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东,龚长伟
平衡能力是指维持身体姿势的能力,是神经和肌肉骨骼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协调能力,包括坐位、立位和移动平衡三方面。平衡能力是一切静态与动态活动的基础能力,它是人体的一项重要生理功能,在人类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平衡能力测试是老年人体质检测指标中的一项身体素质指标,并且平衡能力的下降是导致老年人跌倒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增强老年人的平衡能力对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预防跌倒有着重要意义。
以云南省易门县、蒙自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包括太极拳锻炼)的老年群体为调查对象,随机抽取20名两年以上(包括两年)老年太极拳锻炼者为实验Ⅰ组,20名参加其他体育项目锻炼的老年人为对照组;参加太极拳练习不久(三个月以下)的10名老年人为实验Ⅱ组。
实验Ⅰ组:20名两年以上(包括两年)老年太极拳锻炼者(女9名,男11名),平均年龄为62.04 ±3.20岁;对照组:20名参加其他体育项目锻炼的老年人(男女各10名),平均年龄为61.63±2.11岁。
实验Ⅱ组:参加太极拳练习三个月的10名老年人(男女各5名),平均年龄为59.50±3.13岁。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外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进行分类整理,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依据的方法。
1.2.2 实验法 采用闭目单足站立、分足原地站立的方法测试静态平衡能力;采用原地站立360度旋转、10米往返步行、起立—走的方法测试动态平衡能力。实验I组与对照组的五项指标测量三次取平均值进行比较分析;实验II组的五项指标实验前与实验后均测量三次取平均值进行比较分析。实验周期为三个月,每天早晚参加一小时二十四式太极拳锻炼。
1.2.3 数理统计法 采用 spss19.0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使用的主要方法为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
2.1.1 闭目单足站立 依据体育测量与评价中平衡能力测试方法中的闭眼静力平衡能力的测试方法:受试者用优势腿支撑站立,另一脚置于支撑腿的膝关节处,双手叉腰。当受试者听到“开始”口令后,尽量使自己身体保持静止,一直到不能坚持为止。如果出现下述三种情况中的任何一种,即算作失去平衡,立即停止计时:(1)支撑脚脚掌发生移动;(2)叉腰的双手离开叉腰的位置,用双臂来帮助维持身体平衡;(3)另一脚离开支撑腿的膝关节帮助维持身体平衡。计算从开始到失去平衡之间的时间。共做三次,以三次维持平衡时间的平均值作为测验的成绩。正式测试前进行两次预测试(见表1、表2)。
表1 实验II组实验前后闭目单组站立时间比较(单位:s)
表2 实验I组与对照组闭目单组站立时间比较(单位:s)
由表1数据可知,统计与检验t=-0.849 3,P=0.030 8<0.05,说明实验Ⅱ组受试者经过太极拳练习后闭目单足站立支撑能力明显优于练习前;由表2中数据可知,统计与检验t=0.924 7,P=0.010 8 <0.05,说明实验Ⅰ组太极拳练习者闭目单足支撑能力明显优于其他体育项目锻炼者。闭目单足站立是判断左右脑平衡协调运动能力及腿部肌力的重要指标。太极拳锻炼要求练习者保持身体平衡,上下相随,左右协调,控制身体稳定。经常练习太极拳有利于大脑左右半球的协调发展和平衡,促进脑部血液的充分循环,提高大脑的前庭功能和大脑皮层的机能。长期进行太极拳练习可对运动系统形成良性刺激,减缓骨骼关节肌肉功能衰退速度,提高腿部肌肉力量,促进身体平衡。
2.1.2 分足原地站立 测试方法:受试者采用两足一前一后、足尖接足跟的站立方式,站立稳定后开始计时,当两脚移动或身体失稳时停止计时,记录每位测试者所坚持的时间(见表3、表4)。
表3 实验II组实验前后分足原地站立时间比较(单位:s)
表4 实验I组与对照组分足原地站立时间比较(单位:s)
由表3数据可知,统计与检验t=0.586 5,P=0.027 8<0.05,说明实验Ⅱ组受试者经过太极拳练习后的前后分足原地站立支撑能力优于练习前;由表4数据可知,统计与检验 t=0.068 50,P=0.007<0.01,说明实验Ⅰ组太极拳练习者的前后分足原地站立支撑能力非常显著地优于其他体育项目练习者。分足原地站立要求受试者身体保持一条竖线,控制重心于身体中下部,保持平衡稳定。太极拳步伐以“开胯屈膝”为要领,讲求虚实的变化,太极拳练习时通过髋关节屈展活动变换身体重心,有利于增大步幅,从而增加身体的稳定性。因此,本实验研究表明练习太极拳可提高髋部关节骨骼的灵活性和肌肉的力量与柔韧性;增强膝关节、踝关节的的灵活性与支撑能力;增强下肢肌肉力量,提高身体重心控制能力和身体的稳定性、平衡性。
2.2.1 原地站立360度旋转 测试方法:受试者原地站在一个40厘米的圆圈内,当听到“开始”的命令后立即用尽可能快的速度做360度旋转,直到脚出圈或触及圈线为止,持续时间为一分钟,记录每位测试者的旋转次数(见表5、表6)。
表5 实验II组实验前后原地站立360度旋转次数比较结果(单位:次)
表6 实验I组与对照组原地站立360度旋转次数比较(单位:s)
由表5数据可知,统计与检验t=1.325 8,P=0.024 9<0.05,说明实验Ⅱ组测试者经过三个月太极拳练习后,原地旋转360度能力明显优于练习前;由表6数据可知,统计与检验t=1.996 4,P=0.044<0.05,说明实验Ⅰ组太极拳练习者原地360度旋转能力明显优于其他体育项目锻炼者。原地360度旋转测试可预测受试者的本体感觉、立体空间感和前庭器官机能。本实验研究表明太极拳练习有助于增强老年人本体感觉和立体空间感,提高前庭器官机能。
2.2.2 10米往返步行 测试方法:要求受试者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以最快的速度完成10米往返步行并计算时间(见表7、表8)。
表7 实验II组实验前后10米往返步行时间比较(单位:s)
表8 实验I组与对照组10米往返步行时间比较(单位:s)
由表7数据可知,统计与检验t=1.388 0,P=0.019<0.05,说明实验Ⅱ组受试者经过三个月太极拳练习后,10米往返步行能力明显优于锻炼前;表8中数据表明,统计与检验t=-1.589 6,P=0.013 4<0.05,说明实验Ⅰ组太极拳练习者10米往返步行的平衡性明显优于其他体育项目锻炼者。太极拳练习时,重心动静、虚实交替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强化维持身体平衡的神经机制,增强身体各部分骨骼关节的灵活性和肌肉的力量与柔韧性。因此,本实验研究表明太极拳锻炼能增强神经系统和身体运动系统机能,从而提高身体灵活性和平衡稳定性。
2.2.3 起立—走 测试方法:受试者坐在椅子上,测试者发出开始口令后,受试者以最快的速度起立,向前走至五米处横线再立即返回至椅子前横线,记录每位受试者所用时间。共做三次,以三次检测的平均值作为测验成绩(见表9、表10)。
表9 实验II组实验前后比较结果(单位:s)
表10 实验I组与对照组测试结果比较(单位:s)
由表9数据可知,统计与检验t=0.6715,P=0.0267<0.05,说明实验Ⅱ组受试者经过三个月练习后起立-走能力明显优于练习前;表10数据表明,统计与检验 t= -1.8494,P=0.0311 <0.05,说明实验Ⅰ组太极拳练习者起立—走的平衡性明显优于其他体育项目练习者。起立—走测试方法要求受试者起立反应要快,在保证身体平衡条件下以最快速度行走。太极拳练习是一种身体和意识协调控制的锻炼形式,可调节身体与意识的相互配合,有利于增强大脑对四肢和运动的调节控制能力。经常练习太极拳能够提高老年人的反应能力,较好地应对外界刺激,减少跌倒。因此,本研究表明太极拳练习有助于提高老年人反应能力及增强运动的控制能力。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老年化进程的加速,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会出现生理性衰老或病理性衰老,平衡能力逐渐下降,会导致跌倒,造成老年人机体创伤、功能状态衰退、自信心下降、社会参与减少等后果,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本研究证实科学合理的太极拳锻炼具有改善老年人平衡能力的作用,对预防老年人跌倒具有重要意义。
[1] 肖春梅,王彤,姜桂萍.太极拳运动对老年平衡能力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4):489 ~511.
[2] 郭静如,洪友廉.太极拳运动对改善老年人运动功能作用初探[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6,11(4):14 ~17.
[3] 肖春梅,王明铮,熊开宇.老年人平衡能力的测试方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4):494~496.
[4] 阮哲,熊开宇,陈自旺.太极拳运动对老年人下肢平衡能力学因素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4):498 ~531.
[5] 孙庆祝,郝文亭,洪峰.体育测量与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 李华庆.太极拳运动医疗保健效果及机制的探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5,19(4):95 ~98.
[7] 姚远,杨树东.太极拳锻炼对老年人下肢肌力影响的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3,22(1):75 ~77.
[8] 谢荣华,燕铁斌,陈海燕.太极拳对平衡功能影响的对比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3):72~74.
[9] 张孝荣.练习太极拳对中老年单足站立平衡能力的影响[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2):82~83.
[10] 金昌龙,班玉生.太极拳练习对中老年人静态平衡能力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1):44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