性,界区排他性。这不仅增加了私营企业的融资成本,还提高了私营企业产权进入社会交易市场的门槛。当企业的成长需要更多的资金注入时,这种以家庭为中心构筑的封闭系统就难以提供企业进一步发展所需的巨额财源[4],此时私营企业产权过于封闭化的缺陷就显现出来了。

(3)企业产权界定的不清晰性不利于产权制度的高效运行

产权界定的不清晰使产权的激励与约束功能随之减弱或消失,进而使企业管理者不能自觉降低资源使用成本,促进无效率的经济活动增加。私营企业产权界定的不清晰性主要可以概括为:第一,在“红帽”企业中,由于其表面名为集体企业实质为私营企业的特殊性,导致了其产权界定的混乱即实际产权私有与法律上产权集体所有的矛盾不可调和,这就为企业后期发展的利益纠纷埋下了隐患。第二,在私营企业中,由于创业初期并没有明晰资本产权在企业成员(通常为家族成员)间的界限,这种产权界限的模糊性直接导致了当企业规模扩大、资产愈加丰厚时的利益分割矛盾,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成长。第三,人力资本产权没有科学化的制度保障,人力资本运行的效率不高。

2.组织制度方面

伴随着国内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以及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日益接轨,私营企业组织制度的诟病在其成长的过程中渐渐凸显,具体表现为:企业组织机构权责划分不科学,权力与责任条件性缺失、权责不对等的现象时有发生;企业监督机构傀儡化,没有体现出监督价值;权力过于集中,基本归于上层所有,下属参与决策的程度低,几乎丧失自主性,不利于释放创造潜能,领导层和非家族员工的天然屏障导致其交流、沟通不畅;企业没有搭建出科学的组织结构,导致信息在传递过程中难以保真。

3.管理制度方面

中国私营企业独有的制度特征对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起到了阻碍作用,家族化与三缘性的经营理念渗透在管理制度中使其渐渐走向了集权化的管理模式。不能否认,在企业成立初期,集权化管理的正效用大于负效用,可以提高企业决策和管理效率。但随着企业的成长,其不适应性就渐渐呈现出来:首先,集权会增加决策过程中非理性化的可能性,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决策的成功几率往往受企业业主个人资质与理性的限制,缺失科学性。在一些创业初期成长比较快的企业里面,企业主在所取得的辉煌成绩面前往往自信心不断膨胀,从而在决策上容易陷入“经验主义”与“心智模式”等不科学的误区。其次,与企业的组织结构相似,当企业的权利过分集中在业主手中时,难以建立起科学高效的内部治理结构,由于责任与权利的失衡,管理层的决策管理行为易于“失控”。再次,企业个人化。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人是最不稳定的因素,如果一个企业只依靠领导者或者几个核心管理者来完成日常生产经营活动,这就是使企业对其中个别个体产生强烈的依赖性,也就无形中提高了企业经营管理的潜在风险,此时企业经营管理的成败往往过于依赖企业家的素质和性格。

4.中国私营企业依赖性强

当今中国的私营企业在制度安排上存在三缘性与家族化的特征,这致使它们对环境及政策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具体体现在:第一,私营企业对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敏感度要比其他类型的企业要高。在我国,如果大经济环境步入低迷期,会相应引致多数私营企业陷入生存囹圄。第二,我国私营企业对地方政府支持需求弹性较大,即多数私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地方政府的支持与保护,所以一旦在成长道路上失去了地方政府的扶持,就会表现出无所适从的状态。

三、中国私营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根本出路:制度创新

我们知道当以“三缘性”与家庭化为特征的企业制度与企业自身发展相适应时,此时的私营企业是有效率的经济组织。但是,随着外部市场环境的变迁与私营企业自身不断的成长,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所必须的资源得不到满足,以三缘性与家庭化为特征的企业制度安排之弊端便显现出来。此时,私营企业的原有制度会突破其适应性边界,产生企业制度创新的需求。认识到制度缺失或制度竞争力弱是阻碍私营企业进一步成长的根本原因,因此以制度创新促进私营经济的健康发展成为一种必然[5]。

(一)产权制度创新

首先,在私营企业内部成员之间重新界定产权边界并重新合理分配股权,一来可以消除由产权界定不清产生成员间的利益矛盾,降低企业内耗;二来可以通过高级管理人员、技术人才等企业核心员工持股,进行股权激励,增强主人翁意识,进而增加企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其次,利用外部资本构建现代公司产权制度结构,提升企业活力。私营企业从创建到发展壮大,无疑需要大量生产经营资金的支持,产权结构的单一性在企业创建初期的确能够产生明晰产权的作用,但是这种正效用只是暂时的,随着企业的成长,企业的生产管理日益复杂专业化,企业内部的资源难以满足其成长的需求,此时就需要企业开放产权,实现产权的流动,这样不仅可以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克服企业资本社会化程度低的缺陷,还可以通过产权结构的多元化来进行资本经营,丰富企业资本累积方式,保证企业可持续成长。私营企业现代产权制度的构建主要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1)引入外部投资入股为企业股东;(2)合并、兼并其他企业或通过与其他企业合资合作的形式实现资本社会化;(3)业绩好的私营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公开上市。

(二)组织制度创新

1.合理压缩纵深型企业的组织结构,实现组织结构的横向转型:这样可以减少管理层次和管理人员,从而减少人力成本;削减中间层次,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提高领导决策的效率,促进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加大管理跨度,有利于开发员工潜能和发挥员工的创造性。

2.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科技工具,构建科学的企业内部组织网络平台,使企业组织变成一个由许多结点所组织成的动态网络。电子网络化组织可以在提高组织效率的基础上,既保证员工及时获取外部有效信息又缩短了信息与知识在企业组织内部传递的路径,增进了信息和知识的横向与纵向交流,使工作能够顺利完成。

3.合理发展企业集团化。在当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下,单个企业很容易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而集团型企业在综合实力上更能经起考验。所以中国的私营企业应进一步发展壮大走集团化道路,增加在与国内外企业竞争对抗中获胜的砝码。

(三)管理制度创新

1.引进职业经理人,贯彻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科学宏观架构。私营企业对于引进的管理人才,应该给予高度的信任与空间以使人力资本实现其产出最大化。同时建立良好的人事管理制度,设计科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通过合理的薪金结构的奖励安排,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与此同时,这也能够完善职业经理人的职业评价体系,使经理人的素质与能力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潜在促进了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建设,让飞速成长的私营经济板块催生出更多优质的职业经理人。

2.设置科学的公司内部权力制衡结构。制衡与效率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关系,或许制衡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行为效率,但在另一方面,企业的制衡机制会避免由于“独裁化”所衍生的更大损失,因此建立一套系统的制衡组织机构可以在企业面临重大决策时在一定程度上同时遵循盈利原则与避免风险原则,从而保证企业的健康、可持续成长。所以私营企业要本着以上原则以科学的方法合理组织董事会与监事会,划分好董事会、管理层、监事会的权利与责任。

3.注意构建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从更高层次上来潜移默化地提升管理效率的途径。曾良才说过:“企业文化就是管理文化”,企业管理一旦融入了企业文化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补充管理制度的刚性缺陷,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因此,私营企业应该注重对企业文化的建设,根据企业本身的行业特点、产品特点等因素找准定位,塑造高水平的企业价值观,为企业的可持续成长提供优质的软环境建设。

[1]工商总局.十年来我国私营、个体经济发展迅速[EB/OL].[2012-10-03].http://www.chinadaily.com.cn/hqgj/jryw/2012-10-03/content_7159313.html.

[2]刘子瑛.新制度经济学与经济学范式的未来选择[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40-43.

[3]张厚义,等.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199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32.

[4]林跃锋.我国私营企业制度创新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7:71.

[5]耿传辉,施晓春.基于制度创新视角的民营企业发展问题研究——以吉林省为例[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65-88.

猜你喜欢
私营企业产权制度
产权与永久居住权的较量
公民与法治(2022年5期)2022-07-29 00:47:44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共有产权房吹响集结号
华人时刊(2017年19期)2017-02-03 02:51:39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中国卫生(2016年7期)2016-11-13 01:06:26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8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中国卫生(2016年9期)2016-11-12 13:27:58
对“小产权”房的认识与思考
法学院哪家最强
海外星云(2016年9期)2016-05-11 21:37:03
私营企业漏缴工会经费现象应引起重视
工会信息(2016年1期)2016-04-16 02:38:49
私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