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湖广
在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的9月26日,大甲乡老科技工作者协会成立。41名来自农林业种养采加第一线及教育、卫生老科技工作者欢聚一堂,选举产生大甲乡老科协第一届理事会。原大甲乡科技副乡长、退休干部彭兆旺农技师当选理事长,会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彭兆旺当选理事长,当之无愧,这不得不令我回忆起他在香菇技术研发中的许多往事……
开篇:生物原子弹爆炸
1990年10月25日,在我国东南沿海榕城举办的全国香菇生产专业会议上,权威发言人郑重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国香菇年产量突破万吨,居世界首位,成为香菇生产大国。”而驱使香菇生产飞跃发展的领军人物,是福建省古田县大甲乡农民彭兆旺,他研发成功了木屑袋料栽培香菇的新技术成果。这一发明被国外媒体称为“生物原子弹爆炸”。它结束了千百年来香菇祖师爷吴三公开创“段木栽培香菇”的历史。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教授,特意写了一首赞词,其中有“林茂菇丰非梦想,禁段木兴菌棒,三公有知应叹,功归彭兆旺”。
这种袋栽香菇新技术,是以杂木屑及麸皮为原辅料,人工合成后装入塑料薄膜袋内,作为长菇的载体。每100千克原料可产出香菇80~130千克,单产比段木栽培法提高10倍以上;生产周期8个月,比段木法缩短三分之二。这一创举为山区农民开辟了一条致富门路。一户农家只要利用冬闲田一亩(667平方米),就可栽培一万袋,创利超万元。因此,一时间“闲田一亩种香菇,一年跨上万元户”的美谈广为传颂,很快推广到全县各乡镇。出现了“菇房比民房多,种菇人比种田人多”的产业化生产规模。其星火迅速传遍到我国大江南北,使中国一跃成为世界香菇生产大国。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卯晓岚研究员,专门为彭兆旺袋栽香菇的成功,挥毫赞颂:“功在菇业,誉载华章”。
创业篇:梅花香自苦寒来
在袋栽香菇成功的赞美声中,谁都不会忘记此项技术发明者彭兆旺,他在其中呕心沥血付出多少艰辛,熬过多少不眠之夜。彭兆旺生于古田县经济落后的边远山区大甲乡小甲村,这里的农民除种水稻、番薯养家糊口外,并无他业,是福建省重点贫困村之一。
1979年党中央下发“福建·广东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后,古田农民相继开始发展木屑瓶栽银耳。此时彭兆旺心里豁然开朗,思考能不能用木屑瓶栽香菇。然而银耳是定位长耳,一瓶只长一朵,而香菇则是不定向长菇。两个品种的生物特性截然不同。他苦苦思索,通过各种容器进行栽培对比试验,终于得到塑料薄膜制成袋,装入培养料这一最为理想的结论,由此产生了袋栽香菇的理念。
然而,袋栽香菇生产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塑料袋规格多大多长为适?开头他仿照段木栽培香菇的规格,制成料袋,通过蒸灶灭菌、冷却后,接种培养。由于这种料袋过长过大,灭菌不彻底,结果杂菌污染严重而以失败告终!
彭兆旺并不灰心,继续开展试验对比,终于认定料袋规格以径宽15厘米,长50厘米最适合,灭菌效果好,就此敲定了料袋大小标准。
袋栽香菇脱袋后,需要菌筒转色才能长菇。为了摸索菌筒转色规律和管理方法。他日思夜想,经常半夜三更独自进菇棚掀起菇床上罩膜,摸索人为控制昼夜温差参数,终于研究成功了人工温差刺激催蕾技术环节,促进菌筒顺利转色长菇。
1980年他试栽9 000袋。从福建省三明真菌研究新引进 7402原种,自制栽培种,经接种培养后搬进野外棚内,脱袋排场转色培养出菇,长势良好。
高兴之余新问题又起,菌筒长菇采收两潮后,却久久不见菇蕾。彭兆旺心里纳闷,是否一个菌袋,只能产出这么多香菇呢?他反复琢磨,还是个未知数。他日夜思索茶饭不香,带着不愉快的心情于村前漫步,偶然发现不长菇的菌筒,流到水潭边却长出很好的香菇。他心里疙瘩一下子解开了。产菇后的筒内不长菇的原因,是基质水分不足。由此启迪研发了菌筒浸水这一个技术,完善了菌筒浸水继续长菇这个关键环节。
辉煌篇:星火燎遍五湖四海
1983年春,彭兆旺袋栽香菇技术获得全面成功,被誉为“古田模式的香菇速生高产新技术”。近水楼台的大甲乡农民首得实惠。1984年全乡1 400多户栽培1 200万袋,户均栽培8 600袋,1985年4月全乡98%农民脱掉贫困帽子。1986年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两次亲临大甲乡,经深入菇棚考察后,将本项目列入闽东地区星火计划项目,迅速在全区七个县全面推广,栽培量高达1.8亿袋。
1987年以来,古田县每年栽培香菇1亿袋,三分之一农户从事菇业,人均收入占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周边的江西、浙江、湖北、安徽、广东,以及河南、河北等省区,先后派员来到大甲参观学习。彭兆旺毫无保留地传授,促进了香菇袋栽新技术迅速传遍全国各地。
1988年10月26日,在西安举办的国家科委首届“星火计划”成果展览会上,彭兆旺兄弟发明的《室外袋栽香菇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荣获金奖。福建农学院科研人员林占禧利用野草为原料袋栽香菇,拓宽了原料来源,此项目1992年获国际金奖。福建省农科院洪健尔研究员下派到屏南履职科技副县长,她利用高山地区夏季气候凉爽的特点,发展反季节袋栽香菇栽培,促进香菇袋栽技术从南到北,从平原到山区,从秋栽到夏栽,形成周年生产的新格局。
1986年以来大甲乡菇农先后被四川、河北、山东、云南、贵州、黑龙江等15个省市应聘为技术员,每年派出1 000多人到外省指导种菇。
1989年美国《园艺文摘》(Hort culurai abstcts)杂志转载了《中国食用菌》杂志上发表的《香菇速生高产栽培新技术》一文,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994年11月1日,在中国香菇发源地的浙江省庆元县举行的“国际香菇生产及产品学术交流会”上,古田县食用菌协会会长本文作者丁湖广,在大会上作《袋栽香菇管理技术探讨》为题的学术报告,引起国际学术界专家和教授兴趣。继之于1994年11月3日,日本著名推茸专家古川久彦带领21人,专门来到古田县交流香菇袋栽技术。之后美国加洲大学旦那飞超教授、加拿大杰夫、韩国林坤和澳大利亚及新西兰等20多个国家菌物专家,先后来到古田参观香菇生产,交流技术经验。2000年以来在古田县举办TCDC国际食用菌技术培训班,为30多个国家培训香菇袋栽技术计260多人。由国家金盾出版社出版的《香菇速生高产栽培新技术》从1987年出版以来,三次再版,发行量达45万册。彭兆旺的技术,辐射五湖四海。
图为潘迎捷教授(左,现为上海海洋大学校长)对彭兆旺(中)新开发林下栽培香菇新技术作现场验收并感到满意
彭兆旺在香菇技术上的重大贡献,党和政府给予多项嘉奖,自1985年以来荣获县、地科技进步一等奖,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农村致富能手” “全国星火科技先进工作者”,宁德地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福建省劳动模范”等10多个。1989年他被选拔为国家干部,任大甲乡科技副乡长。
后续:风雨过后见彩虹
在香菇技术开发上,彭兆旺受过辉煌的赞赏,也流过许多心酸的眼泪。最使他难忘的是1989年他任副乡长时,创办了大甲乡花菇栽培场,由农业银行贷款扶持生产,作为乡办企业。正当香菇进入脱袋排场出菇阶段,一场暴风雨,无情地把菇棚吹倒,洪水冲走菇筒。就是这一场的灾难损失,使彭兆旺的工资长期被抵扣,成为他个人不该承受的的经济压力。
为了寻求新的出路,拓宽产业。他开展对外业务,将香菇菌包出口至美国长菇,并亲自前往美国指导出菇技术管理,历经2年多时间,香菇在美国是落了户,但负心的老板,却拖欠菌包款目,久不偿付,无奈之下不得不返回国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彭兆旺的经济压力更是雪上加霜。尽管如此,他仍然挺起腰杆,闯都市,进上海,带着儿子彭泽福在上海郊区办起食用菌场,从事草菇生产,鲜菇进上海市场,父子俩历尽艰辛,渡过一关又一关。
阳光总在风雨之后,在上海历经五年时间。他的儿子彭泽福年轻有为,传承父亲一手开创的“国内制菌包,国外长香菇”业务。这一项目被慧眼识宝的上海市有关部门领导看中,列为“移动农业,新鲜到家”的一个创新项目,批准立项研究,给经济上扶持批准成立了上海市兆旺蕈菌有限公司。这正是“久旱逢甘露,二伏遇凉风”,父子俩如鱼得水,有了用武之地。小彭在上海青圃区一片千亩香樟树林下实施林下栽培香菇、黑木耳100万袋项目。上海海洋渔业大学校长潘仁捷教授,来到现场考察感到满意。
年轻有为的彭泽福,在上海市农委的重视下,又在浦东区创办起上海市丰福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任总经理;并组建成立上海泽福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任理事长,生意搞得红红火火。
看到儿子事业兴旺发达,彭兆旺从心底里感到高兴,他决定返回大甲乡安度晚年。回乡后仍然退而不休,关心乡亲们发展香菇生产。2012年成立大甲乡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他当选为理事长。“老骥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他仍在发挥余热,以期继续为社会多做贡献,再立新功。